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 影响犯罪心理的主体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对同一需要,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活动
主要归因于人类意识的最大调节作用
正常的个体总是在不断地调节自己的需要来适应社会、法
律规范的要求。道德水平对个体的需要结构制约作用是不 容忽视的。
4、犯罪者的需要结构分析
犯罪者的需要大致分为:


合理需要
不现实的需要 不良需要
强烈、畸变的需要:需要内容的反常理、反社会性以及动能
4、犯罪的组织性 5、犯罪动因
6、犯罪认知
7、犯罪性质 8、犯罪高峰年龄 9、再犯可能性
1、在犯罪倾向方面的差异 青少年比中老年具有更高的犯罪倾向 2、在犯罪手段方面的差异 青少年犯罪的手段是以暴力性、直接性、模仿性为主要
特征的。
老年犯罪人很少使用暴力手段直接进行犯罪活动, 大多是非暴力的、间接的。
上述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适应于对传统犯罪者
或“街头犯罪”犯罪者生活方式的描述。
(一)在职业领域方面
1、社会闲散人员 2、有正式工作的,相对集中于所需专业技能或知识层次较 低的领域,缺乏专一和敬业精神; 3、“白领阶层”犯罪人的特点:物质生活的高消费和精神
(二)性别对犯罪类型和方式有影响
1、犯罪类型的差异 2、犯罪手段的差异 3、犯罪的年龄差异
1、犯罪类型的差异 女性:阻力不大、风险较小、不需多大体力的犯罪 交通肇事等过失犯罪的发生率比男性低得多 性犯罪 男女两性犯罪人在与被害人的关系上存在差异
2、犯罪手段的差异
3、在犯罪类型方面的差异
青少年犯罪:盗窃、抢劫、流氓、伤害、强奸
中年犯罪人:经济犯罪、财产犯罪、人身犯罪、性犯罪
老年人犯罪:人身犯罪
4、在犯罪的组织性方面的差异
青少年犯罪:纠合性,犯罪团伙是最突出的组织形态;
中老年人犯罪大多是单独进行
5、在犯罪动因方面的差异:犯罪动机形成和内容 犯罪动机的形成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
身心发育、社会环境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存在差异
犯罪行为差异
未成年:盲目性、突发性、纠合性、易反复性 成年:目的明确、有预谋、较隐蔽 老年:较少的攻击性,但更狡猾和隐蔽
(二)年龄与犯罪类型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关系
1、犯罪倾向 2、犯罪手段
3、犯罪类型
成的生理情况、心理和行为发展水平等因素。
这方面因素主要包括犯罪主体自身的生理因素、心理因 素及行为因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影响犯罪心理的生理因素 影响犯罪心理的心理因素 影响犯罪心理的行为因素 人格障碍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的生理因素
是与犯罪心理有关的生理因素的总称 生理因素是个体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必要的生理前提和基础。 生理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主体犯罪心理形 成的条件,只是为犯罪提供可能性。 年龄因素、性别因素
青少年:偶发性、冲动性、情境性、互感性、易受暗示性
微观环境及特定的刺激情境对青少年犯罪动机形成的影响,
要大于它们对老年犯罪动机的影响。
犯罪动机的内容
青少年:简单,出于满足暂时需要;游戏性,宣泄过剩 精力和情绪;易变
中年人:动机明确,有准备、有预谋、有步骤、有理智
地进行犯罪活动。


生理性的需要(物质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
社会性的需要(精神的需要百度文库——高级需要
马斯洛阐述了需要层次的理论。人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不 同层次的需要,构成了需要的有序系统。 (1)人的生理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社交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如果低级需要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则高级需要也就不能充 分实现。
提问:
1、学习犯罪心理的原因和目的
2、人都有性格,性格基本稳定,用简短的文字表述性 格最突出的优点,这样的性格来自于哪些因素? 行为选择、职业选择、性格都是来自于这样那样的因素, 那么犯罪人为什么要犯罪?他是受什么因素影响的?
