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经济增长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5
30.1 29.3
2002
2080.37 671.67 1060.19 348.51
32.3
51
16.8
27.6
72百度文库5 -0.1
2003
2801.56 814.61 1673.48 313.47
29.1
59.7
11.2
19.8
85 -4.9
2004
3450 1011.82 1925.99 398.93
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市地势 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 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种植水稻、小麦、 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 大闸蟹等。苏州是闻名遐尔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1.3 社会经济概况
2011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1 万亿元,达到 10716.99 亿元,“十 一五”以来年平均增长 13%左右,排名全国大中城市 GDP 总量第五名,并且紧跟 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之后。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 33347.4 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 总产值 28212.8 亿元;制造业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 1075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4.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 38.1%。
32.4
55.6
11.9
37.3
48.2 14.5
2011 10716.99 3655.97 5786.17 1274.85
34.1
54
11.9
44.5
43.8 11.7
从结构上看,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最终消费所占的比例维持在 30%左右,多年 来没有太大的变化, 2003 年消费率为 29.1%达到最低点,近几年消费率有小幅 度的提高,2011 年为 34.1%;资本投资总额一直都很大,所占的比例也一直较大, 大体上在 50%—60%区间内变动,近几年投资总额有小幅度的下降,但是所占比 例仍大于 50%;而净出口总额一直都处于较低的状态,所占比例也很低,大致在 10%—20%区间运行;净出口所占比例一直不是很大,而且受到国内和国外贸易的 影响明显,2003 年至 2008 年,净出口所占比例明显提高。
到 10716.99 亿元。从 GDP 增长率看,2000 年至 2003,增长率不断上升,2003 年增长率达到最高点 34.67%;2004 年至 2008 年,GDP 的增长率维持在 20%左右;
2009 年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GDP 增长率有所下降,达到最低点,近几
年有小幅度的降低。由此可见,苏州今后的经济增长将逐渐趋于稳定。
30.3
57.7
12
30.4
38.9 30.6
2005
4138.21 1227.67 2397.52 513.02
29.7
57.9
12.4
31.4
68.5
0.1
2006
4900.63 1455.41 2833.21 612.01
29.7
57.8
12.5
29.9
57.1
13
2007
5850.11 1766.67 3307.22 776.22
从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出,苏州 GDP 的增长速度总体上高于全国的增长速度, 在 1992 年,GDP 增长率达到最高值,随后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全国。可见改革 开放以来,苏州的经济在持续地快速发展。
苏州与 15 个副省级城市相比,2010 年苏州的 GDP 仅次于深圳和广州,排在 第三位,但是 GDP 在数量上与深圳相差甚远;苏州的人均 GDP 与深圳的大体相当, 且高于其他 14 个副省级城市;由此可见,苏州属于较为发达的地区。 2.1.2 微观分析
30.2
56.5
13.3
32.8
49.9 17.3
2008
7078.09 2208.36 3633.86 1235.87
31.2
51.3
17.5
36
26.6 37.4
2009
7740.2 2438.16 4416.23 885.81
31.5
57.1
11.4
34.7 118.2 -52.9
2010
9228.91 2993.08 5134.37 1101.46
指标
总量(亿元)
所占比例(%)
贡献率(%)
年份
GDP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 净出口 消费率 投资率 净出口率 消费
投资 净出口
2000
1540.68 494.21 762.08 284.39
32.1
49.5
18.5
2001
1760.28 583.23 828.23 384.82
33.1
47.1
19.8
3 苏州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分析
3.1 GDP 支出法分析 经济学上将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称为“三驾马车”,它们共同发力,
拉动经济不断前行。我收集整理了 2000~2011 年支出法 GDP 数据,用以分析说 明消费、投资、出口对苏州经济增长的作用。
苏州投资、消费、净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11 年地区生产总值为 10716.99 亿元,其中资本形成总额为 5786.17 亿元,最终消费额为 3655.97 亿元,净出口 为 1274.85 亿元,所占比例分别为 34.1%、54%、11.9%。
“十五”、“十一五”三个时期的各产业及 GDP 增长速度的测算,可以得出,工
业的增长速度较快,和 GDP 的增长速度较为相近,在“十五”期间,工业经济飞
速发展,达到最高点 17.5%。可见工业仍然是推动苏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 外近年来服务业增长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服务经济所占比重加快提升。
2.2 苏州经济增长的机遇与挑战 2.2.1 经济增长的机遇
年份
GDP(亿元)
GDP 增长率(%)
1978
31.95
—
1980
40.68
15.34
1985
91.91
35.06
1990
202.14
14.66
1992
359.69
52.99
1995
903.11
25.28
2000
1540.68
13.42
2001
1760.28
14.25
2002
2080.37
18.18
从“三驾马车”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来看,消费和投资始终占据着重要的 位置。2011 年,消费和投资的贡献相当,分别为 44.5%和 43.8%。出口长期处于 劣势状态,而且波动较大,不稳定,2009 年为-52.9%,主要是由于世界金融危 机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居民的消费水平普遍提高,城 乡居民之间的消费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2010 年,苏州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是 17879 元,是 2000 年的 2.5 倍;农民人均消费支出是 10397 元,是 2000 年的 2.6 倍。2010 年市区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比为 1.7。
2003
2801.56
34.67
2004
3450.00
23.15
2005
4138.21
19.95
2006
4900.63
18.42
2007
5850.11
19.37
2008
7078.09
20.99
2009
7740.20
9.35
2010
9228.91
19.23
2000 年至 2011 年,苏州的 GDP 总量呈增长趋势。2011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
带动经济的发展;三是进入新世纪后,以结构调整为主要特征,开放型经济、民 营经济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经济“三足鼎立”。 2.1.1 宏观分析
