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14《景观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景观社会

建筑会直接影响居住在建筑中的人的存在,并且这种影响远远超乎一般的想象。因此,关于建筑的批判性审视就成了生活批判的一条新途径。

“总体都市主义”利用所有的艺术和现代技术手段来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环境,因为他们认识到在“总体都市主义”与未来的生活方式之间将存在本质上的相互依赖关系。

(《景观社会》《日常生活革命》)

波德认为:“景观——观众的关系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秩序的牢固支座”。

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批判基督教神学语境中那个上帝之城的幻想取代人之真实感性生活。指出:那是一个“符号胜过实物,副本胜过原本,表象胜过现实,现象胜过本质”的被颠倒的时代。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神学想象世界产生的原因恰恰在于现实中“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马克思原意是,基督教在神学幻想中建立的上帝之城,实质是出于现实封建土地上专制统治的意识形态需要。

景观——原意为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做秀。波德借其概括自己看到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特质,即当代社会存在的主导性本质主要表现为一种被展现的图景性。人们因为对景观的迷人而丧失自己对本真生活的渴望和要求,而资本家则依靠控制景观的生成和变换来操纵整个社会生活。

观众在“一种痴迷和惊诧的全神贯注状态”中沉醉的观赏着“少数人”制造和操控的景观性演出,,这种迷人性的“看”意味着控制和默从,分离和孤独。景观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手段,它既不是暴力性的政治意识形态,也不是商业过程中看得见的强买强卖,景观乍看起来是去政治化的。“景观的最重要原则是不干预主义,然而,也只有不干预中的隐性控制才是最深刻的奴役。”在景观所造成的广泛的“娱乐”的迷惑之下,“大多数”将彻底偏离自己本真的批判和创造性,沦为景观控制的奴隶。

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开篇,马克思就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社会的财富,表现为‘一个惊人庞大的商品堆积’”。他从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细胞的商品出发,一步一步引领我们探索各种形式迥异的物与物关系背后所真实存在的货币,资本关系,尤其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秘密。而波德一上来就提出了一个与马克思截然不同的时代断言,他认为在今天这个“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中,原先那个物性的商品经济世界已经转化成景观的总体存在,转变的实质在于“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此处发生了一个二重颠倒!马克思面对的资本主义经济现实是人与人关系的经济物化颠倒,而波德的新发现是这个已经颠倒的物化本身的表象化再颠倒。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是“经济统治社会生活”,马克思形容其为外在于个人的市场的经济力量支配了整个社会存在。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恰恰不是对象的直接占有关系,而是资本所有关系在其中的统治地位。是从对物的直接占有(这是封建关系的特征)到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的转变为特点的。资本家手中持有的并不是物,而是可以支配和统治物与人的资本所有关系。

在真实的世界变成纯粹影像之时,纯粹影像就变成真实的存在——为催眠行为提供直接动机的动态虚构的事物。为了向我们展示人不再能直接把握这一世界,景观的工作就是利用各种各样专门化的媒介,因此,人类的视觉就自然被提高到以前曾是触觉享有的特别卓越的地位;最抽象,最易于骗人的视觉,也是毫不费力的适应于今天社会的普遍抽象。但是景观不仅仅是一个影像问题,甚至也不仅仅是影像加声音的问题。

虚构的东西已经使人们不自觉地处于被麻痹的“催眠”状态。

德波进一步指出,景观的本质是拒斥对话。景观是一种更深层的无形的控制,它消解了主体的反抗和批判否定性,在景观的入迷之中人只能单向度的默从。德波心生感慨:“景观继承了西方哲学研究的全部缺点,亦即试图依据看的范畴来理解活动,并将自身建立在精确的技术理性的无止境发展的基础之上,而这种哲学传统正来源于这一思想形式。”不同的是,这种本体之看导引出存在本身的表象化,而表象正是资本主义新的存活方式。

康德从休谟的命题出发,做出了自然界总是以特定的形式向我们(主体)呈现,而呈现本身是先天理性构架统摄的结果的结论。

依凯尔纳的定义,这种新的媒介景观是指“能体现当代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

德波说的是,在生活中,景观成为了决定力量。景观制造欲望,欲望决定生产,也就是说物质生产虽然依旧是客观的,但却是在景观制造出来的假象和魔法操控之下劳作的。

从生活的每个方面分离出来的影像群汇成一条共同的河流,这样,生活的统一便不再可能被重建。重建将他们自己编组为新的整体的,关于现实的片段的景色,只能展现为一个纯粹静观的,隔离的伪世界。

