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道教文化特殊品格

国内道教文化特殊品格
国内道教文化特殊品格

国内道教文化特殊品格

道教民俗主要是指中国传统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与道教思想观念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以神仙信仰或鬼神崇拜为精神内核的民间习俗。它是道俗两界民众共同创造、享有和传承的传统生活文化。道教民俗作为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教文化在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与风俗领域的延伸,体现着道教丰厚、深沉的精神内蕴。作为道教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它的存在与传承反过来又促进了道教的传播与发展。可以说,道教民俗是让人们认识道教、亲近道教、增进对道教感情最便捷的法门。它拓展了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文化时空,见证着中国民众对神仙信仰、鬼神崇拜的钟情与痴迷,开显出中国民众原生态的神仙信仰生活之形态,积淀着厚重的历史与宗教文化之悠长意蕴。目前,除宗教学者刘仲宇之外,学界对道教民俗研究罕有涉足。笔者认为,道教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烙印着传统民俗的基本共性。而作为神仙信仰的民俗,它又具有属己的独特文化品格。一

道教民俗文化底蕴厚重,常常汇集着丰富的传统艺术形式,为各种传统艺术展现自身魅力提供了盛大舞台。或者说,道教民俗本身就是由广大民众共同参与的盛大的类戏剧演出,艺术性极强。它满足了广大民众的审美与娱乐之需,为广大民众的日常闲暇带来欢愉与亮色,推动广大民众的生活向着审美化与艺术化境地迈进,具有浓郁的审美价值。值得强调的是,道教民俗中汇集的艺术与文娱形式往往具有久远的历史,那些古老的艺术与文娱形式也正是凭借道教民俗的持续传承,得以在漫长的历史之流中确立自身不朽之身姿。这样,道教民俗就转化成了保留古老艺术与文娱形式的“博物馆”。通过此类民俗,中国民众能够寻得自己的祖先曾经经历过的审美与娱乐形式之样貌,体认到他们与自己的祖先拥有着共同的文化、艺术与精神之根,从而能够激发起中国人深沉、厚重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道教民俗常常蕴涵着丰富的艺术或娱乐形式,包括歌舞、戏剧、相声、杂技、魔术等。它的存在为各种传统艺术与娱乐形式在漫长的历史时间之流中不断亮相提供了重要平台。也可以说,道教民俗本身就是一场以整个社区作为广阔舞台,由全体民众共同参与的盛大演出。试看两例:二郎神生日属于重要的道教民俗节日,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史载,二郎神本为四川都江堰地区的地方神,传说为李冰之子,曾协助父亲治水立下卓著的功勋。宋代以后进入道教神仙谱系成为道教神灵。其生日时各地道观与民间都有庆典活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开封府庆祝二郎神生日的盛况:“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钧客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太官局供食,连夜二十四盏,各有节次。至二十四日,夜五更争烧头炉香,有在庙止宿,夜半起以争先者。天晓,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所献之物,动以万数。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趋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诨话、杂剧、杂扮、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叫果子、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色色有之,至暮呈拽不尽。”[1]12可以看到,在二郎神生日期间,由官方或民间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娱表演花样繁多,杂耍、相声、魔术、杂剧、相扑等应有尽有。这一道教民俗节日为各种传统艺术大汇演提供了舞台和机会。又如,妙峰山香会是为庆祝道教神灵碧霞元君生日举行的香会,流行于北京地区,每年四月初一至十五日举办。其会自从康熙年间即已开。香会期间,“男女答谢拈香者,一路不断,夜间灯笼火炬,照耀山谷,……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若列宿”[2]42,“笙管弦歌,旌旗载道,远迩皆扶老携幼,肩舆乘期,络绎于路”[3]128 。香会期间的文娱演出十分繁富,《春明采风志》曾描绘了乾隆年间香会文娱活动的丰富性,“如开路,秧歌,太少狮,五虎棍,扛箱等会。其开路以数人扮蓬头涂面,赤脊舞叉。秧歌以数人扮头陀、渔翁、樵夫、渔婆、公子等相,配以腰鼓手锣,足皆登坚木,谓之《高跷秧歌》。太少狮以一人举狮头在前,一人在后为狮尾,上遮阔布,彩色绒线,如狮背皮毛状,二人套彩裤作狮腿,前直上,后伛偻,舞动如生,有滚珠、戏水等名目。五虎棍以数人扮宋祖、郑恩等相,舞棍如飞,分合中式。其扛箱一人,扮幞头玉带,横跨杠上,以二人抬之。好事者拦路问难,则谑浪判语,以致众人观笑”[4]22。整个活动期间有戏剧表演、歌舞表演、秧歌表演等等,文艺形式异彩纷呈。可以说,道教民俗的存在为中国传统文艺的演出与保存提供了重要平台。那些汇集了多种艺术形式的道教民俗深深嵌入了中国传统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凝结为他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使得民众生活赋有审美意味,也使他们的日常生活具有了审美化特质。

有些道教民俗本身就是一场以整个社区或地区作为盛大舞台,由所有民众共同参与的规模宏大的类戏剧演出。在这场演出中,人们以全副的热情投入其中,充当演员或者观众,表达他们对于神灵神仙或敬畏、或期盼、或神往的情感,同时期待神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难题。例如,“跳魁星”,流行于吴越各地,多数活跃于灯节期间。“魁星”为道教俗神,道门及民间都相信“魁星”主管文场,文状元、四鼎甲、进士、解元、秀才全部由他点出。跳魁星舞者一人,穿魁星服,舞时“头”和“手”自如摇摆,常常手

持毛笔,不断地做“点笔”的动作,表示考生被“点中”,金榜题名。“魁星”依次前往有读书郎的人家表演,

相应的人家在家中供奉的“魁星”塑像或挂像前焚香、献花,并虔诚叩拜和念诵经文,安静等待“魁星”到来。鸣放爆竹后,“魁星”降临,读书郎恭敬接受“魁星”赐予的毛笔,并接受魁星在头顶上的抚摩。人们

相信,读书郎接受“魁星”摩顶会智慧大增,用“魁星”送的毛笔写字,必将学业大进,日后功成名就[5]20。可以看到,这一民俗是整个社区民众共同参与的活动,它恰似一场盛大的戏剧演出,社区群众都在其中充当演员,扮演角色,并虔诚地相信“魁星”能够为读书郎们带来好运。这个民俗活动洋溢着吉祥与

欢快的气氛,具有很大的审美、娱乐价值。又如,道教民俗“放五猖”,主要流行于四川各地,清明节前

后举行。民间认为,“五猖”为城隍神驾下的五员猛将,专在清明前后降临民间,捉拿凶神恶鬼。活动期间,由当地民众分别扮演“五猖”和“恶鬼”。五猖弟兄手拿钢刀,过街穿巷,气势汹汹追捕红衣“恶鬼”,恶鬼惊慌失措四处逃窜,甚至撞翻货摊,游人雀跃避让。最后恶鬼无处逃遁,窜上戏台,终于被“五猖”弟

兄擒获,拴在戏台边的柱子上。整个活动象征收邪捉鬼,保境平安[6]56。可以看到,这一民俗类似

于规模宏大的“武打戏”演出,演出的舞台就是整个社区、街区。当地民众皆参与这一演出,融入各自角色,乐此不疲。

中国人历来热爱繁华绚烂的生活,厌倦寂寞孤单的时光。道教民俗则可以为传统民众的生活带来热闹与

欢愉,为他们的生活注入浓浓暖意,消解或冲淡他们日常闲暇中的枯淡与冷清。人们投身于道教民俗活动,就是一个全身心投身于审美与娱乐的过程,它拓展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文化时空,民众的生活也因此

