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戏曲中的少数民族语(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外在《卢龙塞略》卷十九、二十译部上上卷 所收蒙古译语《生灵门》:“骂曰莎可,一曰哈剌。” 是知“哈剌”又有骂的意思。
哈敦 元明间·无名氏《岳飞精忠》一、白:“帐
房里藏着俊哈.敦.,吃的醉了胡厮闹。” 明·黄元吉《流星马》二[上小楼]白:“(正
旦云:)莽古歹、者古歹撒答哩备,哈.敦.扫者。” 又云:“哈.敦.锁胡塌八杯。”又云:“我是金牙 实不中,正望妇女双结亲,不想可是他老婆, 通事也,入你哈.敦.五都魂。”
王学奇:宋元明清戏曲中的少数民族语
均可证。 (三) 囗·无名氏散套[般涉调哨遍]《大打围》:
“酥泛酒银瓶锣锅里旋,盐烧肉钢签上叉,打 剌酥哈.剌.扑哈,土思胡先把,蒙赤兔忙拿。”(见 明·郭勋辑《雍熙乐府》卷七)
以上“哈剌”,汉语是黑色的意思。《华夷译 语·声色门》、《鞑靼译语·声色门》、《登坛必究》 卷二二所载(蒙古)译语《衣服门》,“黑”皆作“哈 剌”。钦定《元史语解》第二四回(名物门)注曰: “哈喇:黑色也。卷一四九作哈剌。”《至元 译 语 · 颜 色 门 》“ 黑 ” 作 “ 匣 剌 ”。“ 匣 剌 ” 与 “ 哈 剌”、“哈喇”俱音近义同。《元史·王珣传》:“珣 貌黑,人呼为哈剌元帅。哈剌,中国言黑也。”《高 丽史·元卿传》:“卿幼习蒙语,屡从王入朝,世祖 常呼之曰纳麟哈剌,以其应对详敏,举止便捷,故 曰纳麟,须髯美黑,故曰哈剌。”清·陈康祺《郎潜 纪闻三笔》卷五:“哈喇,黑色也。”以上并可证。
额薛,《元朝秘史》旁译“不曾”;额薛兀,旁 译“不曾”、“不曾么”,并屡见。“打剌苏额薛悟”, 是说“酒也不曾饮”。
多额”、“额朵额”音俱相近也。又《元朝秘史》:额 多额,旁译“今”或“如今”,屡见;并可证。
伏以 明·无名氏《苏武牧羊记》十七、白:
“(末:)你是南朝人,必知礼数,你权为傧 相便了。(净:)伏.以.!李奴罗言有请。(小生:) 十二峰头云两合,天地交泰。(净:)伏.以.!花 花公主耶步。”
哈撒,哈纚,“问”的意思。《华夷译语·人事 门》、《卢龙塞略》卷十九、二十译部上下卷所收蒙 古译语《生灵门》,皆谓“问”为“阿撒黑”,《鞑靼 译语·人事门》谓“问”为“阿撒”,鞑靼馆下续增 《华夷译语·人事门》谓“记问”为“脱黑脱阿阿 撒黑”。阿、哈音近,故哈撒、哈纚、阿撒、阿撒 黑,皆一词之声转。
哈剌赤 元明间·无名氏《阴山破虏》一、白:“人
人英勇,个个争先。哈.剌.赤.招展到云月皂雕旗, 秃鲁赤摆列着朱缨画戟。”
哈剌赤,蒙古语,指牧马人。《元史·兵志三》: “牧人曰哈赤、哈剌赤;有千户、百户,父子相承 任事。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十月各至 本地。”《元史·吐吐哈传》:“班都察举旗迎降,世 祖令掌尚方马畜,岁时挏马乳以进,色清而味美, 因目其属曰哈剌赤。哈剌赤,译言黑马乳也。”此言 呼 牧 马 人 为 哈 剌 赤 之 由 来 也 。《 至 元 译 语 · 君 臣 门》:“牧马人:木里赤。”元·陶宗仪《辍耕录》 卷十“马判”条:“乌剌赤,站之牧马者。”按:木 里赤、乌剌赤,皆“哈剌赤”之异译。又“哈”、“阿” 音近,哈剌赤,意犹“阿堵兀赤”,请参见该条。
