城市历史地段旅游开发中吸引力_承载力矩阵的应用_以南京内秦淮河历史地段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历史地段旅游开发中吸引力 承载力矩阵的应用

以南京内秦淮河历史地段为例

张维亚

(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旅游系,江苏南京210001)

[基金项目]金陵科技学院科研基金资助(JIT -N -2007007)[收稿日期]2007-10-20;[修订日期]2008-01-16[作者简介]张维亚(1976-),男,江苏灌云人,金陵科技学院旅游系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遗产旅游,E -mail:zhangweiya001@ 。

[摘 要]城市历史地段既是城市旅游的一部分,又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协调城市历史地段的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是困扰城市发展的一个难题。本文以吸引力 承载力矩阵为研究工具,结合实地调查,剖析南京内秦淮河历史地段的市场吸引力和遗产承载力,为城市历史地段的遗产旅游开发提供建议和指导。

[关键词]历史地段;市场吸引力;承载力[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3-0063-05

1 引言

城市历史地段是保护区和城市地段两个概念的融合体。最早正式提出保护区概念的是1967年英国的 城市休闲法 。在这个法案中保护区被定义为 具有特殊建筑或历史价值并值得人们去保存或强化其历史特征的地区 。而城市地段这个概念出现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海思等人(Heath et al,1996)将之归纳为 具有相对较小尺度、混合功能、良好的步行环境(满足但不鼓励使用汽车)、不同类型与尺度的建筑以及使用权的多样化 。我国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概念类似于国外的历史地段概念(赵中枢,2001)。我国首次提出历史文化保护区概念是在1986年的 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 中。

城市历史地段在旅游开发方面有许多自身的特

点,开发方式也因地制宜,主要有复合式开发、渐近式开发、人性化开发等等。郭湘闽(2005)研究了以旅游、商业为动力的历史地段更新机制。作者认为政府部门要制定新型的发展规划模式,即成立综合型的领导机构、采用复合型的发展规划。科尔伯(Kolb,1990)提出 累进重读过程 开发理念,通过采取一种渐进和插建的开发政策(而不是全面的综合性开发),保护现有历史地段的旅游环境。胡葺(1999)在强调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提出 有控再开发 策略。阮仪三(2000)认为做好历史地段旅游开发的关键,必须坚持整治的方式,严禁采用大拆大建的改造方式。乔晓红(2001)认为尊重人的行为环境是历史地段旅游开发的主题。福斯彻(Fotsch,2004)认为对历史地段的旅游开发不能仅仅考虑游客的需求而忽视当地居民。杜塔等人(Dutta e t al,2007)从旅游经济学角度研究了在发展中国家如何解决历史地段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常青、王云峰(2002)从人类学的视角对历史地段旅游开发进行了思考。王均(2002)从行为地理学和人本主义地理学的思路出发,提出利用城市意象来对历史地段进行旅游开发。2 案例介绍2.1 资源现状2 1 1 旅游环境

内秦淮河历史地段由明城墙、外秦淮河、白下路、建邺路围合而成,横跨建邺、白下、秦淮3区,包括安品街、健康路、双塘、夫子庙、钓鱼台和饮虹园6条街道。内秦淮河历史地段人口密集。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该地段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 2万人,比整个老城人口密度高出1 2万人。由于该地段地处老城和新城交接地带,潮汐式交通状况日益加剧。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该地段交通63

状况满意的仅占24%。该地段城市建设矛盾突出。2003年统计的南京危旧房集中的3个区中该地段占了两个。但由于涉及传统民居保护问题和居民恋土情结,该地段改造进程缓慢。尽管如此,由于能够提供完善高效的服务体系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加上市民择居的心理惯性,该地段仍然是南京目前最有吸引力的地区之一(周岚等,2004)。

