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呼唤绿色语文-----读《赵谦翔讲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呼唤绿色语文-----读《赵谦翔讲语文》

发表时间:2010-11-19T11:14:40.103Z 来源:《新华教育导刊》2010年第10期供稿作者:徐金华

[导读] 让语文永远不脱离人生,让人生永远伴随着语文,正是“绿色语文”的终极目的。

徐金华(连城一中福建连城366200)

【摘要】语文学科教学的兴趣和效率问题,一直是语文老师探索的要点,赵谦翔老师提出的“绿色语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好良方。赵老师让语文贴近生活,让语文回归审美,让语文汲取国粹,让语文走进心灵的做法,值得语文一线老师的借鉴。

【关键词】赵谦翔;绿色语文

很多学校就学科教学的满意度由学生评价,结果语文学科满意度普遍较低。究其原因,语文博大精深,如果照本宣科势必枯燥无味。如何解决语文学科教学的兴趣和效率问题,赵谦翔老师提出的“绿色语文”就是一个很好的良方。

赵老师1980年调入吉林省永吉县第五中学教高中语文,在漫长的13年里,赵老师自负地“讲”着,“填”着,“灌”着,结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可是学生却越学越死板,老师也越教越狭隘,高考成绩也没有突破。诗意盎然的语文学科被教得味同嚼蜡。一次,赵老师从语文刊物上读到刘国正先生讲的古代笑话:一个外科医生为将军治箭伤。他只把露在体外的箭杆剪掉便要请赏。问:肉里的箭镞怎么办?答:那是内科医生的事。赵老师从中悟得:那些只顾“语言”不顾“人文”、只管“高考”不管“做人”的语文教师,不就是这样的外科庸医吗?从1993年后,赵老师开始“改良”,当时是战战兢兢,“摸着石头过河”,只敢在统编教材上开一个小口,增补些唐诗宋词鉴赏。可验收的结果却格外喜人。1996年,赵老师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突破统编教材的束缚,开创了创造性阅读课:把余秋雨、余光中、周国平、王小波引入课堂,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开创《东方时空》感悟课,让弟子成了“东方之子”的追星族:“东方之子,从前我羡慕你,如今我学习你,将来我成为你”。开创“做人”走进“作文”的班会感悟课,让弟子把“心动”“笔动”“行动”统一起来,写出“纯天然”“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作文”。“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把语文奠基在“人”上,让教学充满了诗意。

唯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六个偏向:只重语言文字,不重思想文化;只重照本宣科,不重激发兴趣;只重机械训练,不重美感陶冶;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只重课内灌输,不重课外开发;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素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一言以蔽之: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编题,答题,讲题,惟考是图。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美育被抹杀了,人文被淡化了,而强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从而导致学生理想模糊、视野狭窄、文化肤浅、心理脆弱,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淡然无存。所谓绿色语文,就是诗意的语文。它旨在回归“语文”与“人文”统一的学科本真属性,因而是纯天然的;它志在挑战急功近利、惟考是图的“灰色语文”,因而是可持续发展的。这种“纯天然”和“可持续发展”的属性就构成了“绿色语文”的本质特征。让语文永远不脱离人生,让人生永远伴随着语文,正是“绿色语文”的终极目的。

赵老师提出的“绿色语文”的具体做法是:

1.让语文贴近生活

每天早晨7点到8点,带领学生们收看中央电视台电视新闻。收看《早间新闻》和《时空报道》,一举打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真正营造了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使这些原来满脑子充斥着童话故事、琼瑶情节、武打传奇和流行歌曲的少年学子,开始眼观四海云水,耳听九州风雷,心系天下兴亡。当代青年普遍患有的“责任感缺乏症”,在《东方时空》课的感染下,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端正了个人择业观,是《东方时空》课培养学生“做人”方面的显著收效。而“作文”方面的收效则表现为: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丰富了作文题材;杜绝了无病呻吟的滥调,净化了文章主题。

2.让语文回归审美

现行统编教材的文学作品往往“上纲上线”的多,表现人性的少;五六十年代的多,八九十年代的少。这些名为文学作品,实为政治说教,教师讲来故作津津有味,学生听来强忍昏昏欲睡;美之不存,何审之有?

于是赵老师开设了一门当代文学精品课:让学生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徜徉,汲取那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在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中沐浴,去感受那绚烂儒雅幽默的文学语言;在周国平先生的《守望的距离》中沉思,去领悟那既执着又超脱的人生哲理。把“读死书”变成了“读活书”。

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指出:“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美国文艺复兴的领袖、杰出的散文大师爱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文学审美课正是遵循着这样的原则来进行,才使“死读书”变成“活读书”;原来只需画挑打叉的纯语言训练,被伴随着审美愉悦的“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所取代。在此,无须死记硬背,只重潜心感悟。

事实表明,文学审美课的意义不仅在于学生从中获得了审美愉悦,更在于他们在审美中“获得了灵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实现了具有个性特点的再创造。这种收效与应试教育中死记硬背的一词一句之得,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此之谓“读书活”。

3.让语文汲取国粹

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素有“诗国”的美誉,然而受困于应试教育桎梏的语文教学,却历来把从《诗经》到元曲的灿烂的古典诗歌打入冷宫,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莫大失误。教育要面向世界,决不能扔掉自己的国宝,而专门去捡洋人的“金砖”,而是要“拿来”洋人的精华融入自己的国粹。语文教育的民族化,永远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赵老师的古典诗歌教学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分为以下三个档次,供学生自己选择。低档:100首(除初高中课本所选外,增学50首),要求学生对古典诗歌能做初步鉴赏,对名句能做背诵默写。中档:150首(增学100首),要求学生对古典诗歌能作较深入的鉴赏,对名句能够灵活应用。高档:200首(增学150首),要求学生对古典诗歌能做独到的鉴赏,并能独立创作出像样的旧体诗。

古典诗歌的教学方式有三种。其一,天天诵读。每天语文课堂,挤出时间,坚持不懈地朗读背诵。其二,深入玩味。人手一套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有时利用课堂时间,大多利用课余时间特别是节假日,借助辞书,深入玩味。其三,尝试创作。目的在于:激起青年学子敢于尝试创作诗歌的勇气,养成他们乐于咬文嚼字的习惯,启迪他们深藏内心的灵性,提高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美食家的职能固然在于对美食的品尝,然而,倘若能亲自烹调几样色香俱佳的菜肴,那么他对美食的品味,势必能够更上档次。

4.让语文走进心灵

现在的学生,就其心灵的一翼-—“情”来看,普遍患有“情感冷漠症”。其原始病根在于家庭的“温室效应”。如今的父母大多是“有了儿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