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化滞汤与多潘立酮治疗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120例临床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仁化滞汤与多潘立酮治疗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120例临
床观察
[摘要] 目的比较三仁化滞汤与多潘立酮治疗良性十二指肠淤
滞症的疗效。方法 120例复发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三仁化滞汤组)和对照组(多潘立酮组),每组60例。试验组餐前服三仁化滞汤,每天1剂,分3次服用;对照组服多潘立酮,每次10 mg,1日3次。疗程1个月,随访6个月。结果两组在痊愈率和复发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三仁化滞汤对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值得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三仁化滞汤;多潘立酮;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
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是指十二指肠第三部(横部)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所致的肠腔梗阻[1],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梗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呃逆,恶心及呕吐是常见的症状,多在饭后出现,呕吐物含有胆汁,症状可因体位的改变而减轻,如侧卧、俯卧、胸膝位时症状可减轻。如不能缓解,长期发作,可导致消瘦、脱水和全身营养不良。该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临床尚缺有效治疗药物,本研究旨在探讨三仁化滞汤对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患者疗效及再复发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0~2009年门诊及住院患者120例,均为符合临床诊断[2]的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复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60例,男22例,女38例,年龄29~81岁,平均(58.7±12.1)岁,病程1个月~12年;对照组60例,男21例,女39例,年龄32~79岁,平均(57.3±12.4)岁,病程2个月~10年。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发作时均采用休息、禁食等治疗,缓解后进半流食。治疗组:餐前服用三仁化滞汤(由杏仁(炒)10 g、白豆蔻10 g、滑石10 g、白通草10 g、清半夏10 g、制南星10 g、甘草10 g、泽泻10 g、竹茹10 g、茯苓10 g、黄连10 g、竹叶10 g、当归12 g、白芍12 g、厚朴12 g、败酱草15 g、生苡仁15 g组成),1剂分3次,3餐前服用;对照组:餐前服用多潘立酮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h10910003),每次10 mg, 1日3次。疗程1个月,随访6个月。
1.3疗效判定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判定标准》[3]制定。痊愈:治疗后患者症状全部消失,并随访6个月无复发;有效:治疗后主要症状消失,或临床痊愈患者6个月内复发;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或症状加重后改手术治疗的。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统计描述用各类的例数和百分比表示,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分析
两组临床等级疗效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痊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1。2.2复发率分析
试验组随访期间有7例复发,复发率为11.7%;对照组有17例复发,复发率为28.3%。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5.208,p=0.022)。
3讨论
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是肠系膜上动脉或其分支压迫十二指肠水
平部或升部引起十二指肠间歇性发作的慢性肠梗阻。其发病原因多为先天性解剖变异和(或)后天性因素引起局部解剖的改变,使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导致十二指肠淤滞和扩张。主要因素有:(1)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的角度过小:十二指肠水平部位于腹膜后,从右至左横跨第三腰椎和腹主动脉,其上前方有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神经鞘骑跨。肠系膜上动脉一般在第一腰椎水
平处分出,与腹主动脉呈50°~60°。正常成人在十二指肠水平部前方有时可见肠系膜上动脉的压迹,如果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的角度过小,或肠系膜上动脉从腹主动脉的分支部位过低,可压迫从中间通过的十二指肠引起梗阻症状。(2)十二指肠位置高:由于十二指肠悬韧带过短或增厚,致使十二指肠位置较高,引起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压迫症状。(3)手术后粘连:腹腔内手术后粘连牵拉肠系膜可造成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水平部的明显压迫。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十二指肠水平段或升段在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膜后固定组织(如腹主动脉和脊柱)的前后夹持下遭致压迫所致。主要包括:(1)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成为锐角;(2)十二指肠与肠系膜上动脉分支的距离短缩;(3)内脏下垂;(4)胎儿期肠管分流异常等。
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中医病因病机有4类[3-5],即脾胃虚寒、胃中积热、痰浊阻胃、瘀血积结。十二指肠淤滞症以胃中积热和痰浊阻胃最为突出,治疗应以清胃泄热,和胃降浊为法。三仁化滞汤由古方三仁汤加味而成,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乃治湿温初起,湿重热轻者,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同时加入黄连、败酱草、制南星加强清热化滞之功。杏仁:苦、微温,归肺、大肠经,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白豆蔻:辛、温,归脾、胃经,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的功效。生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大肠经,有利水渗湿、除痹、清热排脓、健脾止泻的功效。飞滑石:
甘、淡、寒,归胃、膀胱经,有利水通淋,消解暑热的功效。白通草:甘、寒,归心、小肠、膀胱经,有清热利湿、通下气的功效。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有清热除烦、利尿的功效。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有行气燥湿、降逆平喘的功效。清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制南星: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的功效。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膀胱经,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的功效。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有利水渗湿,泄热的功效。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竹茹:甘、微寒,归肺、胃、胆经,有清化痰热、除烦止呕的功效。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败酱草: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的功效。白芍:苦、酸、微寒,归肝经,有平抑肝阳,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功效。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三仁化滞汤具有清热利湿、宣畅气机、防烦止呕的作用,治疗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总的有效率与西药多潘立酮相当,但在治疗的痊愈率和复发率方面三仁化滞汤优于多潘立酮,值得进一步对三仁化滞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