内秦淮河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资源异质性强,但保护体系不够完善。该地段以 南唐轴线 中华路为纵轴、 十里秦淮 内秦淮河为横轴,明城墙为环线,体现了南京的传统民俗文化风情。本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认为该地段最能代表南京传统民居特色的占78 7%。但该地段整体环境受现代化建设影响较大,传统街区保护较为薄弱,历史文化资源大多处于点状开发利用阶段,且多局限于市级以上的 文物保护单位 ,还未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系统性的整理。许多近代优秀建筑、名人居址也未列为法制化的保护对象。

2 1 2 相关规划

2002年6月,由南京市规划局牵头,相关部门和区政府参加,开始进行南京老城保护和更新规划工作。2003年2月完成 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 。2003年11月,5个老城区(本文讨论的内秦淮河历史地段涵盖在内)完成控制性详规。

2 2 研究现状

就目前研究内秦淮河历史地段的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在该地段上,夫子庙(赵仁平等,1999;伍乐朗,2001;许友根,2004;侯利民等,2007;杨兴柱等,2007;张维亚, 2007)和秦淮河(李全根,1999;姚亦峰,2000;郑忠等,2003;官卫华等,2006)由于开发价值较高,明显成为研究的热点。此外,也有人对明城墙(姚亦峰, 2000;陈绪冬,2001;姜武堂,2001)和南捕厅(杨俊宴等,2004)进行了研究。二是主题形象的定位。许多研究者从城市整体高度对该地段旅游形象进行了探讨(喻学才等,2000;黄震方等,2002;徐菲菲等, 2005;刘滨谊等,2006)。更多的研究者具体针对该地段进行形象定位,并以六朝文化(邱敏,2002;宋平等,2004)和民俗文化(韩凯等,2003;陈燕等,2006;杨艳等,2006;徐智明,2006)最为看好。

从上述文献来看,定性研究的多,定量研究的少;从旅游开发角度研究的多,从遗产保护角度研究的少;理论研究的多,实证研究的少。目前为止,还未有人用统计分析模型对国内城市历史地段旅游开发做出实证研究。近年来,揭示旅游潜在进入途径和目的地遗产管理的分析模型研究拓宽了遗产旅游的视界。本文即以吸引力 承载力矩阵模型对城市历史地段旅游开发进行实证研究,希望对这一类型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开发有所助益。

3 研究工具

3 1 理论基础

邓等人(Deng et al,2002)通过分析等级程序对旅游目的地进行价值评估,为文化遗产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分析复杂问题的方法。福罗切特(Frochot, 2000)针对地段内历史建筑旅游服务特点提出HISTOQUAL模型来衡量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皮尔森等人(Pearson et al,1995)指出,作为遗产管理者,既要重视评价遗产的文化价值,又要重视遗产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评估。法尔康(Falc on,2000)提出了一种以资源为基础的评价目的地内某一旅游类型的竞争潜力的理论。他们的研究显示,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旅游产品的稀缺、价值和不易于被模仿和替代上。海思等人(Heath et al,1996)认为城市历史街区包括7大价值:美学价值、建筑价值、环境价值、功能价值、资源价值、商业价值和连续性价值。瑞克玛(Rypkema,1992)把城市历史街区中建筑的价值归纳为8个方面: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城市文脉价值、建筑价值、历史价值和场所感价值。在所有价值中经济价值是支撑其他所有价值的基础。王世福、薛颖(2004)认为美学价值是历史地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麦克切(Mckercher,2002)认为遗产价值的评价离不开两个部分:遗产的市场潜力评估、遗产的承载力评估。李等人(Li et al, 2004)使用市场吸引力 承载力模型分析了香港新区几个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

3 2 城市历史地段旅游资源分级评价表

城市历史地段旅游资源市场吸引力 承载力分级评价表(表1)分为旅游开发和文化遗产管理两部分。前者以市场吸引力为核心,后者以旅游承载力为核心。目前学术界对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计算旅游地最大游客数、景区承载力分级评价(张继辉等,2007)。本文的旅游承载力研究属于后一类。旅游环境承载力包括环境生态承纳力、游客感知承载力、当地居民心理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4个方面(崔凤军等,1997)。本文根据城市历史地段的特点,建立一套以兼顾上述4个方面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评价指标转换成具体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再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将

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