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疾病诊疗常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廓损伤
一、临床表现:
1.有明确外伤史。
2.耳部体征可表现为表皮脱落,皮肤缺损,血肿,裂伤,断离,烧烫伤,冻伤者可表现为局部红肿水疱,褐色干痂等。
二、诊断要点:
1.病史。
2.耳廓局部损伤体征。
三、治疗方案及原则:
1.预防感染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生素。
2.耳廓撕裂时,应早期进行清创缝合,尽量保留皮肤和软骨。
3.耳廓完全离断时应行再植术。
4.如有其他并发症,请相应科室会诊。
先天性耳前瘘管及囊肿
一、临床表现:
1.多位于耳轮脚前,单侧居多。
2.多为盲管,常呈分支状。
3.管腔内潴留干酪样分泌物,形成囊肿。
4.感染后出现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并可形成脓肿。
二、治疗方案及原则:
1.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2.急性感染时应用抗生素。
3.脓肿形成后即时切开引流。
4.脓肿愈合至少1个月以后行瘘管切除术。
5.原则上不应再感染为控制前行瘘管切除术,但若脓肿长期不愈合,局部皮肤溃烂,应行一期清创及瘘管切除术。
弥漫性外耳道炎
一、临床表现:
1.急性外耳道炎
1)外耳道皮肤弥漫性肿胀,剧烈疼痛,有浆液或脓液渗出及上皮脱落。
2)可伴发烧,耳周淋巴结肿大。
3)牵拉耳廓时疼痛剧烈。
2.慢性外耳道炎
1)耳内不适及瘙痒感。
2)耳道皮肤暗红色肿胀,湿润,增厚,附有鳞屑状痂皮,鼓膜可增厚,标识不清。
三、治疗方案及原则:
1.控制感染。
2.保持外耳道清洁,定期清洗分泌物和痂皮。
3.局部用药注意剂型。
4.外耳道细菌和真菌培养。
外耳道真菌病
一、临床表现:
1.耳内奇痒,有水样分泌物。
2.早期外耳道有灰褐色粉末状或颗粒状物。
3.鼓膜受累时可有肉芽形成甚至穿孔。
二、诊断要点:
1.病史及临床表现。
2.抗生素治疗无效。
3.分泌物涂片。
4.真菌培养。
三、治疗方案及原则:
1.保持耳道干燥,通畅。
2.经常清理耳道。
3.局部应用抗真菌药。
颞骨骨折
一、临床表现:
1.程度不同的颅脑损伤症状。
2.纵行骨折主要损害中耳, 横行骨折多损伤内耳。
3. 脑脊液耳漏,脑脊液耳鼻漏。
二、诊断要点:
1.外伤史。
2.血鼓室或耳内出血,听力下降。
3.影像学检查。
4.听力学检查。
5.耳鼻漏出液糖定性和地定量。
三、治疗方案及原则:
1.首先由脑外科,ICU医生紧急处理颅脑损伤。耳鼻出血时禁用滴药,填塞法止血。应用抗生素严防颅内和耳内感染。
2.有脑脊液漏,面瘫者,经3-6个月保守治疗无效可行脑脊液漏修补术,面神经探查术。
分泌性中耳炎
一、临床表现:
1.听力减退,自听过强,耳涨满感,耳鸣。
2.鼓室积液,鼓膜内陷,鼓膜积液粘稠。
二、诊断要点:
1.有明显病因及临床表现。
2.听力学检查传导性听力损失。
3.鼓膜穿刺有淡黄色液体抽出。
4.影像学检查。
5.鼻内镜检查。
6.排除颈静脉球瘤,鼓室球瘤,脑脊液耳漏,鼻咽癌。
三、治疗方案及原则:
1.病因治疗。抗感染,抗变态反应药物。
2.促进积液排除药物。
3.物理治疗,咽鼓管吹张法。
4.鼓膜穿刺术,鼓膜置管术。
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一、临床表现:
1.耳痛。
2.听力减退及耳鸣。
3.耳溢液。
4.全身症状。
5.耳镜检查早期鼓膜松弛部充血,以后鼓膜弥漫性充血,穿孔一般位于紧张部。
6.耳部触诊乳突部轻微压痛。
7.听力学检查传导性听力损失。
二、诊断要点:
1.病史。
2.临床表现。
3.血象。
4.鉴别诊断外耳道炎。
5.注意有无颅内并发症。
三、治疗方案及原则:
1.全身治疗抗生素控制感染。
2.局部治疗。
3.鼓膜切开。
4.病因治疗,并发症治疗。
中耳癌
一、临床表现:
1.鼓膜穿孔,鼓室内可见肉芽组织。
2.外耳道内可见血性分泌物。
3.耳痛可为早期症状。
4.听力减退。
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1.张口困难。
2.眩晕。
3.颅神经受累表现。
4.颈淋巴结转移。
三、诊断要点:
1.多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
2.外耳道内血性分泌物,突然出现面瘫。
3.中耳或外耳道肿物生长快。
4.耳深部持续性疼痛。
5.影像学检查。
6.病理学检查确诊。
四、治疗方案及原则:
1.手术治疗。
2.淋巴结廓清术。
3.放射治疗。
4.化学治疗。
突发性聋
一、临床表现:
1.听力下降呈感音神经性,多为单耳。
2.眩晕为旋转性。
3.耳鸣多数为嗡嗡声或蝉鸣,可为首发症状。
4.部分病人可有耳内堵塞发闷感。
二、诊断要点:
参考1996年我国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依据。
三、治疗方案及原则:
1.早期治疗
1)血管扩张剂。
2)抗血栓形成剂和纤维溶栓剂。
3)维生素类药物。
4)改善内耳代谢药。
5)糖皮质激素。
2.高压氧治疗。
3.控制眩晕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