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化传播

视觉化传播
视觉化传播

图像时代下报纸视觉化的表现

时间:2012-05-09 19:42:00 作者:杨萍来源:青年记者

● 杨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报纸受到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夹击,巴菲特曾说:报业似乎进入了“漫长的衰落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延续报纸生命,挽回日益下滑的报纸发行量?报纸视觉化被提上议程。

阿莱斯说:“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我们自身在当今都已经处于视觉成为社会现实主导形式的社会。”这一社会被阿莱斯称为“图像时代”(Toward The Image)。从深层意义上来理解,“所谓图像时代,是指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和经验都视觉化、形象化了”。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用视觉化和形象化的方式来接受和理解信息时,报刊就开始显现出一定程度的变化。视觉新闻应运而生。视觉新闻的奠基人美国摄影家尤金·史密斯认为:“所谓的视觉新闻就是依附于视觉信息的新闻报道形式,不仅包括图片报道,也包括文字报道,因为文字也必须通过人眼才能转化为新闻信息。”

图像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报纸传播目的、受众与报纸传播语境的变化

首先,报纸传播目的的变化

大众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播信息,传播者将信息通过报纸传递给受众,使之有效地接收信息,报纸的最终价值才得以实现。如今,在新媒体的冲击和影响下,报纸为了扩大信息量,不可避免地进入厚报时代,常规日报、都市生活报可达64版、30万字以上甚至更多。如果是逐条阅读,需要花费的时间相当可观,但很多读者通常采用快速浏览或者部分阅读的方式,在30~60分钟之内就看完报纸,折算平均每版的阅读时间不到1分钟,这时报纸如果依旧要“强迫”读者通过精读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就会导致阅读效果的低下甚至放弃阅读,这样的后果无疑是对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并致使报纸日益衰落,传播的目的自然达不到,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视觉化的传播方式更加有效。

其次,报纸受众的变化

办报者为避免报纸受众的老龄化、报纸读者群的流失,必须吸引年轻读者。年轻读者对图像的兴趣大大超出了对文稿的兴趣,人们已经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视觉偏好倾向。这种情况下,报纸只有不断推陈出新,在精选信息的前提下增加报纸的视觉性。从新闻图片的选用,标题、色彩、框架、版式的控制等各方面提高报纸的“注意力”。

第三,传播语境的变化

在当今信息泛滥的语境下,报纸不缺乏信息量。厚报以其巨大的信息量吸引了部分读者,如今,时间的紧促意味着今天的报纸受众不再像过去一样不紧不慢地阅读,而是快速有选择性地浏览。报纸只有适应这种状况,减少枯燥的冗长文章,才能满足报纸读

者的需要。也只有这样,才更符合传播规律。

报纸视觉化的主要表现

首先,报纸版式多样化、新颖化

美国曾经有这样一份调查:一个人决定是否要买一件商品,是他在看到这个产品1.5分钟时间内作出决定的,大多数人决定购买的原因有两个:外观设计和颜色。读者在选购报纸时,首先看到的不会是新闻的写作水平和新闻内涵,而是新闻标题、图片、信息制图、文字等各种视觉因素的综合产品,他们看到的是一份“完整的报纸”。

作为平面视觉媒体,报纸主要是通过印刷在纸张上的文字、图片、色彩以及版式等一系列符号向目标受众快速传递信息。受众只有通过阅读文字和图片才能获知其信息的详细内容。报纸的版式是报纸的视觉形象,它刺激着读者的阅读欲望,吸引着读者的视线,所以,版式在报纸版面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评价一张报纸,首先是看其报纸版式,版式就是报纸版面构成的组织和结构。每一张报纸的版面都是由文字、图片、色彩、字体、栏、行、线、报头、报花、报眉以及空白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有机结合,要靠版式设计来完成。不同类型的报纸不仅提供给受众信息的侧重点不同,而且凸显的媒体性质也不同。因为不同的版式设计和色彩运用,体现着不同的编辑思路,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报纸风格。

对于报纸来说,头版也是一个封面识别系统,就是通过个性化的元素来树立报纸的封面品牌,这些元素包括版式、报色、报型和报纸的职业理念等,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从而产生购买欲望。除头版头条外,报纸内部也做了相应调整,如增加图片使用的数量、标题字加大加黑、彰显视觉中心等。

中国美术学院陈晓蕙教授曾说道:“报纸要做到向速读方式的转变,就要更多地采用非写作方式,更多地以视觉方式传递新闻信息。报纸必须具有良好的功能界面,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版面构成,才能促进、维系读者的阅读行为。”

其次,图片为报纸视觉化增光添色,图片在报纸中的分量加重,比例增大

图像时代的来临,要求报刊更加注重对图片的使用。如今大部分都市报晚报形成了以图片为核心的视觉化,图片在线条、色彩、空白等版面元素的映衬下更加突出,在新闻传播中的传播效应日益彰显。

图片作为视觉的延伸,为新闻的真实性提供了强大说服力。“跟广播、电视相比,报纸是一个纯粹的地地道道的视觉媒介,报纸所有的信息都是通过眼球来获得的,而不是通过耳朵,也不是通过手去触摸,因此报纸作为一个纯粹的视觉媒介,必须挖掘自身的视觉潜力。”

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奉行“眼见为实”的原则,视觉新闻通过目击者的眼睛、耳朵和鼻子,把读者带到从未目击过的场面,借助图片强大的视觉冲击,带给受众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的图片现场配上文字的背景说明,强化了新闻与生俱来的“真实美”。

图片的特性,比如与生俱来的“真实性”、“直观性”和“形象性”等要得到充分的重视。一幅好的新闻图片,既能有效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又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

现场性,为整个报刊增辉不少。另一方面,文字与图片要实现质的融合而不是量的简单

叠加。从表面上看,图片在传播中所占的份额相对加大,但纯粹的图片永远无法支撑起

一份报纸。单就一则图片报道来说,图片需要文字为其限定标题,更需要文字来消除其

本身特有的多义性,并对图片所表现的事件的时间、地点作具体说明。对于整份报纸而

言,文字永远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这是由文字和图片在信息传递中的不同功能所决定的。

对于新闻传播而言,文字的地位是无法超越的,可以说,文字可以离开图片,而图片离

不开文字。所以,我们要在图文并重的基础上理性认识图像的作用。

图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图片粗放式经营、泛视觉化现象严重,假照事件频发,致使报纸的信息含量越来越

少,甚至出现信任危机。另外,报纸在引用图片时不注明版权及出处,也给广大读者带

来了疑问。

在媒体格局大变革的时代,报纸只有充分重视读者对视觉化信息的需求,以视觉化

的方式传达信息,做优报纸的视觉传达设计,才能使读者愿读、想读、悦读,使报纸充

满活力地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①孟建,Stefan Friedrich:《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M],复旦大

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李培林:《读图时代的媒体与受众》,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③刘翔,《报纸视觉化传达的趋势及手段》,《传媒观察》,2010年2月

④《报纸商业化推动视觉思维视觉传播》,《新京报》,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467187.html,/c/2007-08-30/183613780863.shtml

⑤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⑥周哲:《读图时代的视觉盛宴》,《青年记者》,2008年12月中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2年4月中

会刊D2:纸媒的视觉化变革

2012年05月02日11:36中国新闻摄影家网

字号:T|T

内容提要:面对电视、网络、手机等视频媒体的包围夹击,视觉化变革是纸质媒体在当下的生存之道。视觉化变革是大势所趋的时代潮流,有其生理的、心理的基础,也有历史的、

流行的因素。纸媒视觉化的途径包括:形式上——视觉元素的突出性运用;内容上——新闻标题的场景化制作;新闻叙事的画面感营造。纸媒的视觉化,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变革,更是新闻报道由内至外的涅槃。

关键词:视觉化纸媒变革

字数:4999字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上个世纪初就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上世纪30年代也提出了“世界图像时代”的著名表述,指出世界将作为图像被把握和理解的预言。

时代的车轮进入21世纪,巴拉兹和海德格尔的预言日益得到验证:除了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乃至楼宇视频广告、公交视频广告的异军突起,将视觉文化发展到了触目皆是的程度,以其突出的时效性、画面性、形象性占领了相当一部分受众的眼球,对纸质媒体形成合围之势。面对大军压境,纸质媒体如何应对挑战,突出重围,同时又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变革,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笔者认为:视觉化变革是纸质媒体在当下的生存之道。

