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_十四行集_中的生命维度_陈正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 “人只有在他认识世界时才认识自己 ” 。 当他 揭开经验的、 文化的遮蔽, 赋予感知对象以知性和
, “我爱它 ( 鼠曲草 ) 那从叶子演变 的因由时说道 成的, 有白色茸毛的花朵, 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 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 只有纯洁; 没有矜 [2 ]94 持, 只有坚强 ” 。 诗人从这些沉潜从容、 不事 喧哗、 执著朴实、 宁静自守的生命个体中, 发现了 生命的意义场和沉甸甸的精神资源 。 《十 四 行 集 》 在 的 最 后 几 首 诗 中, 又反观自 身, 把触角伸进了人体的内部这一最隐蔽的无意 识领域, 探索生命的无限丰富性。 他发现 “只有 /空气在身内游 睡着 的 身 体、 夜 静 时 起 了 韵 律, / / — — — / 戏 海盐在血里游戏 梦里可能听得到 / 天和 ?” ( 《案头摆设着用具》 ), 海向我们呼叫 第二十六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 首 中, 诗人把生命比作 穿过树林的回家的小路。人们往往选择走着一条 熟路, 而不愿克服 “走入迷途 ” 的恐惧, 选择深邃 , 生疏的小路回到“居住的地方 ” 其实, 透过隐藏 “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 。 诗人 会发现有座 的小路, ,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 向我们要求重新 感叹 / 到死时抚摸自 的发现 / /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 己的发肤 / 生了疑问: 这是谁的身体? ” 这两首诗 都是对人本身经验的怀疑: 日常生活经验把活泼 泼的生命遮蔽住, 使生命失去了生机、 活力。诗人 呼吁人们发现去那看似熟悉却又陌生、 看似幽微 却又博大的世界。 《十四行集 》 如同一面旗帜, 捕捉风的足迹, 水的流形, 浸润着诗人时空转化的生存体验 , 凝聚 了诗人的诗心慧眼, 宁静而深沉, 朴实而庄严, 散 发出生命的沉香。
《十四行集 》 出版于 1942 年 5 月, 是诗人冯 至学贯中西、 经历风雨、 人到中年、 洗尽铅华之后, 创作的一部体验的诗, 一部沉思的诗, 一部思辨的 “抗日 ” , 诗, 也是一部 共名下“另类 ” 的“风旗 ” 因 其独特的体验方式、 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意蕴, 而成 , 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 读过他的《十四行集 》 感觉到生命就如同一个坐标, 虚无和孤独是人生 的原点, 在积极的担当和交流中, 生命穿透时空的 界限, 如同水滴落入池中形成的涟漪, 不断向四面 延伸, 体现出一种健美充沛、 丰盈旷远的哲学思 想。 一、 原点 《十四行集》 探索生命价值的起点是现代人 普遍的精神危机。早在《北游 》 时期, 冯至就开始 : “世界早已不是乐园, / 人生是 思考存在的状态 ” 座广大的牢狱。 然而当时的冯至只是处在迷茫 “我到底要往哪里走 ” 。30 年 和焦虑中, 还不知道 代, 冯至去德国留学, 聆听雅斯贝斯的课程, 阅读 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作品, 欣赏梵 · 高和高更的 绘画, 诵读里尔克的诗歌, 对这些具有诗性的哲学 、 赋予了极 大 的 热 情。 歌 德“蜕 变 论 ” 海德格尔 “先行到死” “生命承担 ” 的观点、 里尔克 的哲学命 题和雅斯贝斯“爱的交往 ” 思想等都对冯至产生 了深远影响。 留学期间, 他还翻译了“第一位存 ” 在主义者 克尔凯郭尔的一些语录, 其中有一段
