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牙周炎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糖尿病患者牙周炎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糖尿病患者牙周炎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糖尿病患者牙周炎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5-04-30T16:21:56.7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6期供稿作者:刘丽梅

[导读] 随着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的疾病越来越多,而临床上糖尿病牙周炎十分常见。

刘丽梅

(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人民医院 163311)

【摘要】目的:探析糖尿病患者牙周炎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为A组),另外选取同期非糖尿病牙周炎患者40例(为B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情况比较,经过治疗后,各指标优于治疗前,但B组治疗情况优于A组。结论:糖尿病和牙周炎之间存在着双向关系,积极治疗牙周炎能够使得患者改变炎症状态,并且使内代谢得到改善,能够患者糖尿病症状。

【关键词】糖尿病;牙周炎;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6-0198-02

目前,随着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的疾病越来越多,而临床上糖尿病牙周炎十分常见。有许多研究表示,糖尿病和牙周炎之间存在着双向关系[1]。因此,本次主要探析糖尿病患者牙周炎临床治疗效果观察,选取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此为A组),且选取同期非糖尿病牙周炎患者40例(此为B组),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此为A组)。年龄在45~69岁,平均年龄为53.2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且所有患者口内至少有16颗天然牙齿。并且选取同期非糖尿病牙周炎患者40例(此为B组),且B组患者口内至少有16颗天然牙齿。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我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进行牙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牙龈萎缩情况、牙龈出血情况、牙周袋深度等检查,了解牙糟骨吸收情况,及时明确是否患有牙周炎。牙周炎以探诊深度、牙周附着丧失、牙糟骨丧失及牙齿松动度作为轻度、中度、重度牙周炎的分级标准。

治疗方法:在进行手术之前,首先需要评定牙周情况,A组查HbA1c、TNF-α,B组查TNF-α;其次对于全部患者实行口腔知识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如何口腔卫生、如何预防等,之后进行龈上洁治疗;7天后局部麻醉下行龈下刮治以及跟面平整(全口分,4区进行,在1周内完成);采用强力霉素100毫克,每日一次,洗必泰漱口,每日两次,一共半个月。三个月后进行复查。

1.3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进行试验过程中全部数据选择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利用(x-±s)表示计量数据,利用t检验进行方法的分析,以P>0.05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情况比较,经过治疗后,各指标优于治疗前,但B组治疗情况优于A组,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情况对比(x-±s)

3.讨论

近年来,牙周炎与糖尿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2]。研究表明,牙周病与糖尿病具有相关性。糖尿病与牙周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两者互为危险因素,相互增加发病风险。治疗效果也相互影响,有效控制糖尿病可减轻牙周炎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糖尿病患者出现牙周炎的几率很高,并且病情也更为严重。其原因是糖尿病患者血糖较高,但是体内免疫力较低,并且糖尿病患者经常出现口干的情况,是由于唾液分泌量减少的缘故,导致口腔杂物的清洁效果也会降低,如此一来便为遗留在牙齿或口腔中的食物提供机会,使得滋生细菌,并侵犯牙龈,导师引发牙周炎。此外,由于糖尿病患者免疫力和非糖尿病者相比较低,且自身修复能力下降,因此合并牙周炎后将更难治愈,病情也发展较快[3]。

经过本次研究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指标优于治疗前,但B组治疗情况优于A组,说明及时的治疗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4],虽然B组情况更加优于A组,但两组之间的对比差异并不明显,糖尿病患者只需要控制好血糖水平,采取措施和积极治疗,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并且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HbA1c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其原因是糖尿病患者如果对HbA1c没有进行很好的控制,均能引发牙糟骨被破坏,从而加重牙周炎的发病率,但是本次经过治疗发现,因此HbA1c与牙周炎存在一定关系,因此糖尿病和牙周炎之间存在着双向关系,积极治疗牙周炎能够使得患者改变炎症状态,并且使内代谢得到改善,能够患者糖尿病症状。

参考文献

[1]邹碧,张惠乐.糖尿病患者牙周炎临床治疗20例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24):151-152.

[2]杨丕山,王艳,戚向敏,任建民,葛少华.糖尿病患者牙周炎治疗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3,5(05):364-366.

牙周炎及其治疗方法

牙周炎及其治疗方法 【摘要】 牙周炎是侵犯牙龈和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是一种破坏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牙周袋的形成及袋壁的炎症,牙槽骨吸收和牙齿逐渐松动,它是导致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本病多因为菌斑,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咬创伤等引起,牙龈发炎肿胀,同时使菌斑堆积加重,并由龈上向龈下扩延。由于龈下微生态环境的特点,龈下菌斑中滋生着大量毒力较大的牙周致病菌,如牙龈类杆菌,中间类杆菌,螺旋体等,使牙龈的炎症加重并扩延,导致牙周袋形成和牙槽骨吸收,造成牙周炎。 【关键词】 牙周炎、中医治疗、西医治疗 牙周炎已被医学界定论为继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第三大杀手,也是口腔健康的“头号杀手”。牙周炎出现的一些前期症状,也成为口腔“亚健康”恶化的主要特征。 一、预防 1、根源及影响因素 为此,在上述对牙周病根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基础之上,总结如下: ●注意口腔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坚持做到早起及睡前刷牙、 饭后漱口,了解并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密切注意牙周疾病的早期信号。如果在刷牙或吃东西的时候,出现 牙龈出血的现象,要及早引起重视,因为这是牙周有炎症的表现,应尽早到医院诊治,查看龈下牙石情况,以及牙龈萎缩的情况。 ●有效提高牙齿及口腔的免疫能力,将牙周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 可选购合适的牙膏、牙刷、牙线,避免选择不合适的口腔护理产品导致牙龈问题的恶化 ●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结构要营养均衡,多吃白肉、蛋、 蔬菜、瓜果等有益于牙齿口腔健康的食物;尽量少吃含糖食品,不抽烟,少喝酒,多吃富含纤维的耐嚼食物,有效增加唾液分泌,利于牙面及口腔清洁。 ●定期进行口腔保健检查。有条件的话,要保证儿童每半年一次,成 人每年一次进行口腔及牙齿健康检查;每半年或一年洗一次牙,及时除掉龈下牙结石。 ●注意饮食方面的卫生预防意识。少吃辛辣食物,减少对牙龈的刺激; 切勿常喝软饮料,如冰茶、可乐、柠檬汽水等各种碳酸饮料,均会对牙齿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尤其注意是睡前,刚吃完酸性食物的时候,例如柠檬、西柚汁后,不要马上刷牙,酸性液体容易使牙齿表面的釉质软化,此时刷牙容易破坏牙釉质,导致牙齿损耗,应先漱口,过一段时间