一:纸质媒体视觉化变革的时代必然

1、报业的视觉化脚步从来没有停止

从摄影记者到摄影部,再到图片总监;从制版员到美术编辑,再到视觉中心,纸媒从来没有停止过视觉化变革的脚步,而机构设置的变迁历程,就是“视觉”、“观感”等抽象名词对报纸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的过程,也是报业顺应眼球经济、读图时代到来的求变之举。2005年,由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华商报、东方早报、京华时报等七家中国新锐报纸和著名门户网站发起的开放性媒体联盟组织——中国新锐媒体视觉联盟在平遥国际摄影节上闪亮登场,更是宣告了平面媒体视觉时代的到来。

2、数字技术的成熟为视觉文化提供了技术条件

如果说,过去的图形图像还只是少数人士的专利,那么,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数字相机、拍照手机早已进入寻常家庭,使得人人都可能成为影像的获取者。同时,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painter、3Dmax等图形图像软件的流行,使得普通受众亦可以成为图形图像的生产者、传播者。技术手段的成熟为整个社会营造了浓郁的视觉文化氛围。

3、视觉化传播是人类接受信息的天然选择

无论是史前文明的岩画还是上古时期的象形文字,都足以佐证:形象化、视觉化传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科学研究对此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一个人接受的所有信息当中,通过视觉接受的信息占据了最大部分,其次才是听觉和触觉。在这个讲究快速阅读的消费时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人们的思维方式、阅读习惯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形象性、视觉化成为受众接受传播信息时的天然选择。

4、视觉化对文化产业的深刻影响

视觉化的冲击和影响在其他文化行业早已显山露水,最为突出明显的例子就是“影视同期书”现象。在以往,作家通常是先推出小说,再将适合拍成影视的作品改写成剧本。而现在程序却有所颠倒,即作家先创作剧本,再改写成小说,然后把小说和拍成的影视作品在同一时间段内推向市场。比如,作家王海翎的小说《中国式离婚》,就是视觉化小说的成功典范。

总之,这是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一切都无可逃遁。视觉化的浪潮波及到报业改革,是时代和受众的必然选择。

二、纸质媒体的视觉化变革途径

1、形式上——视觉元素的突出性运用。

所谓的视觉元素,包含图片、插图、图表、版式,以及作为符号形态而存在的文字。

一张报纸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版式外观。因此,如何强调版式的重要性都不过分,无怪乎有人预言:“谁掌握了版式,谁就掌握了报纸的未来”!曾任美国《纽约时报》图片总监的米切尔麦克丽娜就说:“对于刊物的发行而言,版式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谢雨玫在《图片编辑与版面设计》的扉页写到:只有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的版面,才能在人们匆忙阅览时吸引眼球,留有印象。这是后消费时代纸媒竞争的残酷现实,也是纸媒视觉化变革的时代背景。

突出运用报纸的视觉元素,表现在重视版式设计、重视图片地位、重视图表制作。视觉化突出的报纸往往都有共同点:图片面积大、数量多,一看,一种设计感和冲击力扑面而来。

对于如何突出运用报纸的视觉元素,业内已经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也有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

设立图片总监,设立科学合理的图片运行机制。图片总监对总编辑和报社编委负责,掌握包括本报摄影部、各个图片网站、新华社、国外通讯社以及读者自由来稿在内的各种图片资源,有权决定每天各个版面上所刊用的照片,并与版面编辑沟通图片的位置、大小。图片

总监与摄影部分属编辑序列和记者序列,但图片总监可以指导摄影记者贯彻自己的策划意图。

设立版式总监,下设美术编辑若干,对报纸的版式外观负责。除了传统的飞腾排版软件之外,充分利用流行制图软件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painter等制作插图,丰富版面语言,强化视觉效果。

重视图片的视觉冲击力与版式的情感因素。与过往作为点缀出现的图片不同,如今许多报纸都在头版刊登整版大图,同时也逐渐摒弃大而全的全景照片,越来越多采用局部特写镜头营造强烈视觉冲击力。与此同时,版式语言也越来越倾注了丰富的情感因素。

汶川地震期间,多家纸媒不约而同推出黑白的头版,浓郁的悲情扑面而来。笔者所在的《赣州晚报》推出的“老结婚照的故事”系列专栏,将老照片全部处理成棕褐色调,并辅于撕边的底纹效果,整个版面充满了浓厚的怀旧意味。这样的报纸,是视觉化的报纸,更是有情感的报纸。

如果说,关于版式和图片的运用探讨早已热火朝天;那么,关于图表、插图的讨论则略显冷清,事实上,这也是突出视觉元素的重要手段。正如能用图片反映的,就不用文字;能用图表和插图阐释的,也尽量用图表和插图。

很多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记者未能拍到突发新闻的现场图片,这时,还原事发经过、模拟事发现场的插图就派上了用场。有人称之为“新闻仿真图”,或“新闻图解”,无论如何,这种插图的出现有助于受众更加直观地了解新闻事实。法制晚报执行总编辑王林对其给出了详细分类:

现场还原:车祸、灾难

结构剖析:建筑、工程的结构;事物运作

人物幽默:人物合成图

流程分析:新闻事件中环节的关连

地理方位:地理环境的描述

在一些带有说明性文字的新闻稿件里,配上一张这样的插图,往往会取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这种做法目前正在流行开来。

《赣州晚报》曾报道过赣州市区一疯狗连续伤人的事件。疯狗在主要街道连续咬伤十余

名市民,终于在次日上午被警方击毙。此事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关注。该报记者根据疯狗行走路线,使用Illustrator软件,制作了一张疯狗伤人路线图进行配发。这一举动开该报社会新闻报道之先河,获得广大读者和媒介的好评。这也说明:新闻的视觉化代表了纸质媒体的潮流和方向。

2、内容上——新闻报道的视觉化写作

如果视觉化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报纸的外观形式上,那么未免失之于狭隘了。事实上,新闻标题、文字内容同样存在视觉化的巨大空间。

《东方早报》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他们率先提出“新闻视觉传播时代”的概念,开创性、探索性地完成了媒体文本系统和视觉系统的并行,实现了视觉系统的整合传播与新闻的视觉化。他们说:“我们热爱生活,所以,我们选择用最直接的新闻视觉方式来记录和呈现生活。”

大众传播学研究者发现,人对信息的理解有4道防线,由外而内依次为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读者对不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会通过这4道防线层层挡驾,同时选择与自己口味相符的信息。因此,新闻报道的视觉化写作,是让新闻突破上述四道防线、引发受众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

理论研究证明:新闻的可感性越强,可信程度越高;可感性越强,可接受程度越高。受众不能从新闻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新闻的真实性就失去了植根的土壤。

(1)新闻标题的场景化制作

“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标题不仅要在内容上接近读者,要将新闻表达出来,更要在瞬间吸引读者的视线,才能引起读者的选择性注意和读解。视觉化正是使标题易读的一种方式。其中,描述新闻发生的现场场景,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就是所谓新闻标题的场景化制作。

比如以下两个标题:

a、温家宝在云南看望地震灾区群众

b、温家宝在普洱地震灾区踩着瓦砾沿着断墙残垣察看灾情

显然,后者的现场感、画面感、细节感都跃然纸上,总理心忧百姓的亲民形象也呼之欲出,虽然没有看到图片,但场景化的标题同样实现了新闻的视觉化效果。

由此可见,场景化标题的作用:勾画图景,可读性强,通过简练的文字描摹出图像,增强新闻标题的可读性和易读性。细节感人,意在言外,深化言外之意的内涵。

另外一种做法专用于针对长篇稿件,为了让读者尽快了解每一部分内容,在制作小标题的同时,将该节最精彩的段落场景单独提炼出来呈现给读者,以此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实现新闻标题的场景化制作,要求记者具有相当的新闻发现力、内容概括力和文字表现力,技术层面上可以适当运用有动感的动词与视觉化的形容词副词,一方面可有效避免标题语言空洞无物、陈旧乏味,另一方面由于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容易细腻、传神地勾画图景,是构成视觉化新闻标题的重要元素。

(2)新闻叙事的画面感营造

诚然,新闻不仅仅包含叙事,但叙事是新闻的重要手段,也是新闻吸引读者的重要法宝。不同的叙事手法,曾是区分作家语言风格的典型标志,如今,也成了张扬报纸个性的鲜明旗帜。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为代表的深度调查报道,以独具画面感的叙事手法在业内独树一帜,深受好评。

