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趣
• 严羽提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别趣‛说, 是其对诗歌审美特征的一种认识,涉及的是情与 理的关系问题。‚诗有别趣‛,就是说诗歌与一 般理论文章不同,它不是阐述抽象的道理,而是 重在抒发情趣。但是,严羽又并不否定理的作用。 他一方面指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另一方 面又明确主张:‚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 其致‛,认为‚理‛应当包孕于诗歌之中。‚别 趣‛说是针对江西诗派‚以理为主‛、‚以议论 为主‛,忽视情感的不良创作倾向提出来的。
第二节 相关问题概说
• 一、中西文学的审美化历史 • 二、文学审美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 三、文学审美主体的审美把握
一、中西文学的审美化历史
• 文学的审美性质是与文学一起诞生的。但 是人们对文学审美的理论自觉要晚得多, 在中国出现于3世纪至6世纪的魏晋时期, 在西方兴起于16世纪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 和浪漫主义思潮。 • 文学审美的自觉的标志,是将那些重视情 感、形式、虚构、想像的作品与其他作品 区分,同时建立起关于这些作品的批评理 论,逐步明确文学审美的具体品质。
• 李白《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与‚沉着痛快‛不同,‚优游不迫‛型诗 歌中,情感意念往往是以轻快流动或平静 悠远的样态出现。李白所传达的是一种有 如置身事外的惊讶感,一种不停滞的情怀, 优游而不迫。
• 严羽《沧浪诗话》:‚子美不能为太白之 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 缪钺《灵谿词说》:盖诗以情为主,故诗 人皆深于哀乐,然同为深于哀乐,而又有 两种殊异之方式,一为入而能出,一为往 而不返,入而能出者超旷,往而不返者缠 绵,庄子与屈原恰好为此两种诗人之代 表。……盖庄子之用情,如蜻蜓点水,旋 点旋飞;屈原之用情,则如春蚕作茧,愈 缚愈紧。
‚妙悟‛
• ‚妙悟‛是一种艺术直觉,其特点是无需 通过逻辑推理就可以直接地把握事物的本 质,用最朴素的方式达到最玄妙的境界。 • ‚妙悟‛是严羽《沧浪诗话· 诗辩》的核心 范畴。严羽认为‚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 色‛,也即是说‚妙悟‛是把握诗歌审美 特质的不二法门。
• ‚妙悟‛的美感体验是‚镜花水月‛、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兴趣‛。 • ‚妙悟‛的艺术效果是‚入神‛:‚诗之 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 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 • 为了培养‚妙悟‛的能力,严羽提出了 ‚以盛唐为法‛、‚熟参‛等方法。
•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 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 无人舟自横。 • 让景物自然呈现与演出,诗人不以主观的 情绪或知性的逻辑介入去扰乱眼前景物内 在生命的生长与变化的姿态,让景物直接 呈现、演出在读者眼前——直觉妙悟的直 接性。
• 一首诗不管从哪一个字开始哪一个方向读去都能 够成句成诗,英语办不到,现代汉语往往也不易 办到。英文只能作逐字的诠释,但无法连成句; 要连成句,中间要增加不少说明性的元素,如名 词前的冠词(a,the),如定位定关系的连接词(On the bank;When the sun…,the sand becoms…), 如主语决定动词的变化(We do;He does),如单数 复数决定动词字尾变化(This man says;These men say),如现在、过去、将来时态的动词去表 达(he does;he did;he will do) ,等等,都是非 常严谨、细致的,有时到僵硬的地步。没有了这 些元素便不能成句,有了它们句子便因着词性的 定性而定向、定义;英文中的法则,其任务是要 把人、物,物、物之间的关系指定、澄清、说明。 但有了这些元素,‚回文‛便不可能。
别材
• 严羽提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的‚别材‛说, 是针对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 议论为诗‛的流弊所开的一剂药方。‚别材‛的 ‚材‛不是才能的才,而是指诗歌创作所选取的 题材。江西诗派提倡‚无一字无来历‛的说法, 会引导诗人一味到书本里讨生活,在诗歌里卖弄 学问,把书本、学问而不是自己的生活经历、体 验作为诗歌创作取材的源泉,致使诗歌里充塞着 古人的陈词滥调。‚诗有别材‛即是强调诗歌创 作有自己的独特题材,重视了诗歌的形象性与抒 情性。
