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眼光看高校古代文学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学生眼光看高校古代文学教学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古代文学越来越不受到人们的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当今大部分国民秉承的古代文学无用论,其次是古代文学教师对该门学科研究不深,无法对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再者是古代文学教师教学手法古老传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古代文学这些积重难返的弊病,笔者从自身经历出发,以学生眼光发表对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浅陋见解。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创新
古代文学是中国高校最早开设的课程之一,其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两大部分。中国古老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为国人自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则是中国古人留下的文学印记,它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发展史,更是蕴含了无价的民族文化,是现代人与古人沟通的桥梁,是古今文明一脉相承的重要载体。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人的思想也不断“现代化”了,新生代学生也不例外。相比较而言则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轻视,甚至无视,当今的生存法则凸显了古代文学的无价值论,正如某些学生认为考古学便是挖棺材一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改变这种局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古代文学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文化水平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门非常渊博的学科,其范围包括上至先秦,下至明清,内容丰富浩如烟海。以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为例,光是教材便有四册,其中仅仅介绍了中国文学发展梗概。普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还包括文学作品选,这部分也有四册,其辑录的只是名人名作。另外,就教材而言,除了袁行霈主编的外,比较出名的还有游国恩主编的,当然也不乏其他“散兵游勇”,不同作者见解自然有异。就高校授课而言,中国古代文学还包括许多子课程,如《诗经研究》,《唐诗研究》,《宋词研究》等等。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学涵盖的知识面之广,因而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师的要求自然而然也更高。教师想要在教学过程中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必须不断深化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有了万卷诗书的学识才能更好把握课堂,以知识渊博的魅力“征服”学生。因此,教师既要提升自己的
人文修养和人格魅力,更要丰富自己的学识。
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文化水平有利于帮助学生扩展视野,拓展知识面。从教学理念上说,教师教学要切实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注重教学实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注重启发学生思维。而在现实教学授课中,有些老师从头到尾都是宣讲教材。紧扣教材是件好事,可是如果过分依赖教材便成了坏事。教材写的只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概况,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拓展课外知识,结果学生了解到的只是个别的名人名作而已。甚至有些教师忽略作品选,完全就是照教材宣科,这不仅不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会给学生一个错觉:原来古代文学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记住几个人物几篇作品而已。如此一来,苏东坡,李白,杜甫等人及其作品都被记住了,而对其他一些作者如谢灵运,鲍照,宋之问,司空曙等人则知之甚少,他们就像是过眼云烟,一旦以后再遇到全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想要拓展学生的视野首先要拓展自己的视野。肚里无才空想贵,只有学富五车的名师才能出高徒。
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文化水平有利于深化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有些教师对古代文学作品分析形成了一个“公式”,认为古诗词无非是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之类。不能说这种分析无道理,从《诗经》的赋、比、兴,到明清小说,确实有许多是写景抒情的,但仅仅是从景和情入手未免太过肤浅。例如在赏析杜甫《兵车行》时,仅仅分析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和七言歌行、顶真手法是远远不够的,这仅仅是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有深度的教师会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为什么会出现亲人诀别,征夫诉苦呢?原来是战事频仍,唐玄宗为了制止侵扰,安定边疆而穷兵黩武。但唐玄宗为了保护自己的子民而征战,这不是件好事吗?问题是朝廷用兵失利而大举征兵,劳民伤财造成群众怨声载道,这本身就伤害了人民的利益。那么没人站出来反对吗?逐一分析,究其原由是君命神授,天子高高在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礼教使然。这样分析下来便透彻多了,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如向学生提出国力强盛的唐王朝对外用兵与今日的美国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大大的拓展,在熟悉作品的同时也学会了多角度思考问题,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而教师想要做到这样,自己必须要有这种才能。
二、古代文学应侧重人文精神教育
当今中国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造成严重的人文精神缺失。严峻的生存环境,激烈的社会竞争,残酷的生活现实早已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成功紧紧与金钱挂钩,有钱有势成了个人伟大成就的象征。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金钱至上成了许多人的生存法则。于是诚信缺失了,尔虞我诈增多了,社会空气变得混浊。这种社会氛围令许多人认为学古代文学无用,它既不能带来钱财也不能带来声誉。很明显这种观点是偏激的,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古人创造的文化结晶,其中凝聚了巨大的人文精神,它陶冶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成长。侧重人文精神教育,就是要启迪人对自身生存现状的认识,对自己为人处事原则的自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并重新审视自己,找回自我,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自身的建设、提升中去。这就是古代文学巨大力量。从另一方面看,高校学生还是比较纯洁的,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显得尤为急迫,而中国古代文学理应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侧重人文精神教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五千年华厦文明从未间断过,历史长河成就了无数爱国伟人。教师在讲授古代文学时,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在分析这类作品时,教师要耐心地作详细的解释。古代文学中有关爱国的名人名作不胜枚举,有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陆游的《示儿》等等。教师讲授古代文学不能只满足于字词解释和作品赏析,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当今社会人心浮躁,只有回归传统才能找回自我。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侧重人文精神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崇高的人生追求、价值目标、人格尊严,旷达的胸襟,以民为本的精神和忧患意识。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套完善稳定的人文精神价值体系。其中反复歌咏的名人便是我们学习的光辉典范。如曹植“戳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远大抱负,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的豁达,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热血……这些都是中国古人人文精神的宝库,需要我们新生代继承和发扬光大。
侧重人文精神教育,就是要求教师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学中所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教导学生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人文精神及作家的人格、人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