所谓新闻叙事的画面感,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借鉴影视创作中的技巧,突出场景性、形象性,强调细节感、镜头感,以蒙太奇手法流畅转换时空,结构全篇,营造真实、生动的视觉效果和心理冲击。通俗地说,当你阅读某段文字时,大脑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一幅幅画面,这就是画面感。

新闻叙事的画面感是一种突出描述艺术的写作风格,强调文字描述对感官的刺激。它要求记者像语言艺术巨匠那样,用视觉化的文字报道新闻。就像电影一样,除了循序渐进外,还有近景、远景、特写、定格、慢镜头、长镜头、空镜头、蒙太奇……这样的稿件才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画面感固然不受制于长短和体裁,但在长篇特稿写作中尤其讲究。这是因为:在这个快餐阅读的时代,长篇稿件若要吸引读者阅读,叙事风格上一定要有强烈的可读性。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他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要叙述。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这里的“表现”,与本文强调的“画面感”可谓殊途同归。

2007年8月14日,江西于都盘古山工农煤矿发生井下透水事故,7名矿工被困井下。经过三天两夜的紧急救援,4名矿工获救,其余3名矿工不幸遇难。《赣州晚报》记者在井口蹲守三天,采写了通讯《盘古山:56小时生命大营救》,文中大量采用画面感、镜头感的写作方式。

比如,文章的开头:天气微凉。周英村望了一眼盘古山有些阴沉的天空,嘀咕了一句什么就下井去了。立秋已过,盘古山麓有了些微凉意,山风里夹杂着丝丝恼人的细雨。这是8月14日上午8时。四个小时后,几名矿工惊惶失措地从井口跑出来,一边跑一边喊:“井下透水啦——”,嘶竭的声音随风飘散,撞击着每个人的耳膜和心灵。

这一系列的画面描写仿佛电影里的一个长镜头,从一个矿工的特写摇到周围细雨飘摇的环境,再拉回视觉中心:失事的井口和逃生的矿工,从而推出了悬念,文章的张力得以形成。

接着,第二部分叙述了事故发生后人们的救援准备工作,结尾是:他们的许多物什都成了抢险物资,锄头、铁锹、木料……此刻,所有人的心思全都集中在一个地方:井下。

随后第三部分宕开一笔,叙述被困矿工在井下的历险:周英村在井下推矿车。慢慢地,脚底下越来越湿,越来越凉,低头一看,水面已经漫过了脚背。不知谁喊了一句“透水啦”,几个矿工呼啦一声往上跑。周英村和同伴张连生、张祖芳正要跑时,水已经漫上来了。他们被迫向更高的巷道转移。转眼间,水已经封堵了下面的坑道,他们被困在高处,无可逃遁。

第二、三部分间以“井下”这一中心词汇巧妙过渡,完成了场景的自然流畅转换,属于影视创作中典型的蒙太奇手法,引领着读者的“视线”有序转移,营造了浓厚的视觉效果。

《南方周末》资深记者南香红说:“呈现现场感的技巧在于你采访的细致与耐心程度,要想文章不枯燥就得不厌其烦地问。”《逼近真实——〈冰点〉体会》中也提到,好细节,就是那些你不用录音机,不用往本子上记,也牢牢记在心里的东西……唯有让自己心动和印象深刻的东西,才能让读者心动和印象深刻。

在强调叙事的画面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做到真实性与故事性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无论情节多么引人入胜,画面多么身临其境,必须要符合新闻事实本身。

综上所述,笔者所在的《赣州晚报》的视觉化,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凤凰涅槃,更是新闻报道由内至外的浴火重生,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份报纸的外观和内容,影响着新闻的传播方式和受众的阅读方式,成为报业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出路。(CCNPS,中国新闻摄影家网供稿特约记者:谢东琳)

全媒体时代纸媒如何利用视觉识别hold住读者

——基于《北京青年报》的个案研究

陈茜

2012年08月20日15:58 来源:今传媒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摘要:本文着眼于全媒体时代的背景,探讨报纸版面如何利用视觉识别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并形成报纸的品牌形象。笔者以《北京青年报》为例,运用个案分析法分析了它的版面视觉识别系统的独特性、稳定性,以期能为中国报纸版面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报纸版面;全媒体时代;北京青年报;视觉识别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8-0079-02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经以惊骇世俗的方式指出:“媒介即信息。”意思是任何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不仅增加了一种新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平台,而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式。

事实恰是如此,有研究表明新媒体给我们这个社会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深刻的改变了我们观察现实、判断社会的判别依据和判断方式[1]。诚如阿萨莱斯所言:“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我们自身在当今社会都已经处于视觉为社会现实主导形式的社会。[2]”从深层意义上理解,人们认知和理解这个社会可能更多源自形象认知、情感体验和认知互动的综合作用。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从视觉化、个人体验等方式来接受信息时,报刊作为传统媒体的视觉呈现方式也必须发生变化。在这个全媒体时代,报纸如何利用视觉识别hold住读者呢?

企业视觉识别系统最早出现在美国,是围绕企业理念识别系统展开的、与企业行为识别系统并行的平面设计系统。[3]视觉识别,是CI(企业识别)中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的部分。人们所感知的外部信息,有83%是通过视觉通道到达人们心智的,也就是说视觉识别是人们接受信息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通道[4]。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报纸受到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夹击。零零总总的新闻终端为读者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不断兴起的新型阅读终端更是使传统媒体面临重重考验。在激烈的竞争中,导入一套完整的识别系统并最终形成报纸的品牌形象,是报纸得以延续和生存的重要条件。如何建立起一套传播效率高、易识别的报纸识别系统并不断强化报纸整体形象呢?我认为,可以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一、相对独特的视觉设计决定视觉识别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独特而强烈的视觉符号,容易被察觉[5]。因此,独特性成为构成报纸版面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要因素。

报纸版面的视觉识别系统由很多版面视觉元素组成,只有让各种视觉元素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强烈的映像,模块化的版面设计形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在现代的报纸版面设计中,大多数报纸都是通过这种模块化的版面来体现它们独特的视觉设计。

很多人喜欢北青报,除了它内容生动新颖、深刻外,更重要的是报纸版式非同一般。形成了“人们一看报就知是《北京青年报》”的独特风格[6]。《北京青年报》以版面活泼、生动,又充满激情的特点见长,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他的视觉识别特点鲜明:首先,使用全封闭的粗线条使版面轮廓清晰。其次,独特的报头。大胆的使用了红底白字,整个看上去具有青春气息。第三,《北京青年报》宽高比接近黄金比例,符合人体工程学,方便阅读而且又是比较流行的“瘦长型”报型。第四,《北京青年报》的“三步五秒”理论,在头版通过大标题、大照片营造“视觉中心”,给读者以视觉冲击,让读者在三步之远、五秒以内,就可以认出《北京青年报》,进而产生购买的欲望。研究者称北青报这些特点为“浓眉大眼见精神”。

《北京青年报》的版式设计一直让读者“又惊又喜”,“浓眉大眼”成了《北京青年报》最通俗的标识。尽管当时《北京青年报》的做法被指为离经叛道,但是报纸呈现给读者的却是异常的阅读感受和视觉冲击,直到它成为北京阅读市场的中坚,业界才真正开始正视“北青版式”的生命力所在。正是视觉识别理念的运用,让北青报形成自己的风格。

二、相对稳定的视觉设计确立视觉识别

报纸找到符合自己定位的独特视觉识别后,稳定下来确立自己的视觉识别显得格外重要。诚如《南方都市报》视觉总监、南都视觉研究院执行院长墨白所言,一种全新的版式、推翻式的改革来面对读者是欧美报纸最忌讳的,他们主要考虑读者的阅读忠诚度。

稳定性体现在北青报上可能更多的是历时的稳定。历时稳定是要求报纸自身的视觉识别系统在一定历史的时间里保持连贯。正是由于对某些版面设计风格的坚守,北京青年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特色。30多年来《北京青年报》多次改版,然而,“粗线分割、黑白相间、有冲击力的图片处理和活泼多样的标题形式”一直作为报纸特有的版式风格延续了下来,成为《北京青年报》最醒目的面容。