派力奥治疗牙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派力奥治疗牙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探究派力奥治疗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52例牙周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牙康(甲硝唑棒)治疗,观察组给予派力奥(2%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以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PLI(标菌斑指数)、GI(牙龈指数)、PD(探诊深度)为观察指标,观察派力奥与牙康治疗牙周炎的治疗效果。结果:派力奥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21%,牙康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3.08%,派力奥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牙康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PLI、GI、PD水平均降低,但是派力奥组各指标水平下降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采用派力奥治疗牙周炎效果更显著,能有效改善PLI、GI、PD 的水平。 标签:派力奥;牙康;牙周炎;对比分析 牙周病是一种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对与牙周病发生、发展有关的特异性细菌的控制,是牙周病治疗的关键。派力奥是一种用于牙周病治疗的局部缓释剂型,其有效抗菌成分为盐酸米诺环素,具有抗菌谱广、耐药菌少;抑制胶原酶代谢;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促进雄激素在牙周组织的代谢等特点。牙康是一种广泛用于牙周临床的局部抗菌药物,其有效抗菌成分为甲硝唑,具有较强的杀灭厌氧菌的作用,已广泛应用于各型牙周炎的治疗[1]。本研究对派力奥与牙康治疗牙周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并比较两者对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清除作用,为牙周临床局部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52例牙周炎患者。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26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33~61岁,平均43.2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为2.2年。对照组中,男13例,女13例;年龄34~53岁,平均42.6岁;病程5个月~6年,平均2.4年。将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进行诊治的过程中,都采取常规检查的方式,并且进行微生物的取样[2]。对观察组的患者使用派力奥并置入到患牙的牙周袋内。对照组的患者使用牙康并置入到患牙的牙周袋内;进行3d的药物治疗后,在对照组患者的牙周袋内重复放置一次牙康。在14d的治疗以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重复检查。并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GI、PLI、PD进行对比。 1.3 疗效判定

牙周炎与糖尿病的关系

?工作综述? 牙周炎与糖尿病的关系 孟焕新 △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北京 100083)[关键词]牙周炎;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78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167X (2007)0120018203 牙周病是口腔的两大疾病之一,我国成人的患病率高达 80%~90%。其中牙周炎是成人失牙的主要原因。近年来 医学研究的重大发现是牙周炎不仅累及牙周组织,而且严重危害人们的全身健康,是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与妊娠早产低体重儿有密切关系;而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免疫功能紊乱、骨质疏松症等也会增加患牙周炎的风险,并影响牙周治疗的效果。目前,牙周炎与全身健康的关系已是国内外医学专家和口腔医学专家的关注热点,此综述将根据近年来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实验室的相关工作进一步阐述牙周炎与糖尿病的关系。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它的急、慢性并发症累及多个器官,已成为致残率、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病的第三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而与年龄相关的牙周炎作为口腔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有发病率逐渐增高趋势。近年来在牙周专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不断上升,有些患者因为牙周炎、牙周脓肿而就诊,经检查不仅患有牙周病而且患有糖尿病。目前,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糖尿病与牙周炎的双向关系,一方面糖尿病是牙周炎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牙周炎作为慢性炎症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具有负面影响,已有学者提出牙周炎是糖尿病的第六并发症。牙周炎虽然是牙周组织的局部感染,但受全身因素的影响,并表现出全身的炎症反应。最近的研究发现牙周炎患者的血清中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2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2α的水平会升高[1-3] ,而这些炎症因子在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影响血糖控制以及改变脂肪代谢方面起着重要的作 用 [4,5] 。因此牙周炎作为患病率很高的炎症性疾病,很可能潜在地威胁着宿主的全身健康。 以往关于糖尿病与牙周炎关系的临床研究多是通过散发的糖尿病病例和健康对照者来分析。而本实验室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集的2型糖尿病家系成员进行了牙周状况的调查[6],在43个2型糖尿病家系中,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牙周指数如探诊深度(p r obing dep th,P D )、附着丧失 (attach ment l oss,AL )、缺失牙数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者,二 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显著高于非糖尿病者,考虑可能是年龄因素导致两组间的差 异,又对家系中糖尿病患者与同胞非糖尿病者的临床牙周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此两组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牙周指数P D 、AL 、缺失牙数仍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者(P <0.05),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者患重度牙周炎的风险高8.53倍,缺失牙的风险比非糖尿病者高2.08倍,进一步证实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状况明显差于非糖尿病者,糖尿病是牙周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这些家系研究的结果与以往糖尿病的非家系研究报告基本一致,而且更具说服力,其优势在于家系成员特别是家系中的同胞具有相似的家庭环境和遗传背景,年龄相仿,同胞中既有糖尿病患者,亦有非糖尿病患者,其牙周炎患病率及程度的不同更能反映糖尿病对其牙周状况的影响,或者说牙周炎对糖尿病的影响,亦可从疾病遗传角度进一步分析糖尿病和牙周炎的关系。本家系研究还显示,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与控制不良的患者间牙周探诊出血指数(2.9±0.4vs 3.1±0.5,P <0.05)和附着丧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7±1.5)mm vs (2.8±2.3)mm,P <0.05)],说明血糖水平与其牙龈炎症的程度和牙周破坏的程度相关,并提示对于伴糖尿病的牙周病患者必须有效地控制血糖才能消除或减少糖尿病对牙周病的影响,反之牙周炎的系统治疗也将有利于血糖的控制。此外,本实验室还采用组织学、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的方法,对2型糖尿病伴发牙周炎和单纯牙周炎患者的牙龈组织、龈沟液和外周血血清进行了相关因子的检测,发现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 t or f or advanced glycati on end p r oducts,RAGE )在2型糖尿病患者牙龈组织中的表达增高, 并与T NF 2 α的表达相关,其RAGE 阳性细胞与已证实的其他器官中的RAGE 阳性细胞种类一致,说明RAGE 通路参与了 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炎症的进展。同时还发现在长期低水平 慢性炎症状态下也存在着AGE 2RAGE 通路的活化,并且此通路的激活可能并非直接来源于局部的刺激[7]。 在2型糖尿病的病因学研究中,炎症的作用已得到肯定。目前已知炎症和胰岛素抵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T NF 2α,I L 21β和I L 26等炎症因子可以通过激活核因子κB 抑制物激酶等多种通路使得胰岛素受体底物21(insulin recep t or substrate 21,I RS 21)出现异常的丝氨酸磷酸化,抑制正常的酪 氨酸磷酸化,从而干扰了胰岛素和受体结合后信号的进一步传导,抑制糖原的合成,降低了胰岛素的敏感性,出现胰岛素 △Corres ponding author ’s e 2mail,kqhx meng@bj m u .edu .cn ?81?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JOURNAL OF PEKI N G UN I V ERSI TY (HEALTH SC I ENCES ) Vol .39 No .1 Feb .2007

