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与体制改革的现实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与体制改革的现实思考
摘要:任何一项制度创新的绩效应表现为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我们判断一种制度创新是否有绩效,不仅要看它是否有经济效率,还要看它能否实现社会公平。然而,在过去近30年的体制改革实践中,我们在关于体制改革的性质及绩效评价上存在不够全面之缺陷,片面强调体制改革效率功能,有所忽视了体制改革的利益协调与公平导向功能。为了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本质特征,我们很有必要在研判现有的有关制度变迁理论基础上,对体制改革的性质与绩效评价,作出更为科学的理论分析与现实思考。
关键词:制度变迁;体制改革;性质;绩效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6)09-0020-05
从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与目的角度上说,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必须为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而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协调机制与制度基础。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对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然而,从我国过去近30年的体制改革实践来看,我们在关于体制改革的性质及绩效评价上存在不够全面之缺陷,
片面强调体制改革效率功能,有所忽视了体制改革的利益协调与公平导向功能。为了促使深化体制改革中更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本质特征,我们很有必要在研判现有的有关制度变迁理论基础上,对体制改革的性质与绩效评价,作出更为科学的理论分析与现实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度变迁本质特征理论分析的基本要点
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制度变迁的客观依据。马克思主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为任何社会经济制度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并且运用唯物辩证法,特别是运用社会矛盾学说对制度变革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在马克思看来,任何社会的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及其制度条件下进行的,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人类历史上相继存在的各种社会形态和社会模式,这种社会制度演进的不同模式实际上就是同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或经济结构,以及与一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和法律的上层建筑。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经济制度、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制度的互动变迁。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人类社会制度由低级向高级顺序演进。
2.量变与质变、渐进与革命的统一是制度变迁的基本方式或途径。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制度一般规律的论述,我们可以推论:在某个社会发展阶段上,当物质生产力同与之相联系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矛盾,通常表现为后者严重束缚前者的发展时,就预示着社会变革时代的到来。而这种变革既可以表现为激进的暴力革命,也可以表现为由统治阶级或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利益集团自上而下发起的渐进式制度变革。因此,对于制度变迁的方式或途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是量变与质变、渐进与革命的统一。一般是先有微观非根本制度的变化,等渐进变迁在量上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才会发生社会革命,进行所有制与国家制度的质的革命性变迁。
3.社会生产力的变化与发展既是制度变迁中的首要决定因素,也是制度变迁的动力与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制度只有在它们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时才会存在下去,否则注定要被改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分工与所有制三者之间必须相互适应与相互变动,而决定一个社会分工与社会制度变动的首要因素则是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的变化与发展不仅是制度变迁的第一推动力与首要决定因素,而且也是制度变迁的动力与目的所在。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与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基本逻辑推论。邓小平同志结合中国体制改
革的具体实践,明确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4.利益关系的调整、变革是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因,制度变迁是内含伦理价值判断的实现与发展,是维护和变革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基本工具与保障。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表现为不同利益集团或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生产关系限制、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矛盾。从利益主体关系看,实质上是由于代表落后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对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利益集团与阶级所形成的剥削与压迫而限制了社会
生产力主体发展的矛盾,当这种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则必然要产生调整、变革现存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强烈需求。这也就是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因。而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调整与变革,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的调整与变革。
由于制度变迁实质上是利益关系的调整与变革,而利益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价值取向性,因此制度变迁必然是在一定利益集团或阶级主导下的内含伦
理价值判断的权利博弈与斗争。不仅如此,制度变迁还是实现、发展、维护和变革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基本工具与保障。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实现、发展、维护一定集团与阶级利益关系的物质基础,而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及社会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则是实现、发展、维护一定集团
与阶级利益关系的基本工具与保障。
二、当代西方制度变迁理论之评析
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理论分析,是当代西方制度经济学的中心内容。综观当代制度经济学体系,我们可以将它分离出三条发展线索或三大理论分支。
其一是科斯传统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制度变迁理论。它属于一种建构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这一理论以产权、交易费用、经济组织等为关键性的解释变量,侧重从微观和个人主义角度,分析研究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模型以及制度变迁对激励行为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其主要内容是探讨制度的起源、构成和功能,影响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制度变迁的主体、动力、方式、过程和类型以及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等,旨在说明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从其立场和目的角度看,是为了维护完全自由的市场制度,并借助于产权去解决市场运行中的问题,提高经济效率,核心是探寻如何更好地实现交易,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正因为如此,科斯传统的制度变迁理论必然要呈现如下几点特点与相应的缺陷:(1)强调个体经济利益核算,忽视社会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变化对制度变迁的决定性作用;(2)只关注制度变迁的效率评价,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