我国目前几乎所有报纸的报头都很普通,且同质化严重。像《北京青年报》用红底反白的色彩并且把报头居中的版式设计比较少,并且它从改版之后从未改变,这样就确定了相对稳定的视觉识别。字体的传承性对于其稳定性的把握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一般选用报宋作为新闻的字体,言论性的文章选用楷体;头条的标题字体选用超粗黑,版面其他地方的字体选用大黑体。还有固定标识的字体如“导读”、“栏题”等都不要轻易改变它。版面整体风格的延续也能在读者心目中形成对这张报纸特有的认知。这种整体风格的延续能够让读者不看当天的报纸,也知道他要看的内容在哪一版。美国《圣彼得堡时报》前总编罗伯特·海曼说过:每一项内容都在报纸上有一个位置,每一项内容都应该放在它所应该的位置,而且每天都要出现在同一位置[7]。对读者而言,熟悉的东西总是令人感到愉快,报纸本身通过这种认知就能稳固自己的视觉识别系统。

三、以人为本的视觉设计优化视觉识别

在我国许多报纸对版面设计寄予了太多的厚望,不少报纸在面临困难时首先考虑的也是

改版。马里奥·加西亚认为,单纯的设计根本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的这类设计是对读者需求的反映,那么它就能提高我们运用视觉表达的能力以增强传播的功能。所以版面设计要求的不仅仅是管理者、设计师的眼光,还必须关注与读者的关系。

在版面的外观上,《北京青年报》近两年来进行了调整,去掉了浓丽的粗框线,复归平民化,版面情绪温和多了,爽快多了,新闻版差不多只用细线而从阅读上来说,读者的眼睛不用再接受持续强刺激。局部的改变适宜市场需求和受众心理,但仍是“浓眉大眼”的一张“脸”--疏朗大气的硬汉形象。无疑,北青报是明智的。

《北京青年报》版式设计者都是在用设计来表达新闻为读者服务。王友身说:“我的版式设计首先是服务于读者阅读理解新闻,同时版式对读者又起到了一种对新闻的导读和解构,《北京青年报》的版式其实也是报纸内容的组成部分。这是《北京青年报》版式设计的最大特点。”

四、结语

全媒体时代,报纸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冲击。这种挑战是十分巨大的,因为新媒介比起老媒介总是拥有更多的优势和更强大的传播功能:广播的可听性,电视的可视化,网络不但视听兼备,而且还有海量的信息容量和强大的链接功能。在同这些强劲对手的竞争中,报业必须与时俱进,挖掘自身的潜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因此,报纸的版面创新和改革是无止境的。诚然在报纸版面的革新中,需要勇气,更需要理智。这样,才能充分利用VI系统,使其成为报纸的无形资产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崔保国.2011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杨萍.图像时代下报纸视觉化的表现[J].青年记者,2012(11).

[3]李振华.新闻网页中视觉识别系统设计[J].网络传播,2010(10).

[4]高驰.CI-企业形象塑造[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2.

[5]杨鑫辉.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6]彭元正.一幅浓笔重抹总相宜的油画[J].版面评介,1995(8).

[7](美)达里尔·莫恩.英国报纸组版面和设计[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视觉文化

1.视觉文化的概念 1913年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提出,以电影为代表。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视觉文化的样式,成为视觉文化崛起的表征。 较之于口传文化与印刷文化,电影主要是一种以影像来传递信息的视觉文化。 电影并不直接等同于视觉文化,电影史视觉文化的诸多表征之一。 视觉文化的概念(名解) 其一,视觉文化概念是指一个文化领域或研究对象,它不同于词语的或话语的文化,其中视觉性占据主因或显赫地位,所谓视觉文化就是当代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性现象,它与后现代和消费社会密切相关。其二,视觉文化也可以用来标示一个研究领域,或是广义的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性的研究。 图像的劣根性:浅薄化、粗鄙化、平面化。 2.解析视觉文化的当代发展趋势 ①视觉性成为文化主因 当代文化或文化中的高度视觉化,就体现在对视觉性和视觉效果的普遍诉求上,从广告形象到影视节目,从印刷图像到服饰、美容、建筑、城市形象等形形色色的视觉图像无处不在。 当代文化高度视觉化把可视性和视觉快感凸现出来,这就从根本上摧毁了许多传统法则。在“眼球经济”时代“被把握为图像”的东西才是充斥着权利和影响的东西. 视觉因素一跃成为当代文化的核心要素,成为创造、表征和传递意义的重要手段。当代文化不仅体现出高度视觉化的特征,而且是一种普遍视觉化,即是视觉化对非视觉化领域广泛的“殖民”。 ②图像压倒文字 如今图像更具优势,更有吸引力和诱惑力,读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不仅在印刷中图像凌越文字占据了主导地位,就电影和文学而言,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进一步强化了小说文字描绘的图像化倾向,在读图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 读图时代(名词解释) 从广义上说,读图时代这一表述揭示了图像成为我们阅读的主要领域。从狭义上说,所谓读图,就是指印刷物本身的图像化趋向正在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把我们从抽象的文字解读中“解救”出来,转向了种种直观生动的图像。 图像淩越文字,表明了视觉文化不同的特性。 ③对外观的极度关注 历史的看,没有那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对日常生活的种种外观如此关注。 身体作为人的肉身外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视觉文化意义。身体文化催生出身体产业 凡视力所及之物,总是这样或那样的要求着视觉快感。 ④视觉技术的进步 人的视觉不断发展,不断延伸,可视性要求与视觉快感的欲望不断攀升,导致了新的视觉花样层出不穷。 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 视觉技术的变革还导致了虚拟现实的出现和传统观念的深刻变革。 3.视觉范式的历史演变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他认为,画家心中有某种“图式”制约画家 视觉范式(名词解释): 范式也就是一整套关于特定科学理论的概念、命题、方法、价值等。视觉范式,亦即特定时代人们的“看的方式”。 ①从不可见性到可见性 启蒙;真理就是“开启”与“去蔽”(海德格尔) ②从相似性到自指性 图像符号与显示的关系从相似性关系到非相似关系的转变 ③从重内容到重形式 英国美学家克利夫·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会激起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他写道“有意识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打破艺术边界,是现代视觉艺术发展的产物。(填空) 蒙德里安(现代)与波洛克(后现代)