明·无名氏《苏武牧羊记》三、白:“早 上奉狼主之命,但有中国来的使臣,符验上有 名字的呢留下,没有名字的,一概都哈.兰.了。”
清·朱 《翡翠园》十七[香柳娘·前腔] 白:“直弄到死罪,今日王府里旨意下来,正 要哈.喇.。”
哈喇,蒙古语,谓杀死。《华夷译语》下:“杀 曰阿兰,即哈剌也。”哈剌,即“哈喇”的异写,又 作哈剌儿、哈兰、阿兰,音近义俱同。盖译语无正 音故也。
-3-
第 23 卷第 3 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3 期
哈茶儿 哈搽儿 明·黄元吉《流星马》二[干荷叶]白:“民安
倚看大牙儿哈.茶.儿.铁儿高赤呵妈萨赤来者备。” 明·无名氏《万国来朝》二、白:“腾克
里唤做青天,哈.搽.儿.唤做地下,打剌酥唤做好 酒,紫皮蒜唤做忒剌。”
哈茶儿,一译“哈搽儿”,蒙语,汉语呼做“…… 里地”。《鞑靼译语·地理门》:“地:合札儿。”《至 元译语·地理门》:“地:合掣儿。”《华夷译语·地 理门》:“地:哈察儿。”《登坛必究》卷二十二所载 (蒙古)译语《地理门》:“地:噶扎儿。”《卢龙塞 略》卷十九、二十译部上下卷所收蒙古译语《地理 门》:“地曰哈札儿。”按:哈茶儿、哈搽儿、合札儿、 合掣儿、噶扎儿、哈察儿、哈札儿,音近义并同。 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曰:“字虽异而声相近, 盖译语无正音故也。”
哈哩 明·朱有燉《桃源景》四[倘秀才]:“他回
去也道一声哈.哩.。” 明·汤显祖《牡丹亭》四十七[北尾]:“曳
喇曳喇哈.哩.。”
-2-
哈哩,蒙语,汉语曰“回”。《华夷译语·人事 门》、《卢龙塞略》卷十九、二十译部上下卷所收蒙 古译语《生灵门》,皆呼“回”为“哈里”,《鞑靼译 语·人事门》呼“回”为“合里”,《武备志》收《蓟 门防御考》载(蒙古)译语,呼“回”为“哈力”。 哈哩、哈里、合里、哈力,皆译音的不同用字,而 其义则一。《桃源景》剧且明言“他回去也道一声哈 哩”。皆其证。
伏以,蒙语中用为招呼词、惊叹词,相当汉语 中的“喂”、“嘿”。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研究室编《蒙 汉辞典》第 710 页:“hoyi,喂、嘿(招呼人或惊叹 的口气)。”
罟罟(gǔ gǔ) 元·无名氏小令[柳营曲]《风月担》:“达
达搜无四两,罟.罟.翅赤零丁,舍性命将风月担 儿争。”
元·刘廷信小令[寨儿令]《戒漂荡》:“达 达搜没半星,罟.罟.翅赤零丁,舍性命把风月担 儿争。”
(二) 明·黄元吉《流星马》二[干荷叶]白:“(通 事云;)也麦哈.剌.咬儿赤剌。(旦儿云:)官人 不省的达达官人番语,我则说的汉儿话。(通 事云:)你是汉儿人,你不省的达达番语,我 问你是什么人。”
哈剌,汉语谓“人”。《元朝秘史》通常作“哈 兰”,偶尔作“哈剌”。该书第一四九节,“哈兰”旁 译为“人”,第二四六节,“哈剌”旁亦译为“人”,
