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杂志2010年第2期---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_吉琨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
发掘简报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北赵晋侯墓地于1992~2001年经过了6次大规模的发掘,清理晋侯夫妇墓9组19座,每组晋侯夫妇墓均有数座陪葬墓和一座车马坑。
一号车马坑(K1)属晋侯苏墓(M8),是该墓地最大的一座车马坑。
与其他车马坑一样,一号车马坑位于主墓(M8)墓室之东(图一)。
自1992年起,对一号车马坑先后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发掘。
1992~1993年初是第一阶段(属第二次晋侯墓地发掘),确定了一号车马坑的范围,并对打破该坑的祭祀坑、汉代墓葬、汉代窑址及1990年以来的盗洞进行了清理。
从数个盗洞的壁面,初步了解了车马坑大致的深度,以及整车下葬的埋藏方式。
为了便于发掘和保护,1996年在坑上建造了固定大棚。
1997年进行了第二阶段的发掘,将东部马坑清理完毕,西部车坑仅清理了上部2.9米深的填土,之后因故暂停。
2006年2月开始第三阶段的发掘,至2007年底结束,历时近2年。
在发掘之初,我们根据已知商周时期马车的特征,制定了《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田野工作方案》,内容主要有发掘、记录与保护三部分,力争做到科学发掘,有效保护。
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概况
一号车马坑为东西向,平面近长方形,口部东西长近22米,南北宽14.2~15.3米,西端略宽于东端。
坑底距现地表约4.8米。
以东西两边中线计,方向为105°。
车马坑上部整体夯填,距口深2.2米处夯筑一道南北向夯土隔梁,将整坑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葬马,西部葬车(图二)。
夯土隔梁上部宽约0.5米,高2.3~2.6米。
东部马坑中马匹的放置呈无序状态,相互多有叠压,至少有105匹马(图三)。
从马体姿态观察应为致死后埋入。
西部车坑的车辆均为整车放置,整齐而有规律,共计48辆(图四)。
自北向南分为六排,第一、二排各有10辆,第三排有9辆,第四排有8辆,第五排有6辆,第六排即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图一一号车马坑位置示意图
2010年·第2期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2010年·第2期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2010年·第2期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2010年·第2期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2010年·第2期
14米,外端直径约11厘米。
清理出左轮轮辐23
根,右轮轮辐24根,因撑土遮挡部分未清理,每
轮实际应有26根轮辐。
辐长(毂至牙间)50余
厘米。
轮牙高约7.5厘米,厚约3厘米。
轮距约
215厘米。
车轴两端均有铜、辖,形制、大小基本相
同。
轴通长277厘米,车内端伸入毂内,外端
直径4.5厘米。
车舆除前栏外,大部分保存较好。
局部发
现席痕,说明舆上盖有席子。
舆广约115厘米,
进深约90厘米。
轼位于舆前部,距前栏约22厘
米。
轼长124厘米,两端下折,轼中部高约28厘
米,直径约2.5厘米。
紧靠轼横直
部分的前面有4个间距大致相同
的蚌泡,正面为涡纹。
在车舆左前
角和右前角也各有一个相同的蚌
泡。
在这些蚌泡之间的范围内,有
大面积的红色痕迹,不知何物,似
蒙于轼前的遮挡物,蚌泡当缀或嵌
于其上。
轼后的侧栏和后栏除内、外栏
外,最外面还附有一层类似铠甲的
铜甲片(轼前有无,待解剖清理)
(图二★)。
根据清理出的部分推
测,内栏的形制、结构、大小
与
15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01号车基本相同。
外栏不仅见于轼以后舆侧,
即左、右外栏,还见于舆后内栏之外,即车门
两侧左、右后外栏。
门在舆后正中,宽35~
40厘米。
左、右外栏及左、右后外栏的形
制、大小与01号车的左外栏相同,即上横栏
中部下凹,呈马鞍状,两端圆角下转为竖栏。
左、右外栏分别长54厘米和48厘米,原当等
长,此乃变形所致。
通高约35厘米。
左、右后外
栏之长均为39厘米,通高均为35厘米。