音乐作品的视觉化赏析

音乐作品的视觉化赏析 发表时间:2020-04-02T15:22:16.27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17期5批次作者:程梦瑶[导读] 本文基于“声音是听得见得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这句话展开思考 [摘要]本文基于“声音是听得见得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这句话展开思考。对于视觉化表达情感的功能性作具体研究,近几年有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大脑的每一个区域负责某种感觉成分,比如声音分属听觉区,气味分属嗅觉区。但是,在有些人的大脑中,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区域发生融合,他们就会看见有颜色的音符,听见牛肉的香味。这被称为“联觉”现象。故音乐作品是可以被视觉化的。音乐与美术同 样的表达情感,可以用眼睛欣赏音乐。 [关键词]视觉化;情感表达;心灵体验;音乐作品一、音乐作品视觉化调研 在这学期的课程中学习到了音乐的基本知识,作为一名美术生对于音乐并没有深入的了解,更没有想过音乐与美术的关系。在老师提出题目后,我重新思考音乐作品如何用视觉化所表现,用眼睛如何去欣赏音乐。 经过我的调查研究,前人早已有将绘画与音乐所结合的经历。康丁斯基在三十岁时受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的克劳德·莫奈画作的启发,放弃在大学所研习的律师课程,毅然决定改行当画家。据史料记载1910年,康丁斯基画了他第一张抽象风格的水彩画,并同时启航理论研究之路,即在 1912年于德国发表了《精神和艺术的关连》。这本书从剖析心理作用上入手,开启了心理与色彩的关联研究而获得世人重视,更为难得的是他在比照了绘画和音乐的关系上得到重大突破。康丁斯基画作启发并推动了抽象表现艺术风潮,为现代艺术开拓了迂异不同视野,为绘画视觉艺术带来全新的感受。基他曾写道:“色彩是键盘、眼睛是琴槌、灵魂是那无数的琴弦,而画家则是那对弹琴的手,触摸着琴键,诱发心灵的悸动”。 二、音乐作品视觉化科学研究 近年来,科学家通过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研究证实,人类大脑的每一个区域负责某种感觉成分,比如声音分属听觉区,气味分属嗅觉区。但是,在有些人的大脑中,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区域发生融合,他们就会看见有颜色的音符,听见牛肉的香味。这被称为“联觉”现象。 美国密苏里州的梅丽莎·麦克柯莱肯就是一个“感官联觉”者。从出生开始,她的各种感官就有着交叉作用的影响。“对于某些刺激,我体验到的是‘错误’的感觉,觉得每一个字母、每一个数字都被涂过颜色,一年365天围绕着我就好像围绕着空中的某个定点打转一样。”她这样解释她感觉到的与众不同的世界,“不过,最奇妙的是我能看到听到的音乐。它以多种色彩、多种质地以及多种形态的形式流淌着、转换着,就好像它是那支歌里的核心灵魂元素。”有趣的是,在15岁以前,梅丽莎都以为其他人也跟她一样,被身周色彩斑斓、动感十足的乐声所包围。如今,梅丽莎已经成了一位艺术家,她的工作就是把自己每天“看见”的歌曲用油画、亚克力画描绘下来。这些颇为抽象的作品都以单曲命名,主要以色块和点、线为主,但风格上也有一些规律可循,比如重金属摇滚会出现爆破的效果,以冷色调为主,而节奏舒缓的歌曲则呈现温暖柔和的色块。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画笔,让别人理解她所生活其中的那个五光十色、精彩纷呈的世界。 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机构也尝试着用软件把声音转化为视觉的符码。海外媒体报道称,一名电脑工程师马克·费舍尔就致力于采集座头鲸、鹌鹑、猫头鹰等各种动物的声音,其中也包括海豚这些声波已经超出人类听觉接收范围,即“听不到”的声音,然后用彩色成像软件把声波着色,就得到了几何图形和花朵形状的图案,有些像万花筒中看到的几何对称图像。 在费舍尔之前,为了识别动物的物种,海洋生物学家通常就会通过绘制动物“歌声”的声谱图,将声音可视化,但这种声谱图只有黑白单调的细密条纹。费舍尔的软件用的是一种不太常见的“小波转换”数学过程,鲜艳的颜色和更复杂的图形能够记录声音中更多的细节。而德国的ZKM音乐与声音研究所,则进行了更多可供大众参与的声音转码的尝试。 三、个人对于音乐作品视觉化的认识 作为艺术的不同分支或语言,音乐与视觉艺术的发展并行互动,相互促进和影响交融。美国音乐家马利翁曾说:“声音是听得见得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古人也用“五色”对应“五声”,即五色:黄白青赤黑,对应五声宫商角徵羽。1837年,俄国著名的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看了亡友画家加尔特曼的绘画遗作展之后,创作了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每首以一幅画为创作依据,由引子与起连接作用的“漫步”主题和十首个带标题的乐曲构成,使音乐的形式与观看展览的过程相一致。法国印象派音乐家德彪西的代表作《大海》由三幅“交响素描”构成:1.从黎明到中午的大海;2.浪的嬉戏;3.风与海的对话,用音乐表达了大海与天空,光与风的各种丰富变化。此外,维瓦尔第的《春》,圣桑的《天鹅》,斯美塔那的《穆尔道河》,拉威尔的《丑角的早晨》,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的许多音乐作品无不展现出音乐与视觉世界的某种关联。音乐也可作为视觉创作的依据。画家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提到,强烈的黄色如同高音小号的声调,蔚蓝色像长笛的声音,蓝色像大提琴的音调,橘黄色像教堂的钟声一样清脆响亮,纯绿色像小提琴宁静而绵长的中音等。从康定斯基的画作标题《红的梦之笛》、《圆之舞》、《相互的和音》、《赋格》、《伴奏的中心》、《二分音符》、《和声》、《有规律的飞翔》等,可以得知这些绘画作品都与音乐有关。四、音乐作品视觉化的练习经过了解与学习之后我也试着尝试用画面来表达音乐。绘画和音乐都能表达出创作人的心情。音乐与绘画,在内容上可以融会贯通,形式上可以相互借鉴,情感上可以相互融通。当音乐走进画面,当色彩融入音符,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音乐的传播方式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界限,由听觉的体验进入到了视觉的享受阶段,并且音乐的视觉化传播已经成为时下音乐传播的流行趋势。本人通过自己感受音乐视觉化的练习过程,尝试了情感表达的共通性。 参考文献 [1]徐佳;用音乐传递感动和希望[J];当代学生;2011年Z3期

传播学科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传播学科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中文摘要》 平面广告设计或商业广告影片(CF)除了造形的技巧外,首重创意。但是广告设计的分析与研究,仍然常停留在造形技巧上,或是视创意为〞黑箱〞,或是视创作为文、图分论。如此一来往往不能精确的分析广告设计的巧妙之处。事实上,广告设计受传播学科、造形艺术的影响甚巨,到底是怎么影响?要如何分析? 本研究主要由探传播学的发展,来讨这种广告设计创意方法上的转变,期望能建构一套能圆满诠释广告设计〞创意所由〞的理论。 论文分四部份: 第一部份:传播学发展对广告设计的影响 第二部份:提出设计创意模式与类型 第三部份:广告设计案例分析 第四部份:结论 我们国内对广告设计实务的重视由来已久,但是对广告设计学术的重视则仍待加强。至今,我们广告设计界所引用的学术成果,往往还停留于原则、常识阶段,否则即为跨国公司的作业模板所规范,乃至广告设计的评论,多半文、图分论,连广告设计人才培育也都呈现文案升至创意总监,美工升至美术设计或是艺术指导。总不见兼通文、图的人才与作品。 事实上,广告设计的发展早已不只文、图之事,更包括了:影片制作、配音、市场规划、促销活动、、、怎么在90年代还以这般分科来培养广告人才? 本研究体认广告设计的跨学科性,试图从与广告设计最为密切相关的近代传播学科,来分析这些学科对广告设计的影响,并建构初步的广告设计作品分析模式,进一步更以近期广告实例,进行〞整体的〞分析(而不是片面的、单一学科的评论)。期望这样的广告广告设计作品分析模式,能带给国内广告设计创作者更大、更真、更有利的挥洒空间。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广告、创意、理论 国内近期广告设计的创意分析:兼论传播学科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一,传播学发展对广告设计的影响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岗位分析报告

视觉传播与制作专业岗位分析报告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各种视觉传达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视觉感受,并 且已经从传统的美术、装饰发展到新闻、电子等新兴领域。广告媒介的发展也非常之迅速,据不完全统计,“ ^一五规划”期间,仅北京市大大小小的广告公司就有3000多家。时代 呼唤高质量的广告和高质量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一、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状况分析 视觉传达设计是指设计者利用平面视觉符号一一文字、插图和标志,来传递给接受者 各种信息的设计。创意产业在发达国家是一个兴旺的产业,利润极高,我国设计比欧美发达国家要落后30-50年,所以在设计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平面设计行业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近日来,社会上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虽然国内各主要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艺术系的有关专业都不断地在扩大招生人数,但培养出的设计专业人才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由于商品市场的刺激和需求,视觉传达设计行业一直是社会热门行业。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应用已无处不在,各类展览展示发布机构、超市、银行、大中型商场橱窗、企事业单位宣传机构等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视觉传达行业的介入。设计公司、装饰设计公司、 装潢设计公司、广告公司等大量涌现,急需经过系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就业市场分析 设计的世界是一个竞争性强,瞬息万变的世界,要求广告从业人员对社会有准确的领悟,既对时尚潮流了如指掌,又对民族的,精典的,传统的设计元素领会透彻;既要关心商家想要做到什么,又要关心老百姓在想些什么;反应敏捷,思维活跃,有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这一切没有长期的积累和训练是办不到的。很多很好的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正是从这样一点一滴小处着眼,从基础理论,基本思维,基本技巧,基本训练等方面为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视觉传达设计师而做准备。 现在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各媒体,包括电视、报纸、杂志、车体、车内、展位、户外、DM刊登都是很好的发展趋势,也被各商家所看好,虽然竞争激烈,但是如果在这一行业做久了,对自身也是一个相当的提高,而且有利于个人发展,对以后的从事行业也有一定的帮助。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种有偿的、付费的信息传播形式,它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被设计内容传播给大众。同时,视觉传达设计也是文化观念的载体之一,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就会产生适应这种社会文化环