哈撒 哈纚 明·朱有燉《桃源景》四[倘秀才]:“他道
哈.撒.呵,原来是问你;他道倒喇是歌一曲;他 道孛知是舞一回。”
明·汤显祖《牡丹亭》四十七[北清江 引·前腔]:“(老旦笑点头招丑介:)哈.纚.哈. 纚.。(贴:)要问娘娘。(丑笑介:)问什么?(老 旦扯丑轻说介:)哈.纚.兀该毛克喇,毛克喇。(丑 笑问贴介:)怎说?(贴作摇头介:)问娘娘讨 件东西。”
清·无名氏《三凤缘·截关》[锁南枝]白: “他因新得了一个哈.敦.,喝了半夜的酒才睡。”
古代蒙古、回纥称君之妻皆曰“哈敦”。《华夷 译语·人物门》呼“娘子”曰“哈敦”。《续增华夷 译语·人物门》谓“皇后”曰“哈敦”。《旧唐书·突 厥传上》:“可汗,犹单于也,妻曰可敦。”《辽史·国 语解》:“可敦,突厥皇后之称。”《鞑靼译语·人物 门》呼“娘子”曰“合敦”。《登坛必究》卷二十二 所载(蒙古)译语《人物门》呼“娘子”曰“阿葛”。 《至元译语·人事门》谓娘子曰“下敦”。明·李昌 棋《剪灯余话·至正妓人行并叙》:“官里遥冲朔漠 尘,哈敦暗哭穹庐月。”周楞伽校注:“哈敦,蒙古
额多额 明·朱有燉《桃源景》四、白:“(净云:)
额.多.额.,兀堵儿,马失阔亦填,乞塔,阿哈, 撒银打剌苏,未(米)纳悟有。(旦儿云:)那 里走的两个达子来?亦留兀剌的,知他说什 么?(末云:)他说今日十分冷,汉儿哥哥, 好酒与些吃。”
额多额,汉语谓“今”,即现今也。《华夷译语》 和《鞑靼译语》、《时令门》皆曰:“今:额朵额。” 《至元译语·时令门》:“如今:爱朵。”《武备志》 收《蓟门防御考》载(蒙古)译语:“如今:我夺。” 按:额多额,与“额朵额”音义并同。“今”与“如 今”义亦同。“爱朵”、“我夺”,长读之,则与“额
罟罟,蒙语,为蒙古贵族妇女所戴的一种冠饰。
──────────
收稿日期:2000-04-17
作者简介:王学奇(1920-),男,北京密云人,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住天津市虹桥区五中后大道青春南里 17 门 204
号,邮编 300132。
-1-
第 23 卷第 3 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3 期
第 23 卷第 3 期 Vol. 23 No.3
语言文学研究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2001 年 5 月 May. 2001
宋元明清戏曲中的少数民族语(二)
王学奇
(河北师范大学 中文系,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 要:宋元明清戏曲作品中,时时采入少数民族语,世易时移,这些少数民族语成了阅读这类文学作品的
语,娘子。这里似指元宫后妃。”清·龚自珍《拟进 上蒙古图志表文》:“硕矣天姬,为之哈屯。礼官择 言,匪古和婚。”又《蒙古册降表序》:“曰哈屯者视 福晋,曰格格者视郡主也。”(福晋,满人指亲王、 郡王、世子的正妻)此外,还有呼作“可贺敦”者。 按:合敦、阿噶、可敦、下敦、哈屯、可贺敦,皆 “哈敦”一词的声转。