濡染上浓郁的审美色彩。试看一例:上元节又称“上元日”,最初是道教上元赐福天官诞辰,是典型的道教

民俗节日。节日期间,各地道观要设斋庆贺上元天官诞辰,道俗民众则多在道观烧香祈福。又有各种“ 娱神”、“祀神”表演,夜晚多要上灯。这一道教节日约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唐以后逐步兴盛。《隋书?柳传》记载了隋代上元节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愉悦和情趣:“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

,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为欢娱,以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曾

不相避。高棚跨路,广幕陵云,服靓,车马填噎,肴醑肆陈,丝竹繁会,竭赀破产,竞此一时。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帝以诸藩酋长毕集洛阳,丁丑,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

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7]1481又见,《雍洛灵异小录》记载唐代民众欢度上元节的盛况:“唐朝正月十五夜,许三夜夜行,其寺观街巷,灯明若画,山棚

高百余尺,神龙以后,复加严饰。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8]66《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上元节的繁华景象:“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1]14 可以说,上元节等道教民俗节日的繁华与喧腾,映照出的正是传统中国人对精神愉悦与心灵自由的强烈

渴望与吁求。这些道教民俗节日也是传统中国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之理想生活形态的典型象征。同时

,广大民众对于道教的浓厚感情,也正是在参与道教民俗活动的过程中慢慢滋生、成长。

值得强调的是,道教民俗中所汇集的艺术或文娱形式,大多数具有悠久的历史,本身就是古老的艺术或

文娱形式。道教民俗则是保留这些古老艺术和文娱形式的重要阵地,这些古老艺术与文娱形式也正是借

助于道教民俗的传承而得以与后人照面。因此道教民俗成为展出这些古老艺术形式的“博物馆”。例如,“ 百戏”是集杂技、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很多传承至今的道教民俗节日,如上

元节、中元节、燕九节、蟠桃宫庙会、吕祖庙会等等,仍然有“百戏”的演出,张衡的《西京赋》就曾描

绘了京城中“百戏”表演的场面[9]415。有学者研究,张衡的《西京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是汉

代西京公共文娱表演场面的实录。由此推断,“百戏”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汉代。这样,道教民俗实际

上成为保留包括“百戏”在内的传统艺术形式的重要阵地。另外,上文提到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

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叫果子”等也皆是古老的艺术形式。有学者研究,“跳索”源于东汉,“鼓板”源于西晋,“相扑”源于北魏,“乔筋骨”源于唐代[10]88。这些传统艺术历史久远,甚至可以称为古

老艺术的“活化石”,而道教民俗则成为保存和展示这些古老艺术的“博物馆”。总的来说,道教民俗及其

所蕴涵的古老艺术,正是我们的祖先所经历的审美与娱乐活动的直接见证者与承当者。通过这些道教民俗,我们能够寻得自己的祖先曾经经历过的审美与娱乐之历程,与我们的祖先进行情感的对话与交流,

体会到我们与自己的祖先正拥有着共同的文化与精神之根,从而激发起中国人深沉、厚重的民族文化与

民族精神的认同感。二

神仙信仰或鬼神崇拜是道教民俗的精神内核。在崇奉神灵神仙的民众看来,参与道教民俗活动,投身祈神娱神等仪式,可以赢得神灵的护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带来福祉,具有实用功能。道教民俗作为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涵的种种民俗事象和宗教仪式,深刻体现

着道教的生命关怀思想。

在道俗大众看来,道教民俗蕴涵着实用性功能。人们参与道教民俗活动,并虔诚地敬奉神灵神仙,便可赢得神灵神仙的帮助,从而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难题。试看两个实例:娲h宫奶奶会,此道教民俗流行于河北省[11]66。娲h宫在河北省涉县境内,娲h即女娲,在唐代即被列入神仙谱系。奶奶会以求子为主,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方圆数百里的人们前来赶会,其中多数为不孕妇女。求子者向娲h奶奶神像叩拜、供香、献花、许愿,取“香灰”回家和水服用。很显然,民众积极参与此类活动,是因为她们虔诚地相信娲h奶奶存在于她们的生活时空中,能够给她们解决实际的问题。只要她们虔诚叩求,娲h奶奶就会显灵,给不育妇女带来福音,满足她们拥有子嗣的愿望。再看一例,天后娘娘诞辰,此道教民俗流行于沿海地区[12]86。天后娘娘为著名的航海之神,其诞辰为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明代时就被置入道教神灵谱系。清乾隆时,天后娘娘诞辰正式列入国家祀典。福建泉州地区,每逢天后生日,道观和民间要举办祭祀活动。祭祀当天,要在神前献上祭品,点烛上香,四方信众,接踵而来,虔诚礼拜。人们相信,积极参与这项民俗活动,虔诚礼拜天后,就可以免除所有海难,在未来的海洋捕捞中,会赢来渔业的丰产。综上所述,在道俗两界民众看来,参与道教民俗活动,虔诚地敬奉神灵神仙,就会为他们带来福祉,解决他们所遇到的种种困境与难题。

有西方学者曾说:“信徒在做礼拜和做祷告的过程中所体验的宗教感受,就其心理学的内容和动态来说,跟审美的净化相仿佛。礼拜和祷告就其心理学职能来说,乃是人们用来排遣郁积于心的消极感受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信徒向神祈祷,希望神让他们免遭灾殃和相信神是实在的,并且是全能的,所以祈祷往往使他们心情舒畅,感到安慰,他们的消极的感受为积极的感受所排挤,如果否定或低估礼拜和祷告的心理学意义,那是不对的。”[13]409马克思也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1 4]202这些说法,都从不同侧面肯定了宗教对于社会人生的慰藉作用。道教民俗作为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常常通过其中蕴涵的神灵信仰、鬼神崇拜等内容以及种种宗教仪式,对广大道俗民众的精神世界发挥重要影响。

举两个实例,“跳财神”是流行于全国的道教民俗[11]45。指演员装扮成道教财神,进行象征“招财进宝”的舞蹈表演,多在除夕至正月初五进行。财神由男性一人扮演,头戴黑色文帽,身穿大红袍,腰围红底白玉带,下穿彩裤,足蹬高帮黑薄底粉靴,脸戴金色面具,左手托金元宝,右手执金色折扇;另一人携红桌一张,用于放置烛台、台炉、供品。两人走街串巷,挨家挨户进行表演。一旦“财神”临门,犹如真财神降临,主人家点香燃烛,放鞭炮,磕头礼拜,举行接财神仪式,商界则更加隆重。人们相信,接引“财神”,可以令整个家庭在来年物质丰裕,财源大进。“祭药王”[11]48这一民俗流行于陕西耀县。药王指孙思邈,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为其升仙纪念日,故里孙家塬的民众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从夏历正月二十七日开始,为药王“炸盘”(一种油炸食品),到二十九日结束,共炸三天。正月三十日,在宫观中贴对联、挂宫灯、摆祭器,并在药王像前陈献“盘供”。群众给药王送匾、送灯,上布施、烧香。下午挂灯唱戏,共唱三天四夜,到二月初三结束。人们相信,通过这一系列祭祀药王的仪式,会赢得药王孙思邈的关照,保佑整个地区民众在未来岁月能够免除疾病痛苦。

