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尼族的服装,伴随着其生存发展的社会历史而存在。在哈尼族的传说中,他们的先民们起初居住在大渡河之南雅砻江之东的连三海,过着族群的原始生活,用树叶、兽皮等物遮挡身体的敏感部位;战争中为识别本族在胸前纹身或染齿或佩戴饰物。后来,哈尼族的先祖们带领部族南下,从雅砻江沼泽地带迁徙经禄劝、武定、安宁、晋宁一带,与昆明诸种族一起度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据哈尼族叶车人口传,他们的祖先在“轰昂”那个地方时(昆明滇池周围哈尼语称“轰昂”或“谷哈”或“丹哩”),发生过战争。为了挽救本民族,仰遮酋长向天神盟誓:“如果我的子孙们能突围生存下来,愿世世代代给‘阿玛’(女神)当牛做马”。于是,他重新组合力量,男子将面部抹黑,女子易装分十二路突围至“车戛拉德”(易门、双柏至楚雄一带)。后辗转至“拉煞”(元江),迁至蒙者山定居(今红河县境内的大羊街乡)。哈尼族一部南下经峨山、新平抵元江;一部沿南盘江至阿迷(今开远市);一部下蒙自、屏边、文山;一部至“渣腊”(今建水县渣腊乡)自称糯美。滞留元江的哈尼族由于发生瘟疫,一支继续南下至墨江、江城、垤玛自称白宏、阿松、碧约、卡多、布都、些摩洛;另一支渡澜沧江至西双版纳之景洪自称爱尼,其余顺元江东下一分为三:一支至浦玛(红河县大羊街)自称叶车、糯美;二支至砻腾(红河县浪堤)自称糯别,(该部传至“欧交”时人口繁衍又一分为二:一支至绿春大水沟乡地区自称齐垤;二支至金平自称哈尼、多尼、糯别)。由元江东下的第三支至思陀、落恐、左能、瓦渣自称戈比、腊咪、尼洛、甲依、期尼、期弟、本娜;迁至落恐的戈比分支至磨索及元阳县牛角寨、沙拉托自称仰主、各和、多格、糯别、糯美等,其服男女皆披发跣足,染齿,穿耳,身着“两裆”,即无领无袖只有前后,或衣仅长尺,前不扣合,下着统裙的服装。

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为反抗“大义宁”国的统治,以“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为诺言,以后又以“赦徭役”为条件,联络滇东、南、北路的三十七部蛮部及反对“大义宁”政权的地方势力,其中南路之思陀、落恐、溪处、铁容、因远和尼等部会盟于曲靖石城,然后举兵向西直驱洱海,推翻了杨氏“大义宁国”,建立段氏“大理国”政权。之后,对其臣属及其首领实行土地分封,伴溪落恐部加封为落道,领思陀、溪处、铁容三部。公元1234年蒙古取代金,继而于1279年拼大理灭南宋而得天下,废落恐万户府和溪处副万户府,立思陀和尼路总管府统属落恐、溪处、阿撒(瓦渣)、铁容诸部直隶云南行省。在元朝统一中国时,必当以胡服作为治国之经。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朱元璋统一各地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对云南先后出动三十万大军,平定了盘踞在云南境内的元朝残余势力及各地奴隶主的割据势力,洪武十七年云南平。朱元璋对云南内地实行府卫参设的同时,对边疆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改云南中书省为云南布政使司;改思陀和尼路归元江军民万户府统属,分别对思陀、铁容、瓦渣、溪处、佐能、因远等部授予长官司和副长官司,赐官带印符实行安抚政策。同时,朱元璋为改变元俗,重兴唐时之冠。建政初期曾多次向全国发出禁令:“诏复衣冠如唐制。元初世祖起自朔汉以有天下,悉以胡服辫发变易中国之制,士遮成辫发椎髻,深褶胡帽,无复中国之旧观,甚者易。其姓氏为胡名,习胡语,俗化既深,恬不之怪。上久胝之。至是悉命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公元1411年溪处土司赵自恩入朝贡马及金银贝器奏道:“本司岁纳海贝七万九千八百索,乞准折输钞银为便。”户部认为溪处司贝税乃太祖钦定,难准折输,帝曰:“取有於无,适以利民,况彼远夷,尤宜宽恤,诏除海贝之赋。”至此,红河南部地区开始厉行钱法,废除不适应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的海贝,海贝逐渐成了妇女的佩戴之物。明永历帝诏准边远民族地区推行“废贝行钱”的措施,大大促进了南岸经济的发展,曾出现里长、招坝等一些土司内的小官效仿制作长官眷属穿戴的衫、裤、袍、背子、坎肩、马甲等常服现象。为适应山地劳作也吸收了一些短衣窄袖,半臂无领直襟,襞开四逢而扣合的简易服,明代汉服成为哈尼族及其它民族追求的时尚。