以译音不同,又作顾姑、故姑、罟姑、故故、姑姑、 固姑、罟罛、罟冠等。宋·赵珙《蒙鞑备录》妇女: “凡诸酋之妻,则有顾姑冠,用铁丝结成,形如竹 夫人,长三尺许,用红青锦绣或珠金饰之,其上又 有杖一枝,用红青绒饰之。”宋·彭大雅、徐霆《黑 鞑事略》:“妇人顶故姑。”徐霆疏云:“霆见其故姑 之制,用画木为骨,包以红绢青帛,顶之上用四五 尺长柳枝或铁打成枝,包以青毡,其向上人则用我 朝翠花或五采帛饰之,令其飞动,以下人则用野鸡 毛,妇女真色,用狼粪涂面。”元·俞琰《席上腐 谈》:“向见官妓舞[柘枝],戴一红物,体长而头尖, 俨如靴形,想即是今之罟姑也。”明·叶子奇《草 木子·杂制》:“元朝后妃及大臣之正室,皆带姑姑, 衣大袍……姑姑高圆二尺许,用红色罗,盖唐金步 摇冠之遗制也。”元·邓雅《玉笥集》卷三《和睦州 杂诗》:“南国香,谁家女?容貌如花绝代媺。嫁郎 西去久不归,今日相逢在军垒。宫妆不着嫁衣裳, 三尺罟罟包髻子。”元·陶宗仪《辍耕录》卷八“聂 碧窗诗”条:“双柳垂鬟别样梳,醉来马上倩人扶。 江南有眼何曾见,争卷珠帘看固姑。”明·朱有燉 《元宫词》:“侍从皮帽总姑麻,罟罟高冠囗六珈。” 又:“罟罟珠冠高尺五,暖风轻袅鹖鸡翔。”又:“要 知各位恩深浅,只看珍珠罟罟冠。”据此可见一斑。
语言障碍,对于散见于各戏曲作品中的少数民族语汇集例句,兼采众说,为之诠释。共释词 149 个,连同附目 97
个,计 246 个。
关键词:宋元明清;戏曲;少数民族语;释义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1)03-0001-11
(接第 1 期) 额薛(é xue)
明·朱有燉《桃源景》四[倘秀才]白:“(净 云:)乞塔苦温卯兀备,打剌苏额.薛.悟,卯兀 客勒莎可支。(旦云:)他说什么?(末云:) 他说汉儿人歹,酒也不曾吃,歹言语骂人。”
呼韩 元·马致远《汉宫秋》楔子、白:“(冲末扮
番王,引部落上)……某乃呼.韩.耶单于是也。” 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道论小令[双调水仙子]《为将》三
首之一:“朝廷命我镇边关,一线封疆万里山, 旌旗到处遮云汉,把胡儿心胆寒。净烽烟国泰 民安,准备着擒可汗,安排着系呼.韩.,大将军 义胆忠肝。”
哈孩 明·黄元吉《流星马》二[上小楼]白:“哈.
孩.米虾大轮米般拾,哈来哈者孩。”
哈孩,蒙语,汉语谓“猪”。《华夷译语·鸟兽 门》、《卢龙塞略》卷十九、二十译部上下卷所收蒙 古译语《兽畜类》皆呼“猪”为“哈孩”。《鞑靼译 语·鸟兽门》呼“猪”为“合孩”。《登坛必究》卷 二十二所载(蒙古)译语《走兽门》、《武备志》收 《蓟门防御考》载(蒙古)译语,皆呼“猪”为“噶 害”,《新刻校正买卖蒙古同文杂字》呼“野猪”为 “克勒因嘎海”。《至元译语·走兽门》呼“猪”为 “唐兀歹”。按:哈孩、合孩、噶害、嘎海、唐兀歹, 音近义并同。
哈喇 哈剌 哈剌儿 哈兰 (一) 元·马致远《汉宫秋》三[鸳鸯煞]白:“不如
送他去汉朝哈.喇.,依还的甥舅礼,两国长存。” 元·无名氏《射柳捶丸》三、白:“来者
何人?趁早下马受降!但道个不字,我都哈.剌. 儿.了。”
元明间·无名氏《捉彭宠》三[倘秀才]白: “和他说什么,拿出去哈.剌.了罢。”