广大民众参与道教民俗活动,在节日般的欢快气氛中,在对种种艺术的审美过程中,亦可疏导紧张的情绪、宣泄压抑的情感。例如,《清嘉录》卷三载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天齐仁圣帝诞辰:“城中圆妙观有东岳帝殿,俗谓神权天下人民死生,故酬答尤虔。或子为父母病危而焚疏假年,谓之‘借寿’;或病中语言颠倒,令人殿前关魂,谓之‘请喜’。祈恩还愿,终岁络绎。至诞日为尤甚。虽村隅僻壤,多有其祠宇。在门外者,龙墩各村人赛会于庙,张灯演剧,百戏竞陈,游观若狂。……”[15]62据此可见,人们积极参与敬拜活动,在热闹的气氛中,在观灯、看戏等艺术的审美过程中,人们获得欢娱与乐趣,日常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压抑的情感获得宣泄。再如“火神诞会”,流行于浙江杭州等地。火神为道教俗神,诞辰在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届期城内火神庙、佑圣观、隆恩院都要举行火神会,演敬神戏一个月。日里祀神,用歌司打唱,夜则唱花调等书,通宵热闹,夜夜不绝。其中丰富的艺术活动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欢愉和乐趣,生命个体浸润于艺术与审美中,于潜移默化中释放压力、宣泄情感,获得有效的精神安慰。有学者曾判断:“包括道教民俗在内的道教文化,在发挥其心理调节功能,消解不良心态的同时,往往通过道教艺术特有的神圣化的象征美、超越美、神话美和人性美等诸多因素,激活大众的灵性即精神感受力或美感力,撞击人们的迟钝的情感世界,使人们敞开心扉,情操得到陶冶,获得超凡脱俗的精神提升和奇特的宗教美感。”[16]120可以这么说,道教民俗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艺术形式,广大民众通过对这些艺术的审美,能够疏导郁积的情绪、宣泄压抑的情感。道教民俗因而转化成化解民众心灵与精神压力的醍醐仙药。有学者曾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成熟形态的宗教,都蕴涵浓郁丰富的生命关怀思想。问题在

于,那些光辉睿智的思想常常包裹于浓厚的神学迷雾之中,拨开层层环绕的神学迷雾,这一思想将会被

立即洞见。”[17]41道教人士在致力于追求羽化成仙等神学理想的同时,也曾面对社会、人生深刻致思,提出了丰富的生命关怀思想。道教的生命关怀思想包括个体关怀、社会关怀、终极关怀、亡灵关怀

等方面。道教民俗则是从实践的层面,践行并体现着道教的生命关怀思想。限于篇幅,本文仅以道教民

俗如何体现亡灵关怀思想为例展开论述。

亡灵关怀是道教生命关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也相信生命的轮回,道门人士指出,那些堕入幽暗

地狱的亡灵鬼卒在机缘成熟的时候,依然能够摆脱鬼域,脱胎换骨,化身为人。那么对于冤灵屈鬼实施

关怀,成为道教生命关怀的应有之义。道教中有多种令人死而复生的修炼技术。《云笈七签》卷八六

《太阴炼形》记载:“若人之死暂适太阴,权过三官者,肉既灰烂,血沉脉散,而犹五脏自生,白骨如玉,七魄营侍,三魂守宅,三元护息,大神内闭。或三十年二十年,随意而出。当生之时,即便收血育肉,

生津结液,复质本胎,成形濯质,乃胜於未死之容也。真人炼形於太阴,易貌於三官者,此之谓也。太

微天帝咏曰:太阴炼身形,胜服九转丹。形容端且严,面色合灵云。而能登太极,金阙为真人。”[18]1932又《化形濯景》云:“受学化形,濯景易气,十二年气摄神魂,十五年神束藏魄,三十年棺中骨还附

神气,四十年平复如生人,还游人间……”[18]1933在道教看来,通过精进的技术修炼,可使那些肉

身已经腐烂、血脉都已沉散之徒,“随意而出”,返而为人。返回人形获得重生之时,面目容颜又“胜于未死之容”,甚至能够转而为仙,“形容端且严,面色合灵云。而能登太极,金阙为真人”。道经中记载了很

多“死而复生”之高道或仙家。例如《抱朴子?论仙》记载,费长房、李意期及其弟子皆是通过技术修炼“ 死而复生”,化而为仙[19]17。

道教民俗则是从实践的层面,通过种种仪式肯定和印证道教亡灵关怀思想。试看两个实例:开金桥又称“ 度仙桥”、“过仙桥”,是丧家邀道士超度亡灵的法事之一,流行于皖南地区[6]44。道书所载金桥,

为通向仙境之桥。在具体操作中,常用桌子相叠而成。在仪式中,道士口念金咒走过“金桥”,表示引魂

过桥,可使亡魂不入枉死城,通过金桥上仙境。这一民俗既体现出道门人士对于亡灵的关怀,同时这一

民俗的关怀作用又是指向现世人生的,它令逝者的亲人相信,通过这一仪式,逝者已经拥有了良好的归

宿

,在另外的世界中逝者不曾挨饿受冻,同样享有美好的生活。再看,下元节最初为道教节日,后与广大

民众生活相结合,成为在民间广泛流行的道教习俗。吴自牧《梦粱录》载:“(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20]90该日民众多往宫观烧香并焚化纸钱为自己死后去阴司

享用,称寄库;或送给亡故亲人,称寄柬。亦多备菜肴祭祀祖先,以祈福祉。可以说,这种道教民俗充

分体现了道教的亡灵关怀思想。这种对于亡灵关怀的民俗,也使得生者精神与情感得到安慰,令他们相信,那些逝去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中获得了良好的生活,一切皆安。一句话,道教民俗中种种宗教仪式

从实践的层面肯定和印证着道教的生命关怀思想。三尽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容易觉察到民俗对于自

己的规范和控制作用,但是民俗却始终对民众的社会行为发挥着规约作用。民俗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相

较于法律、制度、纪律等,是存在最广泛、约束面最宽的规范。“民俗所具有的规范性,能够使人们的

思想和行为趋向于一致,能够建立起一个被社会大多数人所公认的道德与行为的衡量标准。民俗所具有

的整合功能,能够为民众群体提供所公认的基本一致的生活氛围,能够使社会消除震荡和纷扰,给人以

安全感和相互亲近感。”[21]181道教民俗是中国传统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孕着浓郁的宗教神学内容。较之于世俗性民俗,它对广大民众的社会行为具有更强的规约作用,对社会秩序的调节与控制

功能也更为强大。同时,道教民俗能够发挥更强大的“教化”功能,促进广大民众思想道德素质之提升。

道教民俗对社会大众的言行规范以及道德“教化”,很大程度是仰仗于“善恶报应”、“天堂地狱”等道教观念对民众的思想世界产生威慑作用而实现的。换句话说,道教的“善恶有报”、“仙境地狱”等观念常常通过

道教民俗中的种种宗教仪式演绎出来,诉诸于广大民众面前,对广大民众产生强大的精神震撼作用,从而使他们能够秉持正义善良之原则行事,杜绝生活中的种种邪思恶行。

道教民俗能够对广大民众的日常言行乃至思想意识产生一种强大的约束或改造力量,使广大民众言行举

止合于规范,符合良性道德之要求。看一个实例:流行于浙江黄岩一带的东岳神会为东岳大帝诞辰日[6 ]31。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活动前一天举行声势浩大的迎会预演,迎会队伍成员,一部分是因病到东岳庙许愿、还愿者和一般信徒,还有一部分是触犯了神灵而自认为有罪者。二十八日清晨,随

着一声炮响,迎会队伍开始由城内温庙出发,前有身着衙役服、手持白藤棍的巡路者开路,后有手举“ 肃静”、“回避”木牌的仪仗队鸣锣开道。再后是锣鼓和乐队,乐队后有成百上千的儿童和成人所扮的大、小无常以及各种鬼魅。迎会队伍簇拥着温师大神的八抬神轿,后面还跟着一伙身着囚衣、头戴枷锁的“ 囚犯”。表示温师大神要将一年来所关押的各种“罪犯”一起送往东岳庙,听由东岳大帝发落。迎会队伍

路浩浩荡荡,沿路居民皆纷纷举行路祭,焚香设供,祭祀神灵。队伍抵达东岳神庙,待一声号令,众人拥入庙内,举行交接“囚犯”仪式,然后,一部分人恭送温师大神返庙,迎会活动即告结束。在庆祝盛会上,人们或扮演官吏、或扮演神灵、或扮演鬼卒、或扮演囚犯。社区民众基于对神灵神仙的敬畏与崇敬之情,以全副身心与情感投入这场盛大的庆祝活动。每个人在人神共在的氛围中体验神圣与崇高的情感。当地民众相信,东岳大帝是社会正义与公平的化身,他会亲自对本地区的邪恶之徒进行严厉惩处,阻止本地区邪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整个地区的安宁与平静。由此可见,道教民俗对于广大民众的行为举止可以起到良性规约作用,广大民众能够在参与道教民俗各种仪式的过程中洗涤身心、净化言行,于未来的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始终行于善良正义之途而不陷入黑暗、泥泞之境地。

