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0课《西学东渐》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学东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分析“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及“维新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观念、重要人物和各阶段的特点。

(2)从三者之间逐渐深入的层递关系出发,了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影响与作用,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战争视频资料与论战虚拟场面的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特别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西学东渐的过程和其中的先进人物,深化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独立、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和报效社会及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维新思潮。

难点

理解“体用之争”的“体”和“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841年,林则徐因为坚持禁烟被革职,发配新疆,途经镇江时,遇见魏源,他把自己整理的外国情况的资料,交给魏源。魏源痛感国人封闭,缺乏对外国情况的了解,于是编撰出50卷《海国图志》,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魏源为什么要编撰《海国图志》?与当时的形势有什么关系?

新课学习

一、开眼看世界

一、“开眼看世界”

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不仅是最早抵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组织人员搜集、翻译西方国家的书报,注意研究各国情况、动态。他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世界5大洲30余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还摘译了《各国律例》。其中一类是关于西方国家历史、地理、法律、鸦片生产和时事的知识,《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就是为抗英斗争制定政策的参考。另一类是关于外国科学技术的知识,是为改变军事落后状况服务的。在鸦片战争中,他发现英国侵略军“船坚炮利”,就立即以改革家的胆识,设法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魏源根据《四洲志》等书,广泛搜集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它系统介绍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赞扬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称瑞士的民主共和制为“西土之桃花源”;还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学生阅读后思考:

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什么?(“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林则徐、魏源提倡学习西方的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开眼看世界”的影响

林则徐、魏源提倡学习西方的思潮有什么影响?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这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二、体用之争

(一)背景

19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西学从较广泛的层面传输进来,与中国传统文化出现碰撞。中国传统文化之体是否兼采西方文化,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严峻课题。

(二)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兴起的目的和内容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思想?这种思想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曾国藩的“剿发捻”“勤远略”,是进行变通的根本目的。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

(首先,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学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的贡献。

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洋务派组织翻译了

不少外国科技书籍,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介绍西方社会科技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慈禧太后支持洋务派的原因

由于洋务派势力主要是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太后在内政外交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得不将天平倾向于拥有实力并受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慈禧太后采取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三)早期维新派的形成和主张

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关系:支持——分道扬镳

呈现郑观应《盛世危言》:欲自强,必先致富;富,必首在振工商;欲致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课堂设问:早期维新派为何会从支持洋务派到与之分道扬镳?

在洋务运动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时,洋务派仍坚持“中体西用”,也不面对现实,早期维新派则从“中体西用”转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辨析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差异。

教师强调:在深化认识洋务思想及洋务运动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早期维新派必然要从洋务派中分裂出来。早期维新派在思想启蒙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之后,影响更深远更猛烈的维新思潮将西学东渐推向新的高潮。

三、维新思潮

(1)维新思想的产生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维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维新变法就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反对旧事物,实行新法。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开办学堂、著书立说。

(2)主要代表及主张

康有为通过讲学和著书立说,阐述他的维新变法思想。他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这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的有代表性的两部宣传维新思想的理论著作,其特点是“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康有为维新思想的这个特点,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