元明间·无名氏《智降秦叔宝》一[尾声]: “早则是我走的快哩,若迟了一步,连我也哈. 剌.了。”
哈敦 元明间·无名氏《岳飞精忠》一、白:“帐
房里藏着俊哈.敦.,吃的醉了胡厮闹。” 明·黄元吉《流星马》二[上小楼]白:“(正
旦云:)莽古歹、者古歹撒答哩备,哈.敦.扫者。” 又云:“哈.敦.锁胡塌八杯。”又云:“我是金牙 实不中,正望妇女双结亲,不想可是他老婆, 通事也,入你哈.敦.五都魂。”
王学奇:宋元明清戏曲中的少数民族语
均可证。 (三) 囗·无名氏散套[般涉调哨遍]《大打围》:
“酥泛酒银瓶锣锅里旋,盐烧肉钢签上叉,打 剌酥哈.剌.扑哈,土思胡先把,蒙赤兔忙拿。”(见 明·郭勋辑《雍熙乐府》卷七)
以上“哈剌”,汉语是黑色的意思。《华夷译 语·声色门》、《鞑靼译语·声色门》、《登坛必究》 卷二二所载(蒙古)译语《衣服门》,“黑”皆作“哈 剌”。钦定《元史语解》第二四回(名物门)注曰: “哈喇:黑色也。卷一四九作哈剌。”《至元 译 语 · 颜 色 门 》“ 黑 ” 作 “ 匣 剌 ”。“ 匣 剌 ” 与 “ 哈 剌”、“哈喇”俱音近义同。《元史·王珣传》:“珣 貌黑,人呼为哈剌元帅。哈剌,中国言黑也。”《高 丽史·元卿传》:“卿幼习蒙语,屡从王入朝,世祖 常呼之曰纳麟哈剌,以其应对详敏,举止便捷,故 曰纳麟,须髯美黑,故曰哈剌。”清·陈康祺《郎潜 纪闻三笔》卷五:“哈喇,黑色也。”以上并可证。
额薛,《元朝秘史》旁译“不曾”;额薛兀,旁 译“不曾”、“不曾么”,并屡见。“打剌苏额薛悟”, 是说“酒也不曾饮”。
多额”、“额朵额”音俱相近也。又《元朝秘史》:额 多额,旁译“今”或“如今”,屡见;并可证。
伏以 明·无名氏《苏武牧羊记》十七、白:
“(末:)你是南朝人,必知礼数,你权为傧 相便了。(净:)伏.以.!李奴罗言有请。(小生:) 十二峰头云两合,天地交泰。(净:)伏.以.!花 花公主耶步。”
哈撒,哈纚,“问”的意思。《华夷译语·人事 门》、《卢龙塞略》卷十九、二十译部上下卷所收蒙 古译语《生灵门》,皆谓“问”为“阿撒黑”,《鞑靼 译语·人事门》谓“问”为“阿撒”,鞑靼馆下续增 《华夷译语·人事门》谓“记问”为“脱黑脱阿阿 撒黑”。阿、哈音近,故哈撒、哈纚、阿撒、阿撒 黑,皆一词之声转。
哈剌赤 元明间·无名氏《阴山破虏》一、白:“人
人英勇,个个争先。哈.剌.赤.招展到云月皂雕旗, 秃鲁赤摆列着朱缨画戟。”
哈剌赤,蒙古语,指牧马人。《元史·兵志三》: “牧人曰哈赤、哈剌赤;有千户、百户,父子相承 任事。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十月各至 本地。”《元史·吐吐哈传》:“班都察举旗迎降,世 祖令掌尚方马畜,岁时挏马乳以进,色清而味美, 因目其属曰哈剌赤。哈剌赤,译言黑马乳也。”此言 呼 牧 马 人 为 哈 剌 赤 之 由 来 也 。《 至 元 译 语 · 君 臣 门》:“牧马人:木里赤。”元·陶宗仪《辍耕录》 卷十“马判”条:“乌剌赤,站之牧马者。”按:木 里赤、乌剌赤,皆“哈剌赤”之异译。又“哈”、“阿” 音近,哈剌赤,意犹“阿堵兀赤”,请参见该条。
