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概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概况
一.国外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概况
1.克莱因——贝利运动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德国数学家 克莱因(F.Klein,
1849—1925)和英国数学家贝利 (Beili,1850—1920)发起并领导的 数学教育的近代化运动,被称为克莱 因——贝利运动。
这场运动的重点是中学数学教学内容 的变革。贝利针对当时英国数学教学 忽视实际应用的弊病,强调了数学的 实用性价值,提出数学教学要强调应 用。
而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理论和教学 方法却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这些都成了促进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基 本原因。因此到20世纪60年代,数学 教育现代化运动波及到了几乎所有的 西方国家,当时的几次重要会议对数 学教育现代化运动的兴起、发展起到 很大的作用。
1959年9月,美国“全国科学院”召 开的“伍兹霍尔会议”研究了课程改 革问题。这次会议上还提出了数学教 育的实用性要求,并得出结论:正是 实用性要求革新数学教学内容,也是 实用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学应当把培养 能力放在首位。
1980年8月,第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 会(ICME4)在美国伯克利举行。会 议对这次改革运动的成败进行了分析 和评价,研讨了现代化运动出现的主 要原因和社会根源。
பைடு நூலகம்
会议总结了这次改革运动的主要特征 是:在中学引进现代数学的概念,使 整个数学课程结构化。
会议认为这场运动取得了有益的成果, 主要体现在:涌现出了一批对数学和 数学教育有远见、有影响的数学教育 工作者;大多数国家的中学数学课程 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结构和 原理,克服了传统数学教学只强调机 械计算的毛病;
在国际上已经形成数学教育工作者活 跃的联絡网,四年一次的国际数学教 育大会供数学家、数学教育工作者互 相交流思想、交换看法,大有益处; 数学教育大变革使教师更加集中注意 教育的成果,使教师经常考虑教什么, 如何教,如何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会议认为,这次改革运动的主要缺点 是:增加的现代数学内容份量过重, 教学时间不足,学生难以接受、负担 过重;只强调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忽 视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和实际应用; 只面向成绩好的学生,忽视了适应不 同程度学生的不同需要,特别是忽视 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要求;对教 师的培训注意不够,多数教师不能胜 任新课程的教学。
1959年11月,欧洲共同市场成员国的 代表在法国罗瓦奥蒙(Royaumonl) 举行关于数学教育改革的国际性讨论 会,目的是研究各国的教育现状,提 出革新对策。
会议集中研讨了三个问题,即新的数 学思想、新的数学教育手段、教学手 段的改革。会议肯定了改革的必要性, 并提出了新的设想。于是,会议把在 美国兴起的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推向 了欧洲各国。
特别是1957年11月,前苏联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震动了全世界, 尤其是美国。美国人认识到,在空间 技术方面落后于前苏联的根本原因是 教育落后,特别是数学教育的落后。 于是在美国首先兴起了数学教育现代 化运动。
当时,世界上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 对中学数学教学质量太差、效率太低 的现象普遍感到不满;同时科学技术 不断发展,数学出现了许多独立发展 的新分支;数学的应用日趋广泛,并 且渗透到各个科学领域。
1969年8月,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 (ICME)在法国里昂召开会议,参加 国达37个国家之多。数学教育改革问 题开始提到重要议程上来。到60年代 后期,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由最初 的课程内容改革逐渐扩展到教学方法 的改革。另外,以此相适应的师范学 院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也作了相应 的改革。
但是,由于运动发展的急速、实验不 充分、教师培训工作也没有跟上,使 改革运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没有收 到预期的效果,受到了挫折。到20世 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渐渐暴露出 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 “新数”遭到了猛烈的批评,人们喊 出了“回到基础”的口号。
(3)针对“新数”运动中面向“高材 生”、忽视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的缺点,设计弹性更大的课程,让学 生根据自己的程度、兴趣和未来职业 的需要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4)在教学方法上,要让学生在学习 数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作 用,大力提倡“发现法”。教师的主 要任务在于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 情境”,学生尽自己的能力“发现” 该情境中的数学规律,确定它的各组 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提出应服从的普 遍规律,即一定形式的数学结构。
总之,以上评价基本上总结了前一阶 段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引发人们在此基础上去进一步探索、 实践,促进数学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 化。即:
(1)针对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过分偏 重理论结构、忽视应用的缺点,十分 注意从实际应用出发选取教学内容, 把数学应用于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 题。
(2)充分发挥计算器和计算机在数学 教学中的作用,加强讲授的直观性, 加强技能训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 念、证明数学定理、解决数学问题及 模拟复杂系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记录学习 成绩,拟定教学程序,追踪、调控学 习进度。
克莱因提出,数学教学应该强调:提 倡数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教材内容应 以函数概念为中心;应该运用教育学、 心理学的观点来指导教学内容。尽管 他们的主张各有差异,但基本精神是 一致的,这就是使教材教法近代化、 心理化,实现数学各科的有机统一,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
20世纪40年代以来,原子能、电子计 算机,空间技术、遗传工程等先进的 高科技领域的相继出现,社会科学技 术迅速发展,给数学教育提出了现代 化的要求。
1962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匈 牙利布达佩斯召开了国际数学教育会 议,有17个国家参加,会议范围广, 影响也较大。会后许多国家开始考虑 这次会议所提出的问题,并且注意在 改革中吸取别国的经验,各国开展改 革工作的规模也更大了。
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改革 是以课程内容现代化为中心,一般称 为“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简称为 “新数”运动,新的数学课程称为 “新数”。与此同时,改革的范围也 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
