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莎菲女士的日记_中莎菲形象的陌生化_李君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用以描述文学以及艺术作品通过陌生化的效果而实现审美过程的达成。在丁玲的早期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作者在叙述结构、叙述视角以及细节描写等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与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的理论有诸多暗合,在这样一种表现形式下,女性身份得以以崭新的视角去审视,从而产生了莎菲这一新女性的形象。
关键词:《莎菲女士的日记》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人物形象
《莎菲女士的日记》诞生于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的中国,在当时的文坛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莎菲女士”也成为了新女性的代名词。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与小说中陌生化的表现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得人们得以有机会从另一个视角看待女性这一身份,从而也实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一陌生化手法与形式的意味
在20世纪初,形式主义批评流派盛行于俄国文坛,他们因为试图打破传统的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结构,提出了“形式决定一切”的观点,希望能够以此来代替以往“内容决定一切”的文学观。俄国形式主义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董学文主编的《西方文学理论史》中就曾指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是20世纪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理论流派之一。20世纪欧洲各种文学理论流派,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它的影响。”“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它的颜色从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关于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思考是19世纪末世界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下,中国新文学展开讨论的重要方面,俄国形式主义将文学研究的视角集中于“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这构成了形式主义最重要的特征。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指文艺的美感源自感受陌生的新奇。这一理论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指出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的感觉被自动化了,从而对生活本身习以为常,失去了体验生活的能力,而艺术的价值则在于去除这种自动化的效果,延长人们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那么艺术唤醒这种能力的手段即是陌生化,陌生化的效果使人感觉到事物本身,而非沉浸于对事物的指称之中。而这种感觉的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的过程。
如何做到“感觉的延长”?这也正是艺术加工的手法所在。通过“陌生化”使得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这样,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即延长了体验与感受的时间,从而感受到事物的新颖别致。
陌生化对于文学创作本身既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之所以称其为文学正是因为它带给读者的是一种审美感受,而非其他的信息和知识。文学就是通过阅读,打破人们感觉的自动化和机械化,让人们恢复对生活的感觉,那么陌生化实际上就是通过延长感受的时间,增强感受的难度以达到审美的效果。而这种形式将会带来体验上的革命,即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我们将会因此而变换视角,在这种放慢节奏的观察中,发现生活的本真面目。而这种形式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味。
二小说中艺术手法的运用与陌生化效果的形成
在小说研究中,对于陌生化理论的运用,有两个相互对应的名词,“本事”和“情节”。本事是指素材或者说故事本身,那么它与情节的不同则在于情节需要作家进行一系列创造性的改造,使其呈现出陌生化的新面貌。
就本事而言,《莎菲女士的日记》非常简单。主人公莎菲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压抑,内心充满了苦闷,爱情失意,从而悲观厌世。然而,通过作者艺术手法的运用,包括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叙事视角的运用,以及精细、夸张的心理描写,使得故事呈现出了陌生化的效果,而使本事成为情节,使得这个原本平淡无奇的故事成为了一个经典的艺术作品。
1辐射式的结构
结构本身对于作品的价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结构表达了作者对于世界本身的认知和对于生活秩序的建构。作者主体情感的参与,使得作品的结构具有了生命,结构本身即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表达。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在结构上具有独特性,我们可称之为辐射式的叙述结构。主人公莎菲是叙述的核心,故事中的其他人物之间没有交集,他们对于莎菲存在着联系,这种结构相当于通过莎菲去辐射到世间众生百态,小说中唯一出场的人物也只有莎菲。凌吉士、苇弟、云霖、剑如、毓方这些形象都是通过莎菲的视角展现出来的,而同时也都受到莎菲的评判和分析。与此同时,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还有莎菲如何的孤单寂寞、怎样排遣内心的苦闷、如何自由地选择配偶与性伴侣,这些复杂的情感世界与现实世界下的芸芸众生交相辉映,在莎菲的视角下共同被折射出来。由此而拨动读者的心弦。
辐射式的叙述结构打破了传统线性结构的叙述方式,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认知方式,整个叙述并非以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展开,而是像多万花筒一样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种结构本身就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而更有利于展现一个时代的切面,使得表达上更具有张力,就像一个全景画一样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同时,这种辐射式的结构也与莎菲女士激情喷射的心理活动相互呼应,使得莎菲情感上的波澜起伏在表现形式上具备了潜势。莎菲将寻找人生的归属感寄希望于找到人生的另一半。可是,苇弟、凌吉士他们都无法成为莎菲心灵的归宿。而这种缺乏归宿,又不断尝试的漂泊感使得莎菲形成了一种向外喷射的激情,同时也形成了这种辐射性的结构。可以说这种结构本身即表现了莎菲在心灵荒漠中苦苦探索的境况。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的陌生化