三氧疗法辅助治疗慢性牙周炎临床疗效观察

三氧疗法辅助治疗慢性牙周炎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9-07-01T11:21:09.523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4月7期作者:莫艳[导读] 探讨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采用三氧疗法方案进行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莫艳(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中医医院口腔科;四川广安638500)摘要:目的:探讨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采用三氧疗法方案进行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慢性牙周炎患者计96例,随机分为采用氯化钠注射液辅助治疗对照组(n=48)与采用20.0ug/ml三氧水辅助治疗实验组(n=48),对比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牙龈、菌斑以及出血指数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牙龈、菌斑以及出血指数评分均明显小 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采用三氧水冲洗辅助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有效减轻牙周组织的炎性反应,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三氧疗法;慢性牙周炎;炎性反应牙周炎属于当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口腔疾病,可通过限制菌斑生长,维持口腔微生物平衡的方式进行预防。对于发生牙周炎患者,临床多采用牙周洁刮以及根面平整术加以治疗,但在操作之后,仍然存在部分细菌的残留,受其原本生理解剖结构的影响,物理清除的效果并不理想,故需要通过局部用药冲洗的方式进行辅助治疗,以起到抗炎、杀菌的作用[1]。为验证三氧疗法辅助治疗本病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采用氯化钠注射液辅助治疗与采用20.0ug/ml三氧水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慢性牙周炎患者计96例,随机分为采用氯化钠注射液辅助治疗对照组(n=48)与采用20.0ug/ml三氧水辅助治疗实验组(n=48)。对照组中男61例,女17例,年龄34~77岁,均数(66.8±9.4)岁,实验组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60~78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患者均经临床检验确诊为慢性牙周炎,伴随牙龈水肿、疼痛、糜烂、充血等表现,探袋深度在3mm之上,经X线可见牙槽骨吸收现象,年龄在60~80范围区间,排除近期有使用抗生素、合并全身系统疾病等患者。 1.2方法两组患者在均要求在治疗前1周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并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刷牙,完成对牙间隙、邻面、舌部等的清洁,确保术前可将牙菌斑控制在较好的状态。而后采用牙周洁刮以及跟面平整术加以治疗,要求预先完成氯化钠注射液以及20.0ug/ml三氧水的准备。术毕后,将冲洗针头置入牙周袋内,而后对照组采用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冲洗,而实验组在采用20.0ug/ml三氧水进行冲洗,时间均控制在20s左右,待到冲洗完成后,对多余的冲洗液加以清理。隔湿之后,即可在患者的牙周袋之中置入少量碘甘油,要求患者治疗后2h内不可进食、饮水以及漱口[2]。后续每周复诊1次,进行冲洗操作,常规进行牙周护理。要求患者治疗后不可使用抗菌药物、维持清淡饮食。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牙龈、菌斑以及出血指数评分。其中牙龈指数使用Lee-Silness法进行判定,分值为0~3分,菌斑指数则使用Quigley-Hein法进行判定,分值为0~5分,出血指数则采用Mazza法进行判定,分值为0~5分[3]。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资料均在Excel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设定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牙龈、菌斑以及出血指数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牙龈、菌斑以及出血指数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1.讨论