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结果
影响犯罪心理的主体因素,是指犯罪人犯罪心理赖以形
单位家庭忽视了对30岁以下公职人员的法治教育;
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缺乏; 一些年轻人交友不慎,人格不健全。
“三高一低”的共同特征:
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
低年龄
26岁至40岁:犯罪技巧成熟,犯罪的成功率提高,犯罪
的主动性增强,主观恶性程度加深,犯罪心理难于控制
和矫正。 40岁至55岁:犯罪向智能型发展,体力型犯罪降为次要 地位,经济、诈骗等犯罪行为的比例有所上升。
以偷窃、滋事和斗殴为主,带有试探性。 15岁至25岁:若出现社会化缺陷,易形成犯罪心理。 以抢劫、杀人和伤害、性犯罪为多,诈骗及其他经济 犯罪, “26岁现象”
平均年龄为25.6岁,故称之为“26岁现象”。
犯罪原因归纳为8点: 错误的金钱观的影响; 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不择手段; 人生阅历浅薄、法律意识欠缺; 为家人解决困难; 社会环境使年轻人盲目追求高消费;
56岁以上:老年期, “第二儿童期”
犯罪比例明显下降,多以弱小为侵害对象,以智力型犯 罪为主。 智力性、隐蔽性、间接性 目前老年强奸犯罪所占比例有扩大的趋势; 职务犯罪的“59岁现象”
“59岁现象”又称“最后捞一把”现象,是指领导干部
在即将离退休前夕,大肆贪污受贿的现象。 三种心态的作祟: ⑴“权力即是金钱”的心理 ⑵“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⑶侥幸心理
三、偏执变异的性格
性格是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环境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性格主要体现在个人的社会行为上,标志着个人的品德, 决定个人行为的性质。
犯罪行为与不良性格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走向犯罪道路前已经具有的不良性格特征
在“不安宁、不稳定、易冲动”等情绪特征方面,有极端
表现的占23%,明显表现的占47%,无表现的占30%;
表现的占9%,明显表现的占61%,无表现的占30%;
以“心怀不满、常寻发泄”等情绪特征对社会方面,有 极端表现的占9%,明显表现的占42%,无表现的占 49%。
四、薄弱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的。 任性、固执,挫折耐受力差,易受消极因素的影响
五、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3)动能的高强度——引起的内心体验的深刻性
(二)犯罪动机与犯罪心理 犯罪动机的形成是犯罪心理形成的起点和标志。
犯罪动机的形成:P116
1、需要 2、诱因刺激【犯罪诱因概念P111,犯罪诱因与犯罪对象】 3、消极情绪的积累 4、激情反应
5、挫折感
6、动机斗争
的高强度
表现: (1)内容的反常理——结构的不合理 ①个人主义需要在需要结构中占有突出地位并极端发展; ②生理欲望或较低级的需要在需要结构中占有突出地位。
(2) 反社会性——满足方式的反社会性
个体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需要来适应环境要求,导致需
要和欲望的极端发展和恶性膨胀,并与社会要求相背离。
一、年龄因素
(一)犯罪率的高低与年龄相关
(二)年龄与犯罪类型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
(一)犯罪率的高低与年龄相关
人一生有三个犯罪高峰年龄段
1、青少年时期:15、16到25岁左右 2、中年人:35到45岁、50岁左右 3、老年期
婴儿期和幼儿期
11岁到15岁: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始发阶段。犯罪行为
老年人:生活变故造成的社会化缺陷
6、在犯罪认知方面的差异: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
认知结构
青少年:不稳定、肤浅的错误观念 中老年人:深刻的思想根源和认知基础
认知水平
青少年:认知能力低
7、在犯罪性质方面的差异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对人民安全感的威胁要远远 高于中老年犯罪。
一、低级的认知水平
二、个性倾向性中的不良因素
三、偏执变异的性格
四、薄弱的自我控制能力
五、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能力因素
一、低级的认知水平
1、阴暗的世界观 2、病变的人生观 3、扭曲的道德观 4、淡薄的法纪观
