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平仄入门
中学生诗词格律入门(古诗词曲鉴赏必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有一种五言长律(又叫五言排律),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十二句,或更多。
今体诗
今体诗分为两类:(一)律诗;(二)绝句。 律诗又分两类:(一)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二)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五十六个字。例如:
壹 诗词分类
唐代以后,诗分为两大类:(一)古体诗;(二)今体诗。 古体诗是继承汉魏六朝的诗体;今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今体诗在 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与古体诗截然不同。 我们讲格律,主要是讲今体诗的格律。
诗
古体诗
古体诗分为两类:(一)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二)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五言古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
第四讲 五言律诗和长律
我们在第二讲中讲了五言绝句,这里再讲五言律诗就非常好懂了。五言 律诗共有八句,四十个字,比五言绝句(指律绝)的字数多一倍,可以 说两首五言绝句合起来就是一首五言律诗。按发展情况说,应该说五言 绝句是五言律诗的一半;但是,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说五言律诗是五 言绝句的双倍也未尝不可。 跟五言绝句一样,五言律诗也有四种平仄格式。
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全诗四句,共二十八个字。例如: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贰 诗韵
平水韵
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韵,是《广韵》。《广韵》的前身是《唐韵》, 《唐韵》的前身是《切韵》。《广韵》共有206韵,《唐韵》、 《切韵》应该也是206韵。韵分得太细,写诗很受拘束。唐初许 敬宗等奏议,把206韵中邻近的韵合并来用。宋淳祐年间,江北 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合并206韵为107韵。清 代改称“平水韵”为“佩文诗韵”,又合并为106韵。因为平水 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的韵,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 的是平水韵。
诗词平仄 诗词平仄入门教学
诗词平仄诗词平仄入门教学今天给各位分享诗词平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诗词平仄入门教学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诗词中的平仄格式有哪些?诗词中的平仄格式有哪些?(1)平起平收式: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秋兴其六杜甫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2)平起仄收式。
和平起平收式相比,仅第一句改为“平仄平平仄”,其余不变: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3)仄起平收式: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曲江对雨杜甫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漫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傍。
(4)仄起仄收式。
和仄起平收式相比,仅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诗词的平仄韵律表诗词的平仄韵律表诗词诗词平仄的平仄韵律表:在同一句中诗词平仄,平仄是交替诗词平仄的诗词平仄: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
在对句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
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如写五言,平仄如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古诗的平仄规律
有关古诗的“平仄”规律
有关古诗的“平仄”规律如下:
1.平仄交替:在句中,平声字和仄声字要交替出现,以形成节奏感。
一般来说,上句的
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下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反之亦然。
2.平仄对立:在两句之间,平声字和仄声字要相对立,即上句的平声字对应下句的仄声
字,反之亦然。
3.粘对规律:在两联之间,下一联的首句的第二个字要与上一联对应的字的平仄相同,
这称为“粘”。
但要注意的是,粘的前提是对句的平仄与上一联的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4.避免三连平或三连仄:在句中,不能出现三个连续的平声或仄声字。
但在古诗中,特
别在一些古风或现代诗歌中,为了表达特定的情感或音韵效果,有时会故意违反这一规则。
5.入声字的处理:在古代汉语中,入声是一个特殊的声调,它不同于平声和仄声。
在古
诗中,入声字通常按照平仄规律进行处理,即遵循粘对规律和平仄交替规律。
但由于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有入声字,对于现代人来说,处理入声字是比较复杂的,需要根据方言或历史语音资料来判断其平仄属性。
诗词平仄谱大全
诗词平仄谱大全一、平仄基础概念。
1. 什么是平仄。