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 一、视觉文化研究的历史语境 视觉文化并非一个新问题。因为自从有了摄影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之后,西方一些学者就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反思。 1936年,本雅明曾分别写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与《讲故事的人》两篇论文,在前一篇文章中他指出摄影、电影出现的意义,于是光晕的消失、震惊体验、展示价值等等便成为解读新型的视觉艺术的重要范畴; 他又在后一篇文章中认为,对讲故事和小说构成冲击乃至破坏的力量来自于新闻报道,因为新闻报道和小说一样,“都是讲故事艺术面对的陌生力量,但它更具威胁;而且它也给小说带来了危机”。 面对新视觉艺术和旧文学样式,本雅明总会呈现出一种进退两难的矛盾状态。而这种矛盾或许在以下表白中体现得更加充分:“有人曾说:‘将来的文盲并非不懂阅读与写作的人,而是不懂摄影的人。’但是一名摄影者若不能解读自己的照片,岂不是比文盲更不如?对图片的说明与描绘会不会变成摄影最重要的部分呢?” 本雅明并未用过“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的概念,但他实际上开启了人们在视觉文化的问题框架之内思考文学与视觉艺术之关系的先河。此后,西方一些学者均不同程度地触及过这一问题。比如,在海德格尔那里,他曾关注过“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问题。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贝拉(Béla Balázs)虽然并未对视觉文化做过充分论证,但他却享有这一概念的发明权。而此概念经过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等人的阐释之后,既被人们广泛接受,也受到了学界的青睐。 早在1970年代,丹尼尔·贝尔就已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变革的根源与其说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不如说是人们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经历的那种地理和社会的流动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美学。乡村和住宅空间开始让位于旅游,让位于速度的刺激(由铁路产生的),让位于散步场所、海滨与广场的快乐,以及在雷诺阿、马奈、修拉和其它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画家作品中出色地描绘过的日常生活类似经验。”与此同时,西方学者也开始使用与视觉文化相类似的表达,以指认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比如,在波兹曼(Neil Postman)那里,印刷文化背景下的“阐释年代”消逝后,紧随其后的是“娱乐业时代”;米歇尔(W. J. T. Mitchell)则干脆把它叫做“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以此对应西方哲学界广泛谈论的“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此外还有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仿像”说,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电信时代”说,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软件启动硬件的时代”说等等。这些说法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示意图。 中国的情况 在国内学界,虽然视觉文化一词的使用早在1981年便已出现,而现在能查到的第一篇全面介绍视觉文化的文章亦发表于1988年,但到目前为止,视觉文化真正进入研究者视野也就是十年左右的时间。 1998年,花城出版社编辑钟洁玲与其丈夫钟键夫为推出“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便硬造出一个“读图时代”的词予以宣传。现在看来,这个硬造之词不仅成为此套丛书成功的出版营销策略,而且在短时间内风靡文化界与学术界,并成为“视觉文化”之说的中国式表达。由于此概念首先诞生于出版界,后来者在使用中又让其涵义延伸于电子、数字媒体生产出的视觉艺术产品,所以,这一概念也暗示出纸质、电子和数字媒体全面向图像时代位移的信息。世纪之交以来,视觉文化的译介与研究也日渐增多。比如,随着《文化研究》第3辑(陶东风等主编,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对“视觉文化研究”专题的集中介绍,随着《视

传播学专业 各方向介绍

传播学专业(050302) 1.理论传播与传播史方向 在经济、社会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本研究方向在传播学学术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该学术体系的基础理论。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在从传播历史发展入手研究传播活动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代表传播发展方向的,以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主体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传播学所具有的跨学科特征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综合与多元。宏观上,本方向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把握传播活动的过程、机理和效果等的基本规律,从新的学术角度,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开拓传统学术领域;微观上,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传播业,尤其是广播电视业、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实践,研究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传播的手段、受众、改革等重大问题。 本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各级各类传播媒体、政府相关机构、企事业宣传或公关部门等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兼顾学生理论、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学生将形成宽厚的人文及社会科学基础,全面掌握传播学原理、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具备对传播现象、媒介实践的批判及反思能力,成为具有现代传播理论素养、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以及媒介研究、教育领域实际需要的专业化的应用人才。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开设了传播全球化研究、基础统计学、传播学理论研究文化与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方法等重要的传播学基础课程,同时也为学生世界政治与中国外交、文化外交研究、新媒体传播形态与传播规律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不但加强了传播理论课程的比重,也更加有效提高了课程之间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2.应用传播学方向 本研究方向为应用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宏观层面的媒介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制的研究、媒介发展战略研究,中微观层面的媒介策划、媒介品牌、媒介营销等研究。本方向研究依托传媒大学的综合学科交叉平台,如与传媒经济研究、受众研究、媒介市场调查研究、广告学研究等的有机结合,依托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种强势媒介的有效关联,使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具有学科延展性、专业贴近性和内容实用性的优势。

《视觉传播 信息、认知、读解》书评

《视觉传播:信息、认知、读解》书评 在现在这个信息碎片化、人际关系碎片化、甚至是世间碎片化的时代,人们对于文字似乎越来越失去了耐心。144字的微博似乎都快成为了许多人的文字阅读忍耐极限。于是,各种图片更直观的表达方式满足这人们对于信息获取的需求,也改变着人们对于信息获取的方式。正如许多人所讲的那样:我们已然进入了“读图时代”。 视觉传播学正是这个用更多图片更少的文字传达信息的时代的产物。视觉传播学具有鲜明的传播学属性,同时兼具视觉艺术的表现特征,它是对视觉信息的接受和发布系统及其表现和运行规律的研究,是站在多个学科的基础衍生出来的新学科。在这个信息传播鱼龙混杂的时代,如何更好的甄别出信息或者如何更好利用视觉传播的规律来获得更多的受众。相信阅读《视觉传播:信息、认知、读解》这本书这些疑问都会得到相当程度的解答。 本书的作者张浩达先生是位学者型的艺术家,所以既有着学者的严谨又有着艺术家的浪漫气质。正因为兼具这两种特点所以使这本《视觉传播:信息、认知、读解》既脱离了有些学者写作中过于强调专业性而使书籍的写作陷入诸多专业术语的堆砌给一些读者带来的不便,也跳出了很多的艺术类书籍写作中逻辑性不清晰的弊端。张浩达老师是一位相当有人格魅力的老师,阅读本书也能就像获得精神上的一次收获之旅。正如文中写到:有价值的生活历程是一部心灵的历程,它是人生思索的记录,它是思维创造的记录,它的存在使一个人有了人格魅力,它的存在使艺术有了发展的基础。张浩达教授还因研究领域涉及视觉传播、数字媒体传播、广告信息传播、应用领域的视觉信息设计研究、数字博物馆研究、创意产业中的视觉形态研究等多个领域,并在每个领域做有相当令人瞩目的成就,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从而使这本书包含了每个方面的精华。无论你是这些专业的学生,还是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都能从本书中获益。 《视觉传播:信息、认知、解读》从一个新的角度给读者提供对于视觉传播的理解:对于视觉传播学这种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的交叉学科,同样可以论述的既交叉又定位清晰。本书书如其名包括三个方面:(媒体)信息、(艺术)认知、(应用)读解。媒体信息中作者给我们提供至少两个方面有价值的思路:视觉思维与逻辑思考,作者通过实例的展示让我看到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完美结合,让你知道其实文学作品也是有很强的逻辑性的,也是可以用理科的工具进行逻辑分析的;从新的角度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古老的故事的解读,深入浅出的解释了信息重组中结构调整的影响,同时强调了把关人的重要性,对于受众理性理解接受的信息给予帮助。艺术认知中作者对当下的艺术、科学、社会、宗教利用实例提出了新的观点,给予当下艺术教育新的见解。应用读解的对实例如电影《完美风暴》和《创世纪》的分析巧妙的结合了前两部分的内容,使其整本书浑然一体,既“三权分立”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大量实例和图形结合方面读者理解。如果您是文化管理、文化产业、视觉设计、媒介传播、广告策划和艺术品经营研究领域工作的人群,那么这本书会帮你打通相关领域的思维通道,使思维和见解更加深刻。如果您是艺术相关领域的爱好者,本书能帮助您以更加专业的眼光创作视觉艺术作品、读解视觉艺术作品以及由视觉艺术作品带来的文化现象。同时,如果您是毕

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图像霸权

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图像霸权 一、图像霸权概念及发展 “霸权”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首先使用的一个概念。用 简单的话来说明,霸权即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或者支配权。图像霸 权是指在传播活动中,图片和影像影响逐渐取代文字成为人们接收信 息的主要方式,并主导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纵观人类文明的发 展史,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传播让异时异地 传播成为了可能,大大提升了传播的广度和范围。早期的语言传播是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心记脑存、口耳相传实现的,在传播过程中不仅受 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能保证信息在传播中不被扭曲变形、重组 和丢失。文字的出现使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文字不仅克服了声音语 言的转瞬即逝性,长久保存信息;还打破声音语言传播的距离限制, 使信息能传递到千里之外,扩展了人类交流及社会活动的空间。文字 的发明使人类文明的传承不再依赖那些经口耳相传且极易遭到扭曲、 变形的神话传说,有了可以考证的资料和文献依据。所以文字的发明 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可谓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 传播史上的一大创举。它不仅标志着人类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而且在传播时间的持续和空间的拓展上完成了对语言传播的超越。在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电的广泛使用,特别是电机、电话、电灯的发明 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19世纪末电影的发明以及20世纪初电视的发明将人类的传播进程推进了一大步,人类获取信息有了更加便捷的方式,电视及电影中的图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人类进入了依靠网络获取 信息的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升,而人们 接受信息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原来阅读文字之后进行思考理 解转变为现在更乐于观看图片和图像这样一种现状。图像在人类越来 越注重视觉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字成为了图像的 附属,图像的霸主地位在这样的条件下逐渐建立。文字在印刷时代的 传播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在信息时代得到了改变。