明·无名氏《苏武牧羊记》三、白:“早 上奉狼主之命,但有中国来的使臣,符验上有 名字的呢留下,没有名字的,一概都哈.兰.了。”
清·朱 《翡翠园》十七[香柳娘·前腔] 白:“直弄到死罪,今日王府里旨意下来,正 要哈.喇.。”
哈喇,蒙古语,谓杀死。《华夷译语》下:“杀 曰阿兰,即哈剌也。”哈剌,即“哈喇”的异写,又 作哈剌儿、哈兰、阿兰,音近义俱同。盖译语无正 音故也。
-3-
第 23 卷第 3 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3 期
哈茶儿 哈搽儿 明·黄元吉《流星马》二[干荷叶]白:“民安
倚看大牙儿哈.茶.儿.铁儿高赤呵妈萨赤来者备。” 明·无名氏《万国来朝》二、白:“腾克
里唤做青天,哈.搽.儿.唤做地下,打剌酥唤做好 酒,紫皮蒜唤做忒剌。”
哈茶儿,一译“哈搽儿”,蒙语,汉语呼做“…… 里地”。《鞑靼译语·地理门》:“地:合札儿。”《至 元译语·地理门》:“地:合掣儿。”《华夷译语·地 理门》:“地:哈察儿。”《登坛必究》卷二十二所载 (蒙古)译语《地理门》:“地:噶扎儿。”《卢龙塞 略》卷十九、二十译部上下卷所收蒙古译语《地理 门》:“地曰哈札儿。”按:哈茶儿、哈搽儿、合札儿、 合掣儿、噶扎儿、哈察儿、哈札儿,音近义并同。 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曰:“字虽异而声相近, 盖译语无正音故也。”
哈哩 明·朱有燉《桃源景》四[倘秀才]:“他回
去也道一声哈.哩.。” 明·汤显祖《牡丹亭》四十七[北尾]:“曳
喇曳喇哈.哩.。”
-2-
哈哩,蒙语,汉语曰“回”。《华夷译语·人事 门》、《卢龙塞略》卷十九、二十译部上下卷所收蒙 古译语《生灵门》,皆呼“回”为“哈里”,《鞑靼译 语·人事门》呼“回”为“合里”,《武备志》收《蓟 门防御考》载(蒙古)译语,呼“回”为“哈力”。 哈哩、哈里、合里、哈力,皆译音的不同用字,而 其义则一。《桃源景》剧且明言“他回去也道一声哈 哩”。皆其证。
伏以,蒙语中用为招呼词、惊叹词,相当汉语 中的“喂”、“嘿”。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研究室编《蒙 汉辞典》第 710 页:“hoyi,喂、嘿(招呼人或惊叹 的口气)。”
罟罟(gǔ gǔ) 元·无名氏小令[柳营曲]《风月担》:“达
达搜无四两,罟.罟.翅赤零丁,舍性命将风月担 儿争。”
元·刘廷信小令[寨儿令]《戒漂荡》:“达 达搜没半星,罟.罟.翅赤零丁,舍性命把风月担 儿争。”
(二) 明·黄元吉《流星马》二[干荷叶]白:“(通 事云;)也麦哈.剌.咬儿赤剌。(旦儿云:)官人 不省的达达官人番语,我则说的汉儿话。(通 事云:)你是汉儿人,你不省的达达番语,我 问你是什么人。”
哈剌,汉语谓“人”。《元朝秘史》通常作“哈 兰”,偶尔作“哈剌”。该书第一四九节,“哈兰”旁 译为“人”,第二四六节,“哈剌”旁亦译为“人”,
哈撒 哈纚 明·朱有燉《桃源景》四[倘秀才]:“他道
哈.撒.呵,原来是问你;他道倒喇是歌一曲;他 道孛知是舞一回。”