网络出版地址: http: / / www. cnki. net / kcms / detail /34. 1045. C. 20131011. 1955. 009. html
中的生命维度 冯 至《十 四 行 集 》
[4 ] [3 ]
“我们所处的时代也许比杜甫的时代更艰难, 对 待艰难, 敷衍蒙混固然没有用, 超然与洒脱也是一 样没有用, 只有执著的精神才能克服它。 注重精 [2 ]14 ” 神, 正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的。 在这个大时 代中, 冯至依稀看到“安史之乱 ” 中, 这位唐代最 掺杂在流亡的队伍里, 执著地承担艰 伟大的诗人, 。“你在荒村里忍受饥肠, / 你常常想到 难的命运 / 你却不断地唱着哀歌 / 为了人间壮美 死填沟壑, / 天边有明星的 的沦亡: / / 战场上有健儿的死伤, / 万匹马随着浮云消没 … / 你一生是他们的 陨落, 祭享。 / / 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 / 像一件圣者的烂 / 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 / / 也有无穷的神的力 衣裳, 量。 / 一切冠盖在它的光前 / 只照出来可 怜 的 形 。 ” ( 《杜甫》 ) 冯至赞扬了杜甫在贫困潦倒、 象 颠沛 流离和死亡威胁的生存状态中, 不断为壮美事物 之沦 亡 唱 出 动 人 的 哀 歌, 甚至自甘成为庄严的 “祭享” 的生命力量和人格光辉。 《十四行集》 中, 冯至还把蔡元培比作星座长 启示年轻人正确认识人生意义; 赞扬鲁 庚和启明, 迅四处受敌, 但他战斗不已, 承担起自己黑暗的命 运; 赞美梵 · 高画了引渡的船, 要把不幸者接过 来。这些伟大人物虽然身处困境, 但是都勇敢承 受了、 担当了、 克服了他们的命运, 展现了健美的 生命精神。 三、 在交流中拓展生命的广度 个体生命是孤独的, 但不是孤立的。 受雅斯 “爱的交往 ” 贝斯 思想影响, 冯至认为, 单纯的自 我体验和自我承担是不够的, 因此个人在现存中 要多经历, 多体验, 同时分担他人的苦乐, 在与其 他实存的精神交往中才能实现自我。 因此, 他一 方面强调“人到世上来、 是艰难而孤单 ” 的, 在遇 , “自己 见艰难, 遇见了恐怖等无法应付的情况时 , 独立成为一个生存者, 担当生活上的种种问题 ” 另一方面, 冯至又发现人与人、 与社会、 与宇宙万 物之间的关联和交流关系, 在为《大公报 》 撰写的 “新年致辞” 中, 冯至呼吁作家倾听人民生死挣扎 “和一切生存者息息相关, 的声音, 使文学 没有浮 [6 ] 夸” 。《十四行集 》 中, 诗人描述了人与周围环 / 哪阵风、 境的关系“哪条路、 哪道水, 没有关联, ” (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 ), 哪片云, 没有呼应 “有多少面容, 有多少语声 / 在我们梦里是这般真 / 不管是亲密的还是陌生: / 是我自己的生命的 切, ” ( 《有多少面容, ) 。 自然万物之 分裂 多少雨声 》 个体生命之间、 自然万物与生命之间相互敞 间、
第5 期
《十四行集》 陈正海: 冯至 中的生命维度
· 39·
开、 相互交融、 相互证实, 实现交流既是可能的, 也 是必要的。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 和《原野的小路 》 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 强调生命个体与自然万 、 物之间、 与他人之间“共在 ” 融合达到对自身有 通过体 限生命的救济。 个体生命空间是有限的, , “我们走过的城市、 / 都化成了我 验、 交流 山川, , 们的生命 ” 以包容万物的敞开性获得了空间的 无限性。个体生命长度也是有限的, 但是人类经 , “寂 寞 的 儿 验是无限 的, 通过相互拓展和承续 / 还有那些年纪青青的男女, /还 童、 白发的夫妇, 有死 去 的 朋 友, 他们都/ /给我们踏出来这些道 。