机器视觉中的名词信息解释

像元:数字影像的基本单元,组成数字化图像的基本单位。我们一般所说的分辨率就是指像元的个数。 线阵CCD: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可以同时储存一行电视信号.由于其单排感光单元的数目可以做得很多,在同等测量精度的前提下,其测量范围可以做的较大,并且由于线阵CCD实时传输光电变换信号和自扫描速度快、频率响应高,能够实现动态测量,并能在低照度下工作,所以线阵CCD广泛地应用在产品尺寸测量和分类、非接触尺寸测量、条形码等许多领域。面阵CCD:可以同时接受一幅完整的光像.面阵CCD有行间转移(IT)型、帧间转移(FT)型和行帧间转移(FIT)型三种。 线阵CCD与面阵CCD的比较:对于面阵CCD来说,应用面较广,如面积、形状、尺寸、位置,甚至温度等的测量。面阵CCD的优点是可以获取二维图像信息,测量图像直观。缺点是像元总数多,而每行的像元数一般较线阵少,帧幅率受到限制,而线阵CCD的优点是一维像元数可以做得很多,而总像元数角较面阵CCD相机少,而且像元尺寸比较灵活,帧幅数高,特别适用于一维动态目标的测量。以线阵CCD在线测量线径为例,就在不少论文中有所介绍,但在涉及到图像处理时都是基于理想的条件下,而从实际工程应用的角度来讲,线阵CCD图像处理算法还是相当复杂的。 DSP微处理器: 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是一种独特的微处理器,是以数字信号来处理大量信息的器件。其工作原理是接收模拟信号,转换为0或1的数字信号。再对数字信号进行修改、删除、强化,并在其它系统芯片中把数字数据解译回模拟数据或实际环境格式。它不仅具有可编程性,而且其实时运行速度可达每秒数以千万条复杂指令程序,远远超过通用微处理器,是数字化电子世界中日益重要的计算机芯片。它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和高运行速度,是最值得称道的两大特色。 滤光片:能够衰减光的强度、改变光谱成分的光学组件。能衰减光强度,改变光谱成分或限定振动面的光学零件。 量子效率:在光电效应中在某特定波长上每秒钟产生光子数与入射量子数之比称量子效率。 IEEE 802.3:通常是指以太网。 常见的802.3应用为: 10M: 10base-T (铜线UTP模式) 100M: 100base-TX (铜线UTP模式) 100base-FX(光纤线) 1000M: 1000base-T(铜线UTP模式) CCD靶面尺寸:CCD指的是摄像机里的图像传感器,这个设备是用来把通过镜头进来的图像转化为电子信号. CCD靶面尺寸说的就是这个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部分的大小。一般用英寸来表示,和电视机一样,通常这个资料指的是这个图像传感器的对角长度。原来大多为 1/2英寸,现在1/3英寸的已普及化,1/4英寸也有不少。这个尺寸的变小只是表示这方面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并不是说1/4英寸就一定比1/3英寸的好,因为不同的场合需要用到一些不同的尺寸所独有的优点。比如1/2英寸可以有比较大的通光量,而1/4英寸可以比较容易的获得大的景深。

视觉文化传播特色研究分析论文

视觉文化传播特色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认为,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符号环境。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社会,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当下,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显然,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以往的传播学研究更多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展开,并据此进行着“意义传播”的研究。而现在的传播研究则在消费社会来临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展开,并据此进行着“形象传播”的研究。这一新的传播理念,某种意义上是由马克思符号经济学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而引发的一场变革。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影响上,但未必在质量上)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其中,影视符号的生 产、流通和消费格外突出。 【关键词】视觉文化;消费社会;文化形态;传播理念;视觉文化产业 一、视觉文化:一种新文化形态的理解 费尔巴哈曾说“可以肯定,对于符号胜过实物、摹本胜过原本、现象胜过本质的现在这个时代,只有幻想才是神圣的,而真理,却反而被认为是非神圣的。是的,神圣性正随着真理之减少和幻想之增加而上升,所以,最高级的幻想也就是最高级的神圣。”人类早就有了视觉(Visual)经验,即看的经验,这也应当说就有了视觉文化,有了视觉文化传播。视觉,亦可视为通俗的“观看”。“观看,可以说是人类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但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并非是最简单的。观看实际上是一种异常复杂的文化行为。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视觉。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一切提供观看信息的媒介,如电影、电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形象设计、网络视听……甚至X光、虚拟影像都在构筑着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的: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符号环境。而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社会,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没有符号的处理、创造、交流,就没有文化的生存和变化。传播媒介是文化发生的场所,也是文化的物化。在现代传播科技作用下的媒介变革,正使得这一“文化发生的场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触媒介和使用媒介已成为个人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而这其中,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在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将视觉文化作为一种主导性的文化形态,将视觉文化作为一种系统的学理研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而视觉文化进入传播学研究的视野,则在90年代后才引起了某些关注。在这方面,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者W·J·T·米歇尔的见解值得注意:“视觉转向发生在英美哲学中,向前可以追溯至查尔斯·皮而斯的符号学,向后到尼尔森·古德曼的‘艺术语言学’,两者都探讨作为非语言符号系统赖以立基的惯例与代码,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不是以语言乃意义之示范这一假定作为开端的。”今天,视觉文化研究不但被哲学、文艺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关注,而且正开始被传播学界的学者关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庆贺的事。这不但意味着传播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而且还可能孕育着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某些突破。 在视觉研究中,对于视觉传播行为的理解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泛指不是由单纯纸质文字媒介和单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而由视听媒介或视听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狭义的视觉传播行为,侧重于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本文运用的是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概念。当然,我们考察视觉文化和

传播学课程论文.

目录 一、摘要―――――――――――――2 二、关键词――――――――――――2 三、发展史―――――――――――2 四、影视传播的概要―――――――――――8 五、结束语――――――――――――11 六、参考文献―――――――――――12 影视与传播 一、摘要: 随着21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而在这个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描绘美好爱情的琼瑶剧,或是俊男美女的偶像剧、综艺节目,还是记录客观生活的纪录片、引人深思的文艺片,甚至是天真可爱的动画片、令人恐惧的惊悚片等等,这些集结了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各门艺术的影视都可以在人们放松休闲的同时进行传播。传播,是指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社会活动。而影视传播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文化传媒中传播最快最广、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领域影响最大的艺术形式。特别是伴随着国际互联网、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视频技术、交互电视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运用,影视艺术更是如虎添翼,大大增强了自己的艺术魅力和传播能力。二、关键词: 传播学(Communication science 、影视传播(Television transmission、电视(Television、传播(Communication、历史(History、发展(Development、诞生(Birth、发明(Invention三、发展史:

人类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影视传播作为人类传播 活动发展的产物,其自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那么接下来,就由我站在全世界的角度来介绍一下影视传播的发展史。 迄今为止,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符号和信息传播时期,语言文字时期,大众传播时期。而影视传播就属于大众传播时期。 (一影视的诞生: 1.电影的发明: 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可以说没有技术的发展,就不会有电影的产生。而电影的产生则是以视觉暂留为物质基础、以摄影与放映为科技基础而诞生的。 电影史前时期的科学家、发明家们的执着追求,创造出了符合这一新的科学观念的形象的媒介语言——运动的光学幻觉,而从19世纪20年代初,科学家、发明家们把这一现象与电影的发明联系起来。1829年,比利时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发现了“视觉暂留”的原理,即:当人们眼前的物体被移走后,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像不会立即消失,而会继续停留一段时间。 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小孔成像的现象,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又出现了供绘画时成像用的透镜暗箱。以后又出现了氯化银、硝酸银等具有感旋光性能的感光物,这一系列的科技成果为摄影 术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1949年爱迪生实验室发明了“电影视镜”后,电影史发生了根本的变革。“电影视镜”是一个可放50英尺胶片的大柜子,影片首尾连接成环,用马达驱动后循环放映,里面装有放大镜,人凑在窥孔上就可以看到放大了的影片画面,中国人称为“西洋镜”。 中国对电影的认识和实践也有比较早的记载。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世纪,墨子关于“光至景亡”的学说,是人类对“光影理论”的最早最科学的贡献,而产生于汉武帝