基础治疗+牙周维护对慢性牙周炎的治疗效果

基础治疗+牙周维护对慢性牙周炎的治疗效果 发表时间:2018-08-23T13:57:26.13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8月23期作者:宁立强 [导读] 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牙周维护+基础治疗的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相关指标,且治疗有效率较高。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西宁 810001)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牙周维护+基础治疗的疗效。方法:此次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医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86例)当分析的对象,以入院顺序分乙组、甲组,每组143例。此次研究患者均基础治疗,研究甲组加牙周维护,总结相关指标和疗效。结果:甲组的临床附着丧失、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菌斑指数都小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甲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大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牙周维护+基础治疗的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相关指标,且治疗有效率较高。【关键词】慢性牙周炎;牙周维护;基础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3-0144-02 临床中,慢性牙周炎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主要是因牙菌斑微生物而引起牙周支持组织慢性炎症的一种疾病[1]。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长期存在牙龈炎,并且随着牙周组织炎性发展症状逐步严重。当患者长时间患有慢性牙周炎时,易引发牙周袋,甚至导致牙齿脱落。以往慢性牙周炎患者大都是实施基础治疗,单一治疗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2]。为了探讨和分析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牙周维护+基础治疗的疗效,此次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医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86例)当分析的对象,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方法 1.1 资料 此次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医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86例)当分析的对象,以入院顺序分乙组、甲组,每组143例。其中甲组男性82例,女性61例;患者年龄在21~62岁之间,平均为(40.25±5.62)岁;乙组男性为80例,女性为63例;患者年龄在22~61岁之间,平均为(40.33±5.59)岁;比较两组详细资料的差异,结果P>0.05,说明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此次研究患者均进行治疗:根面平整术、龈下刮治术、龈上洁治术,并给予抗菌药物。研究甲组加牙周维护: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并做微生物检查,结合其他口腔疾病、全身健康、牙周情况,对病情的危险因素以及牙周炎的复发指征进行综合分析;强化菌斑控制,开展口腔卫生的知识宣传以及教育,给予患者正确使用口腔洁具指导,确保患者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包括竖转动法以及水平颤动法,合理使用牙线以及漱口水;确定复查的间隔时间,病情稳定时也要定期复查。 1.3 观察指标 此次研究记录患者的临床附着丧失、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菌斑指数。 1.4 评价标准 无效: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改善不明显或者临床附着丧失增加;有效:牙周探诊深度和出血指数均减少,临床附着丧失未加重;显效:牙周探诊深度少于4mm,出血指数少于1.临床附着丧失明显减少[3]。 1.5 统计学分析 选SPSS21.0软件对数据做出分析,(x-±s)表示相关指标,实施t检验,(%)表示疗效,实施χ2检验,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检验P值小于0.05。 2.结果 2.1 总结相关指标 如表1,甲组的临床附着丧失小于乙组,有统计学意义(t=35.020,P=0.000)。甲组的牙周探诊深度小于乙组,有统计学意义 (t=25.244,P=0.000)。甲组的出血指数小于乙组,有统计学意义(t=11.748,P=0.000)。甲组的菌斑指数小于乙组,有统计学意义(t=11.553,P=0.000)。 3.讨论 临床中,慢性牙周炎是由于牙菌斑微生物的堆积而造成的一种牙周支持组织慢性炎症,患者表现是牙龈炎症、牙槽骨吸收以及牙周袋形成,还可伴活动性牙周病[4]。可影响慢性牙周炎的因素比较复杂,而且发病机制还未明确,因此治疗方法并未统一,导致该病呈明显渐进性发展。对于慢性牙周炎来说,治疗的原则是以清除局部致病因素牙石、菌斑等为主,对牙龈炎症反应进行抑制的同时,刺激牙周组织的再生,利于治疗效果的保持和稳定[5]。牙周维护是慢性牙周炎维护阶段的一种重要支持疗法,可有效控制牙周组织炎症,在最大限度上保持牙附着水平以及槽骨水平。根据慢性牙周炎的发病初始原因是牙菌斑,给予患者积极牙周维护和科学评估危险因素,指导其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以及强化控制菌斑,并按时复查,促进相关指标改善[6]。为了探讨和分析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牙周维护+基础治疗的疗效,此次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医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86例)当分析的对象,结果为:甲组的临床附着丧失、牙周探诊深度、出血

