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预培养机制的建构_以人才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的研究_侯松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3卷第1期Vol.43№.1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um.&Soc.Sci.)

2015年1月

Jan.2015

【教育研究】DOI:10.14182/j.cnki.j.anu.2015.01.015大学生村官预培养机制的建构

———以人才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的研究

侯松涛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249)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国家计划性地选派大学

生回流农村支援农村建设的重要政策。这一政策以江苏省徐州市丰县1995年实施的“雏鹰工程”为肇始,在此后各省市的相继跟进中逐渐形成系统性经验,于此基础上,200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正式将大学生村官政策上升为国家计划。由此截至2012年9月,全国已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30万名,至2015年,中国的大学生村官数量将达到40万人,覆盖2/3的行政村,到2020年将达到60万人,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①如许多学者的观察,此政策的实施已然由星星之火而呈燎原之势。 一、研究理念与理论基础

自大学生村官政策全面实施之始,即为部分学人的关注热点。在相关关注中,评价取向却多有不同,肯定者有之[1],质疑者亦不乏其人[2]。笔者以为,作为具有中国特色和体现时代样征的一项政策,国内外几无任何经验性资源可供借纳,其实施方式的探索性取向一直存在。故此,简单化的评头论足皆无实际意义,定论性断言也为时尚早。以多种研究方法的协同为基础,随时关注其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存在的缺陷,树立智库意识,凝炼与聚焦重点问题,以为政府立

收稿日期:2014-08-1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12JZD043)

作者简介:侯松涛(1970-)女,山东郯城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

① 参见杜静、吴国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村官成长困境探析———基于江苏省大学生村官的重点调查》,《南方论坛》2013年第4期,第52-54页;《大学生村官怎样成为群众贴心人》,《农民日报》2012年5月31日。

场上的调整与完善资供对策性建议,方为大学生村官政策研究之本质性意义,亦为本研究始终秉承的理念。

基于以上的学术立场与理性认知,在大学生村官政策全面实施八年后的2013年,中国政法大学依托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以《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机制研究》为主题,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进行实证性研究。其研究动作取向为如下方面:一是调动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多学科研究者的介入,以求克服单一学科研究的局限

性;二是调动较大规模的综合性实证调研,以求克服个案调研的局限性;三是秉承智库意识,全面总结比较大学生村官政策发布以来相关学人的研究,凝聚经验,提炼问题,资供建议。

本课题调研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定量研究中,以覆盖全国各代表区域的规模进行问卷调查(图1)。共回收问卷4528份,

删除无效问卷27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9%

图1 大学生村官问卷样本分布图

在定性研究中,结合关键行为事件访谈与团

体焦点访谈,取得大学生村官、国家主管部门和村民村干部的访谈材料。以上两方面资料将为本文专题研究展开的基础。

根据2009年组通字21号《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目标设定是: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由此,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应是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当然目标之一;构建系统完善的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机制,当为达成以上政策目标的基础性支撑。故此,本研究将以相关学术总结与现实调研为切入,以人才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按照系统论、过程论、实践论的

相关原则,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践进行全面检视,整合问题,规划对策,以期促动与提升大学生村官政策落实的现实绩效。

二、实践检视:问题与缺漏的总体性

整理

一般而言,学术性研究于现实政策的意义在于,以学术立场的总结为现实政策不断建议献策,以求促动现实政策的不断调整与完善。在此逻辑的不断实践中,相关研究的持续热潮,本应成为大学生村官政策不断趋向完善的过程。但是,在本课题组展开的学术总结与现实调研比较中,事实却并非如此。尤为典型的是,许多在大学生村官政策实践之初即有学人关注到的问题,

01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15年第43卷

至今仍未有解决,于是,相关研究者便在研究中重复关注着一直延续未变的问题,此为学术研究与现实政策链接中的一大缺憾。故此,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践予加检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实施多年来一直延续未解的问题与缺漏进行总体性整理,当为完善与完成学术研究与现实政策成功链接的第一步。

(一)大学生村官待遇状况与政策导向的矛盾问题

大学生村官政策付诸实践后不久,即有不少学者提示了“待遇标准偏低”的问题。据学者在2008年的调查,仅有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大

学生村官工资待遇水平相对较高。如北京市的大学生村官平均月工资为2500元;其余大部分地区则较低,如河南平顶山市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水平基本维持在450元左右,而鹤壁市则更低,基本上在250元左右。61.73%的大学生村

官对当时的工资水平不满意。[3]据本课题组的调

研,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剔除消费走高等因素,提升幅度并不显著(图2

)。100000元以上50000-100000元30000-50000元10000-30000元5000-10000元2000-5000元2000元以下

无收入

10.00%0.00%20.00%30.00%40.00%4.40%50.00%60.00%

3.80%

7.70%15.30%11.90%

0.50%

56.10%

0.30%图2 大学生村官2012年一年收入

相应的,大学生村官对工资待遇的满意度,亦未有显著提升(图3)。由此,如图4所示,“提高工资待遇”成为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最希望获得的帮助。

在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目标导向中,如2008年李源潮给大学生村官的回信中,要求新一代大学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胸怀祖国、立足农村,服务农民、奉献社会,发展农业、促进和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青春、智慧和力

量”

[4]

。由人才激励的角度而言,村官待遇状况所显示的大学生利益性选择驱动力不足,而政策

导向中的精神性激励目标又较高。二者形成的矛盾直接影响到村官政策的初始发动。

35.00%25.00%30.00%13.00%20.00%10.00%5.00% 4.00%

0.00%

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

一般

18.70%

34.50%

21.00%

21.80%

图3 对工资待遇的满意度

基金扶持

教育培训机会

领导更加重视

高工资待遇

4.2027 4.42454.2159

4.473

1.5

2.54.5

3.5321

45

图4 村官任职期间最希望获得的帮助

(二)大学生村官由校园到田园的转换衔接不畅问题

在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不久,亦有学者注意到,由于大学生村官直接由校园来到田园,其转换衔接不畅,造成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出现“水土不服”

,使大学生村官难以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问题。[5]

大部分大学生专业知识虽比较牢

固,但农村法规政策掌握明显不足;农村工作经

验不足,缺乏工作实践中的应有魄力。[6]

对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缺乏充分认识。[7]等等。

根据本课题组的调研,大学生村官下派到农村后,当地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总体上呈现积极趋势,但亦存在复杂性(图5

)。由图5所示,认为“大学生当村官是为了来镀金”“是找不到工作才来当村官的”“大学生村官社会经验少,什么也做不了”的看法虽个体比

01第1期 侯松涛:大学生村官预培养机制的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