年少的、 路” 年轻的、 年长的、 活着的、 死去的人 们的经历, 构成了人类的历史和经验, 而交流把这 些经验转化成个体生命的组成部分 。 四、 在探索中开掘生命的深度 冯至既是一个诗人, 也是一个哲人, 他在沉静 观察世界的同时, 把自己的哲学思考也渗透到体 特别是在人们忽视的事物中 验的自然生命之中, , 开掘生命的意义, 领略“意想不到的奇迹 ” 发现 “一个大宇宙” 。 冯至对于大自然有着独特的认识。1944 年 9 〈从浮 月, 冯至在一次哲学编译会上, 作了题为《 士德〉 里的“人造人 ” 略论歌德的自然哲学 》 的演 , “ ” , 讲 提出了 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的观点 认为
陈正海
( 安庆师范学院 监察审计处, 安徽 安庆 246133 )部探寻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诗歌, 诗人揭开经验和文化的遮蔽, 直面生存的虚无
和孤独, 以勇毅、 开放、 执著的精神, 不断开掘生命的深度、 广度和力度, 树立起一座健美充沛、 无限广阔的生命坐标。 关键词: 冯至; 十四行集; 生命; 维度 中图分类号: I207. 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4730 ( 2013 ) 05 - 0037 - 03
: “我们的时代使 是克尔凯郭尔对其时代的批判 人想到希腊国家解体的时代, 一切存在着, 但无人 相信它存在了, 那赋予这些尊重以效力的、 无形的 精神的结合已经消逝了, 所以这个时代是悲剧的, 同样又是喜剧的; 是悲剧的, 因为它在沦亡; 喜剧 的, 因为它还苟延存在, 因为总是永久的负担着无 ” 克氏语录也让冯 常的, 精神的负担着身体的。 至想到他所处的时代, 启发了他对时代精神和个 体生命存在状态、 境遇、 价值的思考。 30 年代 后 期, 诗人在抗战的炮声中来到昆 明, 上课之余, 或徜徉于田间地头, 或独步于山林 , , 野径 或独坐于长夜孤灯 眼前的云形树影、 往日 的生存经验, 还有抗日战争时期“整个中华民族 经受严峻的考验, 光荣与屈辱、 崇高与卑污、 英勇 牺牲与荒淫无耻” 都在这里聚拢交融, 诗人沉 潜到生命的本真状态, 在与宇宙万物、 与内在心灵
[2 ]295 [1 ]
对话中, 思索和探寻着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 , 对生命状态的认识更加准确、 深入。 如《看这一 队队的驮马 》 中, 冯至表达了人面对实在世界的 根本焦虑与困惑, 感觉生命如同一支驼队, 远远地 从天边出现, 又慢慢从天边消失, 又如同被水流裹 挟的泥沙、 空中消逝的清风, 走过了、 流过了、 飘过 了, 什么痕迹都不曾留下。生命在时间之流中, 像 没有根基的浮萍, 走过无数山水, 终究是“一无所 。诗人仿佛在叩问, 有” 到哪里去, 生 我从哪里来,
2013 年 10 月 第 32 卷第 5 期
网络出版时间: 2013 - 10 - 11 19 : 55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 Edition)
Oct. 2013 Vol. 32 No. 5
*
收稿日期: 2012 - 10 - 19 作者简介: 陈正海, 男, 安徽桐城人, 安庆师范学院讲师, 文学硕士。
· 38·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年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 命的根蒂和归宿在哪里 雨》 则透露出对于生命的不确定性和深切的孤独 感, 诗人感觉此在的生命个体虽然近在咫尺 , 但在 灵魂上却相隔万里, 就像眼前的铜炉和深山的矿 苗、 瓷壶和江边的陶泥, 同出一个母体, 却相距遥 不能给他人一点扶持; 又如同狂风中的飞鸟和 远, 微弱的灯红, 在风雨飘摇的世界中, 显得更加渺 “紧紧抓住 ” , 小、 孤独, 虽然想 但最终是徒劳和空 虚, 无法证实生命的存在。 