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文字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虽然阅读也是语文实践活动,但是语文实践活动又不仅仅是阅读,应该借助内容和课文情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来说,十分重要。所以教师在课堂的任务就是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语言实践后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去。语言实践活动不应该仅仅只成为课堂的一种点缀,课堂也不应该是教师展现自己教师技能的舞台,而是应该真真切切地做到引导孩子。当然,教师找好课文中的写话点也很重要。“

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并非仅仅局限于课堂,应该贯彻在日常的生活中。但是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主渠道。它关系到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各方面的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将其作为重点常抓不懈。

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吃准目标”,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核心。学习语文的功夫,首先应该花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在语言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可能(学生已经具备的对语言文字运用现象提升的条件),帮助学生认识语文运用规律。开设语文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个个成为精通“语言”、“文字”性质、要素、结构、特点、规律之类专门学问的学者,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是要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范例和实践,学习在生活中、在本课程中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并准备将来在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现今中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其名了,他们整天被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很少有学生光顾阅览室,报廊、报架也如同虚设,这样的现实,极大限制了中学生的语言积累。很多文字上有所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上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基于此,中学阶段能否从每周语文课中大胆划出一两节课作为阅读课呢?同样,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多作些课外阅读讲座,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缺少。当然,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可能拜读大部的文学名著,只能见缝插针,只能选择短小精悍的读物,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精心指导,比如介绍课外读物、指导课外阅读笔记的写法、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等。

平原县前曹镇尹屯中心小学韩丽丽2012/10/21 15:34:00 IP:112.242.*.*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便是缺少语言之“米”。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反复传授的做饭方法,学生也铭记在心,并且对“蒸饭”、“煮饭”、“ 炒饭”也能说长道短,但他们仍然是无法作成可口的饭来。看来,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便是先帮学生找“米”。这“米”在何处?在于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如果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能力完全是空中楼阁。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既教学生以“炊”,更授学生以“米”。

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强化熟读背诵,在诵中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

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靠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被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为学,无一例外要求学生诵读如流。背诵成为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硬件”。凭着这种略带强制性的教学手段,学生受到了古圣先贤思想的熏陶、道德的感悟、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滋润,尤其他们趁着记忆力旺盛的少年时光广读多背,积累了一笔终身受用的语文财富。

小学阶段,能不能让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规范化,就是一个艰巨的教学任务;要让自己说的话写的文字,别的地方的人能够听得懂看得懂,能够完全去掉口语化的倾向,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这当中既有非常实际的请假条、借条、留言等实用文的语言文字运用的问题,也有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力所需要的童话写作的虚构、表达、想象的问题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涉及丰富的内容和多方面的目标,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可能只抓住一部分,疏忽了其他方面,脱离了核心的目标。例如,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脱离课文中相关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讨论、评析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有的教师上课注重对文本意蕴的讲“深”、讲“透”,力图通过“讲”把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给提高了,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知道”和“懂得”,忽视了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虽然也比较重视语言文字因素,但是他们偏重于语言、文字等学科知识点的落实,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积累感悟用力不够。

其次,语文教学必须紧扣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阅读教学确实需要讨论文本的思想情感内容,不过这种讨论应该和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人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使学生“理解”、“听懂”、“记住”,只能是语文教学目的的一部分,中小学生学习语文,还应该多下工夫积累。平原县王凤楼镇中心小学吕海涛2012/10/17 16:14:00 IP:222.133.*.*

俗语说:“一口吃不下一个苹果。”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循序渐进的,要打“持久战”。茅盾先生曾在谈到文艺创作的灵感时说过:“长期积累,偶尔得之。”要有收获,就要时时积累,常常训练,训练要有力有法,落实到位。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了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词语的感受能力,使得学生积累语言更主动健康。1 在读中品味,提高感受能力。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小组全班性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学生,教师,书本三者之间产生共鸣。2 比较品析。通过增加或者减少词语,让学生比较前后的不同句子表达上的优缺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还可以用换词的方法,在比较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从而促进学生对词语句子感悟的精确,培养他们字斟句酌的品析习惯。3 想象延伸,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边读边想,让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通过联想的方法把它变成生动连贯的画面,把具体的场景活灵活想的再现眼前,把情景文字语言融为一体,在积累语言同时提高其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除了让学生每周写周记以外,还鼓励他们写日记。而且为了鼓励学生去运用自己积累的词句,他们凡是在平时作文和测验的作文中能运用好词好句的,没用一个好词或好句,就加一分,目的是让学生能把自己学过的语言文字灵活地运用,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就是学习、吸收,成为自己的语言,切实提高对积累材料的理解。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语言之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自然结合,而不取决于华丽的辞藻和工巧的句式,一些名篇佳作中朴实无华的语言、简单白描的写法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品味语言不应只注重表现形式。然而,当下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这样的倾向:不少语文教师将文章切割、划分,只抓那些看上去华美的“好词佳句”,而忽略了文章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语言文字本身各具特色,各有用场,就像大千世界、多彩自然,难道红花就比绿草美?因此除去那些粗话、脏话,何来“好”与“不好”之分?那些看似“平淡”的词,只要用得恰到好处,照样可使文章生色。如琦君的《桂花雨》一课,几乎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胜在感情细腻、清香四溢,让人读罢,回味无穷。又如《去年的树》,没有一处所谓的“好词佳句”,通篇白描,给人留下了思考、回味的空间。特别是结尾处“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儿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一个“看”字包含了鸟儿对树无比的深情和留念,使朋友间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读来发人深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