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健康重庆”的决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健康重庆”的决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8.12.29

【实施日期】2008.12.2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健康重庆”的决定

(2008年12月29日)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精神,建设“健康重庆”,作如下决定。

一、建设“健康重庆”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把建设“健康重庆”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最直接、最具体的实践。坚持以市民为主体,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把群众健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培育体质、饮食、生育、行为和精神全面健康的市民,让追求健康成为重庆的民风,通过共建共享把重庆建成健康之城、活力之城。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大众。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作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建设“健康重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坚持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广泛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全民共建“健康重庆”,人人共享“健康重庆”。三是坚持突出特色、夯实基础。着力培育和壮大有重庆特色的强身健心项目,形成“健康重庆”品牌,同时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逐步实现城乡健康服务均衡化。四是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处理好城乡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发展与改革的关系、共建与共享的关系,确保“健康重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市民健康素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到2012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40%,人均期望寿命从76岁提高到77岁,婴儿死亡率从8.9‰下降到7‰,孕产妇死亡率从50.17/10万下降到40/10万,出生缺陷率从13.4‰下降到10‰。青少年平均身高增高1-2厘米,市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达到88%。

--市民健康保障水平处于西部前列。到2012年,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1.5人和1人,每千人拥有住院病床数增至3张,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标准化。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下降到320/10万,儿童“四苗”接种率达到98%,儿童和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分别达到85%和90%,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全市区县(自治县)均有标准体育场馆,所有社区、乡镇和村都有公共健身场所和设施,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形成便民利民的健身服务体系。

--市民健康行为基本养成。到2012年,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75%,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70%,青少年营养不良率下降5个百分点。30%的区县(自治县)建成国家卫生区(县城)。15%的区县(自治县)建成全国文明城区(县城)或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

二、增进体质健康

(一)广泛开展群众健身。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推广工间操,在社区推广太极拳,普及健身操。组织群众性登山、竞走、长跑、万人马拉松等体育项目,倡导市民终生锻炼。发挥各行业和体育协会的作用,组织开展多层次、多项目的群众性比赛活动。健全体育社团组织体系,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机制,到2012年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城市达到15名、农村达到6名。完善覆盖全市的市民体质监测体系,低收入群体每2年享受1次免费体检,中小学生、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每2年1次体检。在城市居民住房建设中,要配套建设必要的体育活动设施。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提高设施利用率。

(二)切实加强学校体育。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坚持做好课间操,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锻炼1小时,在高中毕业前掌握1-2项终生受益的体育运动技能,养成日常锻炼的良好习惯。中小学体育课由每周2节增加到4节。根据体育课时总量配齐配足体育教师,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器材配置。每年至少举办1次校运会。完善市级青少年年度体育比赛制度,建立大学生、中小学生体育联赛制度。进一步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到2012年创建80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三)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制定竞技体育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基础较好、优势明显、潜力较大的运动项目。深化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教练员选用考核制度,逐步推行年薪制,建立引进优秀教练和“访问教练”、“客座教练”机制。培育引进优秀体育人才,建设一支素质好、水平高、结构科学、规模合理的运动员队伍。对于承担我市重点发展项目的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在工作条件、待遇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健全体教结合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按照政府举办、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管理的原则,加强市和区县两级业余体校建设,要形成业余体校在训运动员能同时接受普通中、小学国民教育的体教结合的良好运行机制。到2012年市和区县业余体校在训运动员规模分别达到

1000人和2000人。加大体育科技投入,办好体育科学研究所,建成体育科研重点实验室,增强体育科技实力,提高训练水平和效益。改革完善竞赛制度,每2年举行1届全市运动会。大力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力争在全国和国际体育赛事上多拿奖牌。

(四)实施体育行动计划。到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