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科技成果评介和对开展中俄科技合作的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科技成果评介和对开展中俄科技合作
的建议
李建民
2011-3-28 12:47:40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1年第4期苏联素有科技大国之称。
在70多年间,它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积累了巨大的潜力,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令世人属目的成就。
苏联一向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工作,在数学、核物理、量子力学、等离子体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科学家连续在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获诺贝尔奖。
苏联的各届党政领导都很重视科技的发展,要求科学与生产相结合。
但直到苏联解体,这一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它70%以上的科技潜力。
在最近10年的经济转轨中,由于严重的经济危机,科研投入急剧下降,俄科技大国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俄罗斯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在关于改革方针的争论中,科学在俄罗斯复兴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多地提到重要的位置。
从90年代中期开始,俄罗斯决策层已从国家的综合国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安全等层次上通盘考虑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提出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是保存科技实力,稳定科技事业的局势,进而发展高新技术。
普京上任后,更是把发展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作为俄罗斯保持大国地位的重要保障。
近几年来,俄罗斯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的措施。
由于这些政策和措施,俄科技实体在转轨最困难的阶段基本保持了自身的完整性,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住了其作为世界科技大国的一席之地。
一俄罗斯的科技潜力在世界上仍属一流
从总体上看,俄罗斯的科技潜力在世界上仍属一流水平。
这表现在:
第一,俄具有一流的全民文化素质,科研开发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仍居世界前列。
在俄罗斯城市就业人口中,每1000人中有938人具有高等和中等文化水平。
近几年在校学生总数3500万人左右,占人口总数的1/4。
在80年代初,苏联科学工作者的人数已占世界科学工作者总数的1/4。
俄罗斯的科研体系分为科学院系统、部门科研系统和高等院校系统三大类。
科研人员分为科学工作者和为科学服务的工作人员两大类。
1998年国内从事研究和研制的人员共85.52万人,相当于工作居民的1.5%弱(1990年为2.6%),与1990年相比,几乎减少于一半。
但拥有这样规模的科研队伍的国家,在世界上仍屈指可数。
对比俄罗斯与美国的情况,虽然俄罗斯研究人员总数仅相当于美国的60%一70%,但就有学位专家的绝对数而言,在物理科学、计算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从业和研究的人员数目,俄罗斯略高于美国,在社会科学领域,比重超过美国同类指标的0.8倍。
俄罗斯与美国在技术科学方面的人才比重均较高:俄罗斯为54.6%,美国为59.8%。
俄科研人员的素质在世界各国当属上乘。
第二,俄罗斯基础研究水平虽然落后于美国,但仍位居世界最先进的国家之列。
1991年,由苏联近300名著名学者和院士参与完成的大规模的科研成果鉴定表明,俄在物理学、一般化学和技术化学、电子、地理学、信息学、人体生物学、生物化学、人类生命活动结构基础领域的研究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上述各类科学技术中30%以上具备了许可证和诺浩出口的能力。
近几年来,尽管困难重重,但俄在基础研究的所有方面几乎都提出了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
1994年,俄罗斯科学院在微电子和毫微电子、电光绘图新工艺、高温超导、化学、天文物理、超级计算机、分子生物学、气象等领域都取得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1996年,俄在核激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1999年,俄科学家在核反应实验室合成并确认了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最新的第114号超重元素,原子量为289,这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发现。
几年前,俄罗斯与美国在计算机领域
的差距约为两代,现在这一差距正在缩小。
1997年,俄开始研制万亿次计算机,1998年,俄已研制出可模拟核试验的千亿次/秒的计算机,1999年又研制出Elxbrus—3M型处理器,为生产数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打下基础,1999年底,俄新的超级计算机中心投入使用,俄已进入世界计算机领域的先进行列。
这些都表明俄在面向21世纪的科技角逐中,仍是实力较强的一方①。
第三,在军工和宇航技术方面与美国并驾齐驱。
军工和宇航技术广泛涉及电子、通信、自动控制、大气物理、天文、材料科学、动力学等许多技术领域。
无论在宇航研究和开发方面,还是在各类尖端武器的研制方面,美俄两国为世界双雄,各有所长。
