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族教育促进民族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民族教育促进民族繁荣
为发展南宁市民族教育事业,维护少数民族受教育的合法权益,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南宁市民族教育条例》提出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民族教育事业及其基本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注重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本课题组对南宁市民族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作了调查,结果显示南宁市民族教育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探讨做好南宁市南宁市民族教育事业对策:做好南宁市“十三五”民族教育规划内容编制工作;推动县(区)财政设立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经费;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中小学农村教师特别是壮汉双语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和完善少数民族学生帮扶助学制度;丰富民族教育资源。
标签:民族教育;民族繁荣;南宁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南宁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区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国家、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做好民族教育工作作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采取各种措施,多方筹措资金,狠抓项目落实,不断推进首府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1、相继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民族教育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近年來,著力推进民族教育法制化进程,深入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了《南宁市民族教育条例》《南宁市社会用字管理暂行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关于加强我市壮文进校实验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南宁市寄宿制民族班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为民族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政策法律保障。同时,结合落实中央、自治区、市“十三五”规划建议,认真做好南宁市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民族教育规划内容的编制工作。
2、贯彻落实民族政策,积极发展民族教育
(1)加强民族教育师资培训。近年来,南宁市大力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骨干教师、校长培训工程”等活动,据统计,2010年~2014年,举办市级以上教师培训项目400多期,培训中小学校长、教师12万多人次。其中2014年组织开展市级以上各类培训110期,累计培训教师3.1万人次。这些培训使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2)加强民族学校建设。为加快民族学校发展,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水平。截止到2016年春季学期全市独立设置少数民族小学有9所,教学班达到79个。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中学有15所,教学班达到456个。民族学校中的少数
民族学生占学校人数的比例为:小学95.53%,普通初中73.79%,普通高中78.97%。
(3)保障民族地区学生入学率。认真落实南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贯彻实施资助政策,探索构建南宁市中职国家助学金集中发放模式,被教育部、财政部称为“南宁模式”在全国推广;2009年1月~2014年12月,各类学生资助项目投入资金22.38亿元,受惠学生达239.03万人次。对民族贫困生的资助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截至2016年6月,共发放8812.34万元用于资助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家庭困难寄宿生,极大的改善其生活条件;认真落实对少数民族考生降分录取优惠政策,近年来,全市高校录取的少数民族的比例和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比例大体相当。
(4)中考增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2006年开始,南宁市教育局将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中考范围。南宁市体育中考除跑、跳、力量3大常规项目外,民族体育类项目抛绣球、踢毽子等也颇受考生欢迎。这些少数民族体育类项目的设立充分体现了南宁市民族教育的特色,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可以从中自行选择项目进行考试,以充分发挥考生的个性与特长。
(5)在民族聚居地区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自2013年起在继续做好纳入国家试点的上林、马山、隆安三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基础上,将上林、马山、隆安三县县城公办学校和武鸣、宾阳、横县三县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学生纳入南宁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所需经费由市财政统一筹措。2014年全市共安排2.20亿元,2015年全市共安排3.27亿元;2016年共安排4.27亿元。这意味着全市学生营养午餐计划已在南宁六县全面铺开,受益学生将近40万人,极大促进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有力地巩固了六县义务教育发展。
(6)率先在全区设立市本级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市本级财政每年专项安排资金200万元,是用于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进校园、民族文化进校园、解决壮汉双语教育特殊困难以及少数民族边远村屯教学点扶持等工作,成为全区14个地级市中第一个设立市本级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的城市。
3、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1)率先在全区开展民族风情进校园活动。为推进民族文化健康发展,展现民族风采,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南宁市率先开展民族文化“三进”活动。2011年,南宁市民族文化“三进”活动领导小组授牌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南宁市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等15个中小学校为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校园示范学校,通过以点带面掀起南宁市民族团结教育的高潮。从最初只针对15所民族团结教育进校园示范学校,扩展至目前覆盖全市200多所学校的师生。各中小学校把民族团结教育与德育教育列入教学计划,积极探索开发民族文化系列校本教材,形成了系列化课程,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民族风情进校园活动作为“三进”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到了国家民委和自治区民委的充分肯定。
(2)保证民族教育课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严格按要求开好、上好民族团结教育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小学阶段以民族知识启蒙为主,初中阶段以民族政策常识教育为主,高中阶段以民族理论常识教育为主;保证教育活动时间,小学和初中保证每学年10~12个学时,普通高中8~10个学时,中职学校12~14个学时。各中小学校能够按照要求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教材主要使用全国统编并免费发放的《民族团结教育读本》。(3)注意与学科教学特点相结合。除了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外,各学校还根据各学科特点深入挖掘民族教育渗透点,将民族教育课程与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紧密结合起来。比如,美术课画民族画、剪贴民族作品,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民族工艺品;音乐课唱民族歌、跳民族舞、学民族乐器;体育课将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操编排到教学之中,训练抛绣球、三人板鞋、打陀螺、踩高跷、顶竹杠等体育项目等等。通过学科渗透,使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4)开展特色民族教育宣传活动。南宁市各中小学定期开展“三月三”等民族节庆活动,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促进各民族同学们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和谐互助的感情。马山县开展“马山文化三宝”进校园活动,在全县10所学校开展试点,并分别在城北小学、百龙滩勉圩小学、加方初中设立三声部民歌教学基地、会鼓教学基地、扁担舞教学基地,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了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壮、汉双语教学效果良好
壮汉双语教学是结合壮族地区教育实际实施的一项民族教育内容,旨在减少语言沟通障碍,激发壮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壮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目前,全市共有27所小學、8所民族中学开设壮汉双语教学实验,共有在校生2450多名。认真贯彻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的壮文进校“十六字”方针精神,充分发挥母语在帮助学生学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探讨壮汉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在学生在学好壮语文的基础上,提高汉语文水平,达到壮汉兼通。南宁市小学和初中均使用教育厅统一编制的教材进行教学,效果良好。
二、当前民族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民族师资资源匮乏
因受编制限制,目前各校民族教育均没有专职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一些边远地区的学校甚至存在一人代多科的现象,兼职上民族教育课的教师没有教师参考用书,也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都是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自己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渠道查找材料,在课堂内容的深入和广度拓展上受到很大限制。不少县区学校民族教育教材是循环使用,因为各年级人数存在差异,有时有些年级甚至不能保证人手一册。
2、办学经费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