二、 在担当中展现生命的力度 荒诞的生命体验激发了诗人的思索, 要超越 , 、 , 荒诞的生存状况 悲观 虚无是无用的 因为悲观、 虚无的生存态度只会让人陷入无法自拔的深渊 。 如何建构和拓展生命价值空间呢 ? 存在主义给了 : “存在主义的核 冯至启迪性的思考。 萨特认为 心思想是什么呢? 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 通过自由承担责任, 任何人在体现一种人类类型 — —这样的承担责任, 时, 也体现了自己— 不论对什 ” 也不管在任何时代, 始终是可理解的。 么人, 存在主义强调生存的荒诞性的同时, 也看到生命 是自由的, 生命的价值就在于选择当中, 因此也给 — —独立承担起生 人们确立存在意义提供了路径— 命的责任。秉持一种认真的生存态度, 实现真实 的存在, 这也是冯至 40 年代一以贯之的人生观 《里尔克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 念。他在 译 》 : “ , 序 中指出 谁若是要真实地生活 就必须脱离 开现成的习俗, 自己独立成为一个生存者, 担当生 活上种种的问题, 和我们的始祖所担当过的一样, ” 要让生命从有限走向 不能容有一些儿代替。 无限, 由虚无变为实在, 就必须以高度自觉的生命 意识, 以勇毅的精神, 去自我选择、 自我创造、 自我 。 担当 《十 四 行 集 》 为 杜 甫、 鲁 迅、 蔡 元 培、 歌 德、 梵·高各写了一首诗, 肯定他们严肃执著、 认真负 责的人生态度。以杜甫为例。 冯至写过《杜甫和 》 、 《歌德与杜甫 》 我们的时代 和《杜甫传 》 等有关 : “我个人在年轻 杜甫的文章、 专著, 他曾经说过 时曾经喜爱过唐代晚期的诗歌, 以及欧洲 19 世纪 浪漫派和 20 世纪初期里尔克等人的作品。 但是 从抗日战争开始以后, 在战争的岁月, 首先是对杜 甫, 随后是对歌德, 我越来越感到和他们亲近, 从 [5 ] ” 战争时期 他们那里吸取了许多精神的营养。 民族存亡、 民众苦难使冯至认识到杜甫道义自任 人生的重要意义。冯至说: 的执著精神对于时代、
, “我爱它 ( 鼠曲草 ) 那从叶子演变 的因由时说道 成的, 有白色茸毛的花朵, 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 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 只有纯洁; 没有矜 [2 ]94 持, 只有坚强 ” 。 诗人从这些沉潜从容、 不事 喧哗、 执著朴实、 宁静自守的生命个体中, 发现了 生命的意义场和沉甸甸的精神资源 。 《十 四 行 集 》 在 的 最 后 几 首 诗 中, 又反观自 身, 把触角伸进了人体的内部这一最隐蔽的无意 识领域, 探索生命的无限丰富性。 他发现 “只有 /空气在身内游 睡着 的 身 体、 夜 静 时 起 了 韵 律, / / — — — / 戏 海盐在血里游戏 梦里可能听得到 / 天和 ?” ( 《案头摆设着用具》 ), 海向我们呼叫 第二十六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 首 中, 诗人把生命比作 穿过树林的回家的小路。人们往往选择走着一条 熟路, 而不愿克服 “走入迷途 ” 的恐惧, 选择深邃 , 生疏的小路回到“居住的地方 ” 其实, 透过隐藏 “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 。 诗人 会发现有座 的小路, ,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 向我们要求重新 感叹 / 到死时抚摸自 的发现 / /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 己的发肤 / 生了疑问: 这是谁的身体? ” 这两首诗 都是对人本身经验的怀疑: 日常生活经验把活泼 泼的生命遮蔽住, 使生命失去了生机、 活力。诗人 呼吁人们发现去那看似熟悉却又陌生、 看似幽微 却又博大的世界。 《十四行集 》 如同一面旗帜, 捕捉风的足迹, 水的流形, 浸润着诗人时空转化的生存体验 , 凝聚 了诗人的诗心慧眼, 宁静而深沉, 朴实而庄严, 散 发出生命的沉香。