浅谈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治疗牙周炎的方法

浅谈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治疗牙周炎的方法 发表时间:2013-05-21T10:42:07.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郑伟 [导读] 对一些炎症严重、肉芽增生的深牙周袋,在刮治后可用复方碘液处理袋壁。 郑伟(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脑血管医院电泵社区 163001) 【中图分类号】R781.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2-0157-02 【关键词】龈下刮治术牙周炎 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是指用比较精细的龈下刮治器械,除去附着于牙周袋内根面上的龈下牙石和菌斑,并刮除受到毒素污染的病变牙骨质和嵌入牙骨质内的牙石,从而去除引起牙周炎症的刺激物,形成光滑、坚硬且清洁的、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根面,形成有利于牙周附着性愈合的条件。龈下刮治与根面平整难以截然分开,只是程度不同,在临床上往往是在同一过程中完成。 1 龈下刮治器械 匙形刮治器有两种,一种为通用型刮治器,另一种为Gracey刮治器。通用型刮治器的工作端略呈弧形,其两个侧边均为刃口,可紧贴根面。前、后牙的匙形器外形一致,只是在器械的颈部形成不同角度,以利不同牙位的工作,通常成对。国际上普通使用Gracey刮治器,它虽仍为匙形,但外形、结构、角度均不同于前面所述常规的通用型刮治器。Gracey匙形器共有7支,均为双头成对。一般使用其中的4支即可完成全口各部位的刮治。5~6号适用于前牙及尖牙;7~8号适用于磨牙及前磨牙的颊舌面;11~12号适用于前磨牙和磨牙的近中面;13~14号适用于前磨牙和磨牙的远中面。在使用过程中,只需将工作端露在牙周袋外面的部分与牙齿长轴平行,则其刃缘必已与牙根面呈80°左右的角度,使刮治工作较为顺利和容易进行。锄形龈下刮治器喙部薄而窄小,刃部与颈部相交成99°~100°角,刀叶末端变薄形成线形刃口。分成近远中面和颊舌面的两对,适用于刮除深牙周袋内较厚的牙石。 2 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的方法 用1%碘酊消毒术区龈缘,进行局部麻醉。用探针探查牙周袋袋底的部位、深度、形态和龈下牙石所在的位置。先选用后牙匙形刮治器,从最后牙齿的颊侧远中面开始刮治,用无名指或中指在牙齿上找好合适部位的支点。放入器械时应使工作端的平面与牙根面之间成0°角,到达袋底后,即增大角度至约45°,以探查根面牙石,探到牙石根方后,即与牙面形成80°角,刮除牙石。刮治时,要求支点稳当,刮的动作幅度要小,一般器械移动仅2~3mm,以免滑脱或损伤软组织。刮的方向以向冠方拉动为主,也可作水平方向(适用于后牙颊、舌面)或斜向(适用于宽而浅的牙周袋)拉动[1]。这种多方向的小幅度刮治,可以避免遗留根面上的牙石。匙形器的前1/3应始终保持与牙面紧贴,以减少对软组织的损伤,在操作时,应随着牙面外形而转动刮治器柄部的角度,以使匙端与牙面紧贴。按顺序刮治完颊远中面、颊面和颊近中面,直至第一前磨牙的颊侧近中面为止。以同一刮治器换至对侧最后牙齿的舌侧远中面、舌面和舌侧近中面;再换用另一支后牙匙形刮治器以相同的方法刮治相对应的牙面。然后,用前牙匙形器依次刮治前牙。对任何牙面均不得遗漏。 前、后匙形器用完毕以后,可能在根面仍留有细小残余牙石碎屑,这时可用龈下锄形器进一步仔细刮光牙根面,清除残存牙石。在使用锄形器时,刀刃和工作端的颈部应同时与牙面接触,以保证正确的角度。将刃口对着牙根面放入袋底达到牙石的根方后,顺牙齿长轴向冠方用拉力将牙石刮除。 用锉形器锉平根面,使根面龈下牙石和菌斑得到彻底清除。使用各种龈下刮治器时,都应有相应的支点,稳握器械,动作轻柔,尽量避免创伤牙周袋底深部组织和撕破牙龈。用探针再次检查各牙根面,以探查残存的龈下牙石,对可疑处应再次刮治。直至根面达到如玻璃般的光滑坚硬。 3 注意事项 龈下刮治可以使用手用器械或超声器械,根面平整则需用手工操作完成。龈下刮治是在牙周袋内完成,肉眼不能直视,故术前应先探明牙周袋的形态和深度,了解龈下牙石的量及部位。根据需要治疗的牙位,选择适当的刮治器。将刮治器工作端轻轻放入袋底处牙石的基底部,放入时工作端的平面与牙根面子行,到达袋底后改变刮治器角度,使刮治器工作面与牙面成45°~90°角,以70°~80°角为最佳,进行刮治。如果使用的是Gracey刮治器,只要将刮治器的颈部最下段与所刮治牙的牙长轴平行,即可获得正确的角度。在进行刮治时,先向根面施加侧向压力,使刀刃与牙面紧贴,运用腕力和指力,方向以垂直向冠方为主,牙周袋较宽时,也可斜向冠方或水平方向[2]。刮治动作的幅度不要过大,工作端不要超过龈缘。刮除牙石后,需继续刮除腐败软化的牙骨质层,将根面平整,直到根面光滑坚硬。刮治龈下牙石的同时,工作端另一侧刀刃可将袋内壁炎症肉芽组织和残留的袋内上皮刮掉。大多数患者在根面平整后,组织能顺利愈合,不需药物处理。对一些炎症严重、肉芽增生的深牙周袋,在刮治后可用复方碘液处理袋壁。不宜用烈性药物如碘酚、三氧化铬等。牙周袋内局部也可放置抗菌药物,如甲硝唑、四环素及其同族药物如二甲胺四环素、洗必泰、氟化亚锡等药物的缓释剂型、凝胶或溶液冲洗牙周袋。参考文献 [1]卢刚.高压氧配合复方甲硝唑膜治疗糖尿病牙周炎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1年17卷,第12期. [2]赵红宇,赵华,肖燕,石爱梅.慢性牙周炎吸烟与不吸烟患者洁治及龈下刮治后临床疗效的比较.医药产业资讯,2006年3卷,第17期.

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熊晔

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熊晔 发表时间:2018-11-14T09:50:02.60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6期作者:熊晔[导读] 牙周炎是常见的又局部因素引起的口腔感染性疾病,其在临床上发病原因较多。 湖南省旺旺医院口腔科 410010 【摘要】目的:探讨牙周炎患者实施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口腔正畸治疗的效果。方法:时间段: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研究对象:本院收治200例牙周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实验组: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口腔正畸治疗治疗,对照组: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炎症消退时间、临床指标、疼痛程度。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 (92.00%vs80.00%)高于对照组,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炎症消退时间、疼痛程度(2.65±0.59vs3.63±0.42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牙周炎患者实施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口腔正畸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以明显降低疼痛程度,促进炎症消退,值得临床推广借鉴。【关键词】牙周组织再生术;口腔正畸;牙周炎;临床疗效 牙周炎是常见的又局部因素引起的口腔感染性疾病,其在临床上发病原因较多,主要包括细菌感染、牙齿畸形、错位、创伤性咬合等,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主要表现为牙周袋形成、牙周溢脓、牙齿松动等,若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会引起继发性创伤,对其牙周组织造成损伤,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随机选择200例患者,给予其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口腔正畸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接收的200例牙周炎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实验组=100例,对照组=100例)。诊断标准: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牙周袋形成、牙周溢脓、牙齿松动等)和X线检查检查结果,参考《牙周炎诊疗指南》进行诊断。纳入标准:符合牙周炎诊断标准的患者,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患者。排除标准:精神病患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服用抗菌药物患者,严重牙周疾病患者,口腔卫生状况较差患者。实验组:男:54例,女:46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1.5±20.5岁,病程:2-20月,平均病程:11±7月;对照组:男:55例,女:44例,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42.5±20.2岁,病程:3-20月,平均病程:11.5±5.5月,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符合临床研究标准。 1.2方法 对照组: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在进行手术前对患者的牙齿进行清洁,清除坏死组织,并对损伤的压根组织进行修整,后借助影像学技术对压槽组织进行观察,若牙周袋探针深度在5mm以上时,且伴有牙槽骨吸收时可实施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1]。实验组: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组织再生术如上,应用镍钛丝(0.012英寸)将牙齿排列整齐,并对牙齿实施移动关闭牙间隙或保留牙间隙方法进行校正修复。在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及时就患者的牙周情况进行检测,并定期进行口腔清洁,正畸治疗结束后舌侧要保持丝固定,并告知环节中进行口腔维护的方法,告知患者定期随访[2]。 1.3 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牙周组织完全修复;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牙周组织部分修复;无效:临床症状未消失,牙周组织未修复)、炎症消退时间、临床指标(病牙牙床附着丧失-AL、牙周探诊深度-PPD、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出血-BOP指数、牙菌斑指数-PLI)、疼痛程度(采用数字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估,分值0-10分,0:无痛,10:剧痛,得分与疼痛程度呈反比)[3]。 1.4统计学处理 SPSS22.0分析,两组患者计量资料(炎症消退时间、临床指标、疼痛程度)用t、()表示;计数资料(治疗效果)用、%表示,临床研究资料对比,P值区间在0.00-0.05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效果对比,详见表1。