外栏外铜甲片的形制、尺寸相当。
每片略
呈莲瓣状,上端平直,方角;下端为对称弧线,圆角,中尖,高9.8厘米,宽6.6厘米,厚不足0.1厘米,甚薄。
正面有三重与铜片外形相同的类阳线纹样。
每一甲片上端靠外侧各有一组两个小孔,孔外面微下凹,内面开裂的铜片隆起翻卷,显系由外向内钉孔时强力所致,原铸件并无小孔,但其上未见任何金属钉。
左、右后栏外的甲片装置情况相同,左后栏者保存和清理最全,可知这些铜甲片横向共3排,纵向共5列,即每列由3件铜甲片组成(图二一)。
铜片上缘与后外栏横栏相距4~12厘米。
铜甲片上排叠压下排,列与列紧接但不
图二七
11号车轭垫上彩绘
图二六
11
号车车轭
2010年·第2期16图二八
21号车(由东向西摄)
图二九
21号车车舆外围板
叠压,近左后转角一列(最左侧)微卷。
最下一排的下面也叠压类似铜片,但形状不完全相同,与以上铜片有异。
近门一列(最右侧)最下者大致呈扇形,高5厘米,宽6.6厘米,下端过轸;近左后转角一列(最左侧)最下者的形状不太清晰,下端亦过轸。
中间3列下者似一整体,其下端内卷,可能包在轸外。
最上一排铜片的上缘外面叠压一根红色条带,部分地方仅存腐朽后的印痕,取样后经电子显微镜观察为植物纤维,具体材质不详。
条带宽约2.3厘米,在左后栏左端转而向前,延伸到左侧栏;在右端转而向下,直到轸部。
下折部分位于最右一列铜片的外侧,不与铜片叠压,似固定于外栏的竖栏(位于门侧)上。
在红色条带上缀有穿孔圆蚌泡3个,形制、大小与近轼之泡近同(图二三)。
其中一个居左,叠压在第四列与第五列最上两铜片交界处;另两个位于铜片右侧竖行的红色条带上,一个在条带转角处,一个在下端近轸处。
红色条带与铜甲片如何结合,它们又是如何固定在舆外的,尚不明。
舆两侧铜片,左侧大部分已清理出,右侧仅清理出少许,多为撑土遮挡。
两侧铜片的结
17
□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2010年·第2期
18
图三五21号车车舆门左上方铜构件与门轴图三四21号车车舆围板活动门
构应相同,依左侧得知,从后端到前端车轼处
共8列,上下亦3排,与左后栏外甲片对应。
其
中最后一列,即近转角一列亦微卷,与左后栏
外最左一列相接而无缝隙,第三片之下也压有
一段铜片。
第三排其余铜片下是否也压有铜
片,暂不明,待解剖。
左侧铜片最上一排的上缘
外也有一道红色条带痕,与左后栏外者相接,
至轼处终结,是否下转,不明。
其上有一个蚌
泡,位于后数第三与第四列铜片间。
舆内放置铜马具(图二四)。
可见部分有铜
管与节约编串的马辔1~2副、镳衔2副、马胸
甲至少2副。
另有一组与车舆外的甲片相同的
铜片,卷曲放置在车舆内左侧的马胸甲之上,
可以确定部分有6列,
另有数列似卷曲叠压于
19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图三六
21号车车舆右侧彩绘
图三七
21号车车舆内铜马具
其下,数目不详,但从连接方式观察应与可见
部分属于同一组。
甲片的行数及相互叠压方式
与车舆外侧装甲片相同。
在相当于最上一行的
铜片上端边缘有一道红色条带痕迹,也应与附
挂在车舆外的铜甲片上的红色条带属同类物。
在右侧栏内侧、轼后部有2个形制相同、大小不
一的圆筒状铜构件,上视为圆环形,中空,两者
前后紧靠,一低一高,前面靠近车轼的一个较
小,靠近后栏的一个较大,顶面外径分别为7.6
厘米和8.3厘米,内径均为4.4厘米,高分别为5.8厘米和7厘米,壁上有方形穿。
其下都套合在圆木上,整体均向前倾斜,原当直立。
前面一个低于后面一个,高差3.8厘米(图二五)。
11号车车中部被12号车车舆叠压
,端在12号车舆前露出,总长约285厘米。
踵部上平下圆,略呈半圆形,宽约6厘米,高约5厘米。
舆前部宽6~8厘米,部上扬。
车衡仅保留中部,直径3~5厘米。
两端及与
的结合情况不明。
在衡中部两侧有两个圆形铜泡,一个正面朝上,并有纹饰,
一个反面朝
2010年·第2期20上,可见背面有一根横梁。
衡上有2个轭,向前倾倒,叠压在衡上,其上各有1个銮铃,銮铃镂空面向上。
轭颈处有明显的绑缚痕迹,上、下各有一道,应为皮革痕,但具体绑缚方式不清晰。
两个轭的形制相同,大小相等,除轭木质显露外,其他部位均为铜质所包(图二六)。
轭首、轭颈、轭足分铸,分别套装在木轭首、轭颈、轭足上,唯铜轭肢系用两块铜片卷成,包在木轭肢外侧,上端均插入铜轭颈中,现锈为一体。
在左面一轭的两轭肢之间有轭垫痕迹,质地不清,表面有黑、红、绿等彩绘,似有纹样(图二七)。
在这2个轭之间,另有2个轭:偏右一个,轭颈以上伸入12号车舆底,尚未完全显露,轭肢骑跨在衡上;偏左一个严重变形,也未见与衡连接的痕迹。
这2个轭似未缚于衡上,但从出土位置看,应属于11号车,可能是该车骖马之轭。
四21号车
21号车为第三排最西面一辆。
车轮后缘紧抵车坑西壁,其东为22号车,其南为31号车。
车
被22号车的车舆所叠压,前端与车衡突起于22号和23号车的车舆之间,可知其先于22号车放置。
车体保存较好,大部分构件变形不大(图二八)。