-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声就是平,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在现代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部分归入平声,部分归入仄声)。
简单来说,一声和二声大致为平声,三声和四声大致为仄声。
就像走路,平路(平声)走得平稳,仄路(仄声)就有点起伏啦。
2. 平仄的作用。
- 平仄在诗词里就像音乐里的音符组合。
它让诗词读起来有节奏感,就像跳舞有了节拍一样。
如果把诗词比作一栋房子,平仄就是房子的框架结构,让整个诗词的建筑稳稳当当,而且富有韵律美。
二、五言绝句平仄谱。
1. 平起首句入韵式。
-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赏析:这种格式就像一个小短剧的开场,先平稳地来一句“平平仄仄平”,就像主角稳稳地登场。
然后“仄仄仄平平”给个舒缓的回应。
中间的“仄仄平平仄”有点小转折,最后又回到“平平仄仄平”,给人一种圆满的感觉。
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虽然不完全严格按照这个平仄谱(因为在古音和现代音有些差异),但大致的韵律感是很相似的。
2. 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解析:开头“平平平仄仄”就像一个小跳跃,没有直接进入那种特别平稳的状态。
然后“仄仄仄平平”又把节奏拉回来。
后面的两句和前面说的平起首句入韵式的后两句一样,整体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有起有伏。
3. 仄起首句入韵式。
-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解析:“仄仄仄平平”一上来就有一种低沉的感觉,像是在酝酿情绪。
接着“平平仄仄平”又把情绪往上提了提。
中间的“平平平仄仄”像是情节的发展,最后“仄仄仄平平”又回归到一种舒缓的状态。
4. 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赏析:这个格式一开始就很有冲击力,“仄仄平平仄”,像是故事的一个悬念。
然后“平平仄仄平”来解答一点悬念。
诗词格律之平仄常识课件
2023诗词格律之平仄常识课件•平仄基本概念•平仄规则详解•平仄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目录•平仄与韵脚的关系•平仄常识总结与展望01平仄基本概念1 2 3平仄是指声调的抑扬顿挫和节奏的和谐。
在古诗词中,平仄是构成音韵美的重要因素之一。
平声是指声调平缓、没有升降变化的声音,仄声则是指有升降变化或停顿转折的声音。
在古诗词中,平仄有着严格的规则和交替规律,以此形成优美的韵律和节奏。
03增强记忆平仄的规律性和交替性有助于记忆和背诵诗词,使诗词更加容易被人们传颂。
01形成韵律美平仄的交错使用可以产生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感,使诗词更加悦耳动听。
02表现情感不同声调的平仄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如平声舒缓悠长,仄声短促有力。
平仄可分为两大类:平声和仄声。
其中,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则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
平声和仄声的交替使用是古诗词韵律的核心,也是形成音韵美的重要基础。
02平仄规则详解在诗词中,平仄需要交替出现,以形成韵律和节奏。
平仄的规则平仄交替平仄之间要避免连续相同,以保持音韵和谐。
平仄对立尾句中应避免三个连续的平声字。
避免三平尾平仄互换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将平声和仄声进行互换。
平仄连用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连续使用平声或仄声。
平仄避忌在特定情况下,需要避免使用某些平仄组合。
平仄的变格在对联和律诗中,需要对仗工整,平仄相对。
对仗原则音韵选择创作灵活在押韵和填词中,需要选择合适的韵脚和平仄组合。
在诗词创作中,可以根据情感和意境的需要,适当调整平仄规则。
03平仄的特殊情况020103平仄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律诗的平仄01律诗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分别是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02在律诗中,平仄的运用要遵循特定的规则,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和“仄仄平平仄仄平”。
03平仄的运用使得律诗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感,更加朗朗上口。
词的平仄相对自由,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也有一些常用的平仄格式。
在词中,平仄的运用也是为了营造出特定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
古诗中的平仄和用韵,简单的知识点
古诗中的平仄和用韵,简单的知识点昨天发表了一篇关于古诗分类的文章。
自觉写得很通俗简单,大家都应该能看懂。
可还是有好友表示对其中的一些术语不太理解。
比如:平声,仄声,平声收尾,韵……那么今天就讲一下平仄和韵。
首先了解一下古代的平仄音,是这样分类的:平,上,去,入。
平为平声,其他均为仄声。
其中入声字在现在汉语中已经消失,所有入声字被分配在现代汉语的四声中。
比如:白,读,黑,菊,竹……这些字普通话为一二声,属于平声范畴,可是在古代属于入声字,都为仄声。
若用古韵写诗,必须认得入声字。
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只是了解,先用新韵写诗。
待熟练掌握格律用韵后再去深入了解古音古韵。
现在来说说汉语拼音的四声平仄。
汉语拼音四声为:阴平(一声,如西),阳平(二声,如习)上声(三声,如洗)去声(四声,如戏)。
其中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这就是所谓的平仄。
平声收尾就是指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
如‘床前明月光’中‘光’是平声,也是韵。
最后说说韵。
