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功与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的功与过
—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李鸿章也许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一个人,有人认为他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然而他兴办洋务,创办海军又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然而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对这位清末重臣也逐渐评价多元化。
李鸿章一生87载,在他的一生中,既有功也有过。
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虽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试问哪个国家的崛起是处于内忧外患时期的?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
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
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他兴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
18世纪60年代,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内忧外患的境地。
大清帝国早已没有昔日的辉煌,只留下一个外强中干的躯壳。
中国人名被赋予了一个耻辱的名字——东亚病夫,可是即使这样,清政府内部还有一批顽固分子仍不知变通,死守“祖宗之法”。
就在这一时刻,一个人站来出来,并与顽固派进行了斗争,用自己的方式来使国家富强。
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且不论他兴办洋务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单就他创立了中国近代早期军工企业和中国近代的民用企业这点来看,他的功绩还是值得肯定的。
因为是他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维护国家利益。
以前有很多人说李鸿章因为代表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而给他扣了个“卖国贼”的大帽子,殊不知李中堂当年在谈判桌上曾极力争取为国家减少赔款数额,甚至老泪纵横,哭求当时外国首脑。
可以说他是忠实地执行了清廷的电旨:“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但人家根本不为所动。
老人家何等可怜!日方更以中方代表能否安全回国相要挟,李氏父子只得无可奈何的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
“弱国无外交”正反映了当时中国尴尬的外交局势,并非李鸿章卖国求荣,实在是逼不得已、无可奈何之举。
他还对维新派及革命者的宽容态度,李鸿章算是当时清政府中比较开明的官员之一,他也为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感到忧心。
这时的他已
经意识到如不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中国必亡。
于是他“兴洋务、筹海防”,积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等。
正是由于他同样抱着“救国”的决心,致使他甘愿冒着杀头的危险暗中保护维新人士,甚至在孙中山游说他造反后也没有杀他。
可见李鸿章内心深处还是支持革命的。
只是由于深受中国古代封建礼教的影响,不敢明目张胆的和清政府对抗。
从某种角度来看,要不是他对革命者的宽容态度,也许中国还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走向共和。
但是他也有过失。
他曾经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杀戮投降之人,此举颇有过河拆桥之嫌,让人心中生寒,显得李鸿章有些不仁不义。
也是由于他的失误指挥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人们的生活饱受战争的洗礼,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生活真是艰苦万分,苦不堪言。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或许这些就是他曾作为一名外交官的印记。
西方对李鸿章最为著名的评价:不仅是中国在当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总和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
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出了有价值的服务;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
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其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梁启超《李鸿章传》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
在我看来,归根结底,是封建末世的机运成就了李鸿章的辉煌,也是封建末世的霉运颠覆了李鸿章。
因为他担负不了不该由他担负的家国重任,在夙夜忧思,中心惶惶中,为维持一个朽不堪言的衰败社会,蒙受了深重的耻辱和误解。
如果他能如陶渊明一样视名利如粪土,云淡风轻,或许这世间又会发现一片净土,但是贪恋权势却埋葬了这一切,留下一地骂名。
真是可悲啊!倘若他能站出来,呵斥慈禧的昏庸和朝廷的无能,从根本上进行变革,支持革命者,即使以死来明志,那也算对得起他一生的追求,对得起无数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百姓,可是他没有,他只是在维护那即将覆灭的清王朝。
叹!所以他的结局不是以功臣、良相扬名后世,而是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外交的实施者,执行者而遗臭万年。
究其一生,前半生才华横溢,官场得意,后半生卑躬屈膝,一败涂地。
也许真是时代造人,由不得你来选择,呵呵。
我只想送给他两个字“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