糖尿病患者慢性牙周炎浓替硝唑含嗽液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糖尿病患者慢性牙周炎浓替硝唑含嗽液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伴发慢性牙周炎采用浓替硝唑含漱液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伴发慢性牙周炎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应用浓替硝唑含漱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PLI指标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PD、TM、CAL牙周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略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13%),但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伴发慢性牙周炎的患者,除了常规牙周基础治疗外,增加应用浓替硝唑含漱液治疗,患者的PD、CAL、TM等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 标签:糖尿病;慢性牙周炎;浓替硝唑含漱液;牙齿松动度 糖尿病与慢性牙周炎在临床上均比较常见,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证实,糖尿病是慢性牙周炎的危险致病因素之一,目前临床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二者相关性病理机制,部分专家认为可能与组织内血管基底膜的改变、胶原合成减少、伤口愈合障碍、抗感染能力下降等一种或多种因素相关[1-2]。研究数据证实,糖尿病患者伴发慢性牙周炎的概率约为正常人群的2~3倍[3]。在临床实践治疗中发现,糖尿病患者伴发的慢性牙周炎采用常规牙周局部治疗及单纯抗菌治疗均达不到满意效果,部分专家认为采用替硝唑治疗糖尿病伴发慢性牙周炎疗效显著,但对于其疗效及局部用药不良反应尚无统一定论[4]。该次研究选取了2016年1—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伴发慢性牙周炎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了采用浓替硝唑含嗽液治疗糖尿病患者伴发慢性牙周炎的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伴发慢性牙周炎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2例,实验组有男14例,女18例,年龄45~79岁之间,平均(62.45±2.35)岁;对照组有男15例,女17例,年龄43~81岁之间,平均(63.57±2.42)岁,入选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且病史均在6年以上。②所有患者口腔内剩余牙齿均在20颗以上。 ③将口腔内牙齿分为4个象限,每个象限均有2颗或2颗以上牙齿牙周探针深度超过4 mm。④所有患者的X线检查均显示牙槽骨吸收,可达根长度的1/3~1/2。排除标准:①排除近期血糖水平控制不佳的患者。②排除近1个月有抗生素应用史的患者。③排除3个月内接受过其他牙周治疗的患者。④排除对甲硝唑等硝基咪唑类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⑤排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77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均给予牙周基础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1、2、4个月牙齿探诊深度(PD)、探诊出血指数(BI)、附着水平(CAL)、菌斑指数(PLI)及牙齿松动度。结果患者治疗后的PD、BI、CAL、PLI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同时患者通过治疗,治疗后牙齿松动情况明显改善,牙齿松动数明显减少,与治疗前对比(P<0.05)。结论牙周基础治疗侵袭性牙周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标签:侵袭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效果 侵袭性牙周炎属于亚型牙周炎,多发人群为年轻健康人员,起病快,会严重破坏牙周组织,表现为牙齿松动、牙周袋形成、牙壁炎性反应。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易导致牙齿脱落,严重威胁了人群口腔健康。本文以77例牙周炎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采取牙周基础治疗,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77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经诊断,与侵袭性牙周炎诊断标准相符[1]。男48例,女29例;年龄20~30岁,平均年龄(24.5± 2.2)岁;46例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31例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 1.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治疗前6个月未进行牙周治疗;无慢性疾病;治疗前1个月未服用抗生素;不吸烟。排除标准: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精神病患者;严重感染性疾病及脏器疾病患者。 1.3方法77例患者均采取牙周基础治疗。初次诊断时,对患者全口牙根尖片进行拍摄;患者除了不检查第三磨牙,对所有天然牙的PD、BI、CAL、PLI 及牙齿松动度进行检查。 患者治疗时,首先要控制炎症,采用甲硝唑、维生素C和阿莫西林等药物治疗,选用3%过氧化氢冲洗局部牙齿,在牙周袋内采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涂抹。其次在控制患者牙周炎症后,检查患者牙周实际情况,并采取牙龈上洁治,牙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术治疗。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固定松动牙齿,采用舌侧夹板固定[2]。治疗后前3个月每个月定期复查牙齿情况,3个月后每3个月对牙齿进行定期复查,并要详细记录牙齿治疗效果。最后做好健康教育。患者治疗期间,护士要向患者讲述关于牙周的基础知识,同时牙周相关治疗知识也需及时讲述,使患者了解复诊及做好口腔卫生的重要性。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后1、2、4个月PD、BI、CAL、PLI及牙齿松动度。