集中的景观可能是由欠发达社会在试图加强国家权利是引入的,或者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特定的危机时刻出现的。从本质上看,集中的景观就是官僚政治专政的工具。

国家利用官方声明将许多光彩形象集中于某个个人身上,而“每一个人必须不可思议地将自己或认同为绝对的名人或无声的消失”。

景观的五个主要特征:“不间断的科学技术的更新;国家和经济的一体化;普通化的秘密;无可置辩的谎言;有恒在场。”景观的存在和统治性的布展恰恰证明了今日资本主义体制的合法性,人们在对景观的顺从中无意识地肯定着现实的统治。所以,景观也是当代资本主义合法性的“永久在场”。

景观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包含三方面:一是它通过肯定性的表象,将人们锚定与资本家在生产和消费中“已做出的选择”。优雅迷人的画面,窈窕的影响美女,时尚的生活样态和各式各样令人不得不信服的专家引导,使每个人从表层的理性认识到深层的隐性欲望都跌入了五光十色的诱人景观之中。景观是一种隐性的意识形态。无论是通过广告,还是通过其他影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各种景观,其本质都是在认同性的,或者是无意识的支配者人们的欲望结构。我们以对商品疯狂的追逐来肯定资本主义的市场体制,或者是在影像文化的引诱下,将现存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误认为本真的存在方式,自愿成为五体投地的奴隶。其三,景观还通过支配生产之外的大部分时间来达到对现代人的全面控制,这也是德波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统治新形势的一个发现,即对人的非劳作时间的控制。景观的无意识的心理文化控制和对人的虚假消费的制造,都是在生产之外的时间中悄然发生的。

“呈现的东西都是好的,好的东西才呈现出来。”景观画面中之物是不容争辩的,景观就是强制性的独白,在这场只能屈从而无法对话的影像布展中,我们做不到对景观来一番批判性的审视。“个性的消除是具体屈从于景观规则存在的不幸附属物,这一存在甚至还在不断地除去真实经历的可能性,并从而除去了个人选择的发现”。

作为一种统治形式,德波笔下的景观与媒介理论所谓的媒体是完全异质的两种表述,后者指的只是一般的传播工具。问题的关键在于,中立的媒体根本不存在,“形式上看来这些媒体似乎是独立的,但事实上它总是秘密的与各种各样特殊的网络系统相联系。

“作为分离思想之力量与分离力量之思想的哲学,从来就不能独自替代神学。景观是对宗教幻觉的具体重构。景观技术没有驱散人类将自己异化的力量投射其中的宗教迷雾;相反,它只是将这些迷雾降落到人们生活的尘世,并达到这样的程度——使生活最世俗的方面也日益变得暧昧不清和令人窒息。代表对世俗生活整体拒绝的幻想天堂不再投向苍天,而被植入世俗生活自身。景观是一种将人类力量放逐到现实之外,并使人们内在分离达到顶点的技术样式。”

天上的神仙是维护地上人的利益的。在这个意义上看,宗教本身已经带有一定的景观性,其性质是“一种对缺失的共同认可,是对作为普遍经历的一种整体环境的具体社会活动的匮乏的虚构的补偿”。

景观展示其所是:一种以生产力的增长为基础的,受制于机器的独立运动的,产生于一种日益精确地将劳动分工碎片化为姿势和动作的自在发展的分离力量。

景观呈现了“允许做到的事情”,而非真正可能做到的事情。人在景观中是被隐性控制的,不得不无意识的臣服于景观制造出来的游戏规则,从而也就遮蔽了现实中真正出现的分离:一是社会的发展以生产力的增长为目的,而非人本身的发展,财富的增长是社会运动的唯一内驱力,人的存在反倒成为对利益疯狂追逐的工具。这是马克思说过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手段与目的发生颠倒的观点。二是个人主体已被机器系统和劳动分工“碎片化”为某种姿势,动作和外部力量的附属物,而不是他自己的全面发展。三是面对这一外在的现实畸变,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