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之洞书目问答及其学术源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之洞《书目问答》及其学术源流
郭向东
张之洞(一八七三~一九○九年)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清光绪元年,他在四川学政任内,为诸生撰《书目答问》,于光绪二年(1876)写定问世。《书目答问》是为回答诸生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答”而撰。它是近百年来流传很广的一部指引治学门径的目录。研究这部书的主要内容及其学术成就,对于研究中国古籍的目录版本和阅读古书,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旨,对张之洞该书作些探索,以求其体例蕴藏之义。
(一)
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略例”中说,该书是随手记录而成,意在便于翻检,不是藏书家目录。所以不尽沿用前人书目条例。为了“分别条流,慎择约举,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又于其中详分子目,以便类求。一类之中,复以义例相近者,使相比附。再叙时代,令其门径秩然,缓急易见。凡所著录,并是要典雅记,各适其用,”[1]并希望开列各书,易买易读。各书选取的标准是“经部举学有家法,实事求是者。史部举义例雅伤,考证详核者。子部举近古及有实用者。集部举最著者”。
为了避免品种过多,内容芜杂。该“略例”规定。“凡无用者。空疏者,偏僻者,淆杂者。不录;古书为今书所包括者,不录;注译浅陋者,妄人删改者,
编刻伪谬者,不录;古人书已无传本,今人书尚未刊行者,不录;旧版旧抄,偶一有之,无从购求者,不录”。至于各种版本,“多传者,举善本;未见精本举普通本;未见近刻者,举今日现存明本”。整个书目,即按这个“略例”的要求收录编排。
《书目答问》在分类上,大体依照《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每部中又分若干类,每类中再分子目。经部分为正经正义。包括十三经四书五经合刻本、诸经分刻本、读本,别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包括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乐、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一、论语、孟子、四书、孝经、尔雅、诸经目录文字音义等。小说包括说文、古文篆隶真各体书,音韵训话等。上述各类共收书570余种。
史部分为正史,包括二十四史二十一史十七史合刻本、分刻本、注补表谱考证。编年,包括司马通鉴、别本纪年、纲目、纪事本末、古史,别史。杂史,包括事实、掌故、琐记、载记、传记、诏令奏议。地理,包括古今地志、水道、边防、外纪、杂志。政书,包括历代通志,古今制。谱录,包括书目、姓名、年谱、名物。金石,包括金石目录、图录、文字、义例。史评,包括史法、史律。上列各类共收书590余种。
子部分为周秦诸子。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包括中法、西法、术数,杂家、小说家,释道家,类书等。该部共收书550余种。
集部首列楚辞,然后是别集。以时为序,汉魏六朝、唐五代、北宋、南宋、金、元、明、国朝理学家集、考订家集、古文家集等。总集,内分文选、诗、词、评点等。该部共收书460余种。丛书目分为古今人著述所刻丛书与清朝一人著述
合刻丛书,共收100余种。书后附有别目录,包括群书读本、考订、词章初学图书等。并附清代著述家姓名略。
在目录学领域里,张之洞认为最重要的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叙录。以及旧唐书经籍志、宋史明史艺文志等。至于文献通考中的经籍考,虽非专书,但提纲掣领相当重要。另如阮孝绪七录序目、文选注引书目、太平御览引用书目、三国志注引书目等,也很重要。其余如遂初堂、明文渊阁、焦竑经籍志、菉竹堂、绛云楼、述古堂、敏求记、天一阁、汲古阁、季沧苇浙江采进遗书、文瑞楼、爱日精卢各家书目,内容有详有略,质量有优有劣,都是些藏书家的目录,而不是必须求取的切要书录。至于书坊汇刻刊行者,亦可收作参考,但其中未经详核详校者,免不了有些芜杂。
张之洞出身科举,治学极为严格,学术根基相当深厚,无论经学、史学、小学以及古代文学等,涉猎颇为广博。因此,对于目录学的见解是可取的。在该书史部目录中,收录崇文总目辑释、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等。均注明作者或撰辑者,列明各种版本,如殿本、聚珍本、福本、杭本、大字本等。指出其中差别,以作选书者参考。
从当时来说,出版事业很不发达,石印铅印出版发行都比较落后,印刷条件极为有限。大量古籍不得不靠刻版印行。尽管这样,张之洞高瞻远瞩,十分强调刻书的重要。他在该书别录之后,附有“劝刻书说”,其中声称,德业学问不足过人者,莫如刊布古籍,如能不惜重费详校精刻,其书可以终古不废。因此他极力提倡,认为刻书可以“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者困蒙”,对于传播文化、方便学习、开展学术是十分有益的,可以说是终古不泯的善行,张之洞如此认真,用心可谓善矣!
上述经史子集丛书等目,共收书2320余种,品种比较多,分量相当重。张之洞认为,如能“分类以求,易尚易尽”。比泛滥无归者还算少的,要人们“当知其约,勿骇其多”。尽管这样说,这个精选的旧学书目,可以说博约适当,如果就此分类求书,逐一检读,恐怕要毕生勤奋皓首穷经。因此,治学者应该博览与精读互为配合,有所侧重,有所取舍。只有这样,才能实事求是,有所借鉴,有所收益。
(二)
《书目答问》体现着张之洞早期的学术思想,即崇儒宗经,维护道统。如果究其渊源,大致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是源于家庭与教育的影响。张之洞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廷琛,贡生,曾任四库馆腾录、知县等职。父名瑛,举人,曾任知县、知州、知府。家教比较严格,一般誉为知礼清正。张之洞诞生于遵义署内,幼年入读四书五经,聪慧攻读。用力甚勤。少年时代,曾受业于丁诵孙学习古文,得益最多。就吕贤基读经书,受刘书年读小学。受朱琦读古文学,于遵义府署受韩超读经学与史学。其授业诸君多为名师,如丁诵孙科举进士,翰林院诗讲。韩超,官至贵州巡抚。[2]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与教育的熏陶之下,博闻强记,融会古籍,逐步积累了学识,形成了信奉儒家的正统思想。
其二源于他的科举出身与仕途经历。张之洞十六岁中举,后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曾任浙江乡试副考官与四川学政,提督学政,要有学术职衔方能充当,任期内与督抚平行。《书目答问》略例,即署名“四川提督学政侍读衔翰林院编修张之洞”,上述略历,大都是有关文化教育的职务与学术活动。在翰林院期间,他曾与陈宝琛、张佩伦等结交,以清流文衡评议时政。以“忠君爱国”为标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