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突综合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茎突综合征的影像诊断
茎突是颞骨下面茎乳孔前内方一向前内突入颈部的刺状或角状骨性突, 根据发育情况分为四类:(1)完整型;(2)分节型;(3)发育不良型;(4)未发育型。
因其长度过长或其方位、形态的异常,以及茎突舌骨韧带骨化或者茎突周围炎等原因,刺激邻近血管、神经所引起的咽部异物感、咽痛、反射性耳痛、头颈痛和涎液增多等症状,总称为茎突综合征(styloid process sydrome,SPS),亦称茎突过长症或Eagle综合征(Eagle syndrome)。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指诊及X线拍片/CT检查。
临床症状为咽部不适,有疼痛及异物感,同侧耳及颈、肩部放射性抽痛,扁桃体肿大,咽峡部慢性充血等。
扁桃体窝触诊,触诊前咽部喷1%~2%地卡因,以清除恶心,减轻疼痛。
以右手食指触右侧扁桃体窝,左手食指触左侧扁桃体窝。
触诊时嘱患者稍低头,大张口深吸气使咽部肌肉放松。
最易触到茎突的部位是咽腭弓与扁桃体之间,将扁桃体向前推,使食指尖触及扁桃体窝的外侧壁,如触到硬条索或骨性尖状物,即是异常茎突。
当触到茎突时多有明显触痛。
沿扁桃体与舌腭弓之间自下而上触诊可发现前倾型茎突,触及扁桃体上窝外侧壁可发现位置较高的茎突。
症状发生原因:茎突的行径与颈部血管和神经关系密切,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舌下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位
于其内侧,颈外动脉跨于茎突之前,茎突过长刺激这些血管、神经、肌肉、韧带,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茎突过长的原因:茎突由第二鳃弓Reichert软骨发育而来,在发育过程中如生长发育异常骨化,茎突即可过长;软骨的另一部分发育成为茎突舌骨韧带,若有额外的骨化中心形成,致使该韧带部分骨化,茎突必将过长,若全部骨化,则即成为茎突舌骨韧带骨化,与舌骨小角呈骨性融合其间或有假关节形成。
影像诊断方法:
普通X线投照:分正位和侧位2种投照位置。
正位,分为仰卧位的两侧茎突分别摄影法及颈椎张口位摄影法,行两侧茎突1次投照。
侧位,中心线通过患侧下颌骨与乳突尖的中点,达胶片中心。
CT扫描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下颌抬高,听眶线与扫描床垂直,取头颅侧位片为定位片,扫描范围自听眶线上约1cm 起至第4颈椎下缘。
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300mA,准直器宽/螺距64×0.625mm/1.375,矩阵512×512。
图像重建方法:工作站,常规进行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VR)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MPR),并测量茎突的长度、向内偏斜角、向前偏斜角及扁桃体外缘与茎突远段的最短距离。
影像诊断标准:
1、大多数学者认为茎突长度在2.5-3.0cm 为正常,>3.0cm
为茎突过长。
也有学者认为,茎突平均长度为2.5cm,>2.5cm 为茎突过长。
2、兰宝森认为正常茎突向内向前各呈30°角,>40°或<20°可认为茎突方位角异常。
3、茎突增长,向内偏斜角增大后,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会缩短,间距<1cm可进一步提示SPS的诊断。
茎突综合征并不罕见,患病人数亦不少,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及指诊,亦可拍摄正、侧位的X 线片。
CT作为其辅助检查手段,具有直观、整体、全面等特点,重建显示清晰、良好,且能比指诊,X 线片及常规CT扫描更好地显示茎突的全貌。
舌咽神经系混合神经,内含运动、感觉和副交感神经纤维。
此神经起自延髓,由延髓橄榄体与小脑下脚之间的橄榄后沟上部连于脑,位于面神经、位听神经根的下方和迷走神经根的上方。
舌咽神经根丝向外侧走行并集合成干,经第四脑室脉络丛的腹侧、绒球前面,通过颈静脉孔出入颅。
迷走神经根丝自延髓的橄榄后沟中部出脑,上方为舌咽神经,下方为副神经。
根据其走行,这3 对脑神经的颅内行程可以分为3 段:1从神经核发出到延髓橄榄后沟的延髓内段;2脑池段;3颈静脉孔段。
舌咽神经在茎突咽肌的深面距颈动脉分叉的距离为23~47 mm,距乳突尖的距离为7~15 mm。
乳突尖与下颌角连线的中点至颈静脉孔的距离,左侧为(21.32±2.03)mm,右
侧为(21.42±2.05)mm。
并发现舌咽神经是后组颅神经中直径最小的神经, 测得其最大直径约为1.2 mm。
舌咽神经颅外部分走行与分支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副神经一起自颈静脉孔出颅腔。
在颈静脉孔处舌咽神经位于该孔的前外侧,迷走神经、副神经居该孔的后外部,之间以硬脑膜形成的隔膜分开。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与岩下窦、颈内静脉经颈静脉孔内口出颅。
舌咽神经(glossopharyngeal nerve GphN)在近颈静脉孔下缘处膨大形成下神经节(又称岩神经节),在下神经节的稍上方可见形态小于下神经节的上神经节。
下神经节位于颈静脉孔下侧的岩小窝内,与周围组织结合紧,不易分离。
自此节发出的分支及交通支有:1鼓室神经自下神经节发起后即上行进入鼓室小管,经鼓室小管入鼓室,发起部位多在神经节的后外侧;2发出细小分支与交感神经节联系;3发出细小分支迷走神经耳支联系;4有时发出1~2个交通支,迷走神经上神经节的下端。
在舌咽神经下神经节的稍下侧,由神经干发出细支,向内下行走,与迷走经咽支及颈上神经节的分支共同组成咽丛。
咽丛位于咽中缩肌上,舌骨大角水平。
舌咽神经出颈静脉孔后,位于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的前外侧、颈内静脉的前内侧,向下通过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之间,之后贴邻颈动脉鞘前内侧向前、内下斜行,在离开颈动脉鞘之前发出颈动脉脉窦支,主干位于茎突和茎突诸肌深面,先位于茎突咽肌之后下缘,然后转向其外侧面,于茎突咽肌中部下缘弯向前行,并发出分支支配该肌,主干则
于舌骨舌肌的内侧,向前横越咽中缩肌及茎突舌骨韧带,发出其终末支(舌支及扁桃体支)。
在茎突及其附着肌的深面,有较大的发自颈外动脉的咽升动脉,该动脉与舌咽神经干交叉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