• 《庄子· 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 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 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甚善。倏与忽谋报 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 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 七日而浑沌死。 • 有‚浑沌‛之悟,有‚倏忽‛之悟。‚倏 与忽‛,象征着一种‚智巧‛、‚心机‛ 的世界,这种世界意味着丰富的、多样的 ‚浑沌‛、‚意蕴‛世界的分离与枯萎。
• 中国诗歌语言具有灵活性。在真实世界里, 一所茅屋,一个月亮,如果你从远处平地 看,月可以在茅屋的旁边;如果你从高山 看下去,月可以在茅屋下方;如果从山谷 看上去,月可以在茅屋顶上……诗歌常常 可以保留未定位、未定关系的情况,英文 不可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 是没有决定‚茅店‛与‚月‛的空间关系; ‚板桥‛与‚霜‛也绝不只是‚板桥上的 霜‛。没有定位,作者仿佛站在一边,任 读者直现事物之间,进出和参与完成该一 瞬间的印象。又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 ‚涧户寂无人‛,‚涧‛和‚户‛之间,并没有 说明‚户在涧边‛、上方,不说明,就是一种不 涉理路。诗人把场景打开,隐退,让事物如在目 前地跃现,戏剧性地演出。 • ‚国破山河在‛,英文、白话都经常解读为‚国 虽破但山河仍在‛。这样的解读或写法,就是陈 述性说理性特强的写法。 • 日常语言、语法的本质是框限的,语言的指意性, 是为了凸显一些‚精要的‛、‚本质的‛、‚必 然的‛,排斥很多‚无关紧要的‛、‚边缘的‛、 ‚偶然的‛,是以偏概全的行为。
• ‚以禅喻诗‛虽不自严羽始,然而自沧浪 以来大为流行。 • 明胡应麟《诗薮》:‚右丞辋川诸作,却 是自出机轴,名言两忘,色相俱泯。‛ • 黄叔灿《唐诗笺注》:‚辋川诸诗,皆妙 绝天成,不涉色相。‛ 以般若空观、色空 相寂的佛家观来评王维辋川诗作。 • 胡应麟《诗薮》:‚禅则一悟之后,万法 皆空,棒喝怒呵,无非至理;诗则一悟之 后,万象冥会,呻吟咳唾,动触天真‛。
知识;重点、难点
• 名句背诵、默写。 • 名词解释:优游不迫、沉着痛快;别 材、别趣;理障。 • 了解:论诗如论禅(以禅喻诗) • 重点、难点:妙悟;兴趣;不涉理路、 不落言筌;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 以议论为诗;诗者,吟咏情性也
• 优游不迫: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那种 从容闲雅、平淡含蓄的审美感受。如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 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沉着痛快: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那种 沉郁顿挫、痛快淋漓的审美感受。比 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梁何逊的《赠诸旧游》:‚岸花临水发, 江燕绕墙飞‛, • 杜甫的《发潭州》:‚岸花飞送客,樯燕 语留人‛。 • ‚送‛、‚语‛、‚留‛,便是诗人的直 觉妙悟。如按的主、客相符的逻辑思维来 创作,则如何逊的诗歌,把花、燕子作为 渲染气氛的背景。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 李白的《玉阶怨》: •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 秋月。 此诗虽题目为‚怨‛,但全诗无一‚怨‛字, 完全通过人物、景物而将无形的心灵境界呈现出 来,能将读者引到诗情之最幽深处,诚所谓‚不 著一字,尽得风流‛,‚空谷传音‛,‚此处无 声胜有声‛。欧阳修《六一诗话》:‚状难写之 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於言外,然后为至 矣‛。 钱钟书《谈中国诗》:‚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 逗出不可名言难以凑泊的境界。‛
• 直到汉代,人们对‚文‛的评价重点仍然放在伦 理观念和作者人格方面,属于道德批评而不是审 美批评。魏晋时期,出现了很多论述文体的专著, 如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陆机的《文赋》、刘 勰的《文心雕龙》等。《文赋》言:‚诗缘情而 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对诗赋的审美特征作了 比较简洁精当的描述。 • 在研究各种文体特性的过程中产生的‚文笔论‛ 和‚声律论‛,集中反映了当时文学家和理论家 对文学审美性的认识。他们一般把内容以抒情为 主、句式以骈偶为主、行文押韵的文章称为 ‚文‛,而将那些说明事义、散行句式、不带押 韵的文章称为‚笔‛。《文心雕龙· 总术》总结当 时流行的对‚文‛‚笔‛的看法说:‚今之常言, 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文也,有韵者笔也。‛