2011 年,苏州以占全国 0.09%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 2.3%的生产总值和 全国 2.3%的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约 2.5 倍和 1.5 倍,并且苏州的 5 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前列。
第三,苏州成为首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区域,为苏州引进新技术和高 新技术人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加快了苏州创新型经济的发展,为苏州经 济的增长增添了新的活力。
第四,苏州行政区划的调整,城区面积的扩张为苏州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 更大的空间。地铁的建设,疏通了苏州内部各区之间的联系,各要素之间的流动 更加协调。 2.2.2 经济增长的挑战
全市服务业集聚区达到 60 个,新增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企业 466 家,累计达到 738 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42.6%。
农业主导产业规模保持稳定,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308.6 亿元,比上 年增长 4.0%,高效农业比重占 55%,新增高效农(渔)业面积 15.97 千公顷,累 计达到 141.68 千公顷。“6+4”产业提升计划落实实施中。
“九五”期间,苏州抓住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契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
济,经济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苏州经济在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 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 1978 年的“二、一、三”到 1987 年转变为“二、三、
一”,2011 年的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 42.7%。通过对 1979~2011 年及“九五”、
【关键词】苏州;经济增长;动力机制
1 苏州市基本概况
1.1 区位分析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傍无锡,
北依长江。苏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 31°19′,东经 120°37′。全市总面 积 8 488 平方公里,现辖姑苏、吴江、虎丘、吴中、相城、苏州工业园区等六个 区和常熟、张家港、太仓、昆山四个县级市。全市户籍人口 630 万,暂住人口 624 万。 1.2 自然概况
在近三十多年中,苏州的发展迅速,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在今后的发展中, 苏州将面临着重大的机遇:
第一,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调整,使得国外的很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的制 造业和现代金融服务业转移到苏州,苏州得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快产业结 构的调整与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高度。
第二,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给苏州带来了新的机遇。低碳经济、循环经 济、现代服务业不断拓展了苏州经济发展的空间,使得与上海等其他城市的交流 更加密切,开拓了国内市场。
【摘要】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凭借改革的春风,苏州不断抢抓历 史机遇,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保持了三十多年的强劲增长, GDP 年均实际增长率高达 14.2%,2011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0716.99 亿元,成 为全国首个万亿级地级市,经济总量排名全国城市第五位,是国内发展最快、 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内苏州经济增长 的数据,提出苏州经济增长的轨迹、机遇与挑战、动力机制和经济发展中的所 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苏州的经济高度依赖于投资,根据分析可知,苏州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还是 投资。2011 年投资率和投资贡献有小幅度的下降,相较于投资和净出口的大波 动变化,消费的变化相对比较平稳,消费在苏州今后的经济增长中,将成为其内 生的动力因素。 3.2 运用索洛模型分析
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的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框架,资本积 累、劳动力投入的增长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三大源泉,全要素 生产率是一个“残差”,所以也被称为“索洛余值”,它是近年来应用较为普遍 的考察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主要指标。索洛的总量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Q =(K,L,A)(K 和 L 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力,A 代表技术发展水平)。我采用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t)=A(t)Kα(t)Lβ(t),方程两边取自然 对数,得到进行经济增长率计量核算的基础形式:
2 经济背景分析
2.1 苏州经济增长轨迹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 80 年代以乡镇企业
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是在乡镇政府的主导下,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 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二是 90 年代以外商投资 带动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是转移经济重心,依托自身的优势资源, 通过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投资建设,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以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转型中,不论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实现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跨越;还是九十年代外向型经济突飞猛进及进入新世 纪后的再次腾飞,实现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跨越,苏州都领全国风气之先。 现在苏州正在改换档位、切换动力,努力实现由资源依靠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 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工业经济向服务型 经济转变为特征的重大转型。
苏州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 第一,国内外竞争愈加激烈,尽管苏州拥有深厚的传统工业的发展基础,但 在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等产业中,苏州远远落后于国外和上海。苏州和上海在经 济上有密切的交流,但是苏州仍受到上海经济发展的牵制,技术、人才、资 金等各要素不断流入上海,阻碍了苏州的经济增长。 第二,苏州现在仍以第二产业为主,高耗能和环境污染成为苏州经济发展的 一个挑战。苏州循环经济发展规模还很小,创新型产业在近些年的发展中不断增 长,但是初具规模,发展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