另外,道教民俗对于民众的道德教化作用也尤为显著。有学者谈到民俗的教化功能说:“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特别注意民俗所具有的‘教化’作用,这种所谓的‘教化’就是运用民俗所具有的法约性约束力,来对民众个体进行教育和规范,以扬弃陋习,发扬良好风气,化落后为进步,进而促使某个民众群体文明水平的提高,这实质上就是一种人生道德与社会风气的塑造活动。……民俗教化作用贯穿于生命的始终,渗透到人生的每一阶段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22]45道教民俗与世俗性民俗相比较,它教化民众的功效更强大。其教化功用是通过其中所蕴涵的宗教力量来推动的。看一个实例:城隍夫人会,流传于江苏吴江一带,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举行[6]46。历时五天,前四天为赛会。十六日夜晚举行的出会才称夫人会。夫人指该地城隍夫人,赛会期间,要举行规模盛大的迎神活动。赛会自八月十二日深夜开始,十三日是赛会的预备日,各村敲锣打鼓,以恭迎盛会的到来。十四、十五日的出会是赛会的高潮。赛会的仪仗也很考究,前有锣鼓开道,道教诸神如监察神、安乐神和城隍神等神的神像随后,再有善男信女数百人,手持信香尾随于后,队伍中还有穿大红衣服插犯条的,也有手戴铐链的,奇形怪状,看样子他们最是虔诚,好似在默默祈祷,轻轻忏悔。最后是两个提锣的,分别提着十几斤重的铜锣,边走边击,有个别人曾在神像前许过大愿或犯罪却有悔过之人,自愿将小香炉钩入皮肤挂于臂上,燃香悦神,以示虔诚。在这里,道教民俗是以鲜明感性的仪式与事象,向广大民众宣传“善恶有报”等等道教观念,对广大民众产生道德教育作用,以期广大民众能够扬善弃恶,达到道德水平与素质提升之目的。据此可以说,道教民俗充当了道德教化的工具,起着改造社会道德、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道教民俗对于大众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的教化,很大程度是仰仗于其中蕴涵的“善恶报应”、“天堂地狱”等道教观念对民众的思想产生威慑作用而实现的。道经记载:“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算减则人贫耗疾病,屡逢忧患,算尽则人死,诸应夺算者有数百事,不可具论。”[23]213“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23]221。道教认为,上天或冥境中的鬼神是人们善恶行为的终极裁判者,一个人如果积德行善,则会福德隆盛、长生久视,乃至幻化成仙。如果言语邪恶、作恶多端,则会遭遇种种恶报,众邪来犯,生命早夭,乃至堕入地狱。因为积德行善而成为仙家,或者因作恶多端而遭受恶报的例子在道经中不胜枚举。道教民俗则是通过丰富的宗教仪式将道教的“善恶报应”、“天堂地狱”等等观念开显出来,呈现于广大民众面前,势必会对广大民众产生强大的精神震撼,从而规约民众的言行举止,使之行为合于道德规范,不至于偏离正轨而堕入幽暗地狱。上文所提到的东岳大帝诞辰日与城隍夫人会期间举行的宗教仪式,即是对“善恶报应”、“天堂地狱”等道教观念的演绎,这种仪式是在向整个社区的民众开显和倡导“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教理念,对于规约民众言行和教化民众产生的作用极大。综上所述,道教民俗充满着神仙信仰的气息,饱蘸着宗教情感的智慧,其中蕴涵的神仙信仰的内容在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对广大民众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意识起着规范和教化作用,使广大民众能够始终行于正义、道德之途,而不堕入幽暗阴森之地狱。

很多时候,道教民俗也在协调广大民众之间的关系方面发挥重要功能,它常常促进广大民众之间良性关系的形成,充当密切民众关系的粘合剂。分析一个实例:城隍散粮是民间请道教神灵城隍赈济孤魂野鬼的习俗,流行于浙江金华[6]35。金华县每逢清明前一日或后一日,举行城隍散粮,届期三四人扛着城隍神像在街上乱跑,后随十数人,手执钢叉或刀剑,面目黧黑,装着种种奇怪之样,名曰小鬼。其时市上做生意之人,无论陈列何种物品,如被小鬼看见,总须抢完。但是被抢之人无怨言,并云生意可望格外兴盛。城隍神像在街市游过一周,然后扛至北邙荒V之处,焚化无数之钱。意谓城隍即以此散给孤魂野鬼。焚化完毕,然后将城隍扛回庙中。可以看到,在此民俗活动中,“小鬼”不断地哄抢集市商品,而商人并不怨怒,反而乐意被抢,认为商品被抢会令生意更加兴旺。“城隍散粮”这类民俗促进了社区民众之间的情感互动与交流,成为社区民众人际关系的粘合剂。可以说,道教民俗为当时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道教民俗常常融汇着丰富的传统艺术与文娱形式,为传统艺术展现自身魅力提供了重要平台。道教民俗本身就是由广大民众共同参与的盛大的类戏剧演出,具有浓郁厚重的审美价值,它可以为广大民众寂寞的闲暇带来欢愉与亮色,满足广大民众的审美与娱乐之需,不断拓展传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文化时空。很多古老的艺术与文娱形式往往凭借道教民俗的持续传承,得以在漫长的历史之流中确立自身不朽之身姿。在很多时候,道教也正是借助于道教民俗活动得到推广和传播,产生深远影响。道教民俗见证了中国传统民众对于神灵神仙信仰之真挚与热烈的景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见证者与承载者。从这些方面来说,道教民俗的文化品格尤为独特。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艺术发展到今天多元化时代,艺术作品中作品中所吸收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因素越来越多,如何将这种具有本土化民族特色的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是现代设计的源泉,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来,积淀成为了无可复制的特有文化体系,是现代设计的文化根基,这些传统文化根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它保留着中华民族所共同认可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现代设计的源泉和根基,只有依托传统文化元素,我国现代设计才具有中国特色。传统图形元素、古代书简、传统书画等在现代设计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社会文明在演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色的文化,是对一个民族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和文化。文化是一种现实形态,因人而生的,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悠久的历史,但又根据不同的时代环境和民族特点而有所不同。“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早就存在,而现在我们说的“文化”,是从西方引入的,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是有所区别的。最初的“文”和“化”是分开的,到了西汉之后,“文”与“化”才合成一个词。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并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征的民族文化,是反映民族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元素是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形式多样的载体,这样的载体丰富多样,而这些元素在古代设计中就得到了极好的运用,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珍藏的唐代的三彩男装女俑,穿着的袍服是当时官宦男子的常服,服装上的纹样无疑是对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及唐代社会流行时尚中女着男装的一大特点。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人们也习惯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而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更容易打动国内的受众。使之对所设计的内容产生认同感。而冲过传统文化元素所带有的更能使消费者产生一中庄重、朴素、可靠的感觉。 中国传统文化汇集了历代文化的风格和特点,其中不仅有逸笔风姿的国画,还有造型乖张的民间剪纸、年画,这都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形式,在现代设计作品中无不流露出中国的传统艺术和人文特色。将这种图像寓意与现代信息的理念结合,使传统文化有了延续性,并且为我们的现代设计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气息和亲和力,传达设计作品中人性化的一面。这些中国味十足的元素正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之中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文化特色。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有大量的国外设计作品涌入我国,带来了不同风格的文化元素和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同时也为我国的设计打开了“走出去”的大门。国外设计也在积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就用景泰蓝和中国结掀起的一股国际

