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水生生物学复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念与术语

1、河流连续体(river continuum concept):1980年,Vannote等以水生昆虫为基础对河流生物群落结构和上下游逆变提出了一个新理论,即河流连续统概念。他们根据外源性物质进入河流后的变化,即上游为粗有机质颗粒(CPOM,>1mm),至下游降解为细小或超微颗粒(FROM,50um-1mm;UPOM,0.5-50um)这一事实,认为群落中的优势类群因利用相应颗粒亦自上而下依次为利用CPOM的撒食者,利用着生生物的刮食者和利用FROM-UPOM 的收集者,收集者又可分利用悬浮颗粒的过滤收集者和利用沉积颗粒的直接收集者。

2、洪水(河流)脉动概念FPC:洪水脉冲理论是继河流连续统理论之后的第4个河流生态理论,主要阐述洪水脉冲驱动下,河流与其洪泛区之间的横向水力联系对河流洪泛区系统进程的重要性,强调洪水脉冲的重要性及河流洪泛区系统的整体性.本文论述洪水脉冲理论的概念模型、主要观点及其在河流洪泛区系统的应用进展.洪水脉冲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在洪水塑造河流洪泛区系统地貌进程方面,侧重于河流形态的"主导径流"研究,成果不断提升;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上,以对氮的研究为主,提出洪水脉冲是河流洪泛区新陈代谢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驱动力;在生物进程上,集中在对大型植物和以水鸟和鱼类为代表的动物研究上.文中提出要提高河滨生物量,并重建全局的生物多样性,应提倡人为的洪水脉冲.对于干旱半干旱区湿地水鸟的保护核心是洪水发生频率和淹没范围对水鸟繁殖及避难的作用,以及水在湿地景观中的分配,这一点对于中国松嫩平原西部干旱半干旱区湿地水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洪水脉冲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对热带亚马逊河的观察实验,随着其在其它类型区域的推广应用,除洪水脉冲以外的其它因素的作用突现出来,人类干扰洪水脉冲的生态效应亦愈来愈显现.因此,有必要加强洪水脉冲与其它环境因子的耦合作用,及这种作用在人类干扰活动下,导致的河流洪泛区系统进程变化的研究,提出更具有普适性的洪水脉冲理论.

3、r-K连续谱r-K continuum:r选择和k选择是进化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K选择者的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K值周围(环境容纳量),其特点是出生力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孙死亡率低,一般具有较弱的扩散能力,它们适应稳定的栖息生境。r选择者的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很少达到K值,大部分时间维护在S型曲线的上升段。其特点是出生力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孙死亡率高,一般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它们适应多变的栖息生境。从极端的r选择到极端的K选择之间有一个连续的谱系,称为r-K连续谱r-K continuum。

4、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物种多样性:群落中生物种类数目的多少,其作用是衡量群落规模和重要性的基础,也是比较不同群落的重要参数,不同的环境中物种多样性差异很大(环境多样性,物种的适应性)。

5、群落演替:生物群落总是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不断由新的物种组合取代旧的物种组合,使群落的类型不断更新,这种按一定顺序出现新旧交替的现象称群落演替,或称生态演替。

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在一定地段上一个群落被性质上不同的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现象叫做演替。例如,在某一林区,一片土地上的树木被砍伐后辟为农田,种植作物;以后这块农田被废弃,在无外来因素干扰下,就发育出一系列植物群落,并且依次替代。首先出现的是一年生杂草群落;然后是多年生杂类草与禾草组成的群落;再后是灌木群落和乔木的出现,直到一片森林再度形成,替代现象基本结束。在这里,原来的森林群落被农业植物群落所代替,就其发生原因而论是一种人为演替。此后,在撩荒地上一系列天然植物群落相继出

现,主要是由于植物之间和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而引起的自然演替过程。

群落的演替显示着群落是从先锋群落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到达中生性顶极群落。这种沿着顺序阶段向着顶极群落的演替过程称之为进展演替(progressive succession)。反之,如果是由顶极群落向着先锋群落演变,则称之为逆行演替(retrogressive succession)。群落演替中物种取代机制

物种取代亦称物种替代

物种替代是由于先来物种的活动改变了环境条件,使它不利于自身生存,面促进了后来物种的繁荣;因此物种替代有顺序性,可预测和具方向性。多出现在环境条件严酷的原生演替中先来物种抑制后来物种,使后者难以入侵和发育,因而物种替代没有固定的顺序,各种可能都有,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哪一种先到。演替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体的生活史对策,因而难以预测。在该模型中没有一个物种可以被认为是竞争的优胜者,而是决定于先到该地,所以演替往往是从短命种到长命种,而不是由规律、可预测的物种替代

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个意义上,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是自然界乃至宇宙最基本的法则。而人人平等则是社会发展到现在的一个相对的概念。

群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系统.

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地壳运动,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再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另一些生物的种群兴起,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1,初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6、功能摄食类群Functional feeding groups:是根据摄食对象和方法的差异对水生动物进行的一项生态分类,它包括撕食者、收集者、刮食者和捕食者。这个概念是由Cummins(1973,1974)在研究水生昆虫时首先提出的。

功能摄食类群:

(一)定义:根据摄食对象和方法的差异对水生动物进

行的一项生态分类.

(二)分类

撕食者如蟹类;

收集者

刮食者如鲍鱼,笠贝,螺类和仙女虫类等;

捕食者如头足纲的鹦鹉螺,环节动物中的沙蚕等.

过滤收集者,如双壳类的扇贝,贻贝

直接收集者,如双胃线虫

7、周丛生物(Anfwuchs and periphyton):Young认为周丛生物是指生长浸没于水中的各种

基质表面上的有机体集合群,由于悬浮颗粒也沉淀在基质上,故这些有机体往往

被一层粘滑的,甚至毛茸的泥砂所覆盖。

Sladeckova认为周丛生物是指包括在基质上生长的所有生物,如细菌、真菌、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