明·汤显祖《牡丹亭》四十七[北清江 引·前腔]:“(老旦笑点头招丑介:)哈.纚.哈. 纚.。(贴:)要问娘娘。(丑笑介:)问什么?(老 旦扯丑轻说介:)哈.纚.兀该毛克喇,毛克喇。(丑 笑问贴介:)怎说?(贴作摇头介:)问娘娘讨 件东西。”
清·无名氏《三凤缘·截关》[锁南枝]白: “他因新得了一个哈.敦.,喝了半夜的酒才睡。”
古代蒙古、回纥称君之妻皆曰“哈敦”。《华夷 译语·人物门》呼“娘子”曰“哈敦”。《续增华夷 译语·人物门》谓“皇后”曰“哈敦”。《旧唐书·突 厥传上》:“可汗,犹单于也,妻曰可敦。”《辽史·国 语解》:“可敦,突厥皇后之称。”《鞑靼译语·人物 门》呼“娘子”曰“合敦”。《登坛必究》卷二十二 所载(蒙古)译语《人物门》呼“娘子”曰“阿葛”。 《至元译语·人事门》谓娘子曰“下敦”。明·李昌 棋《剪灯余话·至正妓人行并叙》:“官里遥冲朔漠 尘,哈敦暗哭穹庐月。”周楞伽校注:“哈敦,蒙古
额多额 明·朱有燉《桃源景》四、白:“(净云:)
额.多.额.,兀堵儿,马失阔亦填,乞塔,阿哈, 撒银打剌苏,未(米)纳悟有。(旦儿云:)那 里走的两个达子来?亦留兀剌的,知他说什 么?(末云:)他说今日十分冷,汉儿哥哥, 好酒与些吃。”
额多额,汉语谓“今”,即现今也。《华夷译语》 和《鞑靼译语》、《时令门》皆曰:“今:额朵额。” 《至元译语·时令门》:“如今:爱朵。”《武备志》 收《蓟门防御考》载(蒙古)译语:“如今:我夺。” 按:额多额,与“额朵额”音义并同。“今”与“如 今”义亦同。“爱朵”、“我夺”,长读之,则与“额
罟罟,蒙语,为蒙古贵族妇女所戴的一种冠饰。
──────────
收稿日期:2000-04-17
作者简介:王学奇(1920-),男,北京密云人,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住天津市虹桥区五中后大道青春南里 17 门 204
号,邮编 300132。
-1-
第 23 卷第 3 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3 期
第 23 卷第 3 期 Vol. 23 No.3
语言文学研究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2001 年 5 月 May. 2001
宋元明清戏曲中的少数民族语(二)
王学奇
(河北师范大学 中文系,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 要:宋元明清戏曲作品中,时时采入少数民族语,世易时移,这些少数民族语成了阅读这类文学作品的
语,娘子。这里似指元宫后妃。”清·龚自珍《拟进 上蒙古图志表文》:“硕矣天姬,为之哈屯。礼官择 言,匪古和婚。”又《蒙古册降表序》:“曰哈屯者视 福晋,曰格格者视郡主也。”(福晋,满人指亲王、 郡王、世子的正妻)此外,还有呼作“可贺敦”者。 按:合敦、阿噶、可敦、下敦、哈屯、可贺敦,皆 “哈敦”一词的声转。