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关系.doc

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国影的关系 道教文化与中国影的关系密切,中国影在其百年展程中,曾从道教文化中汲取了大量有益的文化因子,有力地促了影思想内容的本土化和民族化,并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神怪片、武侠片、鬼片、僵尸片等影型。道教文化是中国影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成部分,不影响了中国影的影片型、故事内容和情模式,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影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旨趣。本文道教文化与百年中国影的关系行梳理,探究道教文化中国影展的价和意,并新世中国魔幻影中道教文化的缺失象加以考察,找走出区的合理化策。 一、道教文化概述 道教文化源流,其源可追溯至老庄思想和秦代的神仙方。末年,道教勃,出了声浩大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五斗米道又称天道, 由陵于帝在西蜀山立。太平道由角于灵帝立,以《太平青》主要典,并 “黄巾起” 。魏晋南北朝,北魏道士寇之改革天道,使其成官方可的道教正,史称“北天道” 。大与此同,南朝道士修静也在南方天道行改革,史称“南天道” 。在 展程中,道教又先后涌出了上清派、灵宝派、楼派、太一道、大道教、全真道、明道等不同流派。 道教支派众多,在漫的展程中,新旧教派生更替或融合,彼此教理互相融通,不断完善,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道教文化系。道教文化扎根于中国本土,吸伏羲八卦和易学作符号基石,以道家黄老之学和方仙道作思想 渊源,兼采儒墨念作理道德,又采用巫之和之学作“ 数” ,并融合佛教文化,建构起深的神仙信仰和完整的神仙系,展出呼吸吐、存一守思、金丹修等多化的 养方技,并有一系列消灾祈福的符咒法和一整套醮道的科程式。堪称内容深广、蔚大。 中国的道教和佛教既相互争、相互排斥,又相互影响,各自吸取方的成分。如“《列仙》云 : ‘ 百家之中,以相,得仙者百六十四人,其七十四人在佛。’此可道教之神仙,亦引佛教入之也。”佛教中一些名号、称也来自道教,如“《佛十王》有泰山府君,三魂七魄??《佛修十王》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道教是我国 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自他产生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若从它的前身方仙道?黄老道算起时间久更长了?它 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医学、养身学、气功学、以及民族关系、民族心理和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此外?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 这两个方面?道教对此影响颇深。关键词?道教传统文化影响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在其创建和 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不少传统文化,使这些文化成为它思想源泉的一部分。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它的思想来源上多样性它对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兼收 并蓄的态度?所以道教留下来的思想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 大集合、大杂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又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过巨大而又复杂的影响。第一对古代政治历史的影响。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有许多封建王朝大力提倡道教?用道教的教义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武 器?所以道教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封建统治者关系是十分密

切的。许多古代的农民起义也是与道教的思想密切相关?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利用道教经典中的某些思想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来指导农民起义?此后利用道教的教义起义的农民战争也有很多。所以道教对我们国家下层社会中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十分广泛和深远的。第二对我国古代学术思想方面的影响。我国的许多道教学者?例如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等这些都为我国古代文化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特别是道教长期与佛教思想?儒家思想之间的碰撞?排斥到最后的不断融合?兼容并须的发展过程?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而且道教的许多劝善书以及大量戒律都包含了许多伦理道德的思想?而这些思想是为我国古代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第三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艺术著作中都有道教的影子?道教的主要目的在于羽化成仙?而这种思想也反映在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著作中?成为文学著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古代以这种思想而创作的诗、词、赋、小说等题材的作品数量众多?伟大的唐代诗人李白就是这其中的主要代表?其部分诗也被称为神仙诗。此外有关道教的雕塑、石刻、建筑都各具特色?由此可见都道教对我国古代艺术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同时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四对我国医学发展的影响。道教为了实现长生不死?从一开始便十分重视炼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多元民俗文化如尘峰叠起,让中国文化显得更加错落有致,回味无穷。其实,民俗文化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概论,它其实就实实在在地流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今天,我们选修课的第一次课,就来谈谈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时间关系,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主要讲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居住和出行民俗。 首先,我想先用一个大家熟悉的成语来引入今天的第一个专题: “登堂入室”登“堂入室”与古代房屋格局 登堂入室”见《论语先进》篇: “子曰: ,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译成白话是,孔子说: 子路(子路名由)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为什么明明是 说“堂和室”,怎么和学问扯上关系了呢?我们要就从了解古代房屋格局入手。 古代的“堂”指正厅,“室”指内室。古代房屋的格局,就是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后来“登堂入室”转义用来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登堂入室”犹如今天的俗话“到家”,比喻学问达到了精深地步。 要深入理解这个成语的表达,我们就必须了解古代的房屋格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原始人最早利用天然崖洞避风挡寒,后来逐渐发展出在平地上建造浅穴式的房屋。再进一步发展,有了地上建筑,用版筑方法立墙,用木料建造屋顶。随着部落的扩大,兴建城市,宫廷和贵族的房屋建筑逐渐讲究起来。 周代时,房屋建筑已形成明确的格局,结合出土遗址和古文献记载可了解当时的情况。 贵族的住宅用墙垣围住,垣有门,门内为庭,即院子。讲究的住宅还要设一道二门,即闺,又叫寝门。 大门与二门之间的院落为外庭,二门以内的院落为内庭 从大门走过庭院,就来到居住的主体建筑前。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都建在高台上,一般都是坐北朝南。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化历史,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 家无法比拟的,一个国家要想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 具备强盛的综合国力外,还必须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 民族文化。在现代设计的实践中,如果只一味的模仿西方 设计的外在形式,而不注重本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内涵的体现,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损伤。因此在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进程中,挖掘传统艺术中的文化内涵为现代所用,是中国现代设计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现代许多成功的设计作品,特别是被国际认可的代表中国风格的现代设计佳作,它们成功的原因,都是与立足本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营养分不开的。我们已经看到许多热爱本土文化,发扬民族风格的设计家,在寻求新的设计元素时,放眼到了这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们成功地借鉴、运用民间文化的精髓形式来丰富自己的设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向世界人民显示了我们民族风格的当代性。这样的典范 很多: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分别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五 行中的一种,吉祥物之一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 纹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 的象征,晶晶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欢欢的头部纹饰 采用了敦煌壁画中的火焰纹;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形,反 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鸟两两相对,旋 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 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而中国联通的标志,索性直接采用民间“八宝”之一“盘长”纹样,将传统艺术的图形赋予了崭新的现代意义。 此外,还有很多设计在总体风格上、局部形式上、个体图纹上,借鉴和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理念,并赋予新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世界民众的公认和喜爱。 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其表现形式看似无任何联系,其实是一体。出于对未

道教与中国文化TAOISM AND CHINESE CULTURE课程简介

RST 5129 2009-2010 道教與中國文化 TAOISM AND CHINESE CULTURE Lecturer :Prof. YAU Chi-on 游子安教授 Departmental Webpage: https://www.360docs.net/doc/d45229799.html,.hk/crs/crs0708/en/index.php Office : HYS 511, 2609 6524 E-mail : yauchion@https://www.360docs.net/doc/d45229799.html,.hk Lecture Time : Tue. 18:30-20:50 Lecture Room : ELB 304 (一)課程簡介 土生土長的道教,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形成的。道教對中國文化與社會有廣泛影響,如天文、地理、文學、藝術、醫藥學、化學等方面。課程內容將會探討神仙信仰與藝術、道教與節令習俗、宮觀建築、善書與道教倫理、道教與養生,及研習道教經典文獻等。除了課堂學習,同學還須參與考察。修畢此課程,可以瞭解道教信仰和生活實踐、道教文化與現代社會的關係、道教文化的內涵及其生命力。 (二)課程大綱 1. 1月12日課程介紹 2. 1月19日神仙信仰:考古、圖像藝術的西王母 3. 1月26日神仙信仰:歲時節誕 4. 2月2日神仙信仰:洞天福地與宮觀建築 5. 2月9日呂祖道壇與扶乩 6. 2月23日實地考察(一)扶乩:鼎信仙觀 7. 3月2日道教戒規、善書與生活倫理 8. 3月9日道教與養生、醫療 9. 3月16日實地考察(二)道教與養生(金蘭觀修真實習) 10.3月23日道教與社會:打醮、拜斗以消災祈祥 11.3月30日實地考察(三)省躬草堂 12 4月13日《道德經》、《度人經》諸經典的哲理與感悟 13. 4月20日同學匯報

