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升级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

一、体制

体制:指动物躯体结构的基本排列形式和规律

原生动物体制:不对称(尾草履虫、变形虫)、球辐对称(太阳虫、团藻虫)、辐射对称(钟虫)多孔动物体制不对称或辐射对称。

腔肠动物(及侧生、中生)基本上为辐射对称:通过身体中央轴有许多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相等的部分;海葵的身体已由辐射对称过渡到两辐对称:海葵由于有口、口道沟的存在,身体只能通过体轴作平行与垂直口道沟的两个对称面,称为两辐对称。

从扁形动物开始,生活方式从固着、漂浮演化成爬行方式或游泳,身体呈两侧对称。仅有两个特例:软体腹足纲动物由于胚胎发育发生了扭转,因此成体不对称。棘皮动物由早期发育的羽腕幼虫及短腕幼虫(两侧对称),适应不太运动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次生性的辐射对称的成体。

由上可知,体制是从无对称-球形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的发展路线。

无脊椎动物的体制分为:球形辐射对称,辐射对称,两侧对称。这些多样化的形状表示出动物的进化过程和多不同环境的适应性。球形辐射对称适应于悬浮在水中;辐射对称适应于固着在水中;两侧对称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为前后、背腹和左右,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是动物从水中到陆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两侧对称适应于爬行生活。

二、胚层与体腔

1.胚层指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时期由于细胞分化而形成的特殊区域。

多细胞动物早期的胚胎发育: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胚层分化

•海绵动物没有明确的胚层分化,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由于胚胎发育的“逆转现象”,故不能称其为外胚层和内胚层(只称皮层和胃层)。

•腔肠动物两个胚层(外胚层、内胚层)

中胶层不是细胞结构。

•扁形动物以后各类群由于出现了中胚层,故都称为三胚层动物。

2. 体腔

指动物体消化道与体壁之间的腔隙。

•扁形动物及以前各类群没有体腔

•原体腔(线形动物)动物出现原体腔

原体腔指胚胎发育的囊胚腔演化形成的体壁与脏壁之间的腔隙。

原体腔(假体腔、初生体腔)特点:(1)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体腔膜。 (2)腔内充满体腔液。 (3)体腔对外没有孔道。

•环节动物具有真体腔(次生体腔)蛭类除外。

真体腔指中胚层的脏壁与体壁分离后,形成的动物内脏和体壁之间的腔隙。

真体腔的重要意义:(1)肠壁出现了肌肉,为消化道的进一步分化打下了物质基础。

(2)导致了循环系统的形成,改善了排泄、生殖、神经系统的功能。

(3)体腔液有参与循环、运动、维持体形的作用。

真体腔形成的方式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 原口动物在胚孔两侧的内、外胚层交界处植物极的一个细胞(端细胞)分裂后移入内、外胚层之间,经过不断分裂形成了中胚层带,随后在中胚层带中间开裂形成真体腔。如环节动物等。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 后口动物的原肠背部两侧的内胚层向外形成一对囊状突起,并不断扩展并与原肠的内胚层脱离形成中胚层带,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和体腔。如棘皮动物等。•软体动物混合体腔(并存式混合体腔)

指真体腔退化变小,初生体腔扩大并形成血窦。

如河蚌的真体腔只留下围心腔、生殖腔和排泄管腔。

•节肢动物混合体腔(打通式混合体腔)

真体腔不发达,围心腔等破裂并与初生体腔打通。故又称血腔。

•棘皮动物真体腔发达,又拓展成为水管系统和围血系统。☆棘皮动物是后口动物,其真体腔的形成为肠体腔法。

三、分节与分部

1. 分节(真分节)

指由中胚层起源的结构将动物体分成许多形态、机能相似的体段,是无脊椎动物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

同律分节为一种原始的分节现象,其特点是身体除头节和最后一节以外,其它体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基本相似。

异律分节身体部分形态与功能相似的体节常相互愈合,同时各部分的机能发生分化。

动物分节的重要意义;(1)由于重要的器官在每个体节重复排列,使动物的新陈代谢水平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2)使动物的运动能力加强。

