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学》课件:平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3)跨步调节机制: 当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加,质心超出
其稳定极限,髋调节机制不能应答平衡的变化时,人体 启动跨步调节机制,自动地向用力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 一步,来重新建立身体质心支撑点,使身体重新确定能 实现稳定站立的支撑面,避免跌倒。
25
二、平衡反应及其表现方式 (一)平衡反应 平衡反应是指平衡状态改变时,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
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运动时间。 反应时间是指从平衡状态的改变到出现可见运动的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从出现可见运功到动作完成、建立新平衡
16
(1)视觉系统: 由视网膜收集经视通路传人视中枢,提供周同环境、身体运动和
方向信息。在环境静止不动的情况下,视觉系统能较准确地感受 环境中物体的运动以及眼睛和头部的视空间定位。当身体的平衡 因躯体感觉受到干扰或破坏时,视觉系统通过颈部肌肉,缩使头 部保持向上直立位和保持水平视线来使身体保持或恢复到原来的 直立位,从而获得新的平衡。
18
3)前庭系统:包括三个半规管。 在躯体感觉和视觉正常的情况下,前庭冲动在控制人体质心位置上的作
用很小。当躯体感觉和视觉信息均不存在(被阻断)或输入不准确而发 生冲突时,前庭系统的感觉输入在维持人体平衡 就变得非常重要。
19
2、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
共百度文库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3种。
5
小脑共济失调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和调节
随意运动。
6
基底节共济失调 此类病变的受试者主要是肌张力发生改变和随意运动功能障碍,
表现为震颤、肌张力过高或低下、随意运动减少或不自主运动增 多。 (1)震颤: (2)舞蹈病: (3)手足徐动症: (4)抽搐: (5)肌张力障碍症:
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 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案。
20
3、运动控制 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后下达运
动指令,运动系统不同的协同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 将身体质心调整到原来的范围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21
当平衡发生变化时,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性协 同运动模式来应变,包括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及跨 步调节机制。
13
人体平衡(balance,equilibrium)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 通过自发的、无意识、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稳定的能力。
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卧、坐、站立、行走)所依靠的 接触人体站立时的支撑面,为两足及两足之间的面积。
14
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 一般认为,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 感觉输入 中枢整合 运动控制
前庭系统、视觉调节系统、身体本体感觉系统、大脑平 衡反射调节系统、小脑共济协调系统以及肌群的力量在 维持人体平衡方面亦起着重要作用。
15
1.感觉输入 人体站立时身体所处位置与地球引力及周围环境的关系
通过视觉、躯体感觉、前庭觉的传入而被感知。 适当的感觉输入,特别是躯体、前庭和视觉信息对平衡
的维持和调节具有前馈和反馈的作用。
9
评定方法 协调实验 1、平衡协调试验 2、非平衡协调试验
10
11
12
平衡功能的评定 平衡( balance,equilibrium)是动作的基本保证,要使
活动的身体保持平稳、准确,就须有良好的平衡与协调 功能。 平衡与协调功能关系密切,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 维持体正常的活动。
2
协调障碍 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前庭、小脑
和锥体外系的参与,协调障碍是指笨拙的、不平衡的和 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 共济失调。
3
协调障碍产生的因素 协调性运动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小脑、
基底核、脊髓后索)的病变所致。 小脑对协调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当大脑皮层发出随
7
3.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脊髓后索病变造成深感觉障碍,此类受试者不能辨别肢
体位置和运动方向,行走时动作粗大,迈步不知远近, 落地不知深浅,踩棉花感,并需要视觉补偿,常目视地 面行走,在黑暗处则难以行走。检查时会发现震动觉、 关节位置缺失,闭目难( Romberg)征阳性。
8
(四)常见表现 1.协同不良 2.辨距不良 3.眼震 4.意向震颤 5. 失平衡
22
1)踝调节机制: 是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撑面上,受到一
个较小的外界干扰(如较小的推力)时,身体质心以踝 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以调 整质心,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23
2)髋调节机制: 正常人站立在较小的支撑面上(小于双足面积),(或)
受到一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体前 后摆动幅度增大,为减少身体摆动,使身体质心重新回 到双足范围内,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 质心和保持平衡。
意运动的命令时,小脑便产生了制动用。当大脑和小脑 发生病变时,四肢协调动作和行走时的身体平衡发生障 碍,前庭迷路系统统、本体感觉与视觉的异常也可造成 协调运动障碍;协调性运动障碍还包括不随意运动以及 由于肌肉的痉挛、肌肉肌腱挛缩造成的运动异常。
4
(三)协调障碍常见类型 根据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病变部位,共济失调分为小脑
协调与平衡评定
1
协调( 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衡、准确、有控制 的运动能力。正常的随意运动需要若干肌肉的共同协作 运动,当主动肌收缩时,必有拮抗肌松弛、固定肌的支 持固定和协同肌协同收缩,才能准确地完成一个动作, 肌肉之间的这种配合运动称为协调运动。协调运动主要 表现为产生平滑的、准确的、有控制的运动,同时伴有 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
17
(2)躯体感觉: 平衡的躯体感觉包括皮肤感觉(触、压觉)和本体感觉。 在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的过程中,与支撑面相接触的皮肤触、压
觉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有关体重的分不情况和身体质心的位置; 分布于肌肉、关节及肌腱等处的本体感受器(螺旋状感觉神经末
穰收集随支撑面变化的信息,经深感觉传导通路向上传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