慢性牙周炎的治疗原则

慢性牙周炎的治疗原则 发表时间:2010-02-05T16:31:34.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4期供稿作者:王延春[导读] 牙周袋及根面的药物处理对一些炎症严重、肉芽组织增生的深牙周袋,在刮治后可用药物处理袋壁王延春 (哈尔滨市阿城区中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 【中图分类号】R78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09)34-0246-02 慢性牙周炎常见于成年人,为最常见的一类牙周炎,约占牙周炎患者的95%,由长期存在的慢性牙龈炎向深部牙周组织扩展而引起。牙龈炎和牙周炎之间虽有明确的病理学区别,但在临床上,二者却是逐渐、隐匿地过渡,因此早期发现和诊断牙周炎十分重要,因为牙周炎的后果远比牙龈炎严重。 【诊断】 中度以上的牙周炎诊断并不困难,但早期牙周炎与牙龈炎的区别不甚明显,须通过仔细检查而及时诊断,以免贻误治疗。 在确诊为慢性牙周炎后,还应根据病情确定其总体和个别牙的严重程度、目前是否为活动期等,以利判断预后和制定治疗计划。【治疗原则】 慢性牙周炎的治疗目标应是彻底清除菌斑、牙石等病原刺激物,消除牙龈的炎症,使牙周袋变浅和改善牙周附着水平,并争取适当的牙周组织再生,而且要使这些疗效能长期稳定的保持。由于口腔内各个牙的患病程度、解剖条件、局部刺激因子的多少等各异,因此须针对各个患牙的具体情况,逐个制定治疗计划。 (一)局部治疗 1.控制菌斑菌斑在牙面上不断的形成,因此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2.彻底清除牙石,平整根面龈上洁治,龈下刮治。龈下刮治除了刮除龈下牙石外,还需将暴露在牙周袋内的含有内毒素的病变牙骨质刮除,使根面符合生物学要求,有利于牙周支持组织重新附着于根面,形成新附着。洁治和刮治术是牙周病的基础治疗,任何其他治疗手段只应作为基础治疗的补充手段。 3.牙周袋及根面的药物处理对一些炎症严重、肉芽组织增生的深牙周袋,在刮治后可用药物处理袋壁。可用复方碘液,它有较强的消炎、收敛作用,应注意避免烧灼邻近的黏膜。 近年来,牙周袋内局部放置抗菌药物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尤其是采用缓释剂型,使药物能长时间地释放到牙周袋内,消灭或减少袋内的致病菌。可选用的药物如甲硝唑、四环素及氯己定等。但药物治疗只能作为机械清除牙石的辅助治疗,不能取代除石治疗,而且应在龈下刮治后才用药,因为刮治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致病菌,并搅乱龈下生物膜的微生态,使药物得以接触微生物并杀灭之。 4.牙周手术基础治疗后1~2个月时,应复查疗效,若仍有4mm以上深的牙周袋,探诊仍有出血,或有些部位的牙石难以彻底清除,则可视情况决定再次刮治或需进行牙周手术。手术可在直视下彻底刮除根面或根分叉处的牙石及不健康的肉芽组织,还可修整牙龈和牙槽骨的外形、植骨或截除严重的患根等,通过手术改正牙周软硬组织的外形,使之形成一种有利于患者控制菌斑的生理外形。 近年来,通过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手术能使病变区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和牙槽骨的新附着,使牙周炎的治疗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5.建立平衡的禾毛关系可通过松牙的结扎固定、各种夹板、调牙合等治疗使患牙消除创伤而减少动度,改善咀嚼功能。有些病例在治疗后数月时,X线片可见牙槽骨硬板致密。但夹板的设计和制作必须不妨碍菌斑控制。在有缺失牙需要修复的患者,可利用固定式或可摘式修复体上的附加装置,使松动牙得到固定。有些患者还可通过正畸治疗矫正错骀或病理移位的牙齿,以建立合理的咬合关系。 6.对于有深牙周袋、过于松动的严重患牙如确已无保留价值者,应尽早拔除,这样可以:①消除微生物聚集部位。②有利于邻牙的彻底治疗。③避免牙槽骨的继续吸收,保留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以利义齿修复。④避免反复发作牙周脓肿。⑤避免因患牙松动而使患者只用另一侧咀嚼。有条件时,最好在第一阶段治疗结束之后,第三阶段永久修复之前,制作暂时性修复体,以达到改善咀嚼功能、松牙固定和美观的要求。 (二)全身治疗 慢性牙周炎对洁治和刮治有较好的反应,除非是重症患者,对常规治疗反应不佳,或出现急性症状,一般不需使用抗菌药物。对患有某些系统疾病如糖尿病、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慢性牙周炎患者,应积极治疗并控制全身病,以利牙周组织愈合。吸烟者对牙周治疗的反应较差,应劝患者戒烟。在戒烟的初期,牙龈的炎症可能有一过性的“加重”,探诊后出血有所增加。这是由于烟草使小血管收缩,使牙龈角化加重的作用被消除的结果。经过戒烟和彻底的牙周治疗后,将会收到良好的疗效。 (三)维护期的牙周支持疗法 大多数慢性牙周炎在经过恰当的治疗后,炎症消退,病情得到控制。但预防病情的复发却有赖于患者日常持之以恒的菌斑控制,以及定期的复查、监测和必要的治疗。复查的间隔期可根据病情和患者控制菌斑的程度来决定。复查内容包括牙周袋深度、牙龈炎症、根分叉病变、牙槽骨情况、修复体情况等,并进行相应的、必要的治疗。定期的复查和维护期支持治疗是牙周炎疗效能长期保持的关键条件之一,应在基础治疗一结束时,即进入维护期。