到目前为止,俄仍保持了航天大国地位,参与国际航天活动十分活跃,在高技术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发、出口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核、电子等世界民品市场上,俄高技术也显示出实力。
二俄罗斯还未能有效解决科研成果的转化问题
无论是前苏联还是当今的俄罗斯,其基础研究的先进成果主要集中于军工、宇航等领域,而转用于民用技术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较少。
按照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定义和分类,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高技术产业。
尽管俄罗斯在上述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属于世界一流,但在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方面,与西方还有一段差距。
西方普遍认为,苏联和独立之初的俄罗斯,民用技术发展落后于西方10—15年。
与美国西欧相比,俄罗斯目前在世界技术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还不大。
据俄刊披露,90年代初苏联的这一份额不足1%,在生物技术和计算机领域,按相应的指标衡量,不到美国的15%,在新材料生产方面不到美国的49%,在光学电子器件生产方面不到美国的38%。
俄目前在世界高技术产品市场的份额为0.3%。
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在社会经济转轨期间,国家预算大盘子缩小,科技投入下降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见下表)。
尽管企业自有资金(达84.5%)、外国投资(1998年为10%,1999年下降到7%)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来源,但实际绝对值很低。
由于经费限制,俄罗斯的许多高新技术多未经过中试就搁置了;
俄罗斯与主要工业化国家科学发展基本指标 1
资料来源:俄《经济生活报》2000年第46期。
1.俄罗斯的数据为《俄罗斯工业与科技部科学研究与统计中心》1999年的材料。
2.按本币的购买力平价计算。
第二,虽然近年来俄对科技体制进行了若干改革,但尚未能完全摆脱旧有的发展模式,在转轨中出现了一些十分矛盾的现象。
一方面,许多科研项目仍主要靠国家拨款,科研成果与国内外市场相脱节,另一方面,一些生产试验基地自行脱离院、所,面向市场独立经营,削弱了研制能力,更难与经济结合;
第三,企业财政状况恶化,自身没有资金来吸收科研成果、革新设备和工艺产品。
转轨期间,受到原产业追求自身配套、自身循环、封闭式分工而形成的大而全结构限制,采用任何一项新设备或新工艺,都会造成原有生产体系各环节的失衡,要求全面技术配套更新,形成巨大的投资压力,致使企业对科研开发和创新成果的需求越来越低。
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从80年代的60%一70%缩小到目前的4%一6%②;
第四,一些宏观改革措施对正在走向市场的科研院所和新技术产业带来不少困难,如对多种商业性研发活动征收重税,税率高达所获利润的60%一80%;
第五,缺乏一个有效的投资评估体系,不足以激励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等。
三俄罗斯改变科技现状的政策
为改变这一状况,俄总统提出了“依靠高科技振兴俄经济”的战略决策,提出要发挥原有技术优势,兼顾弱势,在关键性的弱势领域有所突破的目标,从1995年下半年起俄连续出台了三个有关发展高科技的总统纲要,通过了包括发展民用航空、发展燃料动力设备、研发新型医疗技术设备、发展电子工业、发展通信和信息设备、发展复杂家用电器用的新材料、原子能转产和民用仪表设备8项分计划在内的《联邦国防工业转产专项计划》。
组建了两类中心,即“国家科学中心”和“科研一生产中心”,前者范围涉及物理、化学、航空、航天、核能、造船、生物医学、农业、信息、机械制造、矿山冶金,、电子、机器人等十几个重要领域。
后者主要涉及国防、宇航和原子能等领域。
考虑到军事领域仍是俄罗斯立足世界科技产品市场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国防等领域的改革将促进军用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
在科研经费拮据的情况下,政府大力缩短科研战线,经科学界上下协商筛选,在1996年提出的近70项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于1999年确定航空航天技术、核动力、蛋白质制剂与特性复合材料、生物兼容性材料、生物工程技术、催化剂、陶瓷材料和纳米陶瓷材料、薄膜、疫苗、超硬材料、极端条件下人的生命保障和保护系统、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系统、浯言、文字、图象的识别和综合系统、免疫修复技术、生态环境的检测技术、气候、生态、地矿和资源变化的预测技术、电子一离子一等离子体技术为优先发展的17个高技术领域,成立17个联邦级的科学技术中心。
俄打算分三步走,促使科技发明尽快商品化。
第一步是组建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创新网络也在继续开发之中。
第二步是建立:工业创新综合体,2000年已完成3个导航性项目——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和泽廖诺格勒建立3个创新工业综合体。
第三步是建立联邦科学和高技术中心。
俄政府还多次提出要提高科技投入的比重,规定从1996年开始增加科技预算拨款额度,要求不少于年预算开支的3%,以后随经济状况的改善逐步增加拨款比例,从1999年开始,政府决定对创新项目的拨款增加到发展预算的10%(相当于20亿卢布);及时修改了国家对科技的拨款原则,国家首先应对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进行拨款,对应用学科最实际的选择是坚决将其推向市场,吸引商业银行和私有化企业、私人资本对其投资。
