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谛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谛不能确当辨别,即对于佛法也不能了解。

《十二门论》说︰‘若不知二谛,则不知自利、
他利及共利。

’修学佛法,不外为了自利、利他、俱利,这可见修学佛法,应该对二谛彻底
理解一番!
二谛即世俗谛、胜义谛,或译作世谛、第一义谛,俗谛、真谛。

佛依二谛说法,二谛
中最主要的,为凡圣二谛──或可名情智二谛、有空二谛。

凡夫因迷情妄执,不悟真理,凡情的境界,即常识的世界,是世俗有的,名为世俗谛。

世,是迁流义,俗,是浮虚不实义。

依梵语,有覆障义,即凡情乱现虚妄不真而障于真相的。

胜义谛,是圣人智见体悟诸法本相,而非一般的认识所认识的。

这是特胜的真智界,故名胜义,即第一义谛。

佛法教化众
生使它从迷启悟,从凡入圣,主要以此二谛为立教的根本方式。

对二谛虽有各样的解说,
然主要是使众生从迷执境界转入圣觉的境界。

众生因无届糊执,计一切法为真实有的,由
此引起生死流转。

要使众生解脱,即必要了悟诸法是非实有的,悟得法性本空为胜义谛。

所以,《青目论释》说︰‘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


谛,有不颠倒而确实如此的意思。

世俗是浮虚不实的,何以也称为谛?世俗虽是虚妄
颠倒,但在世俗共许的认识上,仍有其相对的确实性、妥当性。

一切世俗法,从世间的立场,也可以分别错误与不错误,世俗谛是世间的真实。

究竟的真实,当然是不二的,然因
凡夫圣者的境地不同,观点不同,所以佛随此差别,说有二种真实。

如以凡情的立场,说
色等法是真实的,空性是理想的、不现实的。

空性,不是凡情的认识所及,不是一般所能
理解的,也就因此名为第一义的,即特殊的。

但不是凡情所能理解的,决不能因此而可以
否定它。

因为这在圣者,也还是真知灼见的,圣者间也还是共证无别的。

其实,一般常识
所认为如此如此的,在科学界,已每每不以为然,科学的许多事理,也并不是一般人所认
为如此的。

但科学所证明为如何如何,决非一般的境界所能否认。

如科学者说太阳是恒星,不动的,地球是行星,绕太阳而行(或说日与地球是俱动俱静的),这显然与一般所见不合。

一般人因目见日有出没,于是说太阳绕地而行。

又如常人见棹椅为坚实的、不动的,
而在科学界,则以为是电子群的冲激,虽不断的在动,以能维持其原有的均衡,故一般人
还以为是坚实的、不动的。

当然,一般科学的论证,仅是常识的加工精制,还不是佛法的
第一义谛;但也可藉此知道凡常的情境,并不即是究竟真实的。

由于智慧的浅深,可以有
不同的世界观,此各各所见的,在自类的知见上,各有它相当的确实性(瑜伽分世间真实,道理真实,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也即此意)。

