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期的心理发展精品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皮亚杰认为小学儿童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特点是:
1、 掌握守恒
———即概念的掌握和概括能力的发展不再受事物的 空间特点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能抓住事物的本 质进行抽象概括。
6—8岁儿童达到数概念守恒 7—9岁儿童达到液体和物质守恒 8、9—10岁达到面积和重量守恒 11、12岁达到容积守恒
三、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 (三)新的思维结构形成 (四)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
(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
1. 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进入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导
2. 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3. 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发展心理学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认知——是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
识。
皮亚杰采用含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对4—12岁儿童 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 前道德阶段(4—5岁) 此阶段儿童尚不能判断,他们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
第二阶段 他律阶段(4、5岁—8、9岁) 此阶段的道德判断又称道德实在论,儿童的道德判断 以他律为主要特征。儿童道德判断受他自己身以外的价值标 准所支配。 之所以又称道德实在论就是指儿童对行为作出判断时 主要依据行为的外在后果,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
发展心理学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道德行为——是以习得的道德准则为指导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
*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 也称利他行为,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
1岁以内的婴儿出现分享; 2岁左右可以主动助人; 4—6岁儿童的分享、助人行为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7岁儿童能识别他人潜在的困难线索等。
3、对自我家价值的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
4、小学儿童自我评价与学业经验、同伴交往、自信心等 都有密切关系。
(二)自我控制能力
1、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延迟满足是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
6—岁8儿童有1/3能等待 9—11岁儿童有1/2能等待 12—15儿童都能等待
2、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
(1)认知和策略 (2)榜样的作用 (3)家庭教育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
1. 概括能力的发展 (1)直观形象水平 (2)形象抽象水平 (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 词语概念的发展 (1)第一类为不能理解实验要求 (2)第二类属功用性和具体形象特征描述 (3)第三类包括接近本质定义和本质定义
3. 推理能力的发展
(1)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2)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 (3)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道德发展 三、童年期的同伴交往 四、友谊的发展 五、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六、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趋势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 1、自我评价包括多个方面,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
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
2、社会支持因素对儿童自我评价起着非常重重要的作用
复诵策略——指有意识地重复、朗诵所要记住的信息。 弗拉维尔(1967)研究表明,复述策略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5岁儿童10%有复述行为; 7岁儿童60%有复述行为; 10岁儿童85%有复述行为。
6—7岁是训练的好时期。
(二)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把所要识记的材料,按其内在的联系, 加以归类等进行识记。
(打碎玻璃)
第三阶段 自律道德阶段(8、9岁以后)
自律道德判断又称道德相对论。自律道德是指儿童的 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之所以又称道德相对论就是指儿童进行道德判断时个 人的良心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权。
1、认识到规则具有相对性,是可以改变的。
2、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 不只是后果
发展心理学
二、道德发展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 行为规范的综合。
(一)道德情感的发展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Baidu展心理学
(一)道德情感的发展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而引起
的一种内心体验。
移情、情感共鸣、内疚、羞愧、良心等。
婴儿:移情、共鸣 幼儿:内疚和羞愧感 童年:丰富,影响道德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获得需要有付出,需要具备如下条件:
(1)道德动机的发展 (2)逐渐形成能设身处地为需要帮助者着想的能力 (3)需要具备亲社会行为的能力,即掌握有效的
助人的知识和技能
* 攻击行为的发展
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意性、伤害性或 破坏性的行为,也称侵犯行为,表现为 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 的侵犯。
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
一、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二、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四、“学会学习”是小学儿童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五、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二、童年思维的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一)复诵策略
发展心理学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童年期儿童的一般特征
童年期是指儿童从6、7岁到11、12岁的时期, 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从这个时候起, 儿童开始进入学校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学习逐渐 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2、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 三种方式:
恒等性、可逆推理和两维互补推理
如液体守恒
(四) 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 自我中心实验结果:
第一,4—7岁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 第二,9岁以后儿童的正确认知结果占主导地位 第三,8岁组儿童处于脱自我中心化得转折时段
发展心理学
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6—8岁的小学低年级和中年级儿童进行记忆策略指导和提示效果最好。
(三)系列化策略
系列化——指对记忆材料进行信息加工,将相互关联的信 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组成知识系 统以帮助记忆的策略。
(四)巧妙加工策略
巧妙加工策略——指要识记的刺激信息之间没有意义上的联 系,需要运用联想、谐音、拆分、重组等 加工方式,使其变成活生生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