我是76年生人,从小学习的就是汉语拼音,声母韵母对我来说是很熟悉并简单的。
可是我发现很多朋友对这个很不了解,按理说汉语拼音早就开始应用了,我小时候,我的妈妈还辅导过我汉语拼音呢。
作为东北人,也许说话的语调有些差异,但是汉字的发音基本上还是和普通话很接近的。
所以‘韵’的知识对我来说是在学习古诗词中最容易的一块。
举个例子,‘大’da,其中d是声母,我们不去管它。
a是韵母,所谓韵,就是指韵母这个部分。
声母不同,韵母相同的字就是同韵字。
如‘寒’han‘兰’lan‘残’can。
声母分别是h,l,c,而韵母相同,都是an。
所以这三个字是属于一个韵部的。
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
如iang,其中‘i’为韵头,‘a’为韵腹,‘ng’为韵尾。
一个韵母不一定有韵头韵尾,但是一定有韵腹。
比如‘da’就只有韵腹。
看韵不必看韵头。
比如乡‘iang’光‘uang’。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guang),疑是地上霜(shuang)。
学习格律诗词之平仄ppt课件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珠。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满目悲凉,纵有笙歌 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 忍更思量? 绿树青苔半夕阳。
采桑子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 点滴凄清,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
作业:练习写一首诗,注意平仄
什么是粘?
要求在相邻两联之间,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和前一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相 一致。
平平脚。这四种句式按照上面的顺序排列
组合就是七言绝句的第一种格式。如:
忆江南
白居易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杜甫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秋晚, 山中黄叶飞。
平仄、押韵、对仗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
平仄、押韵、对仗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平仄、押韵、对仗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要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诗词格律知识,作为教师要能教好这一部分内容,其实关键只有两个:首先要熟记平仄格式,其次要会辨别具体字的平仄。
(一)律诗的平仄格式可分三点来对学生进行讲授。
即1、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及其来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①仄仄平平仄a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a(实际上都等于是在五言句式前面加上②平平仄仄平 B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B 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就构成七言格式。
)③平平平仄仄 b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b④仄仄仄平平 A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A五言的四种句式又可以看作是先由四言构成: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两种四言式增加一字就构成了五言,构成的办法是“前加相同后相反”。
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后面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字,不能出现三平调,所以加在后面的要相反。
2、必须符合“对”和“粘”的要求,以达到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
“对”的要求体现了一句诗中平仄的交替变化,而“粘”的要求又使上下联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
写出了第一联也就不难按照“粘”的规则写出第二联、第三联和尾联。
3、在不“犯孤平”和出现“三平调”前提下,可以按照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在每句一、三或五字的位置上灵活变通,可平可仄。
但二、四、六字则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
因此,“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不完全正确的。
它固然指出了格律诗的一三五字位置允许平仄灵活,但未强调不得出现三平调和不许犯孤平。
可从分析教材中的五言格律诗、七言律诗中的平仄格式以及一、三、五字上有的加圈有的不加圈,来进一步讲清这问题。
----------------------------------------------------------对具体字所属平仄的辨识,这是最重要也困难的地方。
十分钟搞定诗词的格律,让你成为写诗的高手
十分钟搞定诗词的格律,让你成为写诗的高手诗词,很多人都喜欢写上几笔,博客上、微博上就有不少。
然后,真正懂得诗词格律的人却很少,多数人只是字数对了,其他的,如平仄押韵等,一概不对。
很多人也不愿看书,或者看了半天也不明所以,觉得书上讲得太复杂。
那么,这里是一个以前的讲座,现稍加整理重发,目的在于针对零起点人群,以最简明的方法,教会大家诗词写作的基本格律。
诗词的格律看似很难,实际上很简单,只要坚持把这篇文章看完,不出十分钟你就能搞定它,哪怕你以前没有任何基础。
一平仄:从成语开始什么是平仄?我们都学过汉语拼音,这个貌似小学一年级就学的。
汉语拼音有四声: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