刘永林:道教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

道教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 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织部分。道教又是中华大地上的本土宗教。从形式到发展都具有中华的典型特色。作为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的中国画,不论理论与技法都与道教提出的阴阳,虚实,有无相生的思想相合。道教倡导天地人三位一体来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立足本体与宇宙相通。这也是传统国画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道教文化影响下,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中国画形成都有的审美观。也成就了中国话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不同。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传统文化也越来越被世界所接受。同是传统文化的道教与中国画在传承与发展中共同努力,携手并进,为中华文化大繁荣做出贡献。 浑元一气。道教讲究练气。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气。天有天气,地有地气。人有人气,草木山川各有气。道教认为有生命就有气场。古代道士又称练气士。他们通过练气而养生,而知天命。进而通神。调和宇宙浑元一气,在冥冥之中体味万物微妙变化,最后达到物我两忘,羽化而成仙。而中国画家在作画时也很注重气的存在。在作画前要静心养气。作画时要注意画面上气的流畅。清·沈宗骞云:“天下之物本气所及所成。即如山水,重岗复岭以致一米一石,无不生气贯乎期间,是以繁而不乱,少而不枯,合之则统相聚,分之又自然成形。万物不一状,万变不一相,总之统乎气。”以上这段话说明了道家所说的气与画家所反映的气是相通的,都是感悟自然而得的万物之灵气。在中国构图当中,有一种构图叫S 形构图,其理念取于道教的太极图。道教文化中的太极图,代表着元气,阴阳,四象,其形是曲线相通,象征宇宙之气萦回反复,生生不息,气场流畅,同时也展示出气场流动状态。通过对太极的理解,画家所画的S形构图气势贯通,气脉流畅稳重,开合自如,顾盼相生。因此和大道通灵气,道家练气养神,通过修炼得道的是真气,称之为仙风道骨。画家练性养气,通过修炼而得道的是浩然之气,称为气质超群,道家与画家在共存精神层面的修炼养气。道德真气只要行气流畅,就能乾旋坤转,乾旋坤转就能万物化生,万物化生就有阴阳,有阴阳就有黑白,就有虚实,有远近,有高下,有前后,有浓淡,有疏密,就有“有无相生”。气势宏大的中华文化必将得到空前的繁荣。 水运天成。道德经第八篇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近于道”孔子在颖川曰:“逝者如斯”。水是万物之母,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在汉字中带水偏旁的字都是活动的字意。水的意志坚决,日夜不停的奔向大海,遇山绕山,奔高流下,什么也挡不住它的行程。水又随遇而安,为世间荡垢去污。中国画古时称为水墨画,顾名思义水是第一位的,笔墨靠水而行,加上宣纸特有的吸水性,水墨画会呈现出如诗如幻美妙绝伦的效果。水与墨在宣纸上碰撞所产生出浓淡干湿,流痕天趣,虚实相间的效果,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唐·张彦远云:“生枯笔,润含春泽,干裂秋风”。他所强调的也是水的作用,作画时忽干忽湿,忽浓忽淡,有时一下处,效果天成,有渐渐成绩处,有谵荡虚无处,有沉浸浓郁处,所以称水墨具五色。唐诗有句:“意足不求颜色似,元气淋漓幛犹湿”。其时幛已干了,但幛上面的画看上去还是湿的。这就是水在画上起的作用,在汉字发音中湿与诗同音,诗者,情深意浓,能撞击人心灵深处,使人浮想联翩。任何一门艺术在达到一定高度时都会孕育着一层诗意,使读者与作者在心底产生共鸣。苏东坡有云:“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话,画中有诗”。这就是水在作品中产生的诗情,画意。

中国道教与科学

中国的道教与科学 一、道教的起源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救济世人,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汉朝之后才有教团产生,其个别派系为奉老子为道德天尊,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道教的根,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之上,可以说,自从中华大地上有了智慧的人类,中国道教的胚胎就开始孕育、发生了。道教的源,包罗自然崇拜、原始巫术、鬼神信仰、神仙方术、阴阳五行、谶纬神符、方仙道、黄老道和儒、墨、阴阳诸家学说以及燕齐文化、巴蜀文化的某些部分;可以说,凡是能参与历史宗教形成过程的中国文化(包括主流部分和非主流即异端部分)的诸因素,都一齐向着道教的发生与形成,情有独钟地奔涌去了。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术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二、道教文化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 (一)从积极方面看,在科学技术上,道教文化崇尚自然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科学的起源和发展是与道教文化分不开的。中国古代的化学、矿物学、生物学、医药学等大都发源于道家。 1.仙道贵生——道教的长生观及对中国医学和养生学的影响。 对生命或长寿的思考是人类的一项最具普遍意义的课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最为悠久而光辉的主题。而在这追求生命长久的漫漫历程中,跋涉得最为劳苦艰辛,表现得最为执着热烈,所留下的足迹也最为鲜明深刻者,当数中国的道教文化及道教思想家、养生家们。道教的长生方法主要包括清静无为、节欲避害、阴阳平和、形神相安及心斋、坐忘、服气、服饵、外丹、内丹、导引、行蹻…它们都分属于养神、养形、适应自然三大部分。其中导引按摩、道教气功、道教武术、呼吸修炼都是流传较广的养生之术。除此之外,对传染病和体内寄生虫的认识和防治,在道教的科学探索中得到了提高。从早期道书对人体内“三尸”的讨论,逐渐发展出对体内具体的寄生虫的观察和防治。葛洪《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的以青篙治疗疟疾的方法, 具有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d45229799.html,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选题参考 1、《说文解字》羊部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2、《京华烟云》与中国民俗文化 3、中国民俗文化与餐饮业发展 4、中国民俗文化大观 5、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思考 6、从吉祥图看中国民俗文化的母题内涵 7、试论佛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 8、跨越数字鸿沟——信息化时代中国民俗文化数字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9、中国民俗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10、试论佛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 11、民俗文化的经济新思维——以经济学视角解读新形势下中国民俗文化之价值取向 12、喜气洋洋中国红——浅谈红色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意义 1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中国民俗文化教育 14、中国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15、《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16、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色与整合 17、民俗志表述范式的新探索——评《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区卷本的阶段成果 18、中国民俗文化概论 19、新时期中国民俗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d45229799.html, 20、论中国民俗文化的美学表现形态(下) 二、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大全 1、浅谈中国民俗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2、中国民俗文化 3、论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医预防思想 4、再论中国民俗文化特征 5、好莱坞视域中的中国民俗文化“再生” 6、论中国民俗文化对装饰艺术的影响 7、中国民俗文化 8、从《燕行录》看康乾时期中国民俗文化 9、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 10、对“中国民俗文化学”须要再认识——有关学科建设的思考 11、论中国民俗文化对广告创作的影响 12、中国民俗文化的“现在性”研究 13、语言魔力与中国民俗文化 14、从2011年热播大片探中国民俗文化新风貌 15、中国民俗文化知识读本 16、《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教材及教学探究 17、略论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酒意象 18、越南财神信仰与中国民俗文化 19、中国民俗文化对礼品包装设计的影响 20、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阴阳辩证观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

