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给药系统-透皮贴剂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皮给药系统-透皮贴剂研究进展

药学2班万国运 2010071202【摘要】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或称经皮吸收制剂(Transdermal Thrapeutic Systems,TTS)是指经皮肤贴敷方式用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常用的剂型为贴剂或贴片,还包括软膏剂、硬膏剂、涂剂和气雾剂等。贴剂指可粘贴于皮肤的薄片层状制剂,包括皮肤局部传递和透皮传递的贴剂,药物透过皮肤吸收分别进入局部靶组织或全身循环系统产生治疗作用。贴剂一般载药量较小 ,只适合于活性高 ,用量少的药物,具有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用药方便,避免首过效应,减少胃肠道刺激的优点。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从透皮贴剂的研究历史、皮肤的构造、透皮贴剂的常用基质、贴剂种类,以及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及促进透皮吸收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经皮给药;透皮贴剂;压敏胶;渗透促进剂;

【前言】随着生物医药技术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逐渐加强,对医疗产品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还要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副作用和减轻治疗过程中病人的不适感。另一方面,现代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药物新剂型的出现,用口服或注射等常见方式给药,已不能充分发挥其治疗疾病的功效。为了满足新的需求,经皮给药这一古老的给药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了医药工作者的关注,经皮给药可以使药物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肠胃灭活,能够维持血液中药物浓度的稳定,提高药物利用率。此外,经皮给药系统体积小巧,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国内外对经皮给药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透皮

贴剂作为经皮给药制剂的一种,已广泛用于日常生活疾病的治疗,下文就透皮贴剂的相关研究做一简要概述。

1.研究历史

经皮给药制剂的历史渊源[1]很早,在公元前1300年前的甲骨文就有中药经皮给药的记载。东汉张仲景《伤寒论》、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大量的经皮给药外治法的内容。经皮给药历程在清代达到了鼎盛及理论成熟,对于经皮给药的机理,清代名医徐灵胎用一段论述:“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胰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明确地阐述了皮肤吸收的机理。随着医学基础研究。制药技术的进步和新的药用辅料的应用,经皮给药研究不断深入,经皮给药新剂型、促透方法不断进步。

自1981年,美国Alza公司首次推出东莨菪碱贴片[2]后,国外已有硝酸甘油贴片、尼古丁贴片等多种产品上市。在过去的30年里,已经有30多种透皮贴片[3]通过美国FDA认证,广泛应用于治疗领域,如芬太尼贴剂、利多卡因贴片等。国内也相继开发成功了东莨菪碱、硝酸甘油、可乐定、雌二醇、尼古丁和尼群地平等贴片。

2.皮肤构造

为了更好地研究透皮吸收制剂,我们必须要了解皮肤的构造(如下图所示)。皮肤覆盖全身,具有两个屏障作用:防止体内水份、电解质、其他物质丢失;阻止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入。皮肤保持着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同时皮肤也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4]构成,并含有附属器官(汗腺、皮

脂腺、指甲、趾甲)以及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等。表皮是皮肤最外面的一层,平均厚度为0.2毫米,根据细胞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形态特点,由外向内可分为5层: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基底层。真皮来源于中胚叶,由纤维、基质、细胞构成。接近于表皮之真皮乳头称为乳头层,又称真皮浅层;其下称为网状层,又称真皮深层,两者无严格界限。皮下组织来源于中胚叶,在真皮的下部,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组成,其下紧临肌膜。皮下组织的厚薄依年龄、性别、部位及营养状态而异。有防止散热、储备能量和抵御外来机械性冲击的功能。

3.透皮贴剂的基质

贴剂常用的基质主要是压敏胶,其在轻微压力下即可实现黏附同时又容易剥离的一类胶黏材料。主要有热熔压敏胶、硅酮压敏胶、聚异丁烯类压敏胶、丙烯酸类压敏胶、硅橡胶压敏胶。现代最常用的是热熔压敏胶和硅酮压敏胶。

3.1热熔压敏胶

热熔压敏胶[5]是以热塑性聚合物为主体的压敏胶,常温下为固体,熔融状态下涂布,冷却硬化后施加轻压便能快速黏结,其具有

低公害、涂布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刺激性小、载药量高、药物释放速度快的优点。俞振伟等[6]采用正交实验法设计实验,固定异戊二烯-苯乙烯-异戊二烯三嵌段共聚物(SIS)(100g)和2,6-二叔丁基对甲酚为材料(2g)不变,按表1配方制备热熔压敏胶,考察了C5加氢石油树脂,羊毛脂、液体石蜡、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用量对其体外释放和透皮性能的影响。得出最佳的热熔压敏胶处方为SIS:C5加氢石油树脂:羊毛脂:液体石蜡: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6-二叔丁基对甲酚 =100:140:20:40:20:2。马建芳等[7]采用热塑性弹性体SIS 热熔压敏胶基质制备了睾酮透皮贴剂,并将其与上市的其它基质的贴剂进行实验比较,结果自制贴剂优于上市贴剂,SIS 热熔压敏胶在透皮给药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2硅酮压敏胶

这种压敏胶[8]是由聚二有机基硅氧烷聚脲共聚物、10%以上的稀释剂和40%-60%的硅酸酯增粘树脂(如MQ、MQD和MQT增粘树脂)组成的无反应活性的混合物。聚二有机基硅氧烷聚脲共聚物是下列组分的反应产物:至少1种多元胺,如聚二有机基硅氧烷二胺;至少1种多异氰酸酯;如果需要, 可以加入多官能度的扩链剂, 如有机胺或醇。该压敏胶可以用于制备一些医用品, 如胶带、绷带、敷料、

盖布或医疗用品粘贴用胶带和垂带以及经皮释药贴剂。此外,还可用作保护膜和装饰面材。硅酮压敏胶人体用比较安全,胶质柔软,反复使用黏性损失不大,剥离性稍差,对大多数药物溶解度不大,但扩散性好。

4.透皮贴剂的类型

经皮给药贴剂按药物与载药基质混合的后的结构可分为分散型贴剂、骨架型贴剂和储库型贴剂。

4.1分散型贴剂

分散型贴剂是将药物及促渗剂直接溶于压敏胶中,铺于背衬材料中加防黏层而制成的贴剂。陈永顺等[9]制备了氟比洛芬压敏胶分散型贴剂,采用卧式双室扩散池,研究其体外经皮渗透行为,对其处方进行了优化。赵利刚等[10]将1.5%压敏胶重量的1与不同型号的压敏胶溶液置烧杯中,加入适量无水乙醇,搅拌2 h使非甾体抗炎药物全部溶解并混匀,静置脱泡,在防黏层上铺展,室温放置20 min,再于80℃干燥10min,挥去溶媒后取出,表面覆盖上背衬层,制得厚度为(0.20±0.02)mm的非甾体抗炎药压敏胶分散型贴剂。杨勇刚等[11]制备青藤碱分散型贴剂时发现,压敏胶型分散贴剂制备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是当今国际上最受欢迎的经皮吸收制剂。

4.2骨架型贴剂

在含药骨架周围涂上压敏胶,贴在背衬材料上,加防黏层即制成。陈国富等[12]观察了骨架型芬太尼透皮贴剂联合唑来磷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疗效,发现联用芬太尼贴剂利用骨架型贴剂药物缓慢释放使体内血药浓度能够长时间稳定在治疗脓毒水平,降低了两种药在独自使用时的毒副作用,增强了镇痛效果。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