•原生到原体腔动物体不分节

★涡虫、绦虫等扁形动物有假分节,如绦虫有节片,蛔虫有环纹,但均为外胚层形成的产物。•环节动物出现真分节(同律分节)

•软体动物不分节

•节肢动物真分节(异律分节)

•棘皮动物幼体内部分节,成体不分节。

2. 分部

在异律分节的基础上,外表的分节现象消失而形成了体区(部)。

•分部是节肢动物分类的依据

甲壳纲、肢口纲、蛛形纲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原气管纲、多足纲分为头部和躯干部;

昆虫纲分为头、胸和腹部;

四、体壁与骨骼

1.体壁

•多孔动物:体壁由皮层和胃层细胞组成,之间为中胶层。

•腔肠动物:分体壁为外胚层、中胶层、内胚层。水螅体壁主要有六种细胞;皮肌细胞、间细胞、刺细胞、感觉细胞、神经细胞和腺细胞构成。外胚层常分泌角质、石灰质骨骼。

外胚层皮肌细胞的肌原纤维方向与螅体的纵轴平行排列,因此其收缩时可使水螅体和触手变粗缩短。内胚层的肌原纤维方向与螅体纵轴垂直排列,其收缩可引起水螅体和触手变细变长。•扁形动物具有皮肌囊结构:由外胚层形成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相互紧贴而构成的体壁呈囊状结构包裹动物全身,称之为皮肤肌肉囊。有保护、运动等功能。

表皮层外胚层柱状上皮细胞排列组成

基膜非细胞构造,具有弹性

肌肉层中胚层形成,分外环、中斜、内纵肌

实质中胚层合胞体的网状组织,有输送和储存营养物、代谢产物、再生、生殖等功能。寄生生活种类体表发生特化;纤毛消失,上表皮特化为富含粘多糖的合胞体结构,具皮棘,皮层的细胞核埋在肌肉层之下,微绒毛,孔道。

•原体腔动物皮肌囊结构

角质层非细胞结构有保护和抵抗消化酶作用

表皮层合胞体结构,其细胞界线不明显

肌肉层肌原细胞构成

原体腔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演化形成

肠壁无肌肉层

•环节动物皮肌囊结构

角质膜(非细胞结构)

表皮层(柱状细胞、刚毛、腺细胞和感觉细胞)

肌肉层(外环肌、内纵肌)

壁体腔膜

真体腔

脏体腔膜(黄色细胞)

肌肉层(纵肌、环肌)

肠上皮

•软体动物表皮有纤毛,并形成外套膜。

外套膜是软体动物背侧的体壁向腹面延并常包裹着动物整体或一部分,具有保护、呼吸和运动等功能。

贝壳是由外套膜外上皮分泌的钙质保护性外壳。贝壳一般包括三层:

角质层(壳皮)角化蛋白成分、黑褐色、较薄。

棱柱层(壳层)碳酸钙、硫酸锶成分,白色,较厚。

珍珠层(壳底)成分同于棱柱层、极厚、有金属光泽。

•节肢动物体表被有厚而坚硬的体壁,又称几丁质外骨骼;由表皮(称为外骨骼)、上皮和基膜三部分组成。

上表皮蜡质,拒水性,防止水分渗入或蒸发。

外表皮较薄,含蛋白质、几丁质、钙盐坚硬。

内表皮较厚,含蛋白质、几丁质,柔软。

上皮外胚层的多角形细胞层,分泌外骨骼。

基膜由上皮向内分泌一层薄的基膜。

•蜕皮:节肢动物身体长到一定限度后,在内分泌激素控制下内表皮溶解、外表皮脱出并重新形成新

表皮的过程。(两次蜕皮之间为幼虫的龄期,龄期等于蜕皮加一)

•棘皮动物由角质层、表皮、真皮、围脏膜(体腔膜)构成。表皮上有纤毛,真皮内有骨骼。

2.骨骼

骨骼是维持体形的支架,无脊椎动物的骨骼一般由外胚层分化而成,故称外骨骼;但棘皮动物的骨骼是起源于中胚层;软体动物头足类的软骨也是起源于中胚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