那么,粗略地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
也就是说,将四声简化为平仄两声。
为什么说这只是个粗略地划分呢,后面我们会说到,实际上诗词里每个字的平仄,不是按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四声来划分平仄的,而是按一种特殊的韵书叫平水韵的来划分四声,划分的方法与现代汉语有一些区别。
这个我们可以先不管它,我们现在先按现代的四声来吧。
现在我们先来看成语。
曾经在某大学的一次讲座中,要求在场的学生随口说出一个四个字的成语,也就是最先想到哪个成语就说哪个。
学生说了很多,比如虎背熊腰、赤胆忠心、一马平川、疾风劲草、井井有条、峰回路转等等。
这些成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它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就会发现,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是相反的:虎背(仄)熊腰(平)、赤胆(仄)忠心(平)、一马(仄)平川(平)、疾风(平)劲草(仄)、井井(仄)有条(平)、峰回(平)路转(仄)。
当时学生报上来20多个成语,除了两个不符合这个规律之外,其他的都符合。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大多数成语符合这么一条规律:二四分明,也就是第二和第四字的平仄是相反的。
我们如果翻开一本成语词典,就会发现,大多数成语符合“二四分明”这一规律,比例有多高我未做过统计,但凭感觉来说,应该有70%到80%,而那天学生报出来的比例要更高些,当时有20多个学生报了成语,只有两个人的不符合这一规律,符合的比例在90%以上。
诗词的平仄韵律常识
诗词的平仄韵律是指诗句中音节的发音形式和所带来的节奏感。
在传统的汉字诗词中,平仄韵律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诗词的音乐性和美感。
下面是一些基本的平仄韵律常识:1.平声和仄声:汉字的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
平声指的是声调平均的音节,如"一"、"二"、"三";仄声指的是声调抑扬有致的音节,如"十"、"四"、"六"。
2.平仄规律:在古诗词中,每个词都有一个固定的平仄属性。
通常来说,平声字只能跟平声字相连,而仄声字则可以和平声字或仄声字相连。
这种平仄交替的规律被称为"平仄对偶"。
3.韵脚:古诗词中的韵脚是指在诗句末尾的音节组合,如"云"、"君"、"春"。
同一首诗中的韵脚要保持一致,以便产生韵律和押韵的效果。
4.韵律和格律:古代的诗词往往有一定的韵律和格律要求。
比如,五言绝句的每句有五个字,七言绝句的每句有七个字。
这些要求不仅包括字数的限制,还包括平仄对偶和押韵等要素。
5.韵脚的分类:在古诗词中,韵脚可以分为平声韵和仄声韵。
平声韵指的是韵脚中的音节属于平声字,而仄声韵指的是韵脚中的音节属于仄声字。
根据诗句中韵脚的组合方式,可分为仄起平收、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等多种韵脚形式。
6.平水韵和仄水韵:古代汉语中的韵母分为"平水韵"和"仄水韵"。
平水韵是指韵母的声调为平声,如"一"、"目";仄水韵是指韵母的声调为仄声,如"去"、"时"。
在平水韵和仄水韵之间进行适当的配搭,可以营造出平仄协调的音乐感。
这些是关于诗词平仄韵律的基本常识。
当然,要深入掌握和运用平仄韵律,还需要通过实践和学习来进一步熟悉和体会。
中国古诗平仄入门
中国古诗平仄入门中国古诗平仄入门参考《古代诗词常识》平与仄诗是升华的语言,我们读古诗时往往觉得抑扬起伏,朗朗上口,有极强的乐调感,其实这是有讲究的,这种讲究就叫平仄。
上一回我们说过,中国古代也有四声,平、上、去、入,其中平声相当于现在的第1声,第2声,上声相当于第3声,去声相当于第4声,入声没有对应的声调,4声里都有古代的入声字。
平仄中的平,是指平声,而仄,是指上、去、入三声。
如果简单转化为现代汉语大致上,平声指第1声,第2声,仄声指第3声,第4声,还有古文中的入声字。
入声字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根据平水韵,入声共有十七部,分别为屋、沃、觉、质、物、月、曷、黠、屑、药、陌、锡、职、缉、合、叶、洽。
根据考证,入声在南宋后已经逐渐消失,到了明清时代的官话里已经没有入声,并分散到四声中。
所以,唐、宋时代的入声是日常发音,而明清诗歌的入声大多是引经据典而用了。
近体诗有着严格的格律规定,所以对于句子里每个字的平仄都是有要求的,不能乱用,错用,否则读起来就会不顺口,就不算近体诗而是古体诗或是打油诗。
近体诗的平仄要求近体诗讲押韵,古体诗不讲押韵,平仄也一样,近体诗有着严格的平仄规定,古体诗则奔放自由,所以我们重点还是要讲近体诗,5言,7言,绝句,律诗也是现代人最为接受的诗歌类型和最为喜欢创作的诗体。
很多现代文学爱好者特别是学生朋友创作的诗,看上去像模像样,读取来却是拗口不通,大多是只知押韵,不知平仄。
1近体诗平仄基础我们先来看陆游的一首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非常著名,我在诗词下方标明了对应的平仄,以此来看近体诗平仄的一些要求。
近体诗的平仄有四个基础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平仄在句子中交替出现的,不能一平到底,也不能一仄到底,也不能连着平后连着仄,或反之。
诗词写作入门(三)平仄
诗词写作入门(三)平仄【定义】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变化】近代汉语自元朝开始,中原汉语的语音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根据元朝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韵》,入声消失,平声分为阳平、阴平。
现代普通话没有入声。
普通话中第一、第二声称为阴平、阳平,是由中古汉语的平声演变而来。
第三上声、第四声去声则为仄声。
但阳平声本身的音调并非平直,是从中音滑向高音的声调,而古时的入声已经融合至其它四声。
现存一些区域语言,如南方的粤语、吴语、闽南话及客家话以及北方的晋语则保留了入声。
尤其粤语九声中,有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高阴入、低阴入及阳入声九声。
古汉语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上声、去声、入声都是仄声。