一个国家不同时代的艺术设计风格,总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与时代的需求发生共鸣,产生新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设计形态,同样也会成为未来的传统,并在这种循环中不断变化发展。我国自加入 WTO 以来,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民族间的文化影响日益加大,科学技术发展,新旧文化观念的冲突,都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变化发展,没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难以在世界立足。如何将现代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化结合促进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发展,成为当代设计艺术家关注的焦点。 一、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 计风格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是指设计艺术家在 创作上总体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形式表现为对时代文化观念的理解,反映社会大众的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除了受到设计艺术家个人的性格、气质等内在心理特征和独特的人生道路、生

活阅历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到深刻的客观社会因素影响。客观社会因素就包含了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色、时代精神、民族特性等多方面,它们共同影响艺术家个体的性格、气质形成,进而影响艺术设计家设计风格的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还积极或消极影响着人类文化进步,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相联系且相辅相成。 环境艺术设计是处理人、空间、环境 之间相互关系,最终为人类提供和谐环境的一门学科,从其产生发展都受到人类文化的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总是在继承和创新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下五千多年历史的积淀,其蕴涵丰富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和底蕴,它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养料为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变化、发展都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物质要素(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精

中国传统文化平时作业讲评

《中国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1)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向曙曦 一、名词解释 1.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送人郑樵的主张。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二、简答题 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1)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文化; 常见错误:同学回答此题时,容易将文化的广义和狭义混淆。 文化具有复杂的含义,以致许多文化研究者们感到无从下手。为了研究的便利,人们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文化。 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说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2.简述汉语的特点。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汉语的特点。 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时,常常漏掉“语法方面”的分析。 (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道教文化与旅游

道教文化与旅游 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从而得以继承和发展,是很多学者都探讨过的问题,但具体通过何种途径才能取得切实的效果则论述不多。道家、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学者们对其现代意义和价值已经有了不少论述,其中一些文章也谈到了道家、道教与旅游相结合的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力图有所深化,尝试从道家、道教文化对旅游本质的看法来论述其所具有的可转化为旅游产品的丰富资源。 一、道家、道教文化的旅游观 旅游业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经济,它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后者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人文资源的主体内容是既有的文化资源,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是世界旅游行业发展的主要潮流,也是商贸与经济发展的趋势。原因如下: 首先,除某些具有特殊魅力的自然资源以外,旅游经济的繁荣要以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发展经济不仅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寻找立足点,赋予过去的静态文化以动态的时代特色,一改过去把传统文化视为无用之物或历史包袱的错误观点,把它转变为发展现代旅游经济、商品经济的优势,进而把东方文明的精华与西方外来文化的合理内核紧密结合,用现代化的商品经济意识融会贯通,生成一种中西合璧、富有活力的新型文化。这既是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的路子,也是我们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与搞好现代化二者得兼的现实路子。这样的新型文化,能够为发展旅游业和经济腾飞奠定基础。 其次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环境离不开文化的渗透与帮助。一脉相承的乡间民风民俗、宗教文化凭着它的定势和惯性孕育着当地人的商品意识和价值取向,而朝气蓬勃的现代文化与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乡上民族文化及异族海外文化相结合,无疑会给经济灌注强有力的生机,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力。再次,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创新,发展新的人文景观提供了经济基础,展示了新的机遇。此外,在旅游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者的相互交流,既提高了旅游者的文化素养,也增进了不同民族间人们的相互了解,促使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从而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并实现传统文化的良性循环,多角度、多层次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更深一层地说,旅游的本质是文化。单纯的山水即使再漂亮,也难以长久地吸引游人,只有把文化的内涵渗入其中,山水才有灵性,才有内容。或者说,只有把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内容统一起来,山水才能改变在人的眼睛中稍纵即逝的命运而进入人的心中,与人的内心世界相结合,从而给人们带来美的愉悦与享受,调节人的身心,旅游的价值才会得以彰显[1](P5-8)。所以说,文化是旅游的内核,是旅游的本质。 道家、道教文化对旅游有深刻的思考。庄子在《知北游》中曾赞叹天地之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道家、道教从保存人的生命之光出发,引导人们对自然作深邃的思索和审美,建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联。《庄子·知北游》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生活于道教世家的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也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所之娱,信可乐也。”人融入自然之中,是为了怡情冶性,为了畅神,为了放松形骸从而调整心态、调理身体、体养生息。移情与意触作用的结合,是人向往自然之情与大自然之形神的契合,这种旅游观可以称为“情感说”。它注重个性情感价值,既出世又入世,站在人生的边缘,动态、灵活地审视一切。它的实质是为心灵争取一份在俗世之中难以获得的自由。 因此,道家、道教的旅游是“逍遥游”。徐复观认为,庄子追求精神的自由,而“精神的自由解放,是以一个‘游’字

怀疑主义思想与中国道家文化

怀疑主义思想与中国道家文化 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晚期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他开创了散文体先河,并且他的散文集《随笔集》在中国一直有着广泛的受众,非常受欢迎。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书中所折射出的超越时代的智慧,涉猎话题的博大,思想的深刻,更是因为蒙田的智慧和中国传统思想和哲学有许多相似性,能够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蒙田与中国文化并无实质性的接触,对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一无所知,但历史学家博克说:“蒙田迟早要被人看作是一位具有中国道家思想的人物。”而他的适中、谦逊思想与中国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也有相似之处。当然,蒙田哲学思想中的及时行乐的主张与中国文化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 1 怀疑主义思想与中国道家文化 蒙田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怀疑主义,《雷蒙·塞邦赞》是《随笔集》中集中体现蒙田怀疑主义思想的篇章,其中有一句名言“我知道什么”是蒙田的座右铭。蒙田的怀疑主义产生于16世纪后半期。当时的法国正经历一场浩劫,这就是从六十年代初起,持续三十多年、席卷法国社会各阶层的法国宗教战争。蒙田的后半生

正是在这场战争中度过的,他彻底陷入对天主教的失望和怀疑中。由于种种原因,蒙田放弃了波尔多市长的大好仕途,一头扎入自家阁楼的书海中潜心读书写作,过起了隐居的生活。这个举动遭到了当时很多人的不解,同时期的法国作家、数学家帕斯卡还批评蒙田没有责任感。然而这种退隐归田的生活方式让中国人有种熟悉的感觉,使我们联想到“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的庄周、陶渊明等一些东方的名人隐士。 除了对基督教文化的失望和怀疑之外,蒙田的怀疑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的怀疑上。蒙田是一位獨树一帜的人文主义者,文艺复兴运动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对人的赞美和肯定已经到达极致。蒙田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蒙田怀疑人的理性,怀疑人的认知能力,认为人其实一无所知,却盲目自负的把自己当作世界之王。但蒙田不是不可知论,而是相对论者。他在《雷蒙·塞邦赞》中指出人类对美的定义没有固定的标准:“意大利人认为肥胖是美,西班牙人认为骨瘦嶙峋是美,而我们法国人有人认为白皮肤是美,有人认为褐色皮肤美;有人认为纤弱温柔美,有人认为健康丰腴美”。蒙田进而突发奇想:“当我逗猫玩的时候,天晓得是它逗着我玩,还是我逗着它玩?”这与庄周的迷惘有异曲同工之妙:庄周梦蝶,抑或蝶梦庄周?人类相较于动物贵在有理性,但动物难道就没有理性,并且人类的理性就能认知真理?事实是人类什么也不知道,蒙田将自己视为考察对象,客观的评价,才会发出了那句呐喊:“我知道什么?” 蒙田提倡人类多亲近大自然,因为自然蕴含着真正的真理。这种崇尚自然的风格也与道家思想有相似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鉴赏

