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模因现象及原因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热词模因现象及原因探究
模因論是基于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理论。

在网络交际中,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并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网络热词作为网络用语中一定时期内高频使用的词汇如基因般在交际应用中不断被复制,传播。

本文从模因论入手,通过论述网络热词与模因之间的关联,进一步分析网络热词模因现象产生的原因。

标签:网络热词;模因;原因
一、模因与基因
模因论(memetics)是用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理论。

模因(meme)一词的使用也是在借鉴基因遗传,基因繁衍的基础上引申而来,意指模因是文化的传递单位,或是文化的复制因子,其核心是一种模仿。

作为遗传变异的主要物质,基因通过DNA演绎着生命的繁衍,作为文化传播的单位,模因通过模仿进行着多样的文化传承。

基因的特点是既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又能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进行“突变”和变异。

模因也正是在这种所谓广义的“模仿”中进行着语言复制与传播。

二、模因论的发展
哲学家Democritus、Plato和Aristotle等人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提出过模仿说,是最早的模因学的开始。

模仿是人类的自然倾向,是人的本能之一,也是人类获得知识、生活技能以及艺术创作的根源。

19世纪末Gabriel Tarde在其出版的The Laws of Imitation一书中指出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模仿的历史。

模仿是社会发展和存在的基本原则,是社会进步的根源。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模仿的技能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模仿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的延伸,1976年英国著名的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在其撰写的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文化进化的单位“meme”——模因,使得对模仿的研究第一次从生物学领域扩展到了文化领域。

三、网络热词与模因
网络热词是指产生于网络这个互动的交流平台并在较为广泛的范围内频繁使用的词语。

网络热词有着简洁,新颖,幽默等特点,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

在网络交际中为了通过文字更形象的标识信息传递的感情色彩,语言风格等因素,网民们常常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诞生了很多新颖的表达方式,如“菜鸟“,“水军”,“菌男”等,很多新奇的网络词语一经传播便受到网民们的欢迎,并在网民的互动交际中衍生了更多的模因形式。

网络热词的模因形式主要体现在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两个方面(何自然,2005)。

基因型模因的主要特征就是“相同信息的异型传递”,如“美眉”一词
在网络用语中实为“漂亮女孩”的代称,既借用了“妹妹”的谐音,又借用了“眉毛”一词来达到部分代替整体的效果。

表现型模因的主要特征就是“不同信息的同型传递”,如“上班族”是人们用来描述与待业,个体等相对的上班群体的总称,随着网络信息的传播,“月光族”(每月赚的钱还未到下次开工资就用光、花光的人。

消费理念:吃光用光,身体健康),“夜光族”(指的是在发工资的当天晚上就把全部的工资光了,花钱如水,每个月都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星光族”(将每月赚的钱一星期就都用光、花光的人),“日光族”(指将每月赚的钱在拿到薪水当天都花光或将每天的现金收入都花光的一类人)等词汇也应运而生。

上述“X 族”词汇分别表达了不同消费标准的上班群体,从而构成了内容各异,形式相同的表现型模因。

四、网络热词语言模因现象的原因
网络用语之所以能够在网络交际中流行开来,被广泛复制、模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表达的实用性
语言信息实用,人们才乐于模仿、复制、传播,从而形成语言模因。

语言信息的产生是社会交际的需要,一个新的语言信息有时只是源于个人根据语境的即兴而作。

由于实用性较高,吸引了大众网民的注意,得到很多人的认可,有了应用的普遍性。

随着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应用频率的增加,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语言模因。

模因同时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经常与具体的社会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着极强的时事性特征。

2009年由于大蒜价格持续的飙升和居高临下,“蒜你狠”一词在网络上极度流行,成了人们对这一事件的高度评价与概括。

随之而来的绿豆、姜、玉米等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在网络上也催生了一系列的与“蒜你狠”相关的表现型模因的网络热词,如“豆你玩”、“姜你军”、“油他去”、“苹什么”、“鸽你肉”等。

这些热次既对当时的社会事件进行了总结概括又以一种调侃的口吻表达了群众对物价上涨的无奈和抗议。

2.语言信息的简洁性
网络交际是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进行的沟通,有别于面对面的语言交流,网络交际更多的则是通过文字的输入与传递。

为了提高交际的效率及效果,网民们会选择一些缩略方式的表达用语,当这些网络用语在一定范围内被初步使用和认可后,就开始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并被助推为一种流行与时尚。

常见的网络用语有“白富美(皮肤好,经济实力强,长得漂亮,身材好,气质佳的女子)”、“高富帅(长得高、长得帅、又有钱)”、“ 矮穷矬(形容男人没背景,没身材,长得还丑,即又矮又穷又丑)”“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不明觉厉(不是很明白,但觉得很厉害)”、“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又何必拆穿)”等。