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汉语的入声,就逐渐消失了。
普通话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阴平和阳平是平声(就是指第一、二声),上声和去声是仄声(就是第三、四声)。
【古今差别】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
例如郑板桥在镇江焦山别峰庵读书作的咏茶联:“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按普通话平仄为:汲来江水煮新茗平平平仄仄平平卖尽青山当画屏仄仄平平平仄平按古四声平仄为:汲来江水煮新茗仄平平仄仄平仄卖尽青山当画屏仄仄平平仄仄平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
因为“茗”字在平水韵(古音)中为仄:上声二十四迥;在中华新韵(今音)中为平,阴平十一庚;连对联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要求都不符。
再如杜甫《春望》诗中的第一句: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古音平仄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由于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因此用普通话念诗,可能会出现“平仄不调”的情况。
古诗平仄规律知识讲解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以及使用最广泛的《平水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一、近体诗的一般规律首先看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首八句,共分为四联。
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二、三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
每联中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
这首诗的平仄格式为:oo”oo・,“oo”"0002"0oo”oo・,“oo”"0002"0格式中“d”示平声字,“•”示仄声字,◎表示本应是平声字而改用了仄声字,通常称为盘”音字,①”表示为本应是仄声字改用了平声字,通常称为“赞”音字。
盘音和赞音字都属于平仄可通用的字。
“△”表示是韵脚字。
因近体诗必须压平声韵,所以就不标出仄声韵的符号了。
从上例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来,即每句中各自的平仄关系为双音交替,也就是每两个“平”音字或每两个“仄”音字交替;每联中出句与对句之间的平仄关系为相反的,这一规律称作“对”,如不符合这一规律便叫做“失对”;相邻两联之间的平仄关系是下联出句前四字与上联对句的前四字平仄相同,后三字将顺序颠倒,称之为“粘”,如不符合这一规律称之为“失粘”。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古诗词韵律,是指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欢迎阅览。
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
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
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
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⑵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
在对句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
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
这两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字又是仄。
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细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平平;“如烟”对“似帐”,是平平对仄仄;“碧草”对“红薇”,又是仄仄对平平,“新”对“晚”是平对仄。
这就是相对。
本来只用普通话去辨别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它的发音独特,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平。
那么,只要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也都属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的,才会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
诗词平仄入门(1)
(03)“对”和“粘”的规则从上面所举的基本格式中,可以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这叫“对”。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然而第二句和第三句,从头两个字来看,平仄却是相同的,这叫“粘”。律诗要求做到这种“对”和“粘”。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就叫“失对”、“失粘”,就是毛病。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举例: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第四种格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一三五不论”关于律诗的平仄格式,历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意思是讲,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平仄可以不论,用平声字或仄声字都可以,平仄两可,可平可仄: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的平仄,必须分明,必须按照平仄格式的规定选用平声字或仄声字。第七个字当然都必须分明,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涉及韵脚。如果就五言诗而论,那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第五个字当然也属于不言而喻,是必须分明的。这个口诀,简明易记,很有用处。但必须注意,它只是大概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掌握的时候,要加上一些修正才行。抛开变格先不说,最重要的修正有两点(以五言诗而论):