一.国外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概况
1.克莱因——贝利运动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德国数学家 克莱因(F.Klein,
1849—1925)和英国数学家贝利 (Beili,1850—1920)发起并领导的 数学教育的近代化运动,被称为克莱 因——贝利运动。
这场运动的重点是中学数学教学内容 的变革。贝利针对当时英国数学教学 忽视实际应用的弊病,强调了数学的 实用性价值,提出数学教学要强调应 用。
而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理论和教学 方法却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这些都成了促进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基 本原因。因此到20世纪60年代,数学 教育现代化运动波及到了几乎所有的 西方国家,当时的几次重要会议对数 学教育现代化运动的兴起、发展起到 很大的作用。
1959年9月,美国“全国科学院”召 开的“伍兹霍尔会议”研究了课程改 革问题。这次会议上还提出了数学教 育的实用性要求,并得出结论:正是 实用性要求革新数学教学内容,也是 实用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学应当把培养 能力放在首位。
1980年8月,第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 会(ICME4)在美国伯克利举行。会 议对这次改革运动的成败进行了分析 和评价,研讨了现代化运动出现的主 要原因和社会根源。
பைடு நூலகம்
会议总结了这次改革运动的主要特征 是:在中学引进现代数学的概念,使 整个数学课程结构化。
会议认为这场运动取得了有益的成果, 主要体现在:涌现出了一批对数学和 数学教育有远见、有影响的数学教育 工作者;大多数国家的中学数学课程 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结构和 原理,克服了传统数学教学只强调机 械计算的毛病;
在国际上已经形成数学教育工作者活 跃的联絡网,四年一次的国际数学教 育大会供数学家、数学教育工作者互 相交流思想、交换看法,大有益处; 数学教育大变革使教师更加集中注意 教育的成果,使教师经常考虑教什么, 如何教,如何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会议认为,这次改革运动的主要缺点 是:增加的现代数学内容份量过重, 教学时间不足,学生难以接受、负担 过重;只强调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忽 视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和实际应用; 只面向成绩好的学生,忽视了适应不 同程度学生的不同需要,特别是忽视 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要求;对教 师的培训注意不够,多数教师不能胜 任新课程的教学。
1959年11月,欧洲共同市场成员国的 代表在法国罗瓦奥蒙(Royaumonl) 举行关于数学教育改革的国际性讨论 会,目的是研究各国的教育现状,提 出革新对策。
会议集中研讨了三个问题,即新的数 学思想、新的数学教育手段、教学手 段的改革。会议肯定了改革的必要性, 并提出了新的设想。于是,会议把在 美国兴起的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推向 了欧洲各国。
特别是1957年11月,前苏联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震动了全世界, 尤其是美国。美国人认识到,在空间 技术方面落后于前苏联的根本原因是 教育落后,特别是数学教育的落后。 于是在美国首先兴起了数学教育现代 化运动。
当时,世界上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 对中学数学教学质量太差、效率太低 的现象普遍感到不满;同时科学技术 不断发展,数学出现了许多独立发展 的新分支;数学的应用日趋广泛,并 且渗透到各个科学领域。
1969年8月,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 (ICME)在法国里昂召开会议,参加 国达37个国家之多。数学教育改革问 题开始提到重要议程上来。到60年代 后期,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由最初 的课程内容改革逐渐扩展到教学方法 的改革。另外,以此相适应的师范学 院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也作了相应 的改革。
但是,由于运动发展的急速、实验不 充分、教师培训工作也没有跟上,使 改革运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没有收 到预期的效果,受到了挫折。到20世 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渐渐暴露出 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 “新数”遭到了猛烈的批评,人们喊 出了“回到基础”的口号。
(3)针对“新数”运动中面向“高材 生”、忽视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的缺点,设计弹性更大的课程,让学 生根据自己的程度、兴趣和未来职业 的需要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4)在教学方法上,要让学生在学习 数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作 用,大力提倡“发现法”。教师的主 要任务在于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 情境”,学生尽自己的能力“发现” 该情境中的数学规律,确定它的各组 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提出应服从的普 遍规律,即一定形式的数学结构。
总之,以上评价基本上总结了前一阶 段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引发人们在此基础上去进一步探索、 实践,促进数学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 化。即:
(1)针对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过分偏 重理论结构、忽视应用的缺点,十分 注意从实际应用出发选取教学内容, 把数学应用于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 题。
(2)充分发挥计算器和计算机在数学 教学中的作用,加强讲授的直观性, 加强技能训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 念、证明数学定理、解决数学问题及 模拟复杂系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记录学习 成绩,拟定教学程序,追踪、调控学 习进度。
克莱因提出,数学教学应该强调:提 倡数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教材内容应 以函数概念为中心;应该运用教育学、 心理学的观点来指导教学内容。尽管 他们的主张各有差异,但基本精神是 一致的,这就是使教材教法近代化、 心理化,实现数学各科的有机统一,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
20世纪40年代以来,原子能、电子计 算机,空间技术、遗传工程等先进的 高科技领域的相继出现,社会科学技 术迅速发展,给数学教育提出了现代 化的要求。
1962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匈 牙利布达佩斯召开了国际数学教育会 议,有17个国家参加,会议范围广, 影响也较大。会后许多国家开始考虑 这次会议所提出的问题,并且注意在 改革中吸取别国的经验,各国开展改 革工作的规模也更大了。
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改革 是以课程内容现代化为中心,一般称 为“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简称为 “新数”运动,新的数学课程称为 “新数”。与此同时,改革的范围也 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