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课后题答案[《寡人之于国也》三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题答案[《寡人之于国也》三题]

一、孟子“不违农时”的历史探因孟子提出的七条仁政措施中,首要的一条就是“不违农时”。孟子如此强调“不违农时”,似乎令人不解。梁惠王身为一国之君,而且也不是过于昏庸的 __,难道会不懂得农时?而孟子却在第一点就讲到“不违农时”,岂不是没有意义的事吗?,

孟子把“不违农时”作为推行仁政的第一要务,绝不是轻描淡写,无的放矢,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我们不可仅仅依文解义。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为了达到他们不断征伐、争雄称霸的目的,都实施富国强兵的近利政策,为此,他们大量剥夺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不管老百姓是处于播种的清明、谷雨期间,还是立秋、处暑的收割季节,他们随意征用民力,乱搞一通。同时,渔猎也不选地方,不择时候,竭泽而渔,乱捕滥猎。林业也是如此,乱砍滥伐,不知道保养森林。结果,农田荒芜,草盛苗稀;鱼苗断种,无以为继;童山濯濯,土地流失。自然生态失去平衡,自然资源日趋枯竭,农业灾害连绵不断,再加上连年战争的破坏,百姓生活窘迫艰难,困苦不堪。在这种情况下, __若能顾恤民力,不扰民,不害民,“无失其时”,“勿夺其时”,让自然万物都能得到休养生息,确实是富民、安民的基本前提条件。孟子要求 __首先要,“不违农时”,显然是有感而发,并且切中了现实的要害,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充分表现了孟子对现实问题高度的洞察力和把握力。

孟子“不违农时”的主张,其实质是其“保民而王”思想的具

体体现,表现出重视民意、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也展示了他以民为本、爱民富民的博大情怀。

二、孟子“申以孝悌”的思想内蕴

孟子的王道措施,可归结为“富民”和“教民”两个方面。“富民”就是要合理地发展生产,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但这仅仅是“王道之始”。更重要的是要“教民”,其核心举措是“申之以孝悌之义”,即对百姓进行教化,使老有所养,幼有所爱,敬老护幼,长幼有序。惟此,“王道可成”。那么,孟子为何如此重视孝悌之教呢?

孝悌的思想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一块基石。孔子说:“人

之行,莫大于孝;孝者,人道之至德。”孝是为人的最高道德,是人伦之首。反之,则失去做人的资格,和禽兽无异。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仁义的基本内容就是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只有做到孝和悌,才算知礼仪,通仁义,才算仁义之人。否

则就是不仁不义。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孝悌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孝悌的行为是其他一切仁爱产生的前提,并且孝悌的荣誉也是人们进而追求高尚人格、辉煌事业的保证。孝心动则百事兴,只有躬行实践了孝悌之后,才能博爱众人,才有余力学习诗书、六艺之文,才有资格做官,参与政治,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即指明孝悌之义。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__只有推己及人,仁爱百姓,爱惜万物,才能驾驭万民,管理好国家。孔子还说过:“其为人也孝悌,而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之人不会犯上,更不会作乱。总之,孝悌作为一种思想,是为人之本,也是治世之本;孝悌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模式的道德规范,成为维系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的前提和关键。

孟子重视孝悌之教,并把它作为推行仁政和王道的关键举措,是基于其儒家学说的一贯立场,表现了他坚定的政治原则和成熟的治世才能。

三、孟子“请以战喻”的兵家之道。

孟子“请以战喻”,轻而易举地说服了梁惠王,表现出了杰出的论辩才能。在这场论战中,我们不难看出,非兵家的孟子却熟练地运用了―些兵家的奇谋密计,达到了克敌制胜的效果。那么,孟子论辩中究竟采用了哪些兵家之道呢?

避实就虚,旁敲侧击文章一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是一个看似“非常”的疑问,即“尽心于国”和“民不加多”的矛盾。如果从正面据“理”力说,即使通过辩证法的完美论争,也可能使梁惠王无法心悦诚服,还有可能会伤及梁惠王的面子,使他下不了台。为此,孟子放弃了正面突破,拿梁惠王所喜好而又熟知的战争作比方,启发对方,使对方易于接受。

欲擒故纵,引人入彀孟子借题发挥,向梁惠王提出了一个有趣而答案自明的问题――“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诱使梁惠王进入自己预设的圈套:无论逃跑一百步还是逃跑五十步,都是一种逃跑,只有多少之分,没有质的差别,都不值得肯定。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果然不出所料,当梁惠王回答“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时,孟子立即顺水推舟:“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就明白地告诉梁惠王,他的尽心于国,只是一种小恩小惠,与那个逃

跑五十步的士兵没什么两样,并不能从根本上赢得民心,也就不能指望自己的国家人口比邻国加多了。

巧布疑云,乱军取胜梁惠王正陷入孟子布置的迷阵之中,还没有回醒过来,孟子不容其有细细揣摩的机会,继续穷追猛打,推销自己的仁政主张:只有去除暴政、酷政,真正以百姓为重,使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并教之以礼,才是治国的根本,才能使百姓归附,才能称王天下。至此,孟子的论辩终于大功告成:

孟子的巧言善辩,在这场论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阅读此文,不亚于欣赏一场奇谋迭出、异彩纷呈的战争场面,让人拍案称奇,回味无穷。千百年后,人们仍能从中清晰地感受到孟子的个性、情感和精神,看到一个大思想家的鲜活形象。

(:定陶一中)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