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信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11月
科教纵横
浅论精神信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文/宋建毅
摘 要:本文对高职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简单分析,找出原因,进一步阐述精神信仰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得出结论如何利用精神信仰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精神信仰;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1-0225-01
精神信仰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表现为个体的精神需要和人生的终极价值。
信仰对需要、兴趣、理想和世界观起支配和调节的作用,决定个体心理活动的方向和效能。
大学生的信仰便是大学生个体的个人信仰和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理想信仰。
这一信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笔者将就当代高职大专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和如何以精神信仰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成为高校一项重要工作。
这项工作不能简单推卸到辅导员身上,教师和家长也应参与其中。
当前高职大专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自控力差,情绪极不稳定,好喜怒无常。
(二)个人意志不坚定,一般为优柔寡断、虎头蛇尾、易受暗示、容易冲动、自制力较差。
(三)性格方面的因素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分为:自私狭隘型、自大自负型和自卑怯懦型几种。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出现这种心理问题是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和高校心里咨询工作等。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1、不适当的传统教育方法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只重视智力教育,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人际交往、自我管理等本应在中学阶段完成的个体成长任务被忽略,进入大学环境后,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学生的成长缺陷被暴露,导致焦虑、自卑、抑郁等心理。
2、家庭暴力对子女造成负性心理影响。
部分家长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随意打骂子女,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
(二)社会现实的影响。
从社会角度来说,当今社会的开放、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带来价值的多元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对于刚刚脱离父母掌控并且自我意识尚未成熟的大学新生很容易造成精神上的迷惑与冲击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由于我们过去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加强高等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尤显重要。
(三)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欠缺。
目前,有些大学虽然已经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据了解,学校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对学生积极参与心理治疗的导向也比较滞后,导致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治疗。
专职辅导员是学生心理工作的主要力量,但据调查,大多数的专职辅导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心理知识培训和训练,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
三、如何以精神信仰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除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教育活动外,还应该深入学生的内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健康的信仰观,从根本上构建起学生心理健康的防线,让大学生承担起维护自我心理健康的职责,这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其中,精神信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精神信仰,能够有效的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精神信仰的教育不同于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需要教师走下讲台,父母放下架子,依靠温暖的爱打开学生的心灵,靠真实的袒露而打动内心,借逻辑的缜密而以理服人,通过面对面的共同活动,塑造学生的信仰。
为此,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家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应做好以下工作:(一)尊重学生,鼓励式教学更易取得良好效果。
学习活动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学业成绩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大学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和分析,要考虑学生的自尊心,尊重每位学生,竭力维护其尊严,如先表扬进步,后客观指出不足,再委婉提出整改意见。
(二)关爱学生,善于发觉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积极的预言深深地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独特的价值,以及寻常活动的“闪光点”,还要用心地表达出来,让他们切实地感受到。
学生体会到爱、理解、信任和尊重,就会从师生互动的事件中建立起周围世界是可信的观念,就会自然的形成社会信仰,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即使生活中出现不如意也会主动寻求积极解决这些困难。
(三)期待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自我管理。
教师要相信每位学生有潜力、有独特价值,给予学生很大的期待,这样,就会暗示给学生,使学生学习有信心,人生有意义。
由于教师对学生采用的是期待而不是命令和要求,这让学生从内心体验到教师是相信自己有潜力和独特价值的,也深深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学生就会按着教师的期待的方向发展,不仅实现教师的期待目标也实现学生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引导学生,促进社会信仰的建立。
社会活动领域的扩展促进学生社会阅历的增加,他们求真、求实的精神和反叛的特点,使他们特别喜欢批判和争论。
这种通过学生自己争论建立的社会信仰,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充分发挥自我的作用,获得的价值具有可信性。
教师在关键时期巧妙的利用学生习得的推理规则,借助逻辑推理,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现实,促进社会信仰的建立。
(五)激励学生,现身讲述自我信念形成的心路历程。
教师尤其是辅导员要做个有心人,善于从学生的谈话中捕捉有价值的事件,包括自己的亲身经历。
通过对这些榜样亲身经历心理历程的讲述、分析,触及人生的终极价值,使学生的内心触动,激励他们反观自己内心价值,调整自己的信念,接纳榜样亲历学习的经验,促进了学生社会信仰的建立。
为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切实建立学生的精神信仰,辅导员教师要根据信仰的情感性特点,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使学生思想处于困惑,情感处于唤醒以及强烈的期待状态。
既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以及没有激情的灌输教育。
只要这样,学生的价值才能上升为信念,升华为学生的信仰。
为此,精心设计信仰教育活动,既有发挥自我反思的作用、团体价值辨析的作用,以及提升学生生活体验的精神价值,又要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神圣感,对人生意义的责任感。
在这种强大的精神氛围中,正确的认知内容和情感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绝对相信的境界,价值最终升华为学生的社会信仰,起到捍卫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作者单位:济南职业学院作者简介:宋建毅(1980— ),男,山东蓬莱人,济南职业学院机械制造系助教,工程硕士,研究方向机械工程。
参考文献:
[1]宁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原因浅析[J].光明日报,2003.
[2]王晓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态调查分析[J].《世纪桥》,2007(6).
2011.11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