两轮直立,直径120~130厘米。
两轮车毂轵端长约23.5厘米,以左轮计,装辐处直径约19厘米,外端直径约9.3厘米。
清理出左轮轮辐23根,清理出右轮轮辐22根,撑土遮挡3~4根,推测实有26
根
21
□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2010年·第2期
22
木板痕迹,有的形状较规整。
木板应置于轮槽
间地面上,部分被车舆叠压,与车体结构无关,
性质不明。
车舆后有两根木杆,分别长90厘米
和108厘米,紧靠坑西壁,平置于坑底,与轮后
缘基本平齐,性质不明。
五小结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是目前所知西周时期规模最大、陈放车辆最多的车马
坑。
48辆车均为整车放入,其上的铜构件及装
饰物未拆卸,车舆的种类多样,有不少为前所
未见,保存较好。
该车马坑的发掘对于研究西
周时期马车的种类、形制、结构与埋葬制度具
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附记:第一、二阶段发掘领队为李伯谦,第
三阶段发掘领队为吉琨璋。
参加发掘的主要人
员有张崇宁、周明生、赵宏才、李永智、李建斌、乔金荣、吕炜学、冯峰、常怀颖,短期参加发掘的人员有高崇文、孙庆伟、张奎、林永昌、朱嵩、马赛、雷兴山、刘绪。
摄影为梁军、常怀颖、冯峰、吉琨璋等。
文物现场保护为李永智、梁宏刚。
在发掘过程中,曲沃县文物局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致谢。
执
笔:吉琨璋常怀颖冯峰[1]48辆车的编号为CH01~CH48,以下描述各车均省略“CH ”,仅以序号称之。
[2]为了便于发掘、保护以及尽可能多地揭示马车原貌,在发掘车坑时将原坑的北、西、南三壁先向外挖去1米,照片上的坑壁非原壁。
[3]为防止车体构件塌落毁坏,发掘时在其下或侧面保留一部分土不予清理,用以支撑车体构件,故谓之“撑土”。
(责任编辑:王霞)Excavation of Chariot -and -horse Pit No .1in Grave y ard of the Mar q uis of Jin
in Beizhao ,Shanxi
Shanx i Provinc 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 gy
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 of Peking University
Between 1992and 2001,six lar g e -scale excavations wer e held on the g rave y ard of the Mar q uis of Jin .Nineteen tombs belonging to nine Jin Marquis and their wives were unearthed .Each pai r of tombs was accom p anied b y several satellite tombs and a char iot -and -horse p it .Sinc e 1992,the Shanxi Provincial Insti -tute of Ar chaeolo gy ,in collabor ation with School of the Archaeolo gy and Museolo gy of Pekin g Universit y ,has excavated the pit no .1.It is the largest pit ,belonging to Mar quis Su of Jin .The excavation fell into three successive p hases .It was found that mor e than 105horses were bur ied in the eastern p art of the p it ,and 48chariots wer e in the west .This pit is the most large -scale char iot -and -hor se pit of Western Zhou ,with the most chariots in it .There were a variety of complete chariots put into the pit .This excavation is extremel y valuable for the stud y of the structur e ,form ,and st y le of char iots in the Western Zhou P eri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