《十四行集 》 出版于 1942 年 5 月, 是诗人冯 至学贯中西、 经历风雨、 人到中年、 洗尽铅华之后, 创作的一部体验的诗, 一部沉思的诗, 一部思辨的 “抗日 ” , 诗, 也是一部 共名下“另类 ” 的“风旗 ” 因 其独特的体验方式、 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意蕴, 而成 , 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 读过他的《十四行集 》 感觉到生命就如同一个坐标, 虚无和孤独是人生 的原点, 在积极的担当和交流中, 生命穿透时空的 界限, 如同水滴落入池中形成的涟漪, 不断向四面 延伸, 体现出一种健美充沛、 丰盈旷远的哲学思 想。 一、 原点 《十四行集》 探索生命价值的起点是现代人 普遍的精神危机。早在《北游 》 时期, 冯至就开始 : “世界早已不是乐园, / 人生是 思考存在的状态 ” 座广大的牢狱。 然而当时的冯至只是处在迷茫 “我到底要往哪里走 ” 。30 年 和焦虑中, 还不知道 代, 冯至去德国留学, 聆听雅斯贝斯的课程, 阅读 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作品, 欣赏梵 · 高和高更的 绘画, 诵读里尔克的诗歌, 对这些具有诗性的哲学 、 赋予了极 大 的 热 情。 歌 德“蜕 变 论 ” 海德格尔 “先行到死” “生命承担 ” 的观点、 里尔克 的哲学命 题和雅斯贝斯“爱的交往 ” 思想等都对冯至产生 了深远影响。 留学期间, 他还翻译了“第一位存 ” 在主义者 克尔凯郭尔的一些语录, 其中有一段
网络出版地址: http: / / www. cnki. net / kcms / detail /34. 1045. C. 20131011. 1955. 009. html
中的生命维度 冯 至《十 四 行 集 》
[4 ] [3 ]
“我们所处的时代也许比杜甫的时代更艰难, 对 待艰难, 敷衍蒙混固然没有用, 超然与洒脱也是一 样没有用, 只有执著的精神才能克服它。 注重精 [2 ]14 ” 神, 正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的。 在这个大时 代中, 冯至依稀看到“安史之乱 ” 中, 这位唐代最 掺杂在流亡的队伍里, 执著地承担艰 伟大的诗人, 。“你在荒村里忍受饥肠, / 你常常想到 难的命运 / 你却不断地唱着哀歌 / 为了人间壮美 死填沟壑, / 天边有明星的 的沦亡: / / 战场上有健儿的死伤, / 万匹马随着浮云消没 … / 你一生是他们的 陨落, 祭享。 / / 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 / 像一件圣者的烂 / 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 / / 也有无穷的神的力 衣裳, 量。 / 一切冠盖在它的光前 / 只照出来可 怜 的 形 。 ” ( 《杜甫》 ) 冯至赞扬了杜甫在贫困潦倒、 象 颠沛 流离和死亡威胁的生存状态中, 不断为壮美事物 之沦 亡 唱 出 动 人 的 哀 歌, 甚至自甘成为庄严的 “祭享” 的生命力量和人格光辉。 《十四行集》 中, 冯至还把蔡元培比作星座长 启示年轻人正确认识人生意义; 赞扬鲁 庚和启明, 迅四处受敌, 但他战斗不已, 承担起自己黑暗的命 运; 赞美梵 · 高画了引渡的船, 要把不幸者接过 来。这些伟大人物虽然身处困境, 但是都勇敢承 受了、 担当了、 克服了他们的命运, 展现了健美的 生命精神。 三、 在交流中拓展生命的广度 个体生命是孤独的, 但不是孤立的。 受雅斯 “爱的交往 ” 贝斯 思想影响, 冯至认为, 单纯的自 我体验和自我承担是不够的, 因此个人在现存中 要多经历, 多体验, 同时分担他人的苦乐, 在与其 他实存的精神交往中才能实现自我。 