理障
• 指诗歌创作中‚以理为诗‛的弊病,‚理‛ 与诗歌结合得好就会形成‚理趣‛,结合 不好便会造成‚理障‛。原是佛家语,意 为执于文字而见理不真。严羽在《沧浪诗 话· 诗辩》中指出:宋诗‚尚理而病于意 兴‛,‚言理而不言情‛。反对用说理代 替形象的描绘,代替情感的自然发抒。
兴趣
• 严羽在《沧浪诗话· 诗辩》中提出了‚兴趣‛说: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 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 严羽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是‚兴趣‛,它是 指理想的诗歌要求有虚实相生的生动形象,形象 中应该蕴含绵绵不尽的情趣,而且要消除文字技 巧的痕迹,以完整鲜明、含蓄空灵的形象呈现在 读者眼前,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体 验。‚兴趣‛的反面是抽象板滞、意浅味短的生 硬描写。
• • • •
杜甫《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诗人先写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 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顿挫,情感 表现得沉郁缠绵。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 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 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上句 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 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 境界,给人一种淋漓痛快的审美感受。
• 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 燕双飞。‛ • 如果解读成‚落花里有一个人独立着,微 雨里有成双的燕子在飞‛,或再简化些如 ‚有人独立在落花里,有燕子双飞在微雨 中‛。这样的解读我们总觉得不妥,好像 损失了很多东西。景物的自主独立性和客 观性受到侵扰,因为多了个突出的解说者 在那里指点、说明‚落花‘里’,‘有’ 人……”。
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 严羽在《沧浪诗话· 诗辩》中提出‚所谓不 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的命题, 指的是摆脱日常语言语法与逻辑的指示性、 说明性、分析性的限制,不拘泥于语言文 字,最大限度地拓展诗歌创造的审美表现 空间,这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一个审美 理想(即‚兴趣‛)。
• (1)星淡月华艳,岛幽椰树芳。晴岸白沙乱,绕舟斜渡荒。 (2)淡月华艳岛,幽椰树芳晴。岸白沙乱绕,舟斜渡荒星。 (3)月华艳岛幽,椰树芳晴岸。白沙乱绕舟,斜渡荒星淡。 (4)荒渡斜舟绕,乱沙白岸晴。芳树椰幽岛,艳华月淡星。 • ……
以禅喻诗
•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用佛家禅宗的观点来讨论 诗的审美特点,称为‚以禅喻诗‛。 • *佛禅认为,佛法的‚真如‛(真理)不能用语言 文字来表达,不能用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来表达, 只能用比喻、隐语来使人领悟。佛禅认为一切事 物中都体现了‚真如‛,所以说:‚青青翠竹尽 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赵州录》: ‚时有僧问:‘如何是佛祖西来意?’师云: ‘庭前柏树子!’‛‚学云:‘如何是佛法大 意’?师云:‘蒲花柳絮’。学云:‘如何是龙 华境?’师云:‘翠竹摇风,寒松锁月。’学云: ‘如何是定山境?’师云:‘清风满院’‛。
百度文库
1、中国文学的审美化历史
• 中国古代表示文学作品的概念是‚文‛ 和‚文章‛,用‚文学‛指代现代意 义上的‚文学作品‛,是在西方现代 文学观念输入中国后才流行开来的。 中国传统语境中的‚文学‛一词,最 初是指关于文献典籍的学问,如孔门 弟子按专长分为四类:‚德行:颜渊、 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 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 游、子夏。‛(《论语· 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