公元1644年清灭明。顺治十六年大师辟滇,思陀、落恐、左能、瓦渣、铁容(后改亏容)、纳更等地土司率部附清准予承袭。清政府指令各地方“凡投诚官吏军民,皆著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康熙四年(1665)吴三桂统治云南期间,强制推行清王朝的“剃发之制”,并利用这一举动作为他搜刮云南各族人民的极好机会。“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为逆命之寇,必真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皆地方文武各官,该当履行查验,若有复为此事,续进章奏。欲将已定地方人民,仍存明制,不愿本朝制度者,杀无赦”。所谓“剃发留辫”就是半剃半留,将直线以前的头发全部剃光,只留颅后的头发,然后将头发编成辫子垂于脑后,便激起了滇东南土司和地方势力的反抗,迤东土司禄昌贤,新兴王耀祖,峨山禄益、王杨祖,路南秦祖根,陆良资洪,迤南土司王弄山、王朔,蒙自李日升、李世藩、李世屏,八寨李成林联合纳楼土司普率,思陀土司李熙,左能土司吴应科,瓦渣土司钱觉耀,溪处土司赵恩忠,纳更土司龙天正,教化张长寿,倘甸叶向阳、叶正昌,石屏龙韬、龙飞扬,弥勒昂复祖,邱北沈应麟、沈兆麟、王承祖、王义、王先任、王光化等筹划反抗清朝的“削发留辫”,恢复明朝制度,拥护沐英的后裔沐神保,拟在新兴建立政权,改元大庆。聚众数万攻临安,陷蒙自、峨山、宁州、易门;围弥勒、通海、石屏、宜良等州县,朝野大震。四月,命吴三桂自乌蒙回师次第剿峨山、新兴、易门等处。七月,总督卞三元,提督张国柱与吴三桂分剿蒙自、邱北等处克之。王耀祖、禄昌贤、王朔、张长寿、李成林、李世藩、李日升、沈应麟、龙元庆被杀,李世屏、普率、李熙、赵恩忠、吴应科、钱觉耀、龙天正等率部投诚免死仍授长官副长官世袭。在刚刚平乱的红河南部地区,清王朝为维系边地稳定,采取安抚策略,对土司及家眷进行册封,赐五品至八品顶带花翎及满式常服。对有功的土司赐给其眷为命妇,着凤冠霞帔,梳旗髻,着旗袍,马甲,对崇尚满服的司民百姓给予奖励。这种不流血的“剃发易服”,数年后被红河南部哈尼族和其它民族所接受,男子剃发垂辫,着长袍加罩马甲,穿镶边大裆阔管裤。青年女子着低领镶花边、半袖间套绣花窄袖长袍,佩云肩,穿镶边大管裤。

从清康熙初年至建国前近三百年时间里,旗袍在红河南部哈尼族及其它民族穿戴上,发生相当大的变化,由于居住在高山和半山区,原来的袍又宽又长,繁杂的穿戴已不适应山地劳作,便将前右摆拽后,露左前摆于腹部,再将长袍后摆往上褶至腰,用腰带紧固。为使腰带更美,镶绣自己喜爱的各种花卉图案配上数吊芝麻银铃。宽大的半臂长袍适应不了山区生活环境,便套假袖劳作,久而久之妇女们在假袖上镶绣花卉图案或装钉银泡内接在半袖上,成为一件完好的上衣。在袍式改良中,有的将袍裁短至膝,系绣花围腰。为防范毒虫侵害缠护腿为饰。这些服装的款式多出自哈尼族中的皑甲、扯主、期尼、期第、多格、各和、糯别自称系及彝族尼苏、诺苏等支系。清王朝虽进行368年的“剃发垂辫”运动,但在边远地区相当一部份哈尼族、彝族中仍保持明以前的服装,特别是妇女服装,她们各自成一体,在民族文化交流中,不断吸取对本民族有用的装饰精华,充实美化自己。如哈尼族些摩洛姑娘穿的“两裆”,是一件无领无袖,前当胸后当背的古老服装。据东汉刘熙《释名》记载:“两裆其一当心,一当背也”。《释名疏证补》说:“今俗谓之背心,当背当心,亦两裆之意也”。两裆款式起源于两当甲。武士胸甲,背甲,无覆膊即为两当甲,如秦兵马俑当两甲。魏晋南北朝时两裆流行,男女都穿,妇女穿的更普遍。如今些摩洛姑娘穿的两裆,前胸镶钉数千粒闪闪发光的银泡,后背镶绣红白蓝三色“回”字形图案,腰束双棱形绣花双头飘带,下着绣花镶边统裙,外罩方领长袖青色长袍,右衽从不扣合,坦露胸饰,头戴青布小帽,间杂缨花数绺盘旋于顶,披发饰耳环。为防范毒虫,双胫用藤皮行缠(后改用棉布作护腿)。婚后绾发成螺髻,五尺青布缠首,习以虫胶浸酒染牙。

叶车姑娘的“却巴”是一件无领无襟的长袖短衣,形如唐朝妇女内穿的“半臂”。据《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