因此, 他一 方面强调“人到世上来、 是艰难而孤单 ” 的, 在遇 , “自己 见艰难, 遇见了恐怖等无法应付的情况时 , 独立成为一个生存者, 担当生活上的种种问题 ” 另一方面, 冯至又发现人与人、 与社会、 与宇宙万 物之间的关联和交流关系, 在为《大公报 》 撰写的 “新年致辞” 中, 冯至呼吁作家倾听人民生死挣扎 “和一切生存者息息相关, 的声音, 使文学 没有浮 [6 ] 夸” 。《十四行集 》 中, 诗人描述了人与周围环 / 哪阵风、 境的关系“哪条路、 哪道水, 没有关联, ” (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 ), 哪片云, 没有呼应 “有多少面容, 有多少语声 / 在我们梦里是这般真 / 不管是亲密的还是陌生: / 是我自己的生命的 切, ” ( 《有多少面容, ) 。 自然万物之 分裂 多少雨声 》 个体生命之间、 自然万物与生命之间相互敞 间、
第5 期
《十四行集》 陈正海: 冯至 中的生命维度
· 39·
开、 相互交融、 相互证实, 实现交流既是可能的, 也 是必要的。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 和《原野的小路 》 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 强调生命个体与自然万 、 物之间、 与他人之间“共在 ” 融合达到对自身有 通过体 限生命的救济。 个体生命空间是有限的, , “我们走过的城市、 / 都化成了我 验、 交流 山川, , 们的生命 ” 以包容万物的敞开性获得了空间的 无限性。个体生命长度也是有限的, 但是人类经 , “寂 寞 的 儿 验是无限 的, 通过相互拓展和承续 / 还有那些年纪青青的男女, /还 童、 白发的夫妇, 有死 去 的 朋 友, 他们都/ /给我们踏出来这些道 。年少的、 路” 年轻的、 年长的、 活着的、 死去的人 们的经历, 构成了人类的历史和经验, 而交流把这 些经验转化成个体生命的组成部分 。 四、 在探索中开掘生命的深度 冯至既是一个诗人, 也是一个哲人, 他在沉静 观察世界的同时, 把自己的哲学思考也渗透到体 特别是在人们忽视的事物中 验的自然生命之中, , 开掘生命的意义, 领略“意想不到的奇迹 ” 发现 “一个大宇宙” 。 冯至对于大自然有着独特的认识。1944 年 9 〈从浮 月, 冯至在一次哲学编译会上, 作了题为《 士德〉 里的“人造人 ” 略论歌德的自然哲学 》 的演 , “ ” , 讲 提出了 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的观点 认为
陈正海
( 安庆师范学院 监察审计处, 安徽 安庆 246133 )部探寻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诗歌, 诗人揭开经验和文化的遮蔽, 直面生存的虚无
和孤独, 以勇毅、 开放、 执著的精神, 不断开掘生命的深度、 广度和力度, 树立起一座健美充沛、 无限广阔的生命坐标。 关键词: 冯至; 十四行集; 生命; 维度 中图分类号: I207. 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4730 ( 2013 ) 05 - 0037 - 03
: “我们的时代使 是克尔凯郭尔对其时代的批判 人想到希腊国家解体的时代, 一切存在着, 但无人 相信它存在了, 那赋予这些尊重以效力的、 无形的 精神的结合已经消逝了, 所以这个时代是悲剧的, 同样又是喜剧的; 是悲剧的, 因为它在沦亡; 喜剧 的, 因为它还苟延存在, 因为总是永久的负担着无 ” 克氏语录也让冯 常的, 精神的负担着身体的。 至想到他所处的时代, 启发了他对时代精神和个 体生命存在状态、 境遇、 价值的思考。 30 年代 后 期, 诗人在抗战的炮声中来到昆 明, 上课之余, 或徜徉于田间地头, 或独步于山林 , , 野径 或独坐于长夜孤灯 眼前的云形树影、 往日 的生存经验, 还有抗日战争时期“整个中华民族 经受严峻的考验, 光荣与屈辱、 崇高与卑污、 英勇 牺牲与荒淫无耻” 都在这里聚拢交融, 诗人沉 潜到生命的本真状态, 在与宇宙万物、 与内在心灵
