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大名曲 1、广陵散 2、高山流水 3、平沙落雁 4、酒狂 5、关山月 6、潇湘水云 7、阳关三叠 8、梅花三弄 9、胡笳十八拍 10、幽兰
名曲简介 《高山流水》 为中国十大名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 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 “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 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 乐曲高妙。有同名电视剧《高山流水》。 名曲溯源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音。伯牙所 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鼓琴而志在 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 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 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 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 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 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 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 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 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 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 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 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 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 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 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的淡泊境界。
乐曲赏析 《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 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 流水:古琴曲,乐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 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 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 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 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 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 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 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见清刊本《琴学 丛书· 流水》之后记,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 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琴学丛交· 流水》后记)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 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 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 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 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 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 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 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 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 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 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 《诗经· 周南· 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 小雅· 鹿 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 经· 小雅· 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 小雅· 鼓钟》: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 小雅· 甫田》:“琴瑟击鼓,以 御田祖”;《诗经· 鄘风· 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 《诗经· 郑风· 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 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 乐器。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 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小说、戏文、绘画、 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 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所以说, 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 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 今天。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 象征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 “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 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 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 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 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 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阳关三叠》
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也是我 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 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这首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著 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 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 城曲》、《阳关曲》。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 谱便已失传了。目前所见的古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 歌改编而成。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 年(1491)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而目前流行的曲谱原 载于明代《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 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新中国成立后,王震亚将其 改编为混声合唱。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 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 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 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 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 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 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 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 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 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 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 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 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古琴
——文化探讨
古琴简介
•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 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 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 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 余年,据《史记》载,琴 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 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 “古”字,被称作"古琴"。 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 台上的古老乐器。
意境
《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 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 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此曲: “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 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 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 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 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 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结构示意图 :
琴面
Biblioteka Baidu
琴底
琴侧
古琴造型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 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 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 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 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 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 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 佩等。 古琴的十四个普通的琴式:仲尼式、伏羲氏、列子式、 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蕉叶式、神农式、响 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鹤鸣秋月式。其中最著 名的九霄环佩就是伏羲式
琴式
弹奏方法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 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 个、按一百四十七个。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 挑、勾、音剔、打、摘、轮、拨刺、撮、滚拂等;左手有吟、 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 等. 古琴断纹 指琴表面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所形成的各种断 痕。断纹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 纹断、流水断、龙鳞断等。一般来说,琴不过百年不出断纹, 而随年代久远程度不同,断纹也不尽相同,是鉴藏古琴的主 要依据之一。目前古琴表面也可以人工仿造出断纹来,主要 用火熏烤出来!
《平沙落雁》歌词 第一段 万里微茫 鸿雁来也楚江空,碧云天净。长空一色,万里动微茫,江涵秋影。 第二段 江涵秋影 江涵秋影,风潇潇,送旅雁南归。只见那一双双封,摆列头着字样儿在天际。 数声嘹唳也,不胜怨,谁知。 第三段 栖宿平沙 楚江秋老,萧疏两岸芦花。和那千树丹枫,一轮明月,的也风波荡漾,吹动雁 行斜。又见雁行儿背流霞,向那水云落下。呀呀的渐离的云汉路,而共立在那平沙。 相呼唤也吱喳,无羁绊的也堪夸。 第四段 惊飞不定 夜深人静也,底事又惊飞,栖止不定。只听哑哑的也一声清,扑扑的乱攘波影, 纷纷的嘈杂也恁悲鸣。想只为江枫渔火相近了芦湖,怕受人机矰。故不辞劳顿也, 冥然避戈腾。 第五段 朴落江皋 试看他飞上云端,扰扰攘攘,只在空际回旋。猛可的又群然一声划剌江皋。乍 静也。却又哀鸣转高。声声也嗷嗷,以诉说劬劳也,怆然封月哀号。 第六段 余音娓娓 数声急骤,乍因何事侜张,却又从容作软商量。鸣声渐缓,余音娓娓,直数到 月移砧断,漏尽更长。 尾声 孤客不堪听,最可怜山高月冷。
《平沙落雁》
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 胸。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 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 《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 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 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 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 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 二寸(6公分左右)。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 凸起,分别像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 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 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 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 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 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 文武七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