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之我见
【摘要】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教育方法的转变,这是当前语文教学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本文从探究性的作用、意义、方式等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切实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尤其是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并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众多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探究性学习是其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初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读课文中的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的知识去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1.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1.1 探索学习突出了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
知,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多半是学生被动地学习和接受,被动地训练和作业,其主动精神受到压抑和限制,创造精神受到禁固和扼杀。

探究性学习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1.2 探究性学习是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

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好语言、语文的人文精神,既能体现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又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语言学习,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语言素质,培养能力。

1.3 探究性学习是连结课内外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

国家教育部规定中学生要一年要有80万字的阅读量,这对一天有8小时左右在校的学习而言,难度非常大。

目前,中学生的阅读量普遍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课内延伸至课外,拓宽学生的视野,可以动用探究性学习方式。

1.4 探究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

探究性学习,对初中生而言,就意味着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由于初中生的阅力、视野、经验、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各抒己见,往往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养成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养成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

在探究学习中,相互发现问题,相互质疑,不断否定,不断创新。

探究学习还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精神。

2.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
2.1 探究的内容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如:“字、词、句”方面,可以开展“容易误读的字”、“错别字的成因与防范”、“容易用混的词”、“常用词的区别”、“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辨析”、“病句例改”等基础知识的探究活动。

又如:试用修订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教学重点是“局部把握,整体领悟”,学习本单元中《最后一课》时,可引导学生探究《小弗郎士的转变》、《论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使学生领悟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

第二册第四单元教学重点是“整体感悟,发表见解”,学习本单元五篇课文,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以《生活的启示》为主题,从生活的各个角度开展探究,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见解。

再如修辞方面,学习《安塞腰鼓》时,引导学生探索《排比的形式和作用》。

学习《郭沫若诗两首》时,同学们为诗人的奇妙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所折服,可引导学生开展《诗词中的想象与联想》的专题研究。

学习第三册第一单元《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为使学生懂得记叙文要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品质这
一难点,引导学生抓住战士蹲防空洞吃雪一段三问三答中的“三次笑”,探究“三笑”所蕴含的高尚情操及伟大情感。

总之,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要结合语文教材的学习和学生生活实际,不仅仅让学生掌握“是什么”和“有什么”等凝固了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
学生在寻求“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过程中,获得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的创造能力。

2.2 探究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特点和水平。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所拥有的时间、资料数量等基础上,帮助学生安排探究性学习合适的数量,确定学生所选择探究对象的难度。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段,应该是有层次的,各有侧重的。

我们的中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还刚刚开始,他们的探索和研究还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

选题要尽量小一些、具体一些,尽量结合中小学生学习实际,可以小到只研究一首诗、一句话、一个字。

这样,既熟悉情况,又容易收集材料。

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易写出小论文,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小的题目也可以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如郭沫若对甲骨文、金文“臣”的考释,阐明了“臣”“象一竖目之行,人首俯则目竖”,揭示了“臣”的本义是“奴仆”的缘由,在学界传为佳话。

当然中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必急功近利,以写出多少论文来终极目标。

重要的是实践和体验,通过探索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重要的是培养合作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2.3 探究性学习内容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喜好的情绪和心理指向。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没有兴趣,就不会激发探究的热情和干劲,就不可能不避艰难追寻到底,探索究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没有兴趣的强
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选择他们饶有兴趣而又疑惑不解的问题去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运用知识去想象、联想、比较、归纳、演绎、独立钻研、合作探究、概括阐述,以达到处方解决问题的目的。

总之,探究的内容要做到“重难点”、“疑惑点”、“兴趣点”三点一致。

3.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3.1 教师要做探究性学习的推进者。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文化业务素质,适应探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塑造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教师要有扎实而开放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理念,掌握丰富的前瞻性知识,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去指导学生学习。

探究性学习活动决非信马由缰、放任不管,教师必须立足于基本问题的牢牢把握,以开放的意识和开阔的视野,把基本理论与创新相结合,放得开,收得拢,游刃有余地驾驭学习过程。

现代社会需要造就一大批研究型教师,要求教师承担起双重角色,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教师的研究态度、方法、思路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3.2 提供恰当的材料,设计问题情境。

中学生具有探究问题的天性,这是探究活动的起源。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
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生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经常教育学生在公认的事实中,在已有的解释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创设问题的情境。

创设情境的根本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对疑点进行鉴别,对误点进行更正,对疵点进行解析,从而表达自己的正确见解。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过程本身具有发现的性质,这并不等于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必然是探究性的。

事实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之下,才能转化为探究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境,即教学过程中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可以称作情感刺激的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令人困惑的情境,或提供令学生感到好笑和深思的问题,或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进行研究问题的热情。

欧阳修的《卖油翁》,一般的参考资料都认为文章的主旨阐明了勤学苦练、熟能生巧的道理,学完本课后,可以提供了一些阅读材料让学生探究:
①陈氏兄弟位极人臣,一家“四世三公”,“诸子孙任官者数十人”。

②陈尧咨其人:“性刚戾”,“豪侈不循法度”,“用刑惨急,数有杖死者”,“须索烦扰”,是一个骄横不法的权贵。

③宋代重文轻武,但陈热中弓矢,连他的母亲都感到恼怒。

④欧阳修的叔父欧阳晔曾受过陈尧咨的迫害。

⑤关键字词:“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无他”,“唯手熟尔”。

通过探究,学生得出如下结论,陈尧咨的轶
事事出有因,是士大夫们的笑料,通过陈尧咨在卖油翁面前威风受挫一事,表明了作者对这位骄横权贵的奚落。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问题性和实践性,它能充分突出学生的实践,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技能。

