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3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6卷 第1期 (总第49期) M ar.2002 Jou rnal of Gu ilin T eachers Co llege V o l.16N o.1 (Sum N o.49)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①
邓建民
(桂林市教育局,广西 桂林 541001)
[摘 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只有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更新教育观
念,切实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观念更新;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40-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070(2002)01-0066-06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
创新具有不同的方面和层次,它不仅是科技界和高等学校的任务,也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只有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作为学校教育源头的中小学就开始抓创新教育,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措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深入地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才会使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创新型的教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实施创新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挑战——创新教育的紧迫性
中科院院士卢嘉锡教授在分析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中指出三个基本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加速发展,急剧变革。
他说,曾经有过估算,截至九十年代,人类社会获得的科学知识,90%以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几十年中获得的,人类的科学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当今则是3至5年增加1倍。
第二个特点是科学与生产技术的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的整体化趋势为主。
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
第三个特点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特别是电子与信息技术问世以后,其变革的速度明显加快。
日本企业家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不担心资源缺乏,只怕缺乏智慧和创造性。
创造开发教育使日本在新的世界技术革命的进程中,进行综合创新,获得了后发优势。
日本通过技术引进,几乎掌握了全世界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发明和应用的全部先进工业技术,并经过综合创新,形成了世界上一流的技术,仅仅经过30年,就超过了许多
发达国家,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在技术开发研究方面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在一些领域已超过美国。
许多经济学家评论说,日本是集创造发明而成为经济大国的。
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在1983年4月发布《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第一句话就说:“我们的国家处于危险。
我国一度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上的创造发明无异议地处在领先地位,现在正在被世界各国的竞争者赶上。
”报告还说:“若想维持和改进我们在世界市场上尚有的一点竞争力,我们必须致力于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
”世界超级大国尚且如此,我们又该怎么想?不是很值得深思吗?
卢嘉锡教授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提出了要求。
他说:“当我们面向21世纪时,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和宽厚的基础。
”他又说:“要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重点,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不断地和有效地更新、掌握所需的科技知识,以便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
我们知道,创新建立在知识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
因此,全面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该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
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我国顺利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知识经济方面的差距。
从微观来看,创
①[收稿日期]2001-12-31
[作者简介]邓建民(1951- ),男,广西资源县人,中学高级教师,桂林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新教育对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的学习是一种继承性、维持性的学习,这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还可以解决问题。
然而,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知识、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瞬息万变,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与以往大为不同。
人们也只有接收创新的教育,进行创新的学习,才能在知识经济中迅速地接收新知识,才能创造世界,创造新生活。
哈佛大学校长在北京大学讲坛上讲了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曾把它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它所有的目标都重要。
”
不论从国家民族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实施创新教育已经显得非常迫切。
(二)工业经济转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呼唤创新教育
21世纪是一个由工业经济转入知识经济的世纪。
这种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
它强调劳动者的创新素质是生活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
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之林的。
中华民族曾经在世界历史上创造过灿烂的文明,有力地显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和卓越的创新才能。
但是,到了近现代以后,中国的创新能力却明显地逊色于其他国家。
以当今世界科学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为例,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实力。
从诺贝尔奖设立至今已经进行了96次评选,然而在这96次千余人的获奖名单中,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国的中国籍公民却没有一人获奖。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振宁、李政道等6位美籍华人却在别国的国土上获此殊荣。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而现实的问题:为什么聪明的中国人只有在外国的环境中才显示出他们更高的创新才能?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中存在严重的问题,我们还缺乏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意义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诺贝尔奖,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施加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目前许多国家都把建立国家创新体制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
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为迎接
知识经济的到来,已开始大力调整教育和科研政策及体制,决定告别“模仿时代”,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立国”。
我国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创新要靠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在普及的同时,还要朝创新教育的方向发展。
”“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中国要抓紧进行教育的改革,其中的重点就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重要报告中指出:“人们不断要求教育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都解放出来。
”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优势将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优势。
绿色革命和材料科学革命使拥有自然资源不再是优势,电脑和电讯手段使拥有资本积累不再是优势,今后只有掌握知识、技术和拥有创新人才才是真正的优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重视教育,重视提高人的素质,提高职工的技能,才是成功之道。
(三)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显示——创新教育是教育创新势之所趋
当前世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朝着趋同的方向进行,无论是教育哲学领域还是课程论等领域,都在探索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及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改革之路。
其改革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即要培养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以适应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日本政府早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就提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迈向21世纪的高速公路”、“要培养全球性的、建设型的创新型人才”。
如今日本的创新教育不只是少数学校的课题实验,而是所有学校的共同教育行为;美国的创新教育始于20世纪初,到80年代已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美国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占世界诺贝尔奖得者近七分之一,与此是不无关系的。
近年来,韩国人认为“在新时代,国民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因此,他们在雄心勃勃推行“教育革命”;新加坡三大教育改革课题之一便是“创新思维教育”。
江泽民主席在接见两院院士的讲话中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今天我还要说,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在第三次全教会上的讲话中又指出:“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和正在日益显露出来。
”“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
”要“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江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进一步阐明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要关注创新教育。
邓建民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2002年3月
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什么是创新?有人用三个成语来概括: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有无相生。
