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明星化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者明星化现象应理性看待
我对“学者明星化”这一现象的了解其实是从一场辩论赛开始的。那是一场关于学者明星化利弊分析的辩论,最后是反方胜。而我觉得这一现象其实也不能全盘否定,只要对“明星学者”进行正确引导,那么学者明星化将成为一条对普通民众学术普及的捷径。
学者就是以学术研究为中心,在某一学术领域有一定造诣的人。而学者明星化就是指现今有大量学者在通过商业手段和娱乐手段宣扬学术的过程中,曝光率增加,知名度提升的现象。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红遍大江南北、借助百家讲坛一举成名的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纪连海,于丹等,以及打着启蒙旗号的余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教授”张颐武,好发生活感悟的明星哲学家周国平……这些都是明星学者中的佼佼者。他们依赖于现代媒体的包装而成名,有着巨大的影响度和知名度。
对于这些明星学者们,人们褒贬不一。有的人对“学者明星化”现象的益处有所质疑,害怕明星化带来的商业化侵染学术界,使学术庸俗化,让学者们抛弃对学术的苦心孤诣反而去追名逐利,最后既没有做出学术成就也未有效地传播学术知识,只是成为了一个卖弄知识的小丑。
另外的人认为这样的明星学者可以将原本高高在上的学术与文化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们,可以将名著和原本生涩难懂的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给广大群众,特别是如今新型媒体例如电视,网络的飞速发
展,使得任何人都必不可免的将与这些媒介接触,而且这些媒介也将成为人们接触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此时,学术的传播便不仅仅靠专家们的书籍了,更需要一种宣传力度大,与人们生活贴近的方式来普及知识。
正如易中天品三国带来了一股三国热,于丹的点评《论语》掀起国学风一样,这些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的方式,以新型的传播媒介—网络、电视使学者可以面对更广阔的受众,思想传播得更迅速,寓教于乐,也更容易产生明星般的效应。本来,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不应只停留在书架上、图书馆的故纸堆里,也不应是少数人的专利。与大众对话,在教化民众的同时,也接受民众的甄别与评判,学术才更有生命力。从一个角度来看,整个社会大众学术文化素养的提高,也会更好地培养学术思考的氛围,这样形成的良性循环,不正能带来欣欣向荣的学术吗?
“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可能人们普遍的思维认为学者们就应该整天呆在高阁中“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专心学术,那只是学术专家们的一种,现代社会我们当然需要这样的专心研究的专家,但是我们也需要哪些能将晦涩的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出来的学者,当然这些学者并不是包装起来的“花瓶”,他们也是需要坐过“冷板凳”,有着足够的只是底蕴,才能说出让人们信服的话语。
易中天在一举成名前,在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曾任教多年,其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便一直受到学生们推崇,而百家讲坛正将他从大学推向了更广大的舞台。阎崇年在上百家讲坛之前,研究了一辈子清史,
出版了20多本学术专著和几百篇学术论文,在学术界很有名气但却从未把书籍卖热门过,正是百家讲坛让他火了,《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就发行了几十万册之多,这样的印数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新型媒体成功的让他的思想传播的更广阔,让他的思想更大的发挥了价值。
而恰恰相反,由湖南卫视一手捧出的所谓的“养身专家”张悟本,由于没有真才实学,只能够用些粗浅的知识欺骗大家,在人民群众的雪亮的眼睛下,很快就被戳穿了。所以,那些能够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体走向市场的学者们大多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学者。
当然,学者在通过电视媒介进行文化普及的过程中,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不应一味为了名声而迎合观众、迎合市场,更不能讲述未经学术和实践检验过的知识。当前的明星学者中,就有人为了抓人眼球而刻意扭曲历史来迎合大众的奇心理,为了提高收视率,过多选择权术谋略、宫廷争斗、稗官野史、揭私探秘等方面的内容。这样的杀鸡取卵的行为,可能短时间内能带来收视率,但却无法真正培养学术氛围,其实是不利于对学术的普及,终将不会长久的。
所以,我们现在所需的便是健全学者明星化的制度,对明星学者进行良好的引导,也许现在我们对这些“吃螃蟹的人”的误会还有很多,也许他们中有些人最后禁受不住外界的诱惑失去了学者的本分。但只要给些宽容,给些理解,给些鼓励,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学者们会给我们一个更加有活力的,有生气的学术界。这样的学术界,未来会更光明,这样的学术,将真正达到学术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