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1、莎菲女士形象及其意义。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者的成名作。塑造了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莎菲女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 莎士比亚在其剧作 李尔王 中阐述了三种人性观:
纯理性型人性观 纯情感型人性观 理性情感交融型人性观,三种人
性观的阐发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人性的终极探讨 莎士比亚的目的不
是仅仅要呈现这三种人性观,而是通过它们来展现自己的理想与希
望 但是在 李尔王 中,理想的呈现并不是那么顺利,凝聚他全部希
望的 理想 最后却带着凄美的色彩香消玉殒 莎士比亚的这种困惑
与矛盾正是当时社会的几种文化精神(希腊文化 基督教精神)的体
现,是它们而不是莎士比亚构造了这部悲剧
关键词: 人性 人文主义 希腊精神 希伯来文化 基督教
李尔王 是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悲剧,因其无与伦比
的崇高和悲剧美,自 世纪以来被广大莎评家誉为莎翁的四大悲剧
之首 作为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李尔王 向来被认为是 只可读
不可演 的,也许海涅的一句话最能够体现 李尔王 的价值:天才飞
翔到令人晕眩的高度的悲剧 世纪的西方莎评家分别从宗教
存在主义 历史 政治 意象 象征 语言和神话原型批评等不同角度
来研究 李尔王 国内莎学界则主要集中于李尔王的疯颠 政治解
读 悖谬手法等 本文将从人性观来分析 李尔王 ,通过莎士比亚的
人性伦理观来探讨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的困惑与幻灭
人性是将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使人类成为万物之灵的根本属
性 莎士比亚在 李尔王 中让不同类型的人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人性
观:(一)以高娜瑞尔 里根 埃德蒙为代表的纯理性人性观;(二)以李
尔王 葛罗斯特为代表的纯情感人性观;(三)以考迪莉娅 埃德加为
代表的理性与情感和谐交融型人性观 通过他们不同的行为和遭遇
探索人性的奥妙,让他们在相互斗争中,共同成长,使人性在生死之
争中得到弘扬和永恒,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人性的终极思考
(一)纯理性型人性观
无可争议,高娜瑞尔 里根和爱德蒙是纯理智人性观的典型代
表,他们为了在物质世界中取得成功,不择手段,把人间的伦理 道
德 情义和良知抛于九霄云外 对于他们来说,不管什么手段只要使
得上,对我来说,就是正当 高娜瑞尔和里根为了能多得到一点嫁
妆,就用虚伪的嘴脸来敷衍迷惑老父: 高纳里尔:父亲,我对您的爱,
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我爱您胜过自己的眼睛 整个的空间和广大的
自由;超越一切可以估价的贵重稀有的事物 // 里根: 我厌
弃一切凡是敏锐的知觉所能感受到的快乐,只有爱您才是我的无上
的幸福 可是在得到一切之后,她们又迫不及待地驱逐了自己的父
亲,让他流落荒野

,忍受风吹日晒,暴雨浇淋之苦,最后
痛苦而亡 同
样,作为禽兽之辈的埃德蒙比之这二姐妹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了
得到家产 土地和爵位,他设计陷害仁慈的哥哥,迫使他装作疯丐,衣
不遮体,餐风露宿 其父亲葛罗斯特也因为有这样的厚颜之子遭致挖
眼放逐之苦 当葛罗斯特举步维艰,悲痛交加,生不如死之时,埃德蒙
正在为他新得的爵位而洋洋得意 这种重理性的人性观,几乎被莎士
比亚描写成丧尽天良,在读者为之心潮澎湃,义愤填膺时,我们不禁
要问,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人效仿这种为人不齿的人性 如果没有他们
这个社会也许会安定和谐一些,但是他们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
会一直存在下去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理性的人性观,社会才有了更多
的悲剧 这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理性主义极度膨胀的结果 在文艺
复兴大潮的裹挟之下,人更加注重自身,以一种更理性的姿态来看待
上帝与自己,对于那些刚从宗教桎梏之下解脱出来的人来说,这种从
古希腊继承过来的思潮正是他们的理想,但是这些刚刚获得解放的
人却把它抒发的太过分了,表现出一种过度的个人主义,把自己看做
世界的中心,人 成了一切的出发点,为了自身利益,他们可以抛弃
一切,当然这里包括道德
(二)纯情感型人性观
李尔王的人性观是纯粹的情感型的,和他那两个理性至上的女
儿以及埃德蒙相比,他完全受支配于那毫无节制的情感,让他的言行
背离了常理 当然,和他如出一辙的还有一个老搭档葛罗斯特,他们
不是坏人,但是他们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控制不住自己强烈的感情
冲动,在那汹涌澎湃的情感急流面前,他们的理智显得无能为力 剧
情开始李尔对分国计划还有个理智的安排,但被考迪莉娅一句话激
怒后,他便毁弃了原有的安排,冲动之下做出了非理性的决策 倔强
的情感早把李尔的理智抛到九霄云外 这种冲动言行表明李尔完全
是一个激情的奴隶 结果,他由一国之君沦为一个一无所有,孤苦伶
仃的老头,面临着一个他无能为力的残酷的外部世界 葛罗斯特和李
尔相比并无什么明智之处,当看到埃德蒙拿着那封陷害埃德加的书
信时,他不加考虑的怒吼:可恶的混蛋!不孝的 没有心肝的畜生!禽
兽不如的东西!去,把他找来;我要依法惩办他 可恶的混蛋! 这种
无理智的言行使他最后遭受剜眼的丧命之灾,他跟李尔一样只是一
个情感的奴隶而已 李尔和葛罗斯特是可悲的,莎士比亚对他们表示
出了极大地同情,但这也没有改变他们悲剧的命运,在更加注重理性
与自身