从近年来的实践看,俄罗斯筹集科研经费的主要做法有:第一,紧缩国家预算以增加科研经费;第二,设立各种基金会和奖励基金,将原先汁划经济体制下按系统按单位拨款的制度转变为重点支持,通过招标按项目按课题择优拨款;第三,使高新技术成果走向国际市场,将转让高新技术获得的资金用来支持科研工作的发展;第四,积极扩大武器出口,赚取外汇。
此外,俄罗斯还积极加强与西方的科技合作,一方面是接受大量资金援助,制止高科技人才外流,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工业发
展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科学理事会及其他国际与区域性组织和计划承担的协作活动。
在合作中,国外最感兴趣的是俄罗斯基础研究领域和军工综合体的研究和设计制造成果,尤其是在俄具有传统优势的宇航、航空、火箭技术和制造工艺。
此外,西方还非常注意俄军工综合体中先进的军民两用技术。
如:图象处理、程序保证、航空摄影、材料(合金、耐热材料、装甲防弹钢板)、动力装置、焊接、超导技术、振荡装置、航空和流体动力管道试验等。
俄罗斯与合作伙伴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包括公共卫生和医疗、新材料、电信、信息系统、新能源、生物技术、农业和食品生产等。
国际社会的经费支持主要集中在俄传统重点基础研究领域:物理、人文科学、地理学、生命科学、天文物理;在应用科学实验设计和工艺领域,俄主要根据合同开发和转让科技成果,根据赠款项目和许可证协议进行研究开发,这种合作主要与西方国家私营公司进行。
中俄科技合作方面应解决的问题:
1.客观认识和了解俄罗斯科技水平,对其进行正确定位;
2.制定正确的合作政策,筛选和制定我重点引进及出口的领域和项目;
3.充分发挥中俄科技合作机构的作用;
4.对俄科技合作形式、渠道实行多样化。
四发展中俄科技合作的对策建议
扶持、鼓励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俄国家在实现外经贸跨世纪发展方面的重要举措。
在这方面,俄罗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市场。
如上所述,俄罗斯的科学技术发展很不平衡,军事技术、航空航天技术、重工业技术、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发展较快,而应用研究、
消费工业部门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水平较低。
和俄罗斯相比较,我国的应用研究投入较多,亦取得较多成果,在工业技术方面,轻纺、食品、轻化工、家电产业方面水平较高,发展较快,并在一些行业中形成’了我们的传统技术。
目前中俄双方从整体来说,在科技上互有短长,技术互补,在很宽的领域内都有满足对方需求的能力,这正是中俄开展科技合作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在中俄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际,扩大两国经贸关系应有新的思路,加强中俄科技合作对于扭转当前经贸关系滞后的局面将会起到突破口的作用。
据外国专家局的材料,引进俄罗斯技术的投入与产出之比一般为1:10~1:100,而且有些是从西方得不到的技术。
中俄双方对于积极开展科技领域的合作有相当程度的共识,如能取得突破,双方都能获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当前中国在与俄罗斯科技合作方面应解决如下问题:
1.走出观念上的误区,正确认识和了解俄科技水平,对其进行重新定位。
2.制定正确的合作政策,筛选和确定我重点引进及出口的领域和项目。
3.充分发挥中俄科技合作机构的作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下设的科技分委会应对俄科技发展状况进行长期跟踪研究,统筹安排考察、人才技术引进和双方科学家定期进行学术交流。
4.对俄科技合作形式实行多样化,如,(1)发展实体对实体的合作,如超导托克马克装置的联调、高水平隐形材料的联合研制等;(2)由单项合作转为行业间的互利互补的全面合作。
特别在军工和军转民重要领域,俄比我超前10—20年,这种合作能有较长的有效期,目前俄已提出将以往军技合作方式由中国单方面采购改为联合研制并提出军民品双挂钩,均衡发展,我应考虑给俄民用技术一定的市场份额,以换取更多的从西方拿不到的军事技术;(3)研究参与俄各
种纲要项目的可能性;(4)研究将俄缺乏资金而中断项目引入我国继续研究开发的可能性,如“干法造纸技术”;(5)建立各种科技合作中心。
将属于俄罗斯的优势长项、而我是弱项的技术,如宇航、新材料、水处理、水下高科技、精密化工、农业技术等引进,合作开发,共同生产,形成国际竞争力;(6)吸引俄罗斯技术参与我西部开发,我西部开发为扩大中俄经贸科技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俄方已明确表示,俄方可通过提供技术设备参与中国西部铁路、公路租桥梁的建设。
我应重视俄方这一态度,抓紧对较不发达地区引进俄罗斯技术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5.鉴于技术引进谈判周期长、成交率低,资金占用多,工作风险大,有必要制定技术贸易扶持政策,应将技术贸易与一般贸易区别开,优先安排信贷资金,为推动科技合作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目前,俄罗斯科技市场的竞争态势已经形成,这一市场留给我们的空间和时间并不多。
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增强抓住市场与机遇的紧迫感,加强引导,把推动对俄科技合作尽快开展起来。
主要参考文献:
1.[俄]明德利主编:《俄罗斯科学的发展》,莫斯科,俄罗斯科学与技术政策部科学研究统计中心,1993年俄文版;
3.[俄]利沃夫主编:《走向21世纪的俄罗斯》,莫斯科,经济出版社,1999年俄文版;
4.俄《俄罗斯科学院通报》1993—1996年各期;
5.俄《独立报》1998—2001年有关各期;
6.俄《俄罗斯经济杂志》1994—2000年有关各期;
7.俄《俄罗斯报》1997—2001年有关各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永庆)
①俄《莫斯科新闻》2000年4月29日。
②俄《经济生活报》2000年第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