班级:B08811 学号20084081101 姓名:卢婷 中国传统文化自我鉴赏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正文: 没上《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之前,就只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传统文化。至于具体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方面的历史就不太清楚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中国传统文化酒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可以分类为:宴会酒、饯行酒、友谊酒等。人世间有了酒,人类的生活便丰富多彩了,人类的历史便斑斓多姿了,茫茫尘寰便增添许多有趣的风景,短短人生便增添许多悠长的滋味。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文化》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浩荡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年年岁岁的摸爬滚打,所环绕的,无非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氛围。中华文化,左右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串联这历史上的点点滴滴。中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教与流行于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不同,它是唯一根植于本国、发源于古代文化的民族宗教。它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确实受过佛教的影响,但主流是中国的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道教信仰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不必等死后灵魂超度。这是它与别的宗教信仰的根本不同之点。道教的产生也很特别,它不是某一教主在短期内创立起来的,而是逐步积累、多渠道汇合而成的,它正式产生于东汉后期,然而孕育过程很长,上限极难具体确定。道教前期分为丹鼎与符两大派。符派以符水治病、祈福禳灾为主要宗教活动内容,组织上多系民间道教,如汉末的五斗米道与太平道。魏晋以后,太平道被镇压,五斗米道转化为上层天师道。南北朝时又分为南北天师道。丹鼎派侧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别。唐代李氏皇朝与老子李耳联宗,推崇道教。宋代真徽二宗迷恋道教,并开始组织编撰《道藏》。金元之际,道教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形成南北两大教派。南方为正一教,由张天师后世子孙掌教,中心在江西龙虎山,活动以符为主。北方有王重阳在金代创立全真教,炼养性命兼融儒释。其弟子丘处机见重于元太祖,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教盛极一时。明代正统、嘉靖、万历时期,道教亦很发达,巨大规模的《道藏》陆续编成。此后直至清末,道观虽不断修建,然而道教逐步丧失了理论上的创造力,走身衰减。然而道教的思想影响却在民间不断扩展起来。 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以生命为中心的。 一、“有形皆含道性”的生命平等观 道教是重视生命的宗教。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太平经》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南朝时的《三天内解经》说:“真道好生而恶杀。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 然而,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的根本途径在于得道成仙。道教所要得的“道”,即是“自然”;而“道”的自然性,最根本的就在于其生命,在于化生万物;因此,“道”就是生命本体。老子《道德经》把“道”称为“天地母”,赋予“道”以生命,又明确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道”生天地以及人和万物。《老子想尔注》明确地说:“生,道之别体也。”所以,道教追求生命并不是通常那种单纯地追求长生不死,而是要在追求“道”的生命本体的过程中,实现人的长生不死。在道教看来,自然 界的一切都是由“道”的生命本体化生而来,而且都含有“道”的生命本体,因而都是一种生命;各种生命虽然形式并不相同,但就生命本体而言,是一致的;各种形式的生命都是“道”的生命本体的体现。因此,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不仅人与人之间的生命是平等的,而且人与动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道教不仅在宇宙论上讲天地万物与人的同源、同根性,而且,还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从本体论上讲天地万物与人皆有道性。梁陈时的宋文明对道性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明确提出“一切含识皆有道性”,认为人以及有心识的动物均有道性。唐代著名道士潘师正在《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则更为明确提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认为天地间

道教起源与发展

道教起源与发展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其主要经典。道教是以先秦道家为思想渊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论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我国本土宗教。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道教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人渴求长生不死的心理和行为中。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八千余年前,中国的原始人类就已表现出他们对生命存在的顽强追求,如这一时期的“山顶洞人”曾在死去的同伴身上撒上一些象征生命之红色的赤铁粉,以图唤回逝者的生命。上古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历史记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记录古代先民生活的《山海经》中,也有关于“不死国”、“不死民”、“不死树”和“不死之药”的记载。战国时期,人们又多相信东海中有蓬莱等神山,由此出现了许多以追求不死成仙为务的方士,被称作“方仙道”。“方仙道”在秦汉时期曾活跃一时,是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方仙道”的活动,多属具体的实践行为,而较少有理论的成份。后世道教的思想理论,主要来自于先秦道家哲学。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阐发了一套关于宇宙

万物产生、存在及运动变化的理论,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及赖以存在的本体,主张人的活动应当遵循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由此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世道教的发展奠立了理论基础。战国时期,又有不少人依托黄帝、老子之名来阐发养生、治国理论,被称作“黄老道”。“黄老道”的学说,已不仅限于老子道家,同时还吸收了儒、墨、名、法诸家之长。这种融诸家学说于一炉的“新道家”,在秦汉时期影响很大,同属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末年,张道陵作《道书》二十五篇,从而创立了天师道。在中原地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组织民众举行反抗东汉王朝的起义。天师道和太平道的出现,令道教开始成为有严密思想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教团,被认为是道教成熟宗教形态正式形成的标志。 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中涌现出了大批新的道经,并出现了许多新兴的道派,如灵宝派、上清派、三皇派,以及推崇外丹烧炼的金丹道等等。不仅如此,当时道教中还涌现出了葛洪、陆修静、寇谦之、陶弘景等一大批杰出的大师,对道教思想学说的发展、经典文书的整理、组织制度的完善、神仙谱系的制订等作出了很大贡献。在这些道教领袖的努力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无论是在思想观念方面、还是在行为仪范方面,都已显得较为完善。 唐宋时期,道教不仅信徒众多、宫观广布、倍受尊崇,而且在教理教义、修行方法、科仪制度等方面也有了巨大的

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班会(1)

传统文化主题班会设计 一、班会主题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设计背景 现在的媒体中充斥着大量虚幻的爱情,暴力和血腥的场面,崇尚武力、崇尚金钱的价值取向,对中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中学里,学生学的科目多达十几种,对传统文化的涉及少而又少。偶尔涉及,也是以古文的形式出现。我们有的中学生、甚至于大学生,必须经过翻译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再怎么发展,也只能成为别人的文化附庸;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再怎么粉饰,也只能是一盘散沙。 三、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 2、讨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 四、活动形式 主题班会 五、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同学们在你们的理解中,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呢?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教师出示幻灯片,简单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书法文化思想着作诗词文化铸造文化绘画作品雕刻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传统美德 教师在介绍传统美德时注意区分两个“恭”的区别第一个是“恭敬”第二个是“谦恭”。 3、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几方面内容。 (1)传承千年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2)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 (3)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 4、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具体又应该学什么? 5、教师: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讲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传承千年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6、教师揭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

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论文

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论文 摘要: 由于历史原因,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圣贤”教育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回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已有些陌生,更不知其是“本有的家珍”。今天的艺术教育中存在着“重技艺,轻人文”的现象。如果艺术教育仅仅停留在教授唱歌、画画的层面上,是难以完成其使命的,必须回过头来从已被扬弃的,被误认为封建的、过时的传统文化中吸取更多的营养来填补今天艺术教育的空洞。 关键词: 艺术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师道孝道经典内学 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应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这块土壤。这是艺术教育发展、成长的源泉,离开它,艺术教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种不同的艺术教育模式,不管是舶来的,还是本土的,无论是学习、继承还是发展,我们本身应具有一个较高的视点去评判。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否则舶来的东西就难辨良莠,或导致另一个结果,即盲目地排外而妄自尊大。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出现了偏颇,即重技艺而轻人文。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人文教育产生了严重的断层,这足以导致人的精神领域极其浅薄与苍白,加之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介入,我们正在加速度地蜕变为“香蕉人”,而我们的艺术教育也增加了“功利”与“竞争”的倾向。过分重功利就会轻仁义,人与人的过度竞争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国与国的过度竞争最终的’结果将是共同毁灭。 一、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比较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科技教育。在科技进步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环境污染等。核能的开发本来是可以造福于人类的,但我们今天却随时都要遭受核战争的威胁。因此,人们形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盲目地发展科技无异于盲人骑瞎马。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竞争教育。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竞争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教人礼让、互助合作、共存共荣。中国古人并非不懂科技,但更懂得科技发展的弊端,因此,大力提倡发展人文教育,认为这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当前是科技发展的时代,我们无意开历史的倒车,只是尽可能地让科技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科技好似一匹野马,需要一名睿智的骑手去驾驭。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并非基于一种民族情结去赞美和宣扬自己的文化,也并非基于一种复古的情结而厚古薄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集称为经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