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在讨论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看法之前,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在中国先秦时期,有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吗我的看法是否定的。因为这种不满足于美的现象,而试图追问美本身是什么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主要是希腊哲学才有的。
而且,正如我们在下面将要看到的,美的问题,在关于先秦思想家们的文献中,并不处于特别突出的地位。或许我们可以说,对美的看重和敏感,是古希腊人的一个特色。
第一节结合善(功利)研究美
这里想提示一点,所谓结合善(功利)研究美的提法,其实是有问题的。这正好说明,美的问题,在先秦思想家那里,并不占有重要地位。
墨子,《非乐》。“墨子对美持否定的态度。”(页34)在我看来,墨子是一个卓越的社会批评家,同时是一个行动者,他在一个意义上批评有钱人的奢华无度,但这并不表明他完全否定美。“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行,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
孔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子谓《韶》:‘尽善矣,又尽善也’。”
致天下太平,则尽善尽美。
孟子,“充实之为美”:“人有了仁、义、礼、智等品德,才谓之‘充实’,‘使之不虚,是为美人,美德之人也。’”
焦循的《孟子正义》解释说:“充满其所有,以茂好于外,故容貌硕大而为美。美指其容也。”(页37)
荀子,“人性恶”。“美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是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
第二节结合艺术研究美
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吹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百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页39-40)
刘勰要求“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情采》)。
张彦远:“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欧阳炯:“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
中国画论中讲“形神兼备”作为艺术美的重要标准,顾恺之所谓“以形写神”。
荆浩,《笔法记》:“度物象而取其真”。
中国美学史上关于艺术美的研究与探讨,有这样几个特定,参见教材第45页。
第三节结合现实研究美
人物品藻,第46-47页。
刘勰关于美的观点建立在“自然之道”的基础上。所谓“自然之道”的“道”,指的是万事万物之理,这个“理”近似我们现在所说的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
柳宗元认为美在于自然。“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刘禹锡,认为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
郭熙,有《林泉高致》、《山水训》等作品。“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
王夫之肯定了美是存在于自然的运动之中。“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其
绮丽。”“心目之所及,文情赴之,貌其本荣,如所存而显之,即以华奕照耀,动人无际矣。”叶燮:“凡物之生而美者,美本乎天者也,本乎天自有之美也。”
“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
“云之态以万计,无一同也。以至云之色相,云之性情,无一同也。云或有时归,或有时竟一去不归,或有时全归,或有时半归,无一同也。此天地自然之文,至工也。”
美的本质问题,因为没有答案,故根本无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