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人物评论的理论和方法
李振宏
理论:
如何看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明确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
第一,个人作用与历史必然性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把历史的必然与个人的能动性对立起来,这是
庸俗的。
在马克思主义著作家(普列汉诺夫)看来,必然的认识是完全能同最坚毅的实际行动相融洽的。
2.《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论艺术》
……等四本,学马克思应读普列汉诺夫。
最相信必然性的人,如列宁,(能坚信必然性的人)是伟大的人。
3.马克思关于“偶然性”的论断中,认为会有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之说。
如毛泽东带领全国人
民成立新中国,如果没有毛泽东,还会有其他人来代替来补偿?这种“偶然性”显然是没有任何经验的事实来证明来检验的。
这种补偿理论有损于我们对“偶然性”的科学理解。
第二,个人作用和人民群众作用的关系
1.把个人作用和人民群众的作用对立起来,是以往历史理论的重大缺陷。
英雄是靠群众来
支撑的,群众是须英雄带领的。
把英雄和群众的对立分析,是人为割裂的做法,强调一方而抹杀另一方的作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两极对立。
2.另一方面,人多并非就一定有力量,。
群众需要英雄,离开英雄,群众就是一盘散沙。
看问题不能片面。
不能因为群众而抹杀英雄的作用。
英雄与人民群众,不是非此即彼,不能形而上学地来看待。
3.蒋大椿,黎澍
历史的创造不能仅归功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创造的是物质财富。
(生产不是单独进行了,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所以黎先生本身的提法也有问题)
如果不肯定英雄的创造力,就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的社会分工理论。
黎先生的质疑,遭到批判,但是批判者并没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反而还是以文化大革命的僵化的人身批判。
4.李振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群众创造历史的思想,是法国
大革命的历史学家提出的,并不是马克思提出的。
资产阶级在没有接触过马克思的前提下,也准确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辩证地说明了人民群众与英雄的关系。
这是对马克思曾对保尔的批判的误解。
从字面上看,这句话没错,错在于我们理解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全部的历史”,当时与毛泽东的“只有人民才是创造者”,大家将这两句合二为一,断章取义,误以为“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英雄是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群众是服从英雄的指导,两者共同创造历史。
维科:《新科学1986》历史是人类创造的(不是神,这是对神学的批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如今再次提出强调,应全面的科学的看待历史,应对以往僵化的教条的有偏差的历史看法仍有现实意义。
第三,个人作用与历史趋势的关系
1.时势造英雄,不可否定。
但不能拿这个条件来否定英雄。
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就是
因为是他而不是别人,他具备胜任那个时代条件的素质。
2.英雄创造新时代。
不仅要承认英雄的作用,还要承认就是英雄创造了新时代。
如果
英雄改变了旧时代,创造了新时代,英雄才谓之英雄。
时代创造英雄,英雄改变时代。
3.历史格外偏爱英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英雄的作用是主要的,不容忽视的。
4.美·胡克《历史中的英雄》:势变型英雄,势变创造型英雄(列宁,俄国不可能有十
月革命,有了列宁才出现了十月革命)。
第四,英雄与英雄崇拜
承认英雄的存在,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恩格斯承认马克思的天才,自认自己是助手。
鲁迅批判“天才”,《在未有天才之前》:再天才的人在出生的第一声啼哭,也哭不出一首诗来。
承认英雄,绝不等于承认英雄崇拜。
崇拜具有盲目性,交出了个人独立思考的权利,丢弃了自身独立的思考。
斯大林个人崇拜,毛泽东个人崇拜。
崇拜个人领袖就容易出问题。
英雄崇拜在中国有深厚的土壤,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方法论:
第一,坚持历史进步标准论。
坚持从历史人物对于历史进步的作用关系作为评价。
历史的进步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精神生产的进步,还可分为其他许多具体方面,但不管是在哪一方面做出了贡献,凡是在历史进步中加进了一份力量的人,都应该给予充分肯定性的评价。
第二,动机和效果的非一致性。
分析历史人物,是从动机出发,还是从效果出发呢?毛泽东曾说:将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分析。
而后被误解为“动机与效果的一致性”,从而推
导出效果不行,动机就不对。
实际上,动机不影响历史,但不应该忽视动机。
以效果为根据,联系动机去分析。
第三,评价历史人物的过错,要重视历史局限性问题。
时代局限性,历史局限性,个人局限性。
最大的难度在个人局限性,但又很难把握个人局限性的主观故意,这就需要大量的事实材料。
根据这点,不能把所有的问题推给时代或社会局限性。
第四,考察历史人物一生活动的全过程。
评价一个人物无非是从他人生中几次重大事件,或闪光点或龌龊点来分析。
但这些节点不是偶然的,而是其一生思想、才能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呈现。
考察历史人物,应从历史人物自身成长的线索中考察他的思想行为。
第五,评论反面人物。
李老师本身不太喜欢反面人物的说法,因为人的一生具有复杂性。
评价人物应实事求是,不能以一概全,因为某件事就全盘否定。
“晚节不忠,不足为训”,这是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