治疗牙周炎的七种食物

治疗牙周炎的七种食物 牙周炎引起牙痛,很要人命,面对牙周炎的发作,怎样才能治疗好牙周炎呢,下文为大家介绍治疗牙周炎的七种食物。 1、取大蒜适量捣烂,温热后敷在痛点上可以缓解牙髓炎、牙周炎以及牙痛等症状。 2、取蜂房适量,加纯酒精适量,点火燃烧,待蜂房烧成黑灰时,用手指蘸灰涂于患牙,一般4~5分钟可止痛。 3、取白胡椒10克研成末,加白酒调成糊状,分4次放入牙洞内。 4、取普通白酒100克放入茶缸里加上食盐10克;搅拌,等盐溶化之后放在炉子上烧开。含上一口在疼痛的地方,注意不要咽下去,牙痛就立刻止住了。 5、把味精按1∶50的浓度用温开水化开后,口含味精溶液一会儿就吐掉。这样连续几次,坚持两天后牙痛就会好的。 6、取陈醋120克、花椒30克、熬10分钟,待湿后后含在口中3-5分钟吐出(切勿吞下),可止牙痛。 牙周病是牙齿支持组织,包括牙龈、牙骨质、牙周韧带和牙槽骨因炎症所致的一种疾病,是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也是导致牙齿丧失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么牙周炎可以吃什么。 1、供给多种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和叶酸等。B 族维生素有助于消化,能保护口腔组织;维生素C可调节牙周组织的营养,可促进牙龈出血复原,有利于牙周炎的康复。 2、注意矿物质的摄入。尤其是钙、磷、锌的摄入量及其比例关系,锌可以抗感染,增强愈合。 3、补充丰富的高蛋白饮食。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及抗炎能力,提供损伤组织修复所必需的原料。多食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品,如豆制品、鸡蛋、牛奶、瘦肉、鱼虾等。 4、少吃油腻、刺激性食物。油炸、油煎的油腻食品以及糟货、海货、大蒜、韭菜、烟酒等刺激性食品要少吃,少吃糖和精制糖,因为糖类导致菌斑形成并阻止白细胞消灭细菌。 5、中医认为牙周炎是由于火与肾虚二者引起,凡由火气引起的牙周病,应戒厚味,清火邪为主,可用绿豆汤、芦根汤。不用油煎炸、少用厚滋浓味的食物,多用瓜果蔬菜清淡的食物。凡由肾虚而引起的牙周病,应以补肾为主。 6、可用高质量的动物性蛋白质,多用奶类与贝壳类食品与新鲜的红黄绿色蔬菜。如取鲜马兰头四两洗净,放适量水煮烂,再用纱布绞汁,每日取汁一碗,分二次服用,五天为一疗程,有消炎解毒功效。

探究慢性牙周炎患者与牙周健康者种植修复后的长期临床疗效差异

探究慢性牙周炎患者与牙周健康者种植修复后的长期临床疗效差异 发表时间:2018-02-06T15:30:36.13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5期作者:张秀维 [导读] 相比于牙周健康者,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的短期疗效并无太大差异,但远期疗效不及牙周健康者。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第二人民医院 16103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种植修复后的长期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3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研究组,并将同期36例牙周健康者纳入参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种植修复,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长期疗效。结果:经种植修复后半年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种植修复后2年研究组的成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統计学意义(P<0.05);种植修复后半年、2年及3年研究组牙槽骨吸收量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种植后2年改良菌斑指数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牙周健康者,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的短期疗效并无太大差异,但远期疗效不及牙周健康者。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种植修复;长期疗效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long-term effect of chronic periodontitis and periodontal healthy people after implantation and repair. Methods:the research object is March 2014 -2016 year in March in our hospital 36 cases of chronic periodontitis patients,retrospective analysis,and as the study group,and 36 patients with periodontal health were included in the reference group,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mplant,and long-term efficac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after half a year after the implant success rate of two groups compared,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2 years of group success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after implantation,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implant after six months,2 years and 3 years of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reference amount of alveolar bone resorption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study group 2 years after planting modified plaque index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compared with periodontal healthy people,the short term effect of implant repair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eriodontitis is not very different,but the long-term effect is less than those of periodontal health. Chronic periodontitis;implantation and repair;long-term effect 慢性牙周炎是引起牙齿丧失的常见疾病,对牙齿缺失,主要采取种植修复,但是对于牙周炎患者,可能会引起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牙周炎会增加牙槽骨的吸收,使牙齿松动,所以要确保牙种植体具有较强的支持力,以提高种植的成功率[1]。笔者所在医院为了比较种植修复对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的长期疗效,进行了下列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笔者所在医院抽选出2014年3月-2016年3月的3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研究组,再将同期36例牙周健康者作为参照组。所有患者均为牙列缺损,均符合牙种植适应证。研究组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27~56岁,平均(42.36±3.18)岁;慢性局限性牙周炎23例,侵袭性牙周炎13例;种植枚数40枚,其中即刻种植26枚,延期种植14枚。参照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26~57岁,平均(42.51±3.26)岁;种植枚数38枚,其中即刻种植23枚,延期种植15枚。研究组的纳入标准:符合美国牙周病协会1999年牙周病分类法诊断标准[2];种植体初期稳定性良好。排除标准:牙种植之前牙周炎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合并有口腔功能障碍者和严重全身系统疾病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的仪器均为美国AEPTICO-227种植机、法国产烤瓷机和高频铸造机,由卫生部口腔种植科技提供种植体。在手术之前先进行常规化验检查,采取即刻种植或者延期种植,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宜的种植体型号,确保种植的稳定性和植入深度。如果患者的牙齿缺损有骨缺损,采用骨组织再生术治疗。手术时使用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进行局部浸润麻醉。术后应用黏膜下愈合手段保证粘骨膜瓣和牙龈对位缝合严密。手术后用漱口液和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没有进行骨组织再生术的患者在90 d后进行Ⅱ期手术,对已经进行骨组织再生术的在半年后进行Ⅱ期手术,手术2周后再进行义齿冠部制作。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半年、2年后的种植成功率及半年、2年、3年后的牙槽骨吸收量情况。疗效根据1995年中华口腔医学提出的标准来评定。成功标准:种植体使用功能良好,且无松动,无疼痛,未发生感染,经X线检查种植体周围没有透射区。牙槽骨吸收量采用X线曲面体层摄影技术,按照STC测量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牙槽骨高度和宽度。观察两组种植后半年、1年和2年的改良菌斑指数。0分代表无菌斑,1分代表轻划修复体表面可观察到菌斑,2分代表肉眼可观察到菌斑,3分代表大量软垢。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种植修复短期疗效和长期疗效比较 经种植修复后半年内参照组的总成功率为100%,研究组的总成功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种植修复后2年研究组的成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牙槽骨吸收情况 种植修复后半年、2年及3年研究组牙槽骨吸收量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改良菌斑指数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