二、个性倾向性中的不良因素
需要 动机
(一)需要与犯罪心理 1、需要的内涵
女性:多依靠智力而非体力,方法具有隐蔽性,且经常
使用简单或间接的犯罪手段,依附性
多采用投放危险物质或麻醉的方法,或借用男性之手进 行犯罪 色情引诱 抢劫犯罪和诈骗犯罪
男性:多依靠体力,方法具有暴力性,且经常使用凶器
3、犯罪的年龄差异 各年龄阶段数量的分布具有不同特征: 男性相对集中、女性较为分散;
(一)性别影响犯罪的主动性 (二)性别对犯罪类型和方式有影响
(一)性别影响犯罪的主动性
男性: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自主性,动机形成具有激情 性、冲动性特点,并且犯罪行为多带有游戏性特征 女性:犯罪心理形成多是被动的,动机形成往往讲过较 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和心理准备,且女性犯罪多具有明确 的财产或人身动机
生活方式折射着人们的社会的、心理的、道德的及其他方 面的关系,是人们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需要方式的综合。 包含有主观的成分 (一)职业领域 (二)青少年的学习
(三)业余生活
《犯罪人的生活方式》:“较之他们的亲友,犯罪人的
社会行为表现出较少的谨慎和克制……他们抽烟、酗酒 并且赌博。他们有着更快的生活节奏,经常外出流荡, 并有性关系混乱的倾向。较之他们的父辈,犯罪人有着 更多的逃学现象,并且一般学业不佳。他们常常能比一 般人赚更多的钱,但从事的工作任职要求低,没有发展 前途。他们花销更快,很少节俭,更经常地处于失业和 负债境地。”
第四章 影响犯罪心理的主体因素
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是指那些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发
展、变化直至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的因素。 P32 凡事有原因,原因多方面,往往包括主观和客观的原因。 主体外因素就是主体之外的客观的客体的原因。
主体外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情境因素
三类。 主体因素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三类。
男性多集中于青少年,女性犯罪并无明显高峰期,多发
于中老年。
第二节 影响犯罪心理的心理因素
影响犯罪心理的心理因素,即犯罪主体原有的个性心理结
构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 这些因素驱使主体格外关注并有选择地吸收外界各种易致
罪的不良因素,从而最终内化为其犯罪心理,进而外化为
犯罪行为。 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其心理发 展的方向。 主体不良心理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根据。
在“胆大、不畏难、任性、难自制”等意志特征方面,有 极端表现的占18%,明显表现的占60%,无表现的占 22%; 对现实的态度,以“自尊、自大、私欲炽盛”等情绪特征
对己方面,有极端表现的占18%,明显表现的占58%,无
表现的占24%;
以“多疑喜嫉、常怀敌意”等情绪对他人方面,有极端
26-44岁
45岁以上
36 %
6%
二、性别因素
女性犯罪数量要比男性低得多,二战后各国女性犯罪总数都有不同程
度的增加。
两性差别是犯罪倾向差异的重要原因。 1、身心的差异 攻击性弱;
2、体质和精神上的品质
3、社会活动范围相对较小
较少冲动性
犯罪可能性小;
发生社会冲突和矛盾的可能性小
2、需要的分类
3、对同一需要,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活动 4、犯罪者的需要结构分析
1、需要的内涵
需要,是指有机体为维持其生存与发展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
在欲求。
需要是人的个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的行为动力的 内部源泉。
人的需要具有主观性,人的需要又是客观的
2、需要的分类
8、在犯罪高峰年龄方面的差异
犯罪高峰年龄是指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犯罪率最高、
犯罪行为最集中的年龄阶段。 早期犯罪学人类学派:20-40岁 英国:14-17岁 日本:未满20岁
美国:18——20岁
9、再犯可能性方面的差异
初犯年龄,即个人初次违法犯罪时的实际年龄。一般 认为,初犯年龄越低,再犯的可能性越大。 年龄 25岁以下 再犯率 4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