这些词语有着相似的模因构成方式,在语言表达上既突出了简洁方便的特点又有着一定的韵脚,使得词语在运用上更容易被广泛的群体所接受。

在注重语言韵律使用的同时,还有一些流行语的产生在简洁性需求的基础上有了更丰富的语义特点,如褒义贬用的流行语“可爱(可怜没人爱)”、“神童(神经病
儿童)”、“天才(天生的蠢才)”、“偶像(呕吐的对象)”、“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等。

这些词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字输入的动态效果,在传递信息时既呈现了语言表达的修辞效果又给予会意者一定的想象空间,更好的图文并茂的在脑海中展现说话人的动态信息。

3.語言表达的时尚性
所谓时尚,是时与尚的结合体。

时,乃时间,时下,即在一个时间段内;尚,则有崇尚,高尚,高品位,领先之意。

网络的发展一直在人们的视野中以不断更新的方式入驻生活,网络语言的推陈出新也就成了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网络词汇的运用有的遵循的是简约的时尚,如数字类模因网络热词(如88,886,520,521,526等)、字母类网络热词(BB,BD,BC,PF,PMP等)、语码混合类热词(B4,U2,3Q,F2F等)在聊天工具中的广泛使用;有的遵循的是标新立异的时尚,如语码混合类热词的另一种构成形式,即汉字与英语语法后缀的结合,常见的有用来描述正在进行之意的“上班ing……“、“吃饭ing……”,表示过去含义的“去ed看电影了么”等,这种语码混合的构成在语意来看虽然有简约的时尚,但是在真正的语言输入中,这种汉字和英文的转换输入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加快交流的速度,反倒是在交流的过程中体现了网民语言应用上的一种创新,把正在做的事情和做过的事情分别和英语的进行时和过去时构成形式联系起来,添加了一定的时尚感。

4.语言表达的动态性
语言文字不仅是单纯的描述,更重要的是要去表现。

这里所说的“表现”用在网络语言的交际活动中,就是去凸显文字交际的可触,可听,可感,可见的生动画面。

在现代电子产业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中,语言交际的途径在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中得以实现,一些即时通话的网络交际功能让网民们在无线网络这个大平台下充分感受到了零距离的接触以及效率的提升。

自然而然,这种效率的提升反过来也促进了网络语言的进一步发展,使更多的具有形象感,画面感,视听感的表达方式应运而生。

近两年频繁出现的具有模因特点的“么么哒”一词就是很形象的例证。

“么么哒”一词同“摸摸哒”、“摸摸大”,表示亲亲,通常作为人名的后缀,表示对一个人的钟情与喜爱,在应用中最初常用于对偶像的亲昵称呼,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延伸,“么么哒”也用来表示一种语气词,主要用来表示卖萌,应用的对象也从偶像,情侣等亲密关系群体扩展到了较为广泛的可赞扬群体,如“卖家的宝贝真的很好用,很喜欢,么么哒。

”“今日食堂饭菜香,发图例证,么么哒”。

在上面的语句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么么哒”一词的添加让原本平淡的语句有了动态的赞扬之意。

“么么”一词发音的嘴型与“哒”这个拟声词搭配在一起,让文字的表述不仅有了信息的基本传递,而且一幅动态的画面更是跃然纸上,让交流者真切的体会到一种可爱,可亲,轻松的感觉,套用现在出现的“么么哒”一词的衍生模因系列,可以说“看到心里暖暖哒”。

网络热词中另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动态十足的语句就是“也是醉了!”是一种对无奈、郁闷、无语情绪的表达方式。

表示对人物或事物,无法理喻、无法交流和无力吐槽。

通常是在表达了很多自己的意见和感慨后,来一句“我也是醉了”,还有卖萌、耍乖、撒娇的味道。

例如:两天没上qq,今天一登录竟有50多条信息,我也是醉了。

正如语言交际中有时体态语比有声语言更重要一样,网络交际中这些富有动
态感的词语与语句给虚拟空间的人们提供了彼此近距离的沟通方式,让键盘输入的静态文字有了活力。

〔参考文献〕
〔1〕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2〕安志伟. 网络语言的多角度研究〔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3〕曹继红. 略论21世纪流行语的变化及成因〔J〕. 陕西教育,2011,(09):14-15.
〔4〕曹进. 网络语言传播导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乔平. 大学校园流行语中的模因现象〔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3):108-111.
〔6〕吕明臣. 网络语言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7〕汤玫英. 网络语言新探〔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