李君玲
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WriterMagazine
2精细、夸张的心理描写
“当我们感到某种东西不合常情,异乎寻常,或偏离了某种仍有效力的规范时,身心便产生一种性质特殊的激情洋溢的印象。”这是什克洛夫斯基在论述“情节分布构造情绪”与“一般的风格程序”的联系时提出的观点。而这一观点在作品对于心里独白的描写中得到了印证。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丁玲对于莎菲的心理描写极尽精细。那种虚无的、飘忽不定的、恍然若失的心神被丁玲有力地捕捉到了,莎菲内心深处充满了矛盾,但同时她的虚无又使得这些矛盾显得并非那样的激烈。这些细致的描写尽情地宣泄了莎菲内心深处激烈而又难于捕捉的感情波澜。那么当这种手法被运用于艺术作品的时候,就会使我们原本已经迟钝的神经被唤醒,使我们对习以为常的事物感到陌生,莎菲似乎是那个时代下很多人身边的一个女性,或是很多新女性中的一个,但同时,她似乎又与这个大的时代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就像冯雪峰的评价一样,读罢此篇不禁为“这一代苦闷的女性而流泪”。
在《故事与小说的结构中》,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细节描写作为艺术的一种手法存在的价值。细节描写本身会将我们原本习以为常的事物放大了来看,从而改变我们观看事物的视角,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小说也可以运用这种细节描写,例如,关于莎菲思考过年的描写,“鸡子是昨天苇弟拿来的,一共二十个,昨天煨了七个茶卤蛋,剩下十三个,大约够我两星期吃。若吃午饭时,苇弟会来,则一定有两个罐头的希望。我真希望他来。”这样一段白描,实则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但细节夸张的描写则表现出了主人公莎菲百无聊赖、寂寞孤独的心境,是一段以艺术手法来实现内容表现的典型例子。
3第一人称的视角
叙事视角揭示的是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这是小说在艺术手法运用上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因为不同的视角意味着故事具有不同的着眼点,也代表着对于世界不同的理解方式,同时故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情感态度。我们通常所见的叙述视角主要有全知视角、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其实,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与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本质上可以相互转换,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作品的主要情节是关于本人还是他人,即当事人还是旁观者,但二者有着更为重要的共同点,即第一种视角存在着局限,不是全知全能的视角,只能叙述叙述者所见、所闻、所想的东西,而这也正是这种视角与全知视角最大的区别。也正因如此,全知视角本身也时常被认为带有一种傲慢和强硬,不如后两种视角亲切、自然。而最容易让读者走进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就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而这也正是《莎菲女士的日记》所选用的视角。
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作者坦诚地将主人公莎菲的内心呈现在读者的面前,那些细腻的感受,心灵的波动,没一点细小的变化都一览无遗,而小说在可以强化这种视角,不断地使用“我要……”这一句式,将读者直接带入到故事之中。
三陌生化体验下女性意识的自觉
在《汉堡账单》中,什克洛夫斯基在谈及语言艺术的意义时指出,当谈及艺术的教化意义时,他认为艺术作品本身不存在直接意义上的教化意义,也就是说它不能成为一种直接的说教,而是通过艺术手法将生活以陌生化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重新去认识生活,认识我们已经根深蒂固的观念。这种“不在直接意义上富有教意”实则体现了什克洛夫斯基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对于传统意义上内容至上的否定,也是俄国形式主义对于形式如何作用于读者的一种探索。陌生化的体验本身会改变读者对于世界的看法,通过这种全新的体验,读者会陷入不同以往的思考,从而体会到
“与多数人以为是毋庸置疑的东西恰恰相反”的东西。
毋庸置疑,在那个年代下,《莎菲女士的日记》呈现给我
们的女性形象会引起我们全新的思考。在20世纪初,中国的
动荡年代,自我意识、女性意识以及性意识对于在几千年陈
旧的、郁闷的、压抑的女性心理而言,这些概念本身是为之闻
所未闻的。
自我意识就是主体作为一个个体,对自身处境的认
识;女性意识包含了人的意识与性别意识的双重内容,是女
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性意识是人对自身
性本能的意识。随着母系社会的陨落,作为“自我”的女性渐
渐成为了男性的附庸。在传统社会中,女性的身份限制于社
会赋予她的义务与责任,于是女性被定为人女、人妻、人母,
而这种定义恰恰体现出一种主体性的缺失。随着新文化运
动,出现了新女性生活的小圈子。然而,她们的骨子当中同
样背负着传统的重负,这种重负使得新女性在社会中是不
成熟的,于是有了子君的形象,于是鲁迅在演讲中提出了
“娜拉走后怎样”。然而这种形象本身,使得我们对于女性形
象的观念有了崭新的认识,如何走进这种价值观念下的女
性心理世界,这正是陌生化手法下《莎菲女士的日记》所达
到的效果。
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不同于传统女性的柔弱谦
卑,她以自我为中心,从爱、病、活、死中感受到自我的生命意
识;对于评判男人,她有自己的标准;她看到世事的庸俗,并
且拒绝被同化;她渴望灵与肉和谐的爱情。这些情感通过陌
生化的手法得以展现,一方面这是一个新女性,而同时,这也
是每一个女性心中未被开启的另一个方面,而这个视角就是
开启这扇大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1]什克洛夫斯基,方珊译:《艺术即手法》,《俄国形式主义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2]张冰:《陌生化诗学——
—俄国形式主义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托多罗夫,胡经之、张首映主编:《结构主义诗学》,《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4]魏家骏:《陌生化:现代小说叙述方式变异》,《淮阴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5]毅真:《丁玲女士》,《妇女杂志》,1930年第7期。
[6]王健红:《小说叙述视角浅探》,《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8期。
[7]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年版。
(李君玲,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