诗词格律之平仄常识课件
平仄是古诗词中重要的声韵因 素,通过平仄的交错和协调, 形成优美的节奏和和谐的韵律
。
平仄在诗词中的作用
平仄有助于塑造诗歌的音乐美。 平仄还能够表达情感,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平仄能使诗词的句式更加多变,增强表现力。 平仄是构成诗词和谐统一的重要因素。
平仄的起源与传承
平仄起源于先秦时期,发展于唐代,成熟于宋代。 平仄的传承历经千年,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详细描述
造成平仄不谐的主要原因是对近体诗的声调变化规律 掌握不准确,有时也因为作者写作时疏忽大意。纠正 平仄不谐的方法是加强对声调变化规律的掌握,注重 每两句之间的平仄对应关系,同时注意避免使用声调 相同或相近的字相邻排列。
05
平仄实践与应用
近体诗中的平仄运用
律诗的平仄
律诗通常分为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联的上 句和下句都要遵循平仄相对的规则。
详细描述
造成平仄相粘的主要原因是对近体诗的粘对规律掌握不准确,有时也因为作者写作时疏忽大意。纠正平仄相粘 的方法是加强对粘对规律的掌握,注重上下句之间的平仄对应关系,同时注意避免在相邻两联中同一位置上使 用同一平仄声韵。
平仄相替的纠正
总结词
平仄相替是指近体诗中,每句的末一字和 下一句的头部使用的字,它们的声调应该 相替变换,但实际运用中常出现错误。
《诗词格律之平仄常识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平仄基本概念与常识 • 平仄的分类及使用 • 平仄的运用技巧 • 平仄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 平仄实践与应用
01
平仄基本概念与常识
平仄定义与基本概念
平仄是指声调的抑扬顿挫和节 奏的和谐性。
平仄分为平声和仄声,平声调 平和,仄声调有升降曲折变化
古诗词平仄基本知识
古诗词平仄基本知识
古诗词中,由韵脚分割的一组句子叫作垂枝,也称作“句群”,它有3种结构类型:
1. 平仄开头结尾:该类垂枝中,句尾以平声之句开头,以仄音句结尾。
通常前半句用平仄式,后半句以仄字开头,平声之字结尾。
形如:“平居出重山,仄起萧飒飒”。
2. 仄仄开头结尾:以整句的两个句字皆为仄声调来定,这种结构比较常见,句子开头也以仄音句结尾,这种结构可以起到缓和句子之意思,使其更深一点,显得温柔柔和,形如:“仄缓景时风,仄静川端月”。
3. 平仄开头平仄结尾:以平声句开头,使以平音结尾的句子以平声句结尾,以便让句子更加和谐流畅,形如:“平远拥绮罗,平披翠幄楼”。
古文诗歌由垂枝组合而成,其平仄排列必须具备一定的规律性,这种平仄排列叫做“平仄既从”,是用平仄式,同时把前后句加以区分把握,以产生朗朗上口的节奏感。
一篇诗歌可分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杂句等押韵形式,即把诗句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排列,形式是按照一定的韵脚结构进行押韵。
其中押韵最为古代喜闻乐见的就是“辄从”,也就是所谓的平仄既从。
其特点是:前一句末尾音平,后一句开头仄音,以达到诗歌既有韵调,又有曲调的和谐美感,形如:“平见银河涅,仄照清秋夜”。
此外,还有“重从”,就是相同的仄音在句尾和句首反复出现的情况,通常前句用平仄式表现,后句以仄字开头,以仄音结尾,形如:“平接翠阁引,仄写清秋孤”。
平仄的运用是古文诗歌的重要原则,要想写出押韵句子,必须熟记400多音,并熟练掌握平仄既从、重从和顺从等结构。
古人运用平仄既从法调和句子,难度也是相当大的,句子排列既要承接上文,又要在下文中完成变化,这就要求古人兼顾平仄押韵和逻辑性,成就了崇高的古文精神。
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平仄格律大全,学诗必备
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平仄格律大全,学诗必备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律基本句型:A.仄仄平平仄B.平平平仄仄C.平平仄仄平D.仄仄仄平平A型起句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B型起句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C型起句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
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王涯《闺人赠远》)D型起句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黑体字为韵脚,要求用平声。
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律五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五律有四个基本句式: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第一种格式:首句入韵仄起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第二种格式:首句不入韵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诗词平仄
诗韵平仄A 部A ; 洽韵,仄; 阿.AO ;巧韵, 仄;拗. 豪韵,平;螯,鳌,嗷,骜,翱,遨,聱.A i; 灰韵,平;埃,唉,欸,哀,哎,矮,皑,呆.佳韵,平;捱.蟹韵,仄;嗳.泰韵,仄;霭,蔼,艾.队韵,仄;爱,碍,暧, 嫒. 卦韵,仄;隘。