[2 ]295 [1 ]
对话中, 思索和探寻着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 , 对生命状态的认识更加准确、 深入。 如《看这一 队队的驮马 》 中, 冯至表达了人面对实在世界的 根本焦虑与困惑, 感觉生命如同一支驼队, 远远地 从天边出现, 又慢慢从天边消失, 又如同被水流裹 挟的泥沙、 空中消逝的清风, 走过了、 流过了、 飘过 了, 什么痕迹都不曾留下。生命在时间之流中, 像 没有根基的浮萍, 走过无数山水, 终究是“一无所 。诗人仿佛在叩问, 有” 到哪里去, 生 我从哪里来,
2013 年 10 月 第 32 卷第 5 期
网络出版时间: 2013 - 10 - 11 19 : 55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 Edition)
Oct. 2013 Vol. 32 No. 5
*
收稿日期: 2012 - 10 - 19 作者简介: 陈正海, 男, 安徽桐城人, 安庆师范学院讲师, 文学硕士。
· 38·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年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 命的根蒂和归宿在哪里 雨》 则透露出对于生命的不确定性和深切的孤独 感, 诗人感觉此在的生命个体虽然近在咫尺 , 但在 灵魂上却相隔万里, 就像眼前的铜炉和深山的矿 苗、 瓷壶和江边的陶泥, 同出一个母体, 却相距遥 不能给他人一点扶持; 又如同狂风中的飞鸟和 远, 微弱的灯红, 在风雨飘摇的世界中, 显得更加渺 “紧紧抓住 ” , 小、 孤独, 虽然想 但最终是徒劳和空 虚, 无法证实生命的存在。 二、 在担当中展现生命的力度 荒诞的生命体验激发了诗人的思索, 要超越 , 、 , 荒诞的生存状况 悲观 虚无是无用的 因为悲观、 虚无的生存态度只会让人陷入无法自拔的深渊 。 如何建构和拓展生命价值空间呢 ? 存在主义给了 : “存在主义的核 冯至启迪性的思考。 萨特认为 心思想是什么呢? 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 通过自由承担责任, 任何人在体现一种人类类型 — —这样的承担责任, 时, 也体现了自己— 不论对什 ” 也不管在任何时代, 始终是可理解的。 么人, 存在主义强调生存的荒诞性的同时, 也看到生命 是自由的, 生命的价值就在于选择当中, 因此也给 — —独立承担起生 人们确立存在意义提供了路径— 命的责任。秉持一种认真的生存态度, 实现真实 的存在, 这也是冯至 40 年代一以贯之的人生观 《里尔克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 念。他在 译 》 : “ , 序 中指出 谁若是要真实地生活 就必须脱离 开现成的习俗, 自己独立成为一个生存者, 担当生 活上种种的问题, 和我们的始祖所担当过的一样, ” 要让生命从有限走向 不能容有一些儿代替。 无限, 由虚无变为实在, 就必须以高度自觉的生命 意识, 以勇毅的精神, 去自我选择、 自我创造、 自我 。 担当 《十 四 行 集 》 为 杜 甫、 鲁 迅、 蔡 元 培、 歌 德、 梵·高各写了一首诗, 肯定他们严肃执著、 认真负 责的人生态度。以杜甫为例。 冯至写过《杜甫和 》 、 《歌德与杜甫 》 我们的时代 和《杜甫传 》 等有关 : “我个人在年轻 杜甫的文章、 专著, 他曾经说过 时曾经喜爱过唐代晚期的诗歌, 以及欧洲 19 世纪 浪漫派和 20 世纪初期里尔克等人的作品。 但是 从抗日战争开始以后, 在战争的岁月, 首先是对杜 甫, 随后是对歌德, 我越来越感到和他们亲近, 从 [5 ] ” 战争时期 他们那里吸取了许多精神的营养。 民族存亡、 民众苦难使冯至认识到杜甫道义自任 人生的重要意义。冯至说: 的执著精神对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