以译音不同,又作顾姑、故姑、罟姑、故故、姑姑、 固姑、罟罛、罟冠等。宋·赵珙《蒙鞑备录》妇女: “凡诸酋之妻,则有顾姑冠,用铁丝结成,形如竹 夫人,长三尺许,用红青锦绣或珠金饰之,其上又 有杖一枝,用红青绒饰之。”宋·彭大雅、徐霆《黑 鞑事略》:“妇人顶故姑。”徐霆疏云:“霆见其故姑 之制,用画木为骨,包以红绢青帛,顶之上用四五 尺长柳枝或铁打成枝,包以青毡,其向上人则用我 朝翠花或五采帛饰之,令其飞动,以下人则用野鸡 毛,妇女真色,用狼粪涂面。”元·俞琰《席上腐 谈》:“向见官妓舞[柘枝],戴一红物,体长而头尖, 俨如靴形,想即是今之罟姑也。”明·叶子奇《草 木子·杂制》:“元朝后妃及大臣之正室,皆带姑姑, 衣大袍……姑姑高圆二尺许,用红色罗,盖唐金步 摇冠之遗制也。”元·邓雅《玉笥集》卷三《和睦州 杂诗》:“南国香,谁家女?容貌如花绝代媺。嫁郎 西去久不归,今日相逢在军垒。宫妆不着嫁衣裳, 三尺罟罟包髻子。”元·陶宗仪《辍耕录》卷八“聂 碧窗诗”条:“双柳垂鬟别样梳,醉来马上倩人扶。 江南有眼何曾见,争卷珠帘看固姑。”明·朱有燉 《元宫词》:“侍从皮帽总姑麻,罟罟高冠囗六珈。” 又:“罟罟珠冠高尺五,暖风轻袅鹖鸡翔。”又:“要 知各位恩深浅,只看珍珠罟罟冠。”据此可见一斑。
语言障碍,对于散见于各戏曲作品中的少数民族语汇集例句,兼采众说,为之诠释。共释词 149 个,连同附目 97
个,计 246 个。
关键词:宋元明清;戏曲;少数民族语;释义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1)03-0001-11
(接第 1 期) 额薛(é xue)
明·朱有燉《桃源景》四[倘秀才]白:“(净 云:)乞塔苦温卯兀备,打剌苏额.薛.悟,卯兀 客勒莎可支。(旦云:)他说什么?(末云:) 他说汉儿人歹,酒也不曾吃,歹言语骂人。”
呼韩 元·马致远《汉宫秋》楔子、白:“(冲末扮
番王,引部落上)……某乃呼.韩.耶单于是也。” 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道论小令[双调水仙子]《为将》三
首之一:“朝廷命我镇边关,一线封疆万里山, 旌旗到处遮云汉,把胡儿心胆寒。净烽烟国泰 民安,准备着擒可汗,安排着系呼.韩.,大将军 义胆忠肝。”
哈孩 明·黄元吉《流星马》二[上小楼]白:“哈.
孩.米虾大轮米般拾,哈来哈者孩。”
哈孩,蒙语,汉语谓“猪”。《华夷译语·鸟兽 门》、《卢龙塞略》卷十九、二十译部上下卷所收蒙 古译语《兽畜类》皆呼“猪”为“哈孩”。《鞑靼译 语·鸟兽门》呼“猪”为“合孩”。《登坛必究》卷 二十二所载(蒙古)译语《走兽门》、《武备志》收 《蓟门防御考》载(蒙古)译语,皆呼“猪”为“噶 害”,《新刻校正买卖蒙古同文杂字》呼“野猪”为 “克勒因嘎海”。《至元译语·走兽门》呼“猪”为 “唐兀歹”。按:哈孩、合孩、噶害、嘎海、唐兀歹, 音近义并同。
哈喇 哈剌 哈剌儿 哈兰 (一) 元·马致远《汉宫秋》三[鸳鸯煞]白:“不如
送他去汉朝哈.喇.,依还的甥舅礼,两国长存。” 元·无名氏《射柳捶丸》三、白:“来者
何人?趁早下马受降!但道个不字,我都哈.剌. 儿.了。”
元明间·无名氏《捉彭宠》三[倘秀才]白: “和他说什么,拿出去哈.剌.了罢。”
元明间·无名氏《智降秦叔宝》一[尾声]: “早则是我走的快哩,若迟了一步,连我也哈. 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