An; 覃韵,平;庵,谙,鹌。
寒韵,平; 安,鞍. 感韵, 仄;俺. 勘韵,仄; 暗,黯。
翰韵,仄;桉,岸,按,案。
Ang; 漾韵,仄; 盎. 阳韵,平; 肮,昂.Ao; 肴韵,平; 凹,坳,熬.皓韵,仄; 袄,媪. 翰韵,仄;鏖,廒. 号韵,仄; 奥,澳,傲,懊. 巧韵,仄;拗。
B 部Ba; 麻韵,平; 巴,吧,扒,叭,芭,粑,笆,疤. 黠韵,仄; 八,捌,拔. 曷韵,仄;跋,魃.马韵,仄; 把.祃韵,仄;霸,灞,靶,耙,把,坝,爸,罢.麻韵,平; 罢.支韵,罢,读pi.Bai; 陌韵,仄; 百,白,伯,佰.蟹韵,仄; 柏,摆.掛韵,仄; 败,佰,拜,稗.Ban; 删韵,平; 班,般,颁,斑,扳. 寒韵,平;搬,癍. 潸韵,仄;版,板,坂。
旱韵,仄;伴。
翰韵,仄;半,拌,绊。
谏韵,仄;办,扮,瓣。
Bang; 江韵,平;邦,梆。
阳韵,平;帮。
庚韵,平;浜。
养韵,仄;绑,榜,膀。
讲韵,仄;棒。
漾韵,仄;蚌,傍,谤。
Bao; 肴韵,平; 包,苞,胞。
豪韵,平;褒。
觉韵,仄;剥,雹。
药韵,仄;薄。
浩韵,仄;保,宝,褓,堡,葆。
巧韵,仄;饱,鲍。
号韵,仄;抱,报,暴。
效韵,仄;豹,爆,趵。
灰韵,平;杯。
支韵,平;碑,悲,卑,陂。
职韵,仄;北。
置韵,仄;被,备。
霁韵,仄;惫。
泰韵,仄;贝,狈。
队韵,仄;背,倍,辈,悖,焙。
贿韵,仄;蓓。
Ben; 元韵,平;奔。
阮韵,仄;本,苯,笨。
Beng; 庚韵,平;绷。
蒸韵,平;崩。
敬韵,仄;蹦,迸,泵。
Bi; 职韵,仄;逼,愎。
置韵,仄;鼻,避,臂,痹,毖,庇。
纸韵,仄;比,俾,鄙,婢,秕,彼,匕,妣。
荠韵,仄;陛。
质韵,仄;笔,毕,弼,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仄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对联:(联尾)上仄下平五绝中的平仄【1】五绝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2】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3】五绝仄起首句押韵(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4】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1)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障碍之一。
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
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
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2)句末字的读音是辨别平仄的障碍之二。
普通话中不少字由于经过演变,字的发音已经变化不少了。
这种现象不在少数。
(3)音调问题是辨别平仄的障碍之三。
普通话的音调没有“换调”系统。
这使得诗词的平仄之韵难以体现。
平仄理论好比把四个班(四声)学生按性别(平仄)分成男女两类。
至于这样的分法是否平均,不是平仄论者考虑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
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
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
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
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
试举一些例子: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
“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
“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
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下文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⑴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
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
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
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
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
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
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
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
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
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
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
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
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
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据陈寅恪的说法,四声是按印度三声说发展而来,由周颙,沈约等用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四声,后经王融,刘韬,元竞等用不完全归纳法完成四声二元化,就诞生平仄。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妈麻马骂(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简单说,在普通话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