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及应用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答:一、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玩”中感受教学的趣味。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经历教学过程。3、提倡实践应用,让学生在“用”中实践数学的价值。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1、在自主发现中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2、在问题情境中增强主动探索的意识。3、在独立思考中形成主动探索的意识。
三、倡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1、在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2、在自主探索中发挥小组合作优势。3、在讨论学习中租金小组合作交流。
2.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导”与“学”的关系?
答: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必须创建新型的教学活动形式,转变师生的角色:变教师的教为主为学生的学为主;变教师的主导、指挥为引导、服务;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变教师单向活动为师生多向互动的教学活动;变课堂教学中的精英参与为大众参与;变学习活动只重视课堂为课前、课堂、课后并重。例如在进行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采取“阅读预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知识小结、作业检测”的五步学习法,越来越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模式,在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重视研究学法,使教法适应学法;重视教学活动中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师角色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主持者,成为诊断学生的认知障碍,并帮助学生分析妨碍认知的因素及应采取的对策的指导者。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学习反馈机制、学生自主评价机制以及学习“共同体”,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大胆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调控、激励、点拔,从而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导与学的统一。
3.注重结果的教学与注重过程的教学区别?
答:学校用终结性考试的结果来衡量学生的发展,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积累的过程。正
是因为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衡量标准,才使现实中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因考试时的突发状况而造成遗憾者有之,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因作弊侥幸成功而沾沾自喜的有之。没有平时努力学习的过程,就不会有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思想感情的升华、探究性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新课标》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并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要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全程评价”。那么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呢?《新课标》指出,评价方法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评议、档案等多种方法,“实际操作中应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为避免以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评价方法”。逐步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
4.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教学活动中认知与情感的关系?
答:教学过程受种种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全面分析这些因素,致力于优化这些因素,以此使教学进行得卓有成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既要进行各种认知活动,又要进行丰富多彩的情感活动,既把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又把它作为一种情感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富有情感的方式教,学生应该以富有情感的方式学。因为第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生活,而对完整的生活来说认知与情感是同等重要的,缺乏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生活都将是畸形的;第二,必须同时进行各种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不管是认知目标还是情感目标都是如此。
5.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发展一般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答: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突破常规、灵活多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三、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优化过程、启迪激励、转变教育观念。
6.请你谈一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答: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它不可取代的长处,它们都经过时代的磨练,极具生命力,并已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而现代教学手段也有其生动、直观、灵活、容量大的优
势。他们之间各自的缺点不足,正好是对方的优势长处,两者彼此之间有很强的兼容互补性。所以既不能矫枉过正、全盘否定、一刀切,也不能固步自封、滴水不进。两者的关系,应以传统为主,现代为辅,取长补短,决还能喧宾夺主;传统教学媒体效果好的,就不用现代教学媒体;两种教学媒体效果相差不大的,优先使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尽可能让各种传统教学媒体发挥更大的作用。
7.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差异施教的关系?
答:教学既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他们提出统一要求,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又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统一要求指的是把年轻一代都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个性虽然千差万别,但又有共性,这就使统一要求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但是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错综复杂的影响,每个学生的个性互不相同,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在教学中,教师向一个班级集体传授统一的内容,而几十个学生则是以各自的方式来接受,这是一个矛盾。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矛盾,就会使统一的要求得到保证,并且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8、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具备对教材的处理和创新性使用的能力,谈一谈在教学中你是如何创新性处理和使用教材的?
答:1、注意运用多种教具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巩固记忆,增强美感。
3、创设积极的思维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4、布置创造性作业,努力拓展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外延。创造性作业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再现,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发展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及创造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9、教师问题设计的水平往往决定着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水平,你认为进行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