但从目前我们的教学环境来看,学生缺乏大规模的实践锻炼机会,因而教师依据现有条件,在必要时适时点拨,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手段进入情景尤为重要。

例如在学习了《广告词》、《说明书》这两篇应用文之后,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有了新鲜感和兴趣欲望,教师即可创设情境进行研究。

因本地盛产玫瑰花,当地有一种以玫瑰花为主要原料的保健茶,但是销路不好,经济效益欠佳。

以此为材料源,让学生拟就此问题写出好的广告词和说明书加以宣传。

由于问题情景适宜,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纷纷开动脑筋,共同分析研究,写出了一些具有鲜明特征和号召力的广告词及条理清晰的说明书。

3.3 出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

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非让学生钻牛角尖,因为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层次和维度各挖掘一百次,远比对一百个问题各浅挖一次的效果好得多。

所以要根据学生最近发现区,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了《愚公移山》,可提出如下探究任务: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看,愚公的想法是正确的,愚公人定胜天的精神也是可嘉的,但愚公的做法是否可取?同学们通过深入探究,得出如下结论:愚公移山会破坏生态平衡;仅仅为了出行方便,世代劳碌终生,意义不大,搬家更为合算;我
们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应会灵活变通,巧妙解决,如采用愚公的方法,就会进入死胡同。

教学中如果只有聚合思维,就容易造成学生唯教师、唯书本,迷信权威,在前人的水平上裹足不前,而发散思维则可另辟蹊径,使创造性的种子萌芽、结果。

3.4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作为“新课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3.4.1 比较和模仿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好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探究始于模仿。

教材中,不少体裁、题材相似的作品编在同一单元中,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研究出比较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对文章产生新的认识。

过比较、模仿,学生对研究对象在内容和形式的学科联系更深刻、更透彻,而且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联想材料的能力,为进一步积累经验打下基础。

3.4.2 开展小组合作。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3.4.3 指导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

古人说: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3.5 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

有的人认为全堂课中,只要是教师问,学生答,搞的就是探究性学习。

其实这种问答式教学并不是探究性学习方式中的“问题”呈现,它没有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而是教师把问题设计好,让学生以判断的形式作答,这属于教师越俎代庖,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活动,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更谈不上让学生发现问题。

因此,教师应该把阅读教学作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的对话过程,把教材视为学习研究同时也是分析甚至批判的对象。

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让学生探究。

例如一些学生在阅读了《故乡》后,认为杨二嫂并没有诬陷闰土,那灰堆里的十多个碗碟确系闰土所埋;有的同学在读完《孔乙己》之后,认为学生现在读书考大学跟那时考秀才、考举人不是一样的吗?当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后,我都加表扬,鼓励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各抒己见,激烈争论。

这样通过阅读发现了问题,进而探究性学习也就在其中了。

3.6 通过学习抓住某一问题让学生作深入探究。

探究性学习并非泛泛而谈,毫无边际的空学,它可以就学习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使学生能更多地获取寻觅知识的方式和渠道,而我们的不少教材内容就为我们提供了探究性学习的好机会。

因此教师可以从内容的开阔性、角度的多元性等诸方面为之搭好学习的台阶。

如在学习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组织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可以研究“苏词特点”、“苏轼诗词
的写景技巧”、“苏轼诗词的构思”等诸多问题。

3.7 通过学科联系开拓领域让学生乐意探究。

探究性学习在目标定位和内容选择上偏重于学科间的联系和渗透。

针对中学生想象丰富,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强烈的特点,我们可将语文教学的一些内容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仔细钻研,大胆地提出一些设想,看如何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例如,学习了说明文《向沙漠进军》之后,教师可联系近几年频繁出现的沙尘暴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破坏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恶果,渗透一些自然科学和环保教学。

由沙漠的治理让学生课外查阅资料弄清沙尘暴产生的原因,研究对策,写出小文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实际。

3.8 开放教学,加强实践,拓宽语文研究学习的空间。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

而语文研究性学习呈开放的学习态势,这就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8.1 在形式上,应将以往的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即把教师单向灌输知识改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实行互动的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究,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气氛真正地活跃起来;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一言堂”、“满堂灌”等不受学生欢迎
的方法,而应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点拨式、合作式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培养才干;最后在学习空间上,应尽量让学生走出课堂,根据教材的特点,利用自身的条件,到阅览室去上课;到校园中去上课;乃至到社会上去上课。

这样冲破了课堂狭小的天地,让学生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拓宽了语文研究学习的空间。

3.8.2 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如街道用语不规范调查,食堂浪费情况、环保问题的调查等;也可以与当地新闻部门配合,让学生去采访,编辑稿件等,还可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到网上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

大语文教育的倡导者张孝纯先生曾说:“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与语文学习。

”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进行实践运用的广阔舞台,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它为语文学习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时代活水。

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地挖掘这一素材库,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增长才干,拓宽语文研究学习的空间。

总之,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它的实施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控制课堂的现状,有利于课堂的自然和谐,有利于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张扬,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刘永康著.《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