所以,不能以世俗
真实为究竟的,应知胜义谛是不能以凡情的见地而论证的。

如何显示真胜义谛,如何通达
胜义谛而又与世俗谛不相违,这是佛法的重大课题。

世俗谛,在世俗界有它的重要意义,
如色彩的鲜艳,那样的动人,引发人类的情感,尽管科学家说它只是光波的长短,而人类
还是以丰富的情感去接受它。

又如善与恶,尽管在物质科学的研究中,不能发现善恶,而
善恶在世间,并不失去它的重要意义。

依佛法说,世俗与胜义,虽有它的不同,但决不是
矛盾到底而冲突的。

依世俗悟胜义,而胜义是不碍于世俗,成立情智和谐的、真俗相成的
人生观,这是佛教的基本立场。

凡圣──有空二谛,为大体而基本的方式。

但二谛原是圣者所通达的,在圣者的心境中,也还是可说有二谛的。

凡夫的情执,只知(不能如实知)有世俗而不知有胜义,圣者
则通达胜义而又善巧世俗。

所以从圣者的境界说,具足二谛,从他的浅深上,可分为不同
的二谛︰
(1)实有真空二谛︰这不是说执世俗实有,可以悟胜义真空。

这是说,声闻学者中,厌离心切而不观法法性空者,侧重己利而急于悟入无我我所。

于悟入我空性时,离执自证,
是谓胜义谛。

等到从空出有,起世俗心时,于一切境界中,依旧有实在性现前,是世俗谛。

虽然真悟的声闻学者,决不因此固执一切法非实有不可,可是在他们的世俗心境中,是有
自性相现前的,与一般凡情所现的,相差不远,但不执着实有而已。

(2)幻有真空二谛︰此二谛是利根声闻及菩萨,悟入空性时,由观一切法缘起而知法法毕竟空,是胜义谛。

从胜义空出,起无漏后得智──或名方便,对现起的一切法,知为无自性的假名,如幻如化。

但此为胜义空定的余力,在当时并不能亲证法性空寂,这是一般大
乘学者见道的境地。

不但菩萨如此,二乘中的利根,也能如此见。

此与前实有真空的二谛
不同,此由后得方便智而通达的,是如幻如化的假名。

此又可名为事理二谛,理智通达性
空为胜义,事智分别幻有为世俗。

(3)妙有真空二谛(姑作此称)︰此无固定名称,乃佛菩萨悟入法法空寂,法法如幻,一念圆了的圣境。

即真即俗的二谛并观,是如实智所通达的,不可局限为此为胜义,彼为
世俗。

但在一念顿了毕竟空而当下即是如幻有,依此而方便立为世俗;如幻有而毕竟性空,依此而方便立为胜义。

于无差别中作差别说,与见空不见有、见有不见空的幻有真空二谛
不同。

中国三论宗和天台宗的圆教,都是从此立场而安立二谛的。

此中所说俗谛的妙有,
即通达毕竟空而即是缘起幻有的,此与二谛别观时后得智所通达的不同。

这是即空的缘起
幻有,称为妙有,也不像不空论者把缘起否定了,而又标揭一真实不空的妙有。

上来所说的三类,后者是三论、天台宗所常说的;第二是唯识宗义,龙树论也有此义;第一是钝根的声闻乘者所许的。

这三者,依悟证的浅深不同而说,但在缘起性空无碍的正
见中,这是可以贯通无碍的。

佛法的安立二谛,本为引导众生从凡入圣、转迷为悟的,所
以应从凡圣二谛的基础上,一层一层的去深入理解,以达到圆满的境地。

否则高谈玄妙,
忽略当前的现实,就与玄谈的不切实际相同。

[1]
3佛学家吕澄居士对二谛的解说
据三论宗讲这应看成因缘相待而有的分别,所以只有假名,并无实体。

这又应看作是
对机立说而属於言教方面的事。

这就和成实师偏说境理的议论相反了。

如问,三论宗这种
说法的根据何在?
第一,《中论》〈观四谛品〉有这样两个颂:「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於二谛,则於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由此可见二谛
完全是属於言教形式的。

至於怎样为谛?谛是实在。

说法虽异,而所对不同,不妨都成真实。

所以青目解释这
两颂说,世俗谛明虚妄法,但对於世间是实在,第一义谛明法空,但对於圣人是实在。

《中论》的说法如此,另外《百论》的说法也是如此。

《百论》的〈破空品〉说:「诸佛说法常依俗谛、第一义谛,是二皆实,非妄语也。

」这些即是三论宗二谛理论的根据。

由此,三论宗的二谛说里有「於谛」的名目,这指於世间为实,於圣人为实,由所对成谛而言。

又有「教谛」的名目,这指依所对说真实的言教才属谛的当体而言(有关二谛的各种理论,详见吉藏《二谛章》)。

总之,三论宗是要用对缘假说的二谛方便来显示诸法实相的无碍、性空,所以,对於以境理为谛的偏见来说言教的谛,其实并不执定言教(有这一层,便和广州大亮法师所说决定以言教为谛的不同)。

另外,显示方便,虽用相待的二门,而所显的实相终归於不二(有这一层,便和成实诸师勉强用相即的说法统一二谛的又不同)。

这些都是三论宗说二谛的旨趣。

[2]
参考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