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补益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补益剂

第一节补气

1. 四君子汤是补气健脾的基础方。本方人参益气,白术健脾,茯苓渗湿,甘草和中,构成补气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又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方,皆由四君子汤衍化而来。

2. 参苓白术散的组方原理以及桔梗在方中的特定配伍意义。讲解清楚方解,说明本方是“培土生金”之剂的道理。方中四君子汤部分从简,着重介绍其他药味的配伍意义,尤其是在调补脾胃方中,加入桔梗一味,载药上行,增强“培土生金”之效。本方常用于脾胃虚弱、运化无权之证,亦可治疗肺损虚劳者。

3. 补中益气汤中黄芪与升麻柴胡之配伍意义和用量特点。本方是益气升阳的常用方。适应症广泛,对中气不足、气虚发热、气虚下陷等多种疾病,本方有异病同治之妙;在配伍上有其代表性,补气药与升提药协同,增强补益之力。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然此二药为引经之用,其量当小。本方所治之身热,乃“气虚发热”,气虚发热的机理是教学难点。

4. 生脉散为暑伤元气、久咳肺虚之常用方而且是气阴两伤证之急救方剂。本方是益气养阴的代表方,尤善于养心肺之气阴,以既有气虚,又有阴虚两组症状为使用要点。不论新久诸病,见气短,汗出,舌干红少津,脉虚者,既可作为缓调,也有急救之功。

5. 玉屏风散的主治证及配伍特点。本方主治卫气虚弱,不能固表之

证。卫虚腠理不密,则易为风邪所袭,故时自恶风而易于感冒;表虚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则常自汗;面色咣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皆为气虚之象。本方配伍特点是以补气固表药为主,配合小量祛风解表之品,使补中寓散。

6. 完带汤中重用白术山药以及配伍柴胡白芍黑芥穗的意义。本方是治疗脾虚带下的常用方。讲授中,突出脾虚带下的辨证要点,简要介绍带下的生理病理。分析组方意义,以健脾理气,祛湿止带为重点。并说明配伍柴胡、白芍的意义在于疏肝解郁,柔肝理脾,使肝木条达而脾土自强。黑芥穗在方中的作用是重点、难点,多崇“祛风胜湿止带”之说,又以荆芥穗炒黑,一面减缓其散性,一面藉其黑炭之质,具有收涩之带之功。故本方以治本为主,稍用祛风胜湿,收涩固敛以作辅助。全面兼顾,是创制本方的特点。

第二节补血

1. 四物汤是补血调血之基础方。要求掌握本方主治证及配伍特点。主治证:营血虚滞证。本方的配伍特点:以熟地、白芍阴柔补血之品(血中血药)与辛香之当归、川芎(血中气药)相配,动静相宜,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温而不燥,滋而不腻,成为补血调血之良方。掌握四物汤是治疗血证的基础方。本方具有血虚能补、血燥能润、血溢能止、血瘀能行的调血作用。本方是治疗血家百病的基础方剂,故誉为调血要剂。

2. 当归补血汤是主治血虚阳浮发热之代表方以及与补中益气汤主治

气虚发热证之区别。本方主治证:血虚阳浮发热证。本方证为劳倦内伤,血虚气弱,阳气浮越所致。血虚气弱,阴不维阳,故肌热面赤、烦渴引饮,此种烦渴,常时烦时止,渴喜热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是血虚气弱,阳气浮越之象,是血虚发热的辨证关键。

3. 归脾肠为主治心脾两虚证以及脾不统血证之常用方。掌握本方证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证,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归脾汤既能治疗上焦怔忪,又治下焦崩中漏下之机理。

第三节气血双补

1. 炙甘草汤为主治脉结代心动悸之常用方。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

第四节补阴

1. 六味地黄丸中三补三泻的配伍特点及其主次关系。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

故仍以补肾为主。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2. 大补阴丸培本与清源兼顾的配伍特点。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滋阴药与清热降火药相配,培本清源,两相兼顾。其中龟板、熟地用量较重,与知、柏的比例为3:2,表明本方以滋阴培本为主,降火清源为辅。

3. 一贯煎中川楝子的用量特点及配伍意义。本方配伍特点:在大队滋阴养血药中,少佐一味川楝子疏肝理气,补肝与疏肝相结合,以补为主,使肝体得养,而无滋腻碍胃遏滞气机之虞,且无伤及阴血之弊。全方组方严谨,配伍得当,照顾到“肝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点,诚为滋阴疏肝之名方。

第五节补阳

1.肾气丸于大量补肾阴药中配伍少量附子桂枝之特点。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补阳之中配伍滋阴之品,阴中求阳,使阳有所化;二是少量补阳药与大队滋阴药为伍,旨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由于本方功用主要在于温补肾气,且作丸内服,故名之“肾气丸”。

第六节阴阳双补

1. 地黄饮子是主治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痰浊上泛所致喑痱证的常用方。“喑痱”是由于下元虚衰,阴阳两亏,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所致。“喑”是指舌强不能言语,“痱”是指足废不能行走。肾藏精主骨,下元虚衰,包括肾之阴阳两虚,致使筋骨失养,故见筋骨痿软无力,甚则足废不能用;足少阴肾脉夹舌本,肾虚则精气不能上承,痰浊随虚阳上泛堵塞窍道,故舌强而不能言;阴虚内热,故口干不欲饮,虚阳上浮,故面赤;肾阳亏虚,不能温煦于下,故足冷;脉沉细数是阴阳两虚之象。此类病证常见年老及重病之后,治宜补养下元为主,摄纳浮阳,佐以开窍化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