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的外资推力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经济学

苏南模式的外资推力研究

一、引言

外资可以为东道国带来诸多好处,如引入资本、技术和技能以及增加市场准入机会等都早已为众所周知;但同样令人关注的是对不同国家、地区工业化进程所起的作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所吸引的外资的性质以及外资运作的具体环境,其中包括国家和国际政策。在吸引外资方面,政策决策者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需要采用恰当的政策,吸引有利于本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外资。二是通过加强国内企业的供应能力,使外资的潜在益处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借助外资来增强本国企业的实力、增加出口、实现出口多样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提高国际竞争力,这些是问题的关键。

我国的苏南地区通常被定义为: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级市以及昆山、江阴等九个县级市,在具体的地域范围上包括各城市的市区和农村。“苏南模式”则是指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代表的经济发展途径选择及经济发展途径组合,这是一个持续的、发展的概念。由于这一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而且发展持续的时间长,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特征,因而出现了“苏南模式”的提法。在不同的时期结合点上,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总能够顺应环境,并且能找到突破口和适应自己发展的方向,进而有人提出“新苏南模式”这一说法。新苏南模式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大规模的FDI(外国直接投资)是新苏南模式的特征之一,FDI可以作为“投资”对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影响“国内资本积累”间接影响经济。

以外资的积极作用以及苏南模式的成功发展为背景,本研究尝试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结合实际数据,力求更好地去探索外资在苏南模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贡献,以及其不可避免带来的隐患,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外资的进一步正确吸引和利用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二、主题

苏南模式,是费孝通先生在1983年提出来的,主要指苏南地区在地方政府、社区政府推

动下,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展模式,以苏州、无锡、常州地区最为典型。苏南模式历经几次改革,逐渐趋向成熟,江苏省为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创新发展苏南模式。洪银兴教授曾精辟地把创新发展的苏南模式概括为“以开放为基础的又快又好的发展模式;外资、民资和上市公司充满活力的所有制结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规模企业为主体;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市场管经济发展,政府管社会发展。”还有其他不少学者对苏南模式进行了方方面面的研究。

黄福宁在《“苏南模式”的变革研究》中分析了苏南模式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武进为代表的发展政府主导型乡镇企业的模式(1980—1994)。这个阶段的“苏南模式”最核心的发展力量是政府主导下的乡镇企业。第二阶段:以苏州为代表的接受上海、国外产业转移的发展模式(1994—2000)。随着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苏州新区、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一系列省级开发区的落成,三市吸引外资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外向型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这个时期的苏州,经济外向性更是明显。第三阶段:私营、外资共同发力、苏锡常全面合作的发展模式(2000年以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苏南再次带来了打击,尽管1999年的苏南在经济的外向性指标的对比上还是遥遥领先,但是其依靠外资为核心发展经济的模式受到了威胁,因而有人再次提出“苏南模式”的终结论。但是苏南三市在这次打击中,学会借鉴“温州模式”的藏富于民,利用前两个阶段的资本积累,政府开始积极支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从而出现了一个更具包容性和稳定性的外资、个私双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

布成良在《地方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制度创新—以“新苏南模式”为例》中写道应该说,“苏南模式”曾遭到诸多非议,究其原因,就是与其他地区相比苏南的地方政府作用过于强大,强大的政府与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相背,会抑制经济增长和民主发展。其实,世界经济历史嬗变的总体格局表明,政府和发展之间呈现出一种不确定的关系,强政府或中央控制经济在较长的时段内对发展并不总是有利的,但无政府或弱政府也难以或根本不会导致发展。因以政府为主导的渐进式改革,是中国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显著特点,这决定了苏南地区的政府必然扮演经济发展的领导者、推动者、实践者的角色。苏南地区的迅速发展同地方政府的推动关系极大。当全国竞相仿效招商引资的举措,低廉的土地、庞大的劳动力不再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时,进行二次体制创新,营造优质的发展“软环境”,便成了“苏南模式”出奇制胜的法宝。苏南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亲商、安商、富商”服务意识;建设责任型政府,建立“问责制”等;建设法制型政府,政企公开、政事公开。

徐元明在《改革与创新:苏南模式的动力与活力之源》写到:苏南模式虽然创造了历史

的辉煌,但作为一种发展模式,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隐藏着对经济发展在制度、区域、规模、产业层次等方面的局限性,它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向前演进。研究的视角不同,对其解释也就不同。的确,从不同的角度都会有不一样的看见和得着。从发展来看,园区经济成为苏南经济新亮点。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张家港保税区、昆山出口加工区、无锡高新区等一批有影响和知名度的开发园区相继建成启动后,很快进入收获期。这样,苏南以开发为依托、外贸引外资、外资促外贸,外资与外贸带外经,“引进来”与走“走出去”并举,全面介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经过了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制度创新之后,苏南模式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外向型经济的高歌猛进、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城市化的迅速推进赋予了苏南模式新的内涵。

龚秀萍、孙海清在《“苏南模式”的产生背景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分析了苏州,苏州模式是典型的引进发展型,通过建立工业园区,以强势政府和有效政府为基础,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土地换资金,以空间求发展。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昆山经济开发区、吴江开发区为代表的园区经济,构成了苏州经济的新亮点。外“长”内“短”是苏州经济的特点,强大的外向型经济一方面客观需要大量的配套企业,另一方面为民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同时搭建起一个国际化运作平台和竞争环境。有了这样的土壤,民企就有了发展和壮大的空间。但苏州模式也有不足之处,搞的是来料加工,产业链条短,对外资依赖程度大,各地政府为吸引外资相互内斗,大部分利润都被外资转移,老百姓并不十分富裕,苏州的外商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加工制造的配角地位,而苏州为之配套的民营企业又沦为配角的配角。一个国际化运作平台和竞争环境。有了这样的土壤,民企就有了发展和壮大的空间。但苏州模式也有不足之处,搞的是来料加工,产业链条短,对外资依赖程度大,各地政府为吸引外资相互内斗,大部分利润都被外资转移,老百姓并不十分富裕,苏州的外商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加工制造的配角地位,而苏州为之配套的民营企业又沦为配角的配角。

除了以上文献,本研究也参考了其他一些论文和书籍。例如沈晗耀、郑栋伟的《苏南模式评析》,臧其胜《新苏南模式中应对环境问题的路径选择》曹昌军、李宗植《创新视角下的苏南模式》等文章,进一步扩大本研究的视角,并从其中借鉴了解决苏南模式隐患的途径。

三、总结

上述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文献和论点支持,并开阔了本研究视野,使本研究对“苏南模式的外资推力研究”这个课题有了更为广阔的理解。研究发现,前人对外资促进苏南发展的研究上有涉足,着重具体研究的不是很多。本研究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外资在哪些方面促进苏南经济的发展以及苏南内部三市外资利用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