“无中生有”即创造——前所未有的创造;“有中生无”即创新——在创造的基础上不断改革、更新;“有无相生”即创新的本质,创造是创新的起点,创新是创造的核心。
也有人说,创新即创造。
“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
广义的创新,相对于每个人自己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如一个没有学过三角形内角和的学生自己独立地或在教师指导下发现了三角形内角之和是180°。
狭义的创新,则相对于整个人类和社会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如古代中国的指南针、火药、纸张与印刷术四大发明,达尔文创建的进化论,爱因斯坦创建的相对论,埃克特与莫希莱等人发明的电子计算机等等。
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
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前提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使之丰富和完善。
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性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
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
这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创新教育与教学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的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加工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
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以及创新激情等因素。
所谓创新教育,简言之,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三种精神:1.求异精神,即善于在无疑处生疑,在无路处走路;2.冒险精神。
只有超越过去的,为冒险的活力所鼓舞的民族,才能维系其原创力,而丧失冒险精神的民族必将导致文明的衰败;3.献身精神,无数创造者的实践表明,创新付出的不仅仅是心血、智慧和汗水,有时是生命的代价。
创新人才应具备以下四大要素:1.思想活跃,思维敏捷;2.善于联想,敢于假设;3.不折不挠,坚韧不拔;4.知识广博,才艺多样。
应当指出,在我们实施创新教育时,必须弄清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我们要求中小学学生达到的创新与科学家、艺术家所从事的创新在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前者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个性,能够着手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二是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之间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两者之间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是“面”与“点”的关系,创新教育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宗旨的教育。
创新教育的使命就是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造素质。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创新教育使素质教育的目标更为明确,使素质教育的任务能更好地落实。
这是因为:1.创新教育可以促使人脑均衡发展。
我们知道,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脑主管抽象思维,右脑主管形象思维。
创新则需要左脑与右脑共同作用,需要左脑与右脑的协调配合。
因而创新教育可以促使人的大脑均衡发展,使人大脑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
2.创新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创新是观察、推理、想象与动手操作等各种能力,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等各种知识,以及好奇心与求知欲、意志与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高度综合。
因此,创新教育必须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3.创新教育可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创新的基本特点就是独特、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创新可以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展示,一个人的创新意识越强,创新能力越高,个性也就越鲜明。
总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创新教育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全体性。
创新教育相信每个正常的儿童都有创造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激发创造潜能,取得创新成果,成为在某一方面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因此,创新教育不是只面对少数精英的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
2002年3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16卷第1期(总第49期)
教育。
2.差异性。
人的创造能力及其发展是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因人而异的,其差别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交互影响而形成的。
因此,对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发展,绝不能一概而论,绝不能用一个模式培养。
3.创新性。
创新性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性包括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两个方面。
比较起创新能力来,创新意识则是更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4.综合性。
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是一个人健全的人格(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勇于探索、不怕挫折、热爱生活、善待他人)、观察、推理、想象与操作等各种能力以及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的高度综合。
因此,创新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必须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有机结合、各门学科的有机结合、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
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三、更新教育观念,实施创新教育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实验:从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到教育模式与学校管理的变革;从课程教材改革到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从学生评价、学校心理卫生与健康到教育教学评价和教师进修提高等等。
创新教育的范围相当广泛,主要包括观念创新、目标创新、课程创新、教材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等等。
创新教育在实施中,我们应抓好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抓好几个创新
1.教育理念创新。
从本质上说教育理念是时代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时代精神是发展的,教育理念也需要不断创新。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不能把人当成知识容器、考试工具和分数的奴隶。
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教育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转变;要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
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
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要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念。
学校无差生,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他们都是人才,但都不是完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扬长避短,使他们都成为人才。
要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
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能力、创新的毅力、创新的体力。
2.教育目标创新。
围绕“保护天性,张扬个性,完善人生”的目标,在教育中突出三个层面:思想层面——爱国精神与自强精神;道德层面——重德、务实、宽容;业务层面——一个灵魂,即“中华魂”;两种精神——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三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教学过程创新。
施教活动,课程是基本框架,教材是基本依托,课堂是主渠道。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优化教学过程,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
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是:(1)激趣。
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进入“状态”,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兴趣、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它能引导学生走进探索的大门。
(2)求异。
就是引导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观察、认识、思考问题。
(3)探法。
就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成为知识和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
(4)迁移。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原理和方法,获得新知识,形成新能力。
4.教育技术创新。
教育技术创新意味着整个教育体系的信息化,教育与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教育的信息化也要以学生为中心,而绝不能以仪器设备和技术为中心。
教育技术创新并不只是改进教育设备、手段与技术,更重要的还是要转变教育观念。
5.考试制度创新。
任何教育都离不开教育测量与评价,考试就是教育最常用的一种测量与评价方式。
我们要通过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使考试成为引导和促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的指挥棒。
(二)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力军,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和能力
实施创新教育是一场涉及转变教育思想,破除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求知领域的深刻变革。
在这场变革中,没有哪一个领域不涉及到教师,也没有哪一个实验项目可以脱离教师,教师是无可争议的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力军。
但是很多教师观念陈旧,习惯于在旧轨道上运行,对实施创新教育缺乏紧迫感;有些教师虽有改革的愿望,但总认为搞创新教育高不可攀,找不到门径。
因此,教师要注意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增强对实施创新教育的紧迫感
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
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我们常说科教兴国,但必须弄清楚,并不是任何一种教育都有可能兴国。
办经院式教育,办应试教育,只能培养书呆子,不能兴国。
只有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
邓建民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200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