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中灵感思维开发与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教学中灵感思维开发与训练的几点初探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了教师们的共识,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轴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灵感又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学生作文中能不能获得灵感思维,决定了学生的作文能否突破千人一面、突破陈词滥调,而有个性、有灵性的作文则如凤毛麟角。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讨厌写作文,觉得“没东西好写”,“没灵感”,一到写作课的时候,就拼命翻作文选之类的书,以寻求范文的帮助,不少教师也无从下手,认为灵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作文教学由此进入重结构轻内容、重模式轻个性的误区。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开发与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势在必行。
在此本人浅谈一下写作教学中灵感思维开发与训练的几点初探。
一、勤读多看,储备灵感
灵感思维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突发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古今中外,无不如此,只有少数人抓住部分灵感,不折不挠地完成了创新,实现了创新的价值,成了文学家、发明家、科学家。大多数普通老百姓都把自己的灵感都白白丢弃了,不知有多少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机会都是这样擦肩而过了,太多本来都可能通过创新发展成为伟人的普通人最后都归于平庸。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思索与智慧综合在一起而升华了的产物。
尽管灵感随时可能产生,但对它进行捕捉保存、挖掘提炼、开发转化、实现价值则可能需要一定的投入,而且往往需要经历一定的程序和过程,而且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就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读报。比如:鼓励学生订阅《读者》、《语文报》、《语文周报》等报刊和杂志,充分利用早读时间,每次早读布置读一至二篇的美文;寒暑假布置学生读中外的名著等。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后,学生作文课有话可说了,发言活跃积极,并且思路敏捷,写作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巧记多想,引发灵感
创新性的作文大多起始于人大脑中产生的灵感,创新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或者说灵感是创新的起点和原始,灵感还是创新的核心和灵魂。引发灵感最常用的一般方法,就是鼓励学生愿用脑、会用脑、多用脑,也就是遵循引发灵感的客观规律科学的用脑。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多看书的基础之上,把读到的好句好词记在笔记本上,或者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把它记下来。凡是善于引发灵感,能够形成创造性认识的人,都很会用脑。
一般人以为显而易见的现象,他们产生了疑问;一般人用习惯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却有独创,他们的特点是喜欢独立思考,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提出几个“怎么办?”。因为任何美文的诞生,都是独立思考和钻研探索的结果。因此,就不能迷信、不能盲从、不能只用习惯的方法去认识问题;或只用结论了的说法去解决问题,也不能迷信专家、权威。而是要从事实出发,从需要出发,去思考问题,去探索问题。去寻找新的方法、新的答案、新的结论。
要促进灵感的产生,教师就必须鼓励学生多用脑,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在用脑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从而不断提高的。所谓多用脑,不是指不休息的连续用脑,而是要把人脑的创新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爱因斯坦对为他写传记的作家塞利希说:“我没有什么特别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求问题罢了”在这个寻根刨底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脑思考。他自己深有体会的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三、创设情境,激发灵感
灵感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中一种非常神奇美妙的精神现象。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源于灵感,如郭沫若的《凤凰涅盘》就源起夜半灵感,伏枕而就。灵感就是带着创造者难以人为把握的突发性、偶然性、模糊性、不可控制性,这就为灵感激发规律的运用带来极大的困难,但灵感激发仍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所以,灵感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表现形态复杂,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研究和把握它的客观规律,对它进行具体的阐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写作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有话可写、有感可发、有
情可抒。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激发灵感,服务于写作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某种特定的情景、环境,可以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唤起其潜在意识,使其和显意识沟通,而写作灵感的产生常常是人的显意识和潜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个特点,在命题时,创设某种能使学生心理亢奋、激动的情境,使他们在这种情境的感染和牵引下,唤起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知不觉进入思维状态,从而产生写作冲动和欲望,以激发灵感。
在一次作文课上,要求学生进行人物描写,写什么好呢?心理描写看似个简单,但实则很难把握的问题,这时,我想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的乐园的遐想,我于是布置大家写篇《新百草园》,如今的“我”在百草园里会做哪些游戏呢?文字不要求长,但是要求注意刻画描写游戏,要符合原著人物性格特点和社会潮流,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写出了不少想象丰富,描写出色的好文章。
我认为,教师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联系课本、时代及学生特点设计作文训练题目,把作文和生活、时代紧密结合,不能老生常谈,总写些《难忘的》、《母亲(老师),》之类的文章,那会让学生觉得乏而无味,不易激发灵感,要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做人从……开始”;布置学生写《生活,因而精彩》;《北京2008年的奥运会》等等,这些都可以及时就这些热门话题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四、求异思维,激发灵感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求异求异即探讨现象与本质之差别的一种思维方法,即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原则、多结果等方面思考问题,并在多种思路中比较,选择具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思路。现在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是写不出,而是写不好,没有个性、没有特点,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由于长期接受应试作文的教育,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写节日就写“欢乐的海洋”、写脸就“红扑扑”、写事就“难忘”、写活动就“怀
着愉快的心情”等等。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学生因“僵化”而无兴趣,因敷衍而无灵感,因思维枯竭而写不出好文章。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从青少年喜欢新奇、喜欢求异的特点出发,引导其进行求异思维,在求异中激发其兴趣,使其灵感的火花闪现。我们教师唯有改变教学模式,那么,用求异思维激发灵感的途径可有二:首先是命题求异,作文命题可打破旧的思维定势,力求新颖别致,如“名师出高徒”,亦可指导学生写《高徒未必出自于名师》,从学生的现实出发,学生写起来就兴致勃勃;其次是审题求异,作文要求不设“禁区”,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的空间,面对一个题目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打破旧观念,使灵感之火得以迸发,如一次作文课上,我先给学生讲一个大家熟悉的故事:一家公司派两位推销员到一海岛上向当地的土著推销鞋子,而当地土著先前传统是不穿鞋子的。于是,推销员甲经过考察后向公司汇报说:本地鞋子毫无市场可开发。推销员乙却向公司拍来急电说:本公司鞋子存在着巨大的市场。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运用求异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捕捉直觉,联系生活,及时抓住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念头,激发灵感。因为这一念头闪现即逝,先抓住写下来再来思考,此时任何的一个模糊朦胧的意念,也许就是灵感之源,捉住它,使它清晰,或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灵感之泉就有可能喷涌而出。总之,只有教师鼓励学生勤读多看、巧记多想,并且在课堂上创设情境,积极引导求异思维,学生才有可能在作文时的灵感闪现,才会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