动态图形表现课程中视觉信息呈现方式

在现代化互联网平台发展迅猛的今天,信息量日益剧增,信息的产生多种多样,其中以视觉形态呈现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大,这样的趋势使得人们越来越需要利用视觉信息将海量的文字、图形、影像信息进行整理,将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在动态图形表现课程中学习合理的视觉信息整理方式、呈现方式是该课程的核心部分。 动态图形的概念 1.动态图形的概念 从整体方面来说,动态图形集合了平面图形、动态图形设计以及电影视听语言等几大方面的内容,制作手法形式种类丰富,对于艺术风格没有限定。是一种在时间轴上进行图形艺术表现的方式。 动态图形是传统平面图形设计与动画设计之间结合的产物,动态图形在图形表现上运用的是平面设计的方法,在技术上使用的是动画制作手段。传统的数据统计针对的是静态的数据分类,数据图形化,而动态图形则是将数据图形进行动态化使其产生更多的数据深度、扩展数据容量。在结合动态图形的同时介入交互就可以将图形数据进行更清晰的分类。动态图形设计与动画影片最大的区别是动态图形多数在于设计视觉表现形式,动画影片是利用图形图像来进行叙事 2.动态图形表现课程的特点 (1)二维以及三维的图形结合使用 在动态图形表现课程中,首先需要设计的是平面的图形,将平面图形进行形态、色彩等设计后,再结合动态视频的制作将原有图形进行动态变形。变形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平面空间上进行形态上的变化,展现图形变形。一种是三维空间上的形态变化,将平面图形进行立面变形,展现图形变化的深度。在动态图形课程中,通过逐步练习将二三维图形进行结合。 (2)将传统纸质承载体转换为屏幕 数字多媒体硬件软件的大范围应用后,动态图形信息在世面上得到越来越快的普及。数字媒体的应用在屏幕上使得观众对于传统纸质媒介增强了三维空间的感受程度。屏幕作为数字化的承载体已经成为大众习惯的信息接收平台,他能够将传统视觉传达设计的所有内容包含在内。对于触屏的使用使静止不动或无法执行交互的影片又增加了层级的应用,所以交互式屏幕对于数字化时代信息的承载体,大大改变了传统图形的应用深度,所以在动态图形表现课程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重点在于交互式层级的设计以及动态图形的指向性。 (3)由配图变成了主要展示 传统的图形视觉传播在传达信息的时候一直处于利用图形来表达文字含义的地位,让人可以更直观清晰的吸收内容。在传统视觉传播的时代,图形一直作为辅助文字的作用。而在新媒体传播时代到来之后,当图形进行动态化的设计处理后并介入交互手段后,将图形、视频、声音等一系列人们所能直观吸收的内容综合起来,为信息传播增加了更多的易读性以及趣味性。所以在动态图形表现课程中,将所有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以及归纳是动态图形表现课程的关键所在。 动态图形表现课程的应用领域 1.在电影电视领域的应用 在传统的电影电视中,越来越多的增加了动态图形的表现,例如各大综艺节目,加入动态图形对节目进行后期加工后,生动性以及趣味性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广告短片的领域中也开始大量运用动态图形来进行广告的制作,将传统的广告拍摄手段又添加进了新的元素,新的方法。 2.在交互设计领域的应用 在交互设计领域,动态图形对传达产品功能拓宽用户体验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视觉化的音乐学习

圖 . 學生們為一本故事書配樂,討論該選擇甚麼樂器來「說故事」。 005年攝 <特別收錄> 視覺化的音樂學習 Learning Music through Visuals 本篇作者:王瑞青,美國北伊利諾大學音樂教育系助理教授 Contributing Author : J ui-Ching Wa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Music Education,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DeKalb, IL, U.S.A.

從有人類的歷史以來,音樂一直是無所不在的。不論是在文化中有系統地被記載下來,或是人們一代一代口語相傳,音樂與人類的生活和文化總是密不可分。音樂這種親切友善的文化產物,在科技進步的現代文明生活中,卻被當成是一個高不可攀、令人不知如何入門的冷門學科;尤其在台灣開始實施「藝術與人文」統整課程之後,對許多沒有受過專業音樂訓練的老師們而言,要在教學中放進音樂活動簡直是天方夜譚。我曾擔任國中的音樂老師,深知同事們對統整式教學感到無從著手或有無法勝任的恐懼;近幾年我在美國大學中教授初等和幼兒音樂教學法,累積了一些音樂與其他學習科目整合的經驗,在此將這幾年來得到的一些教學點子與大家分享,希望能與讀者共同腦力激盪,一起為台灣的「藝術與人文」教育努力。 要理解並有能力欣賞或設計音樂活動,必須先有一個清楚的定義來解釋何謂「音樂」。音樂對世界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而言,其認知也許不盡相同,然而有一些基本元素或原則卻是共通的,例如:節奏 (rhythm)、旋律 (melody)、音色 (timbre)、合聲織度 (harmony & texture) 和曲式 (form) 是音樂中不可缺的基本元素,從簡單的童謠到複雜的交響樂,或者是印尼甘美朗 (Gamelan) 樂曲都可以聽到這些元素。當然,每一種音樂元素裡面都包含著與其相關的知識與觀念,在我們欣賞、演奏、或是教學時都有機會遇到: ● 節奏,除了基本的音符長短(note value)、節拍或拍號(meter),速度 (tempo) 也是很重要的。 ● 旋律,要判斷音階調性(大、小調),不同的調號、音與音之間的距離(音 程) 及它們之間進行的方式 (跳進或級進)、音域寬廣度 (range) 等等。 ● 音色,著重各種不同樂器或人聲製造出來的聲音特質。 ● 合聲織度,講的是多個聲部旋律間水平和垂直面的關係,是單音 (monophony)、異音 (heterophony)、主音 (homophony),或是複音音樂(polyphony)。 ● 曲式,用前面這些元素當基礎,曲式所包括的概念有:動機的判斷、樂句 的發展、調性的轉移、以及段落順序的決定…等等。 上述這些理論方面的知識,對我們而言是一種認知上的學習,但僅佔音樂教育領域中的一小部份,音樂所能提供的學習面向遠超於此,有關美學的探索、美感經驗、音樂如何能表達人的情緒、以及在演奏時所牽涉到的運動性…這些都從事與音樂相關活動時可以接觸到的。學習的三大領域:認知發展(cognitive)、情感發展 (affective) 以及運動性發展 (psychomotor) 都可包含在音樂活動中,譬如說,在學習唱一首歌時,我們必須要專心聽旋律、記住音高什麼是音樂?What is music? 為何要上音樂課?Why music?

一些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一些传播学名词解释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社会信息:除了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媒介技术或社会信息系统的发达是它诞生的基本条件。信息社会亦称"知识社会"、"后工业社会"。 信息革命: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知、反映、接收、传递、交流、综合分析和加工处理信息的工具与手段的革命性变革。信息革命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所能得到的各种物质手段来延伸、扩展和强化人的脑力劳动,它表现出来的是信息化、智能化和分散化。信息革命对社会的推动首先体现在它使得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的推动力。 大众文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从满足社会公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出发,以社会公众的生活消费为目的的文化现象。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大众文化不同于高级文化,因为高级文化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它也不同于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的自发性。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语义空间:即语言意义的世界,一般来说,信息是意义和符号的统一体,内在的意义只有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动作、表情、文字、音声、图画、影像等符号)才能表达出来。因此,每一种符号体系在广义上都是传达意义的语言,它们所表达的意义构成了特定的语义空间。传播既是在社会空间进行的,也是在语义空间中进行的;传播得以实现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语义空间,即对符号含义的共同理解或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否则传播过程本身便不能成立。 反馈:是指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的反应。受传者回传给传播者的信息成为反馈,获得反馈信息,是传播者改进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人际传播中,反馈是直接,及时,灵活的;而大众传播的反馈则是具有间接性,迟延性和制度性等特点。 信源:指信息的提供者或新闻发布者和报道者,传播过程第一个环节。由于人们一般是根据信源的可信性来判断信息价值的,所以心愿的可行性如何对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信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