的人文主义时代,这种情感的奴隶是必然要被社会淘汰的
(三)理性情感交融型
人性观
对于理性情感型人性观,我们首当考虑的当然是考迪莉娅 莎士
比亚倾其一生所追求的人文主义,其核心乃是真 善 美的统一
莎士比亚在这部悲剧中写出了时代的残酷性,但是他并没有对人文
主义的理想失去信心,因此在剧中塑造了一系列与利己主义者对立
的正面形象,他们体现了仁爱 忠诚 信义等人文主义的理想,其中最
突出的人物就是考迪莉娅 人们常常把他看作莎翁笔下最动人的理
想人物之一 当李尔要三个女儿说出他们对自己的孝心时 高纳瑞
尔和里根都口若悬河,说得天花乱坠,而考迪莉娅却情理掺半 既有
父女情意又有理性控制 考迪莉娅:父亲,我没有话说 // 李尔:没
有?// 考迪莉娅:没有 // 李尔:没有只能换来没有,重新说过 //
考迪莉娅:我是个笨拙的人,不会把我的心涌向我的嘴里;我爱您只
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简单的几个问答,一个朴实
纯洁,坦诚但对独立人格和人生价值又倍加珍视的形象跃然纸上 她
固然爱父亲,但她决不抛弃自己的幸福 在这里莎士比亚将义务和感
情分的那么清楚,这正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所持的态度,正体现了追求
人格完美和爱情自由的崇高的人文主义精神 然而正是这种真诚 善
良 美丽的化身却不为自己的父亲所容,忠而见逐,被迫去国离乡,最
后伴随着一抹白绫香消玉殒 莎士比亚就这样把自己的理想与希望
生生的捏碎,扬弃 史上最痛苦无奈的事情恐怕莫过如此
人文主义那个完美的理想之杯不幸落在了现实这块坚硬的土地
困惑下的经典
莎士比亚 李尔王 人性观浅析
苏州大学文学院 刘建辉
作家作品新论 29上,苦闷的莎士比亚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只好借用传奇剧的形式把
理想的表达寄寓在对未来的想象之中 任何伟大的艺术都不可能脱
离现实和传统,即使莎士比亚这样伟大的艺术家也不例外 人文主义
的理想贯穿莎士比亚整个一生,但他对人文主义的倾向性前后却很
不一样 早年他对人文主义充满了信心,坚信人文主义有辉煌的前
程,认为 只要依靠忠诚于国家的贤明公正的君主就可以实现普遍和
谐的人道主义原则,使国家繁荣富强 但到了 世纪初的伊丽莎
白女王统治末期,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统治阶级的日益腐
朽,特别是詹姆斯一世上台以后,社会更加黑暗,人民遭受了空前的
灾难 亲爱的人互相疏远,朋友变为陌路,兄弟化为仇敌;城市里有
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伏着逆谋;父不父,子

不子,纲常伦
纪完全破灭 面对这样的惨景,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动摇了
他开始向仁慈博爱的宗教寻求出路,把希望
寄托在一种唯美又虚幻
的 仁忍 精神上面 这种仁忍精神是人文主义和基督教精神杂糅的
产物,但是他仅仅是莎士比亚一种唯美的理想而已,是莎翁对人文主
义失望后的一种无望的追求 而莎士比亚本身也正是人文主义和宗
教精神的混合体,这里面既有他往日的希望也有他旧昔的失望,这是
造成其矛盾与困惑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学者大都把人文主义与基督教文化相对立 但是 基
督教文化是人文主义的孕育者,人文主义是在基督教文化的母体中
产生出来的 许多人文主义者本身就是教徒或教职人员,他们反对教
会宣扬的禁欲主义 蒙昧主义 神职人员的渎职行为,但并不反对基
督教本身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
二者杂糅的产物 如果说古希腊文化是人文主义之父,那么基督教精
神就是人文主义之母 但是当人文主义发展到极致之后,它却恋父弑
母,宗教的博爱 仁忍精神被抛弃殆尽 在 李尔王 中埃德蒙 里根
高娜瑞尔的纯理性型人性观其实就是受到过度发展的人文主义影响
的结果 真正的人文主义者是考迪莉娅,她体现了人文主义与宗教精
神的完美结合,这是莎士比亚最完美的理想,但是这种完美理想的发
展历程却是充满坎坷,从放逐到惨死,它没有能够在社会立足,因为
它只是莎士比亚虚构的 乌托邦 而已 在这种希望与失望取舍的困
惑之间,莎士比亚创造了最完美的悲剧 李尔王
注释:
[1] 海涅.莎士比亚的少女和妇人[A].杨周翰编选.莎士比亚评论
汇编(上)[ 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2] 莎士比亚.李尔王(英汉对照)[M].朱生豪译.北京:外文出版社,
1998.P.338
[3] Selected English Short Stories Book1.The Garden Party.P.126
[4] 吴朗.外国文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P.108.
[5] 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9)163 164.
[6] 李伟民: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研究综述 , 高教社科信息 ,2003
年第4 期.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李尔王(英汉对照)[M].朱生豪译.北京:外文出版社,
1998.
[2]Lower, James K. Cliffs Notes on Shakespeare' s KingLear. Lin-
coln, Nebraska, 1968.
[3] 孙家秀译: 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年
版.
[4]郑敏: 李尔王的象征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年版
[5]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
[6]张泗洋,徐斌,张晓阳.莎士比亚引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
版社,1989 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