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孤儿救祖记》:1923年明星公司摄制,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其主题是“善恶有报”的封建因果报应思想和主张平民教育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混合体。它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对“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郑正秋:是中国第一代导演的象征。中国早期电影事业的奠基者。其导演代表作是《姊妹花》,其编剧代表有《难夫难妻》、《劳工之爱情》、《火烧红莲寺》、《女儿经》。他对中国电影的贡献可以概括为创立社会伦理片模式,奠定教化电影传统。

3.费穆:费穆将电影形象和生活形象叠加起来,呈现出来鲜明的个人色彩,可被概括为“感时忧国”的士大夫精神,标志着中国文人电影的存在和特征。他的主要作品有《城市之夜》、《香海雪》、《孔夫子》、《世界儿女》等,其代表作《小城之春》被公认为民族电影的典范。

4.孤岛电影:1937年11月12日,上海被日军占领,只有租界区尚未被占领。这样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时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止,上海便形成了一个被人们习惯称为“孤岛”的时期。

特点:除了少数反映社会现实与影射抗日的影片之外,绝大多数的创作都是以迎合市民观众为主要目的的商业电影。代表作品:《木兰从军》、《花溅泪》、《孔夫子》等。

5.革命的抒情正剧:“十七年”的中国电影中数量最多、成就最大、占主导地位的是革命正剧。它的基本特点是题材、内容直接表现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这类影片要正面塑造英雄形象,在塑造人物方面强调典型化。它多吸收和借鉴中国民间叙事艺术的传统,多是以戏剧冲突为基础的戏剧式电影。革命的抒情正剧在十七年有很大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那个时代的要求和反映。

6.“三突出”创作原则:“三突出”是对“四人帮”一伙制造的所谓样板戏的经验总结,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它强制规定一切文艺创作都要按“三突出”的框框办,这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政治上是为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服务的。

7.样板戏电影:

样板戏电影的拍摄是在京剧“样板戏”的基础上反复演出并总结出“三突出”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从1969年开始到1972年为止,8个样板戏全部拍摄成样板戏电影。包括《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龙江颂》、《奇袭白虎团》、《海港》。它以塑造高大完美的无产阶级英雄任务为主要任务,并形成了一套电影语言,总结出四句话的“经验”,即“敌远我近,敌明我暗,敌小我大,敌俯我仰。”

评价:样板戏电影是中国文革时期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在非正常呃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电影样式。

8.第六代:

“第六代”在电影业内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习惯上把第五代导演之后的中青年导演统称为“第六代”。既有学院派的第六代—即1989年从电影学院入学,1993年左右登上影坛的那批中青年导演,如张元、王小帅、路学长、娄烨等,也有同期出现的其他导演,如“中戏三杰”的张扬、施润玖、金琛。还有后来的贾樟柯以及以演员身份入行做导演的姜文等。甚至包括了一批拍摄纪录片的导演,如吴文光等。第六代的称谓不像第五代导演一样,有众人都比较认可的、十分清晰的划分标准。如今人们称呼的第六代,只单单是因为时间上的分别,也被叫做“新生代”。代表作品有《小武》、《三峡好人》、《昨天》等等。简答:

1.三十年代中国创作特色:

1:)社会政治性和现实主义的特质30年代电影负载了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历史使命,反对日本帝国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感是这一时期电影的主题思想,这是中国电影事业第一次表现出社会政治性和社会主义的特质。2:)从画面形态上来说,30年代的无声电影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它们形象化的叙事结构和画

面的组接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荧幕形象,创造出了具有批判性的时代特点和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独特电影语言。3:)有声电影替代无声电影是跨时代的变革,声音极大的扩展了电影的叙事空间与画面形成,丰富的语言结构关系,电影的艺术形式创作也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至于全新的飞跃。

2.十七年中国电影几种主要样式:

(1).“十七年”的中国电影主要是戏剧式的电影,期中数量最多、成就最大、占主导地位的是革命正剧。它的基本特点是题材、内容直接表现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这类影片要正面塑造英雄形象,在塑造人物方面强调典型化。它多吸收和借鉴中国民间叙事艺术的传统,多是以戏剧冲突为基础的戏剧式电影。如《林则徐》。

(2).除了革命的抒情正剧外,还有很多其他样式的电影:

①.喜剧样式的发展。1955年到1958年是喜剧电影探索的活跃时期,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吕班导演的“讽刺喜剧”如《新局长的到来》。

②.在1959年出现了歌颂式喜剧。如《五朵金花》等,到了60年代初,发展较快的是轻喜剧或称之为生活喜剧。如《大李、小李和老李》等。

③.散文式电影。如《林家铺子》、《早春二月》。这类影片继承和发展了三、四十年代诗意电影的传统,追求一种优美、含蓄、情景交融的审美趣味。

④.史诗式电影的探索。如《南征北战》,在这类影片中,往往需要用较多的篇幅来展现广阔的生活背景和历史过程,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类型化色彩。

⑤.惊险样式的影片。有在正面环境中,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之间的斗争,如《国庆十点钟》,有反映边防线上斗争的,如《冰山是的来客》,有正面人物处于反面环境中的,如《英雄虎胆》等。

3.谢晋电影的特色:

1.谢晋影片的创作路线,反映着社会主义中国五十年的政治演变轨迹。

2.社会伦理片的模式由郑正秋开创,经蔡楚生承接,谢晋被认为是当代传人。情节注重趣味,视觉讲究好看,故事追求流畅,社会伦理片的这些功能性技巧,在谢晋影片里发挥的淋漓尽致。

3.在国政时局的大背景之上,以家庭离合为叙述线索对照性地刻画善恶两类人物,最大限度地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谢晋电影的法宝就是覆盖面巨大的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影响策略+以情动人的叙述法则。

4.谢晋以擅长发现女演员著称。他的影片常常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来完成对政治主题和社会情感的表达。

5.其影片表现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前史中的演化历程,同时也折射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理轨道。

6.家庭的情节线索,政治化的创作观点,脸谱化的人物造型,道德至上的评价态度,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谢晋电影彪炳了20世纪中国社会情节剧的最高成就。

4.新中国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发展:

(1).十七年电影,以《中华儿女》、《白毛女》等为代表,题材、内容直接表现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正面塑造英雄形象,强调典型化。同时多吸收和借鉴中国民间叙事艺术的传统,多以戏剧冲突为基础。需要用较多的篇幅来显现广阔的生活背景和历史过程,人物形象塑造

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类型化色彩。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90年代初。

①.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是其创作主导思想。

②.建党70周年期间,《周恩来》、《开天辟地》、《大决战》等影片的诞生,可看做是世界电影潮流中高成本大制作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投影和独特的变种。

(3).90年代中后期《横空出世》、